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革,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許多人的作息規律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在遠古時代,勞動人民總是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規律。早晨,伴隨著太陽的升起,開始一天的勞作;傍晚,伴隨著太陽降落,結束一天的忙碌,回到家中吃飯休息。吃過晚飯後,人們通常在10點前便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且不說遙遠的遠古時期,將記憶倒回到童年時期,那時我們還是一個青稚的小學生,下課後玩耍一會兒,回家吃飯,飯後寫一下家庭作業,通常九點半,最遲不超過十點半便進入了夢鄉。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有能力過上穩定、安樂生活之前,人們的睡眠時間一直在往後推。
初高中時,為了學有所成,金榜題名,我們可能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時間對每個人而言是基本公平的,為了多學一些知識,我們只能拼命擠佔睡眠時間;上了大學後,有人是為了有趣的遊戲或有趣的社交活動而熬夜狂歡,也有人是為了學業奮筆疾書。出到社會後,人們熬夜的理由似乎單一了許多,大多都是為了工作,為了生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晚睡、熬夜似乎已經成了青中年人戒不掉的癮,對於晚睡,不同人有不同理由,但大都是主觀的,例如不想睡或者還不能睡。但你是否想過,在晚睡大軍中,有部分人晚睡是由客觀因素造成的呢?他不是不想早睡,而是真的睡不著!
近期,據外國媒體報導,美國與土耳其聯合研究團隊發現,人體內存在一種名為CRY1的基因,該基因發生變異很可能會影響人體生物鐘,進而導致個體出現晚睡情況。
研究人員解釋到,人體內存在許多與時間節律有關的基因,這些基因共同作用影響與控制人體生物鐘,因此我們會在某些時間覺得睏倦,在某些時間覺得精神十足。而CRY1基因發生變異後,其內產生的蛋白質會給生物節律基因造成一定影響,導致它們活動性大大減弱,由此使人體睡眠時間往後延遲。
洛克非勒大學研究員麥可·楊教授曾走訪多個家庭,與多名擁有不同睡眠周期、不同睡眠習慣的人進行交流。走訪結束後,楊教授表示,真實的樣本數據完全支持研究假設,CRY1基因異常活躍,個體睡眠時間與晨起時間通常都會往後推移。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