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手機裡沒個一兩條垃圾簡訊?垃圾簡訊就像是「牛皮癬」一樣頑固難除。這種強行打擾別人的方式,有的為營銷,也有的是欺詐。既然以「垃圾」為名,說明它確實已到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
有意思的是,手機從黑白屏發展到彩屏,從不能拍照到能拍照,從非智能到智能,其間有很多細分產業興起,也有不少消亡,但垃圾簡訊卻一直存在。這中間存在著明顯的悖論—從產品的角度,垃圾簡訊是一種讓人「不舒服」的推廣方式,理論上應被市場所淘汰。然而十年來,它從未因產業進步而被淘汰,反而會隨之升級,手段層出不窮,變得更為智能,也更為頑固。
從今年4月開始,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稱工信部)正式展開新一輪治理垃圾簡訊的專項行動。據南都記者從三大運營商內部獲得的可靠消息,這是一次「絕不手軟」的行動。
然而,如果你了解垃圾簡訊的來源、利益鏈和傳播環境,便可自行判斷,這次行動會不會是垃圾簡訊的末日。
這次動真格了?
「這一次真的很嚴,投訴量已經和運營商地級分公司領導的K PI(關鍵績效指標)掛鈎了,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康霖(化名)是一家大型廣告公司的廣東區負責人。在他們的傳播渠道中,A PP廣告和簡訊廣告被歸為一類,都屬於無線廣告業務。他告訴南都記者,公司剛剛下文,運營商開始嚴控106特服埠號,「這不是開玩笑。」
「嚴管」的根源是用戶投訴的集中爆發,垃圾簡訊問題已成為民眾揮之不去的麻煩事。但這還不是重點,關鍵是垃圾簡訊年年挨批,年年嚴管,為何依舊我行我素?日積月累之下,國家相關部門的監管力度和運營商的態度開始遭受質疑。
按照工信部的要求,在今年4月展開的垃圾簡訊治理專項行動中,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組織基礎電信企業、信息服務企業、安全廠商、手機廠商等成立了「反垃圾簡訊聯盟」,建立了垃圾簡訊網間聯動處理機制。
本月初,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從今年4月專項行動啟動以來,三大運營商在中國關停違規埠18000個,攔截垃圾簡訊75億條。
這看上去是一組頗為驚人的數字,但普通手機用戶沒什麼概念。對此,電信行業資深分析師付亮舉了個例子,「在去年雙11前一天,也就是2012年11月10日,截至晚上8點,某營銷公司一天發送的商家促銷簡訊就超過1億條。」
今年雙11,如果不是垃圾簡訊「嚴打」正在進行中,這個數字的增長幅度說不定和淘寶當天的銷售額增長幅度差不多。
不少像康霖這樣和垃圾簡訊或多或少有些關聯的人,都向南都記者透露過類似的消息—最近確實管得很嚴。那麼,治理了半年之後的垃圾簡訊問題,到底解決了多少?
先來看看工信部和三大運營商的說法。日前,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反垃圾簡訊息聯盟進行了第二屆委員換屆改選會,會上公布的一些數字基本還原了目前國內垃圾簡訊的狀況。
工信部電信管理局副局長、反垃圾簡訊息聯盟主任委員李湘寧稱,「工信部前後進行過四次垃圾簡訊的集中整治,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距離人民群眾的期望仍然有差距。」
中國移動信息安全管理與運行中心主任張濱稱,中國移動內部治理垃圾簡訊的隊伍已經擴大到600人,並且日前在洛陽啟用了中國移動信息安全運營中心,專業的治理團隊將有利於更迅速地處理不良信息。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公眾客戶事業部副總經理傅光明稱,已有3000餘萬元用於垃圾簡訊的攔截系統建設,從今年4月到9月,該系統攔截垃圾簡訊累計達6.06億條。
中國聯通產品創新部經理陳揚帆表示,「據了解,不法分子利用主機設備和筆記本電腦自設『偽基站』,壓制運營商信號,可以不通過運營商網絡發送垃圾簡訊,手段隱蔽,違法成本較低,當前正呈蔓延之勢。」
