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訊記者李鋼、實習生王怡然、通信員吳晶平報導:22日,全國科普講解大賽由全國科技活動周組委會主辦,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廣東科學中心、廣東廣播電視臺現代教育頻道承辦的2018年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在廣東科學中心圓滿落幕,這是2018年全國科技活動周重大示範活動。本屆大賽以「科技創新,強國富民」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56個代表隊186位科學達人齊聚羊城,同臺比拼講科學,秀科普,為公眾帶來一場豐富的科學大餐。
選手技藝高超顏值爆表
本屆大賽於今年3月份啟動,共推薦了186名選手來到廣州決賽現場,最後共計選拔30名選手登上總決賽的舞臺。經過一連兩天的激烈角逐,最後曾理、董毅、崔松、蔣書文、王昌旭、徐江美、白潔、吳年繼、劉曉東、李淼10位選手脫穎而出,獲得大賽一等獎,被授予「十佳科普使者」稱號。曾理、劉丹萍獲「最具人氣獎」,曾理、李淼獲「最佳形象獎」,徐江美、向傑獲「最佳口才獎」。比賽現場,選手們個個講解技藝高超、顏值爆表,為觀眾打開一扇扇科普新大門。人臉識別、區塊鏈技術、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人造太陽、散裂中子源、腦機接口、FAST基站等講解主題,不僅深入淺出地解讀了熱點科技,還生動展示了我國前沿科研成果和重大科研進展。「會動」的植物,天空中最準的表、最古老的眼睛、會打太極的建築、不一樣的糖葫蘆……這些趣味講解帶領公眾了解了科學有趣的一面。
從天文地理到生物氣象,從疾病防治到生活百科,選手們藉助大賽舞臺,巧用「裝扮」、「音樂」、「多媒體」等手段,在限時4分鐘的講解時間裡,使出了渾身解數,把嚴謹深奧的科學原理講得通俗生動,打開觀眾無限的腦洞。
廣州本土選手:冷空氣的自白
作為唯一一位晉級總決賽的本土選手,來自於廣州市番禺區氣象站的選手陳聰聰,從自身生活體驗出發,帶來了自主命題講解「冷空氣的自白」。「冷空氣」的到來,雖然給人帶來一定的不便,但是它也其用處,比如,影響四季的更替,陳聰聰還在最後特別貼心地向現場觀眾科普防寒保暖措施。即使講解結束,陳聰聰仍難以平復緊張的心情,她向記者介紹到自己參加科普講解大賽是一個機緣巧合,從選拔賽開始競爭就十分激烈,而真正站到了半決賽的舞臺上後,發現全國的選手高手如雲,選題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氣象類、醫療類、交通運輸類等等,都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總決賽的現場,也感覺到自己在專業知識科學原理方面的講解還是不夠深入,很難在四分鐘的時間裡讓現場觀眾充分理解,今後自己還需要加強對科學知識的學習。
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副主任詹德村向記者指出,想要在高手如雲的選手中脫穎而出並不容易,尤其是今年的參賽選手眾多,選題新穎、內容具備一定的專業性、表現形式多樣等等,還需要選手擁有較高的臨場發揮能力,才能夠順利回答評委的現場問答。同時,詹主任強調,本次參賽選手涵蓋多個地區和多個行業,這不僅豐富了比賽的選題,而且在專業評委的指導之下,也為參賽選手和現場觀眾提供了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據介紹,本屆大賽較去年規模更大、範圍更廣,新增了青海、西藏、四川、工業信息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學院等多個代表隊。參賽選手裡,不僅有經驗豐富的講解員,還有許多跨領域的科普傳播者,包括廣播電視臺的主持人,媒體記者,學校的老師和大學生,醫院的醫生和護士,解放軍、公安、武警戰士和消防官兵,氣象局、地震局等部門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民航局和人民銀行的職員,以及各類科技企業和社會志願者等。此外,澳門代表隊也派出3名選手參加本次比賽。
科研人員加入科普第一線
通過本次大賽,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青年科研人員走到了科普的前線,如,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王騰博士攜「人造小太陽」走上半決賽舞臺,他以「人造太陽——逐夢未來終極能源」為題,講述了人類開發新能源的歷程,介紹了「人造太陽—核聚變能」廣闊的應用前景。
唾液也可以測基因了,「口腔黏膜上皮細胞,擁有完整的30億個DNA代碼,他們脫落在唾液中,讓唾液實現了基因檢測的功能。」,中科院西安分院的楊燕講解了唾液檢測基因的原理、優勢和流程,讓人對基因檢測有了新的認識。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邱成利博士表示,科普講解是一項集知識、語言、技巧為一體的藝術性服務工作,要求科普講解員具備豐富的科學知識儲備,能夠撰寫吸引觀眾,讓觀眾通俗易懂的講解詞,掌握科學傳播技巧。科學傳播工作者作為溝通觀眾與科學之間的橋梁,其素質、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科普知識的傳播質量。舉辦此次講解大賽,就是要為這些科學傳播人員搭建一個展現風採的舞臺,引領公眾領略科技之美。
編輯: 陽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