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鄉村,寒風凜凜,可野麻灣村黨支部書記、主任楊成彪心裡卻暖意融融。「我這支書越幹越有勁頭,全是因為支部做『龍頭』,發展有後勁。這可要感謝市政協給我們村上帶來的『七個幫』。」楊成彪如是說。
「七個幫」工作得從今年年初的一次幫扶調研說起。今年年初,市政協主席燕勝三來野麻灣村調研駐村幫扶工作,當他與村民嘮嗑聊家常時,發現貧困戶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有的是因病致貧,有的是缺乏發展思路,需要精準分析施策。
帶著對症下藥、靶向治療的決心,市政協班子成員齊心協力、共謀思路,市政協黨組研究決定在野麻灣村開展「幫班子、幫思路、幫產業、幫生態、幫文化、幫教育、幫健康」「七個幫」的精準幫扶行動。
然而,不管是「幫思路、幫產業、幫生態」,還是「幫文化、幫教育、幫健康」,都必須有一個堅強的班子予以協調實施,這一點市政協和野麻灣村班子比誰都清楚。「班子不強,就帶不了隊伍,凝聚不了群眾,更不要提富了百姓了。」楊成彪說。
為此,市政協全力支持協助村「三委」班子建設,通過上黨課、開展政策法規宣講等方式,幫助村級班子提高了工作創新能力、凝聚群眾能力和依法辦事能力。
「現在,只要通知黨員來開會,基本全能到,而過去能來一半都不錯了。」楊成彪說,不是我的號召力強了,而是班子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的路子讓大家更有信心了。
在野麻灣村幫扶的這一年時間裡,駐村第一書記董永明感觸最深的就是班子更強了,村民的素質明顯提升了,遇事也沒那麼「軸」了。「只要把利弊給大家講清楚,反對聲音就會變成共同前進的腳步。」董永明說。
「班子強了,要是有更多致富的點子和思路,村民就不愁富不起來。」楊成彪念叨著。
野麻灣的西瓜名聲在外,可如何把品質和產量都給提上去,楊成彪和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不知想了多少招,可效果總是不佳。尤其是這兩年的枯萎病,病一來,全村人都發愁。
沒想到,楊成彪心裡愁的難纏事兒,引來了一個個好思路。市政協協調野麻灣村拿出50畝土地流轉搞西瓜嫁接和滴灌技術,成熟的西瓜個大、味甜、品相好,在「西瓜文化旅遊節」上成了「搶手貨」,為野麻灣村一次性積累了近20萬元的村集體收入。
在駐村幫扶隊隊員侯晉剛看來,野麻灣西瓜的品牌要想揚威於國內,就必須加快與文化的融合。於是,今年在市政協和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的積極幫助下,野麻灣西瓜專用LOGO,由國內知名設計師設計完成並製作成文創產品予以推廣。「在今年的西瓜節上,這些經包裝設計的文創產品備受消費者青睞。」侯晉剛說。
可有了產業不等於就解決了幫扶的所有問題,幫扶工作需要用情用心去做。正如燕勝三反覆強調的,「幫就要幫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為引導村民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市政協協調醫療機構在村裡開展了多次專家義診,駐村各幫扶單位還與野麻灣村55戶幫扶戶籤訂了健康幫扶結對「明白卡」,為野麻灣村6戶殘疾老人贈送了輪椅,為3戶聽力障礙老人贈送了助聽器。
如果說「幫健康」是精準幫扶的「暖心」之舉,「幫教育」則是充滿希望的「提智」之措。2019年市政協千方百計籌措了4萬元資金,為考上高中、中職、大學以及尊師重教的17個孩子和3戶家庭進行數額不等的「重獎」。村民張強的孩子張亞聰今年考上了天津一所大學,市政協一次性獎勵了5000元。拿到獎金時,張亞聰的父親張強樂開了花,「沒想到孩子上了大學,還能得到獎金。」
幫教育還得幫培訓。市政協還聯繫培訓機構給村民搞技術培訓,讓幹了一輩子農活的莊稼戶幹上了「技術活」。村民王永芳經家政培訓後,現在在城裡當保姆,一月能掙6000多元,左鄰右舍羨慕不已。
為了讓村民們在幫扶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幫扶隊與村民代表經過多次討論,12條72字飽含深情的《野麻灣村幸福公約》誕生。「聽黨話,愛國家;守法紀,講誠信;勤致富,儉持家……」老黨員謝建榮一邊念一邊解說,12條幸福公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為了搞好野麻灣村綠化美化,市政協在科技專家的幫助下,為村裡精心選種白臘樹、杏樹、桃樹、蘋果樹等2000多株優良樹種,栽植在庭前院後,部分果樹還結了果子。
回想起當初要移除掉自家長了20多年「半死不拉活」的老梨樹,70歲的村民周躍平還有點想不通,可如今看著整齊的景觀樹和掛在樹上的果子,他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楊成彪說:「雖然移除了一些老樹,但是這些新樹種只要把水和肥管夠,幾年時間就長起來了。」
如今,無論是黨建、產業,還是鄉風、環境,野麻灣村各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楊成彪拿起一張倉儲冷鏈加工設施項目的效果圖告訴記者「我們信心足著呢,野麻灣村的未來一定更美好!」
來源:協商報
原標題:《幫,就要幫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嘉峪關市政協「七個幫」精準幫扶野麻灣村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