「生產環節」尚未受到毀滅性打擊
南都記者將上述幾段「運營商說法」給身邊五名不同職業的被訪者看,其中三人認為對照運營商有些避重就輕,所謂的投入,自己作為用戶端,並未明顯感受問題有所緩解,更下意識地向記者展示了手機中的垃圾簡訊。另兩人則感覺垃圾簡訊明顯收少了,特別是周六日,樓市簡訊少了不少。
監管是否有效?目前未能有定論。但根據南都記者的調查了解,可以肯定的是,垃圾簡訊的「生產環節」,尚未受到毀滅性打擊。
垃圾簡訊主要分三種類型,106特服埠號發送、普通號碼發送、假基站發送。其中普通號碼點對點發送和假基站發送同理,都需要通過簡訊群發器和固定的手機號碼進行發送。假基站只是在此基礎上偽造了發送通道,將原號碼偽裝為客服號碼或其他特定個人號碼,多用於欺詐。
「106特服埠號」則是基於中國移動、聯通、電信直接提供的企業級簡訊埠,發展初衷是為企業提供消息群發服務,例如企業內部的通知發送,會員信息發送等等。
在廣州崗頂這一IT產品集散地,簡訊群發器基本絕跡。有商家稱,主要原因是地面渠道查得嚴,但網上銷售依然存在。在淘寶網上,雖然「簡訊群發器」關鍵詞被屏蔽,但通過「簡訊無限發」或者「群發公司」,一樣能「直達」群發商。其中不僅有賣群發器的,也有提供特服埠號發送服務的。
南都記者佯裝客戶,通過特殊渠道聯繫了一家名為「環亞美迅電信增值服務專家」的群發公司,相關負責人稱,現在自己的群發通道被停了,但隨時都可能重新「開張」,讓記者留下聯繫方式,業務恢復後電話告知。該人士特別強調,自己的簡訊發送成功率很高,從85%到98%不等,發送速度可達到每分鐘600條—3000條。
除此之外,南都記者還聯繫了另一家群發公司,並對照兩家的發送平臺,發現界面非常相似,基本有「簡訊管理」、「客戶管理/帳戶管理」、「充值繳費/財務管理」、「系統管理」等欄目,客戶可自行選擇「及時發送」或「定時發送」,發送之後還可以通過查看發送情況裡的提交情況監測效果。
通過這兩家群發公司的系統平臺,記者嘗試編輯了一條信息並發送給指定的5個手機號碼。雖然在提交狀態中都顯示發送成功,但實際上只有兩個號碼收到了信息。對此,兩家公司均解釋稱,「最近查得比較緊,通道管制比較嚴可能會造成一定影響。」
至於用群發器+普通號碼發送的方式,按照商家的說法,即便在不受監管的情況下,成功率也非常低,或者延時很長。這也是為什麼「106特服埠號」更受垃圾簡訊客戶親睞的原因。
變了味兒的106
正因為如此,如果你想要通過垃圾簡訊推廣自己的產品,依然能找到提供服務的商家。但在工信部嚴打的情況下,目前的發送成功率會大打折扣。但同時也能看出,這些遊走於灰色地帶的從業者並不認為這會是一種長期的狀態。
當南都記者提到「最近輿論對治理垃圾簡訊呼聲很高」之時,一位群發商拋出了一句語重心長的話,「這些年來說打擊垃圾簡訊沒10次也有8次了,你看打掉了麼?」
產業鏈前端的「有恃無恐」,信心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產業鏈後端的支持。剖開整個垃圾簡訊產業鏈,無非幾個環節—手機用戶、廣告客戶、提供群發業務的「灰色」公司、提供群發通道的運營商。其中,廣告客戶有推廣需求;群發公司目的是賺錢;手機用戶基數龐大,小比例有效受眾也很客觀。這三者的角色非常清晰。
至於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這三大運營商,在幾乎所有的公開場合,它們都站在嚴厲打擊垃圾簡訊的一面。聲稱群發商只是鑽了空子,通過自己提供的正常業務來發送垃圾簡訊,一副無辜的模樣。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群發商說的是大實話,用普通號碼+群發器來發送垃圾簡訊,到達率非常低。」康霖稱,過去只有這種方式時,廣告客戶沒得選,低就低吧,畢竟也是個推廣的方法。但有了106特服埠後,情況大不相同,作為企業級應用,106簡訊到達率高,發送方便,這也是這兩年垃圾簡訊突然大規模爆發的主要原因。
由106特服埠號發送的垃圾簡訊,一般以106開頭,常見的10657、10658為移動,10655、10656為聯通,10659為電信。按照康霖的描述,滿足106特服埠號垃圾簡訊發送一般有三個條件— 通道、內容和資料庫。
