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抗震救災中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黨員群體
□廖志林 本報記者 李丹
蘆山地震發生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第一時間派出抗震救災前線醫療隊,並成立前線臨時黨支部,後方大本營安排好200張床位、38張ICU(重症監護病房)病床、30間手術室等,全力救治地震傷員。
震後華西醫院是收治危重地震傷員最多的地方。醫院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開展「黨旗飄揚、黨員爭先」主題教育活動,前線和總部兩線作戰,地震傷員救治和日常病人診治雙軌運行。至今醫院總部共接診地震傷員398人,入院治療325人,已完成手術221臺,出院141人,死亡為零。
前線醫療隊:冒飛石徒步挺進重災區
4月20日13時許,第一支華西醫院前線醫療隊7輛救護車、29名醫務人員以及急救物資抵達災區蘆山縣城;放下行囊,隊員們馬上投入緊張的醫療救治。
16時,根據前線指揮部安排,在道路不通的情況下,副院長、醫療隊長兼臨時黨支部書記曾勇率一支8人小組,徒步挺進寶盛鄉。路途的艱險遠遠超出想像,公路被掩埋,一邊山體滑坡飛石滾滾,一邊河流湍急波濤洶湧,隊員們手腳並用艱難前進。途中,曾勇被一塊飛石砸中面部流血不止,黨員胡海也被飛石砸中頭部。到達寶盛鄉後,醫療隊員立即投入工作中。
4月21日,5歲的災區患兒毛尚義在帳篷裡突然呼吸困難,ICU黨支部書記金曉東和麻醉科醫生李曉強立即前往處理,考慮患兒年齡小病情重,醫療隊當即決定將其轉運華西醫院。就在救護車駛入成雅高速公路入口處時,李曉強和尹萬紅髮現患兒口唇紫紺,判斷患兒發生了完全性上呼吸道梗阻,需立刻行氣管插管手術。他們把救護車停靠路邊,迅速從搶救包裡拿出喉鏡和氣管導管,對患兒進行氣管插管手術,及時挽救了患兒的生命。毛尚義的父親、蘆山縣思延鄉村民毛武說:「如果不是金醫生和華西前線醫療隊,我兒子可能就沒了。」
神經外科副主任劉豔輝在戰地日記中寫道:「4月22日,蘆山到寶興道路打通,受指揮部指派,我們轉戰寶興,與我院的另一隻空投醫療隊會師;戰場逢戰友,還來不及擁抱,就有一胸部頭部多發傷患者送來,我和胸外胡楊醫師會診後,決定安置胸腔閉式引流手術。術後傷情改善,立即轉運回華西醫院繼續治療。」
從救治傷員戰鬥打響開始,華西醫院共向災區前線派出醫療隊12支、醫務人員88名,醫務人員足跡遍布雅安市雨城區、蘆山、寶興、天全等重災區縣。前線醫療隊在災區的六天六夜中,共預檢分診350餘人次,治療傷員70餘人次,巡診800餘人次,轉運傷員53人次,總裡程超過1萬公裡。
總部大會戰:確保重危傷員「零死亡」
一輛輛救護車呼嘯而來,一批批災區傷病員送到,馬上被分送到手術室、ICU、各科普通病房——這樣的場景在華西醫院急診科一直持續到4月28日。
4月21日,華西醫院黨委積極組織在抗震救災中開展「黨旗飄揚、黨員爭先」主題教育活動。活動號召從院班子成員開始,黨員幹部「一級帶著一級幹,一級幹給一級看,支部是堡壘,黨員做模範」,黨員要在抗震救災醫療工作中爭做先鋒,讓黨旗飄揚在華西醫院抗震救災工作的每一個位置。
華西醫院承諾,盡最大力量保障地震重危傷員「零」死亡,盡最大努力降低傷員致殘率。為此,院長李為民主持制定了ICU極危重病人的救治機制:集中全院力量,借力衛生部專家組智慧,多學科交叉融合,每個極重傷員對應一個專家組,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每日兩次全院性大規模會診,危重傷員專家組會診按需進行。
在ICU緊張繁忙的極危重傷員救治大戰中,黨支部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科主任康焰教授參與完成每一名傷病員的診治,對所有傷員病情瞭然於胸。護士長田永明震後堅守病房,他的愛人曾利輝是骨科的護士長,這對黨員夫妻在一棟大樓裡救治地震傷員,但連續7天沒有見面。周永芳醫師離分娩不到半個月,正在家中待產,地震發生後,立即回到科室上班。在黨員的帶動下,全科工作人員主動加班加點守護傷員。
地震發生後,正在揚州開會的華西醫院副院長、共產黨員程南生教授於當晚趕回醫院,承擔起組織對危重病人的多學科交叉治療。在黨員的示範帶動下,華西醫院抗震救災各條戰線共有24名同志被批准火線入黨,成為中共預備黨員,還有54名青年向黨組織口頭或書面提出入黨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