2020年8月6~7日,2020年廣東省科普講解大賽在廣東科學中心開鑼,來自全省120多名參賽選手,生動演繹各種「硬核」科技。
本次廣東省比賽,中科院廣州分院推薦4位選手參賽,經過激烈角逐,梁天獲一等獎,劉世洋、程佳敏獲二等獎,廣州分院同時獲得優秀組織獎。在7月17日舉行的2020年廣州地區「講科學,秀科普」大賽,中科院廣州分院系統單位選手還獲大賽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3名,同時獲得「優秀組織獎」、「最佳形象獎」、「最佳口才獎」和「最具網絡人氣獎」。
大賽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廣東省總工會、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協辦,廣東科學中心承辦。
大賽主題為「科技戰疫,創新強國」,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科學創新與科普緊密結合
中科院廣州分院4位參賽選手將自己的研究方向與科普緊密結合,為社會公眾帶來一場場科學性與趣味性兼具的視聽盛宴,得到評委和觀眾的一致好評。梁天的《向石頭要石油》講述了中國頁巖油勘查的熱血故事;劉世洋的《全氟化合物——身邊的隱形「殺手」》,科普了全氟化合物的危害並介紹了科學家消除其危害方面的研究進展。以上兩個報告均來自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內容,該實驗室主要在深層油氣資源與評價、非常規油氣資源與評價、環境有機汙染過程與風險管控原理、大氣環境化學與區域空氣品質改善原理等四個主要方向開展研究,為國家能源安全供給與環境可持續發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物以「稀」為貴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擁有一支以一線科技人員、在讀研究生和退休老科學家為主的龐大有力的科普志願者隊伍,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彭平安、徐義剛)、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謝先德)、17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個基金委優秀群體、7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和26名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該所科普志願者、博士研究生程佳敏的《物以「稀」為貴》,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當今全球重要的戰略資源「稀土」及其在日常生活、工業生產和軍工航天中的重要應用,並追憶了我國稀土工作者們攻艱克難、建立世界一流稀土工業體系的光榮歲月,是中國科研工作者的科技創新讓稀土發揮了潛在的價值,實現真正的物以「稀」為貴。該所科普志願者、碩士研究生谷元龍生動的講述了石油為什麼被稱作「工業的血液」,他以抗疫功臣「口罩」為例,通過口罩和石油的密切聯繫,闡述了石油和石油產品不僅是民生必需品,更是現代工業、農業、經濟、國防的重要物資。
普及地球科學知識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所地學與資源科普基地,是廣東省唯一的一家以普及地球科學和資源環境保護知識為主的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十佳科普基地、全國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科技活動示範基地及首批全國中小學科普教育社會實踐基地,2020年7月成為中國地質學會首批合作共建地學研學科普基地。 2019年,廣州地學與資源科普蓋達組織開展各類科普活動或接待來訪參觀64場次,活動人數22000餘人次。以中科院院士徐義剛研究員和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謝先德研究員領銜的23位老中青年科學家,面向中小學生開講多場以地球科學為主題的科普報告,受益聽眾達3000人次以上。
今後,中科院廣州分院將繼續開展以科學前沿、科研重器和科學家風採為主題的科普活動,為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創作豐富的科普產品,在普及科學知識和弘揚科學精神上踐行中國科學院的傳承與擔當,為促進「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兩翼齊飛貢獻更多力量。
廣州分院參賽選手與杜如虛院士(右三)合影
梁天講解《向石頭要石油》獲一等獎
劉世洋講解《全氟化合物——身邊的隱形「殺手」》獲二等獎
程佳敏講解《物以「稀」為貴》獲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