最早的時候,106號碼是用於企業客戶的。例如某公司需要向自己的會員發送簡訊,向員工發通知,就到運營商處申請開通106埠。但業務發展的速度超過了運營商的預測,為了更快為企業辦理,運營商開始將這些埠號集中批給代理商辦理,代理商再層層外包,運營商除了掌握號碼資源外,其他環節基本處於失控狀態,通道大亂,原本給企業用的106號變成了垃圾簡訊號。
其次是關於內容的監管。康霖稱,在開展106業務時,運營商也預想到可能出現「垃圾簡訊」問題,因此最初是嚴禁企業客戶發送營銷類簡訊的。但隨著運營商傳統點對點簡訊業務被微信打得大幅下滑,106相對穩定的營收成了運營商K PI的保障之一。
「上面沒人管,地級公司對於所謂的內容監管,自然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康霖還補充稱,用106號碼發送,達到一定量後,運營商還會給予企業返點優惠。這本來也是想吸引更多的企業客戶,現在卻成了拼命發垃圾簡訊的理由。
至於資料庫,源頭不在運營商,而在廣告客戶。例如一家汽車4S店,手頭掌握一批客戶號碼,只要給群發商提供這些號碼,上面通道鬆了、內容監管送了,群發商便能大張旗鼓地向這些號碼發送垃圾簡訊,精準定位到客戶想要覆蓋的人群。
廣告市場依然存在
於是,106從運營商的企業級應用,變成了垃圾簡訊通道。有意思的是,隨著垃圾簡訊的高速增長,一些新的網際網路產業開始出現。例如以搜狗號碼通為代表的垃圾簡訊攔截軟體,又或者小米科技在最新一版的作業系統M IU I中,幫用戶把所有106開頭的簡訊歸在了統一的條目裡,方便用戶閱讀。
提及垃圾簡訊攔截,在一家大型銀行任職的陳女士感到哭笑不得。「平時各種垃圾簡訊不厭
其煩,於是我先生幫我裝了個防火牆軟體。確實有效,手機頓時清靜了,但公司發來的一些通知簡訊,因為也是106開頭,也被一併攔下,幾次差點誤事。」
康霖則表示,所有的一切,背後還是利益。運營商絕不是無辜的,白花花的「銀子」揣進兜裡,哪有什麼無辜可言。至於本文開頭提到的工信部嚴打垃圾簡訊,康霖倒覺得和過去有些不一樣,「這次像是動真格的了。」
一個相對極端的例子,在工信部嚴格要求三大運營商積極打擊垃圾簡訊的過程中,有不少用戶反映稱正常的點對點簡訊也被「攔截」,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如果這場嚴打風暴以這樣的形式展開,最後受傷的似乎還是用戶。對此,三大運營商官方表示會努力解決,避免「擦槍走火」。
諮詢機構R ationalA B分析師張星認為,從目前狀況看,工信部是下決心要嚴打垃圾簡訊了,運營商即便有利益上的「掙扎」,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還是會配合的。他反而覺得,更關鍵的是個人隱私保護問題,「憑什麼我買車、買樓,留下了電話號碼,你就可以在任何時候向我發送簡訊。」他認為,在打擊垃圾簡訊的問題上,隱私保護必須被重視。而且這個問題被解決了,各種地產中介電話、產品推銷,也沒法再騷擾到個人。
艾媒諮詢CEO張毅則談到了廣告客戶的心態,「我最近剛好和各地的房地產大佬們有一個小交流。從他們給出的數據來看,平均200多元的花費,就會有一個用戶打電話回來詢問樓盤的東西,他們認為這還是比較划算的,幾千分之一的轉化率是他們認可的。這說明傳統的投放效果和到達率沒有使用簡訊的效果和到達率高,這是他們傾向於用簡訊方式的主要原因。或許在大部分人看來垃圾簡訊很討厭,但依然有市場。」張毅稱,現實狀況是,廣告主其實有責任,但人們通常不會把主要責任放在他們身上。
立法或是最後的殺手鐧
飛象網CEO、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也提到了垃圾簡訊產業鏈中有關利益和個人隱私保護的問題,並認為「垃圾簡訊是永遠都解決不了的問題」。
項立剛表示,首先垃圾簡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沒有一個權威機構或強力機構對垃圾簡訊做出一個精確的、明確的定義。對於消費者來說,我想要的時候,覺得挺好,我不想要的時候,就說是垃圾簡訊。
