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網上購物普及後,快遞員這一職業所需人數逐日遞增。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中國快遞業務量超過500億件,全球第一;快遞員的規模也已達到300萬人以上。人數達到了索馬利蘭共和國人口總和,這個數量是非常龐大的,本文咱們將會詳細聊一下快遞員群體的現狀。
國家郵政局近日對全國31個省份、6000名快遞員的基本狀況進行了調查,給快遞員繪製出一幅「肖像畫」。調查顯示,在送快遞這個爭分奪秒的行業,許多人一天工作近14個小時。從事快遞工作兩年的李師傅說到,每天6點10分起床,6點40分就要到公司籤到,晚上8點半快遞打包後下班,期間只有中午吃飯能休息10來分鐘,節假日也正常上班。其中辛苦程度可見一斑。
國家郵政局的調查顯示,「80後、90後」構成了快遞員隊伍的主體。因為行業需求,快遞員群體偏向年輕化。平時,快遞員的工作量是一天送160-170個包裹,倘若碰到「雙11」「雙12」快遞爆倉的情況,包裹數量會翻2到3倍。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快遞員百分之九十來自農村或者縣城,這就意味著對於成家的快遞員來講,跟家人見面的機會屈指可數。或許成年人的生活就是如此不易,親人歡聚與賺錢養家二者不可兼得。
除此之外,快遞員工作中還有很多難處,在此略舉幾點。
坐騎上路難:很多配送員使用三輪車進行配送,而目前全國有70多個城市禁止三輪車上路,三輪車遭遇政策紅燈。此外,簡陋的配送車對快遞員的安全存在著巨大隱患。
末端配送難:從快遞站點到客戶的末端配送,多數快遞人員選擇使用電動配送車,運件少使得他們需要來來回回奔波於站點與終點,造成配送效率較低;在快遞員給客戶送件上門時,不免出現電動車和貨物丟失的現象。
社會認可度不高:被服務的客戶不了解快遞行業,或者對快遞服務的過程存在著理解上的偏差,加上企業的培訓機制的不完善、配送配置的簡歐,造成快遞員社會認可度不高。
以上,可見隨著快遞行業迅猛的發展,快遞從業人員的從業環境並不成熟,提升職業認同,促進行業服務提升;完善治理政策,改善從業者生存環境;加強培訓學習,提高職業素養,是社會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