其次,要打擊垃圾簡訊,誰來打擊?責任方是誰呢?危害國家安全、淫穢信息、暴力、黃色這樣的內容應該是由公安機關來管。廣告,從理論上來說,是應該由工商管理局來管,但廣告的內容沒有問題,工商管理局憑什麼來管。
至於運營商,項立剛稱,它們是提供「通道」的,就像修了一條路,無法檢查上面跑的每輛車裡都裝了什麼,也沒有權利決定這樣東西能不能在我這條路上運送。
按照項立剛的觀點,如果運營商有處理垃圾簡訊的權力,反而權力會無度。作為一個企業,他能因為用戶簡訊發多了就把號碼封了,這並不符合用戶最根本的通信自由需求。
關於「用戶通信自由」,項立剛認為和「處理垃圾簡訊」之間有矛盾,「首先是通信自由重要,比如說,現在的情況是你在發簡訊的時候,有人在審查你的簡訊,然後說你的簡訊不能發,甚至不通知你就不能發。到底是這件事情的損害大,還是你收到垃圾簡訊的損害大?」項立剛對抑制和治理垃圾簡訊沒有任何意見,但是要排一個順序的話,應該是通信自由更重要。但也因為通信自由需求的存在,如果不界定到底哪些簡訊算是垃圾簡訊,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抑制,因為最根本的抑制就是什麼都不能發。
「這件事情要解決好,國家相關部門還是應該立法,首先定義什麼是垃圾簡訊和懲罰措施。再設立一個機構來執行這件事情,或者授權由誰來做這個事情。」項立剛補充稱,比如說我授權運營商來做這件事情,即使授權運營商來做,也要加強對運營商的監督和管理,運營商不能夠隨意把這些人的號碼和信息都刪除掉。
回到今年4月,工信部有關打擊垃圾簡訊群發業務整頓專項行動的通知提道,「清理整頓的範圍主要是利用基礎電信企業自有埠和行業類應用埠、信息服務經營者自有埠和個人通信號碼(含小靈通號碼、手機號碼和固定號碼等)開展經營性群發垃圾簡訊的行為。將組織基礎電信企業對已有業務的合規性進行審查,清退涉嫌違規的埠類簡訊群發業務並依法進行處罰,對利用個人通信號碼(含小靈通號碼、手機號碼和固定號碼等)開展經營性群發垃圾簡訊的行為進行查處。督促各基礎電信企業加強技術手段建設,加強垃圾簡訊發現、過濾能力,儘快在全國範圍內部署垃圾簡訊發端、收端過濾系統。」
從字面看,這已非常全面。垃圾簡訊會否就此絕跡?還是原地滿血復活?若不幸是後者,立法看上去像是最後的手段了。
連結
簡訊發送平臺作業照舊
5萬元可發100萬條垃圾簡訊
雖然「嚴打」聲四起,但簡訊發送平臺看起來生意照舊。
南都記者日前聯繫上一家名為X明網絡的簡訊發送平臺,號稱「中國最強大的簡訊平臺系統,並擁有專業的開放團隊」。
一打開網頁,便有在線客服自動彈出窗口,「請問有什麼可以幫到您?」該客服人員稱,通過該平臺發送垃圾簡訊的價格每條5-7分錢不等,500元起充,可發送7000條簡訊,發10000條最便宜600元,而5萬元可發送近100萬條簡訊。「只要不是黃賭毒,任何內容都可以發送。通過106的埠號發送。」
「我們可以為您提供指定區域的電話號碼,比如北京某一號段的電話,但不保證有沒有空號。」據稱,通過該平臺發送1萬條簡訊,10分鐘內可全部送達,「我們公司專業做簡訊8年時間了,保證實發。有的公司2分錢一條,但我們不願意做低價,就是為了保證您的質量。」
當被問及最近「嚴打」垃圾簡訊對該公司是否有影響時,該人員表示政策對小公司有影響,對他們這種大公司「有影響,但小一點」,更稱簡訊發送量無上限,「多少條都可以」。網站主頁顯示,一天內有1600多人申請試用了該平臺。
有運營商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取得電信增值營業許可的簡訊群發公司發送內容合法的簡訊,本身是合法的。但由於對其發送的內容沒有有效的監管措施,一些沒有資質的簡訊群發網站充斥網絡,並利用同音字和各種符號替代敏感詞彙躲避監管。「SP資質的審批都在工信部或通信管理局,運營商即使是知道這家SP發送垃圾簡訊,也沒有取締的權限。另外對垃圾簡訊的界定也很模糊,比如房地產簡訊,可能對需要買房的人來說就是有價值的信息,但對不需要的人來說就是垃圾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