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 「中體西用」解

2021-02-13 馬勇

梁啓超1899年在《自由書》中寫道,「中體西用」的思想嚴重束縛了中國人,是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他相信這個思想「不三十年將化為灰燼,為塵埃。其灰其塵,偶因風揚起,聞者猶將掩鼻而過之。」


然而,一百多年過去了,中國並沒有完全放棄「中體西用」路徑依賴。這究竟蘊含著怎樣的道理,當然不是梁啓超這樣徹底否定所能解釋的,因為「中體西用」雖說只是一個概念,但其前後期並都不是同一個意思。

中國是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打擊之後被迫踏上世界一體化道路的,之所以兩次被打方才覺悟,而不像其他「後發國家」面對西方工業文明迅即擁抱,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中國文明底蘊太深厚了。文明傳統原本是個積極因素,到了這個時候反而成為前進的包袱。

在十六世紀之前很長時間,中國文明確實有資格傲視全球。但當英國工業革命發生後,人類進入另外一個階段,巨大的產能過剩迫使工業資本尋求海外市場,中國被迫捲入世界一體化,其實就是被硬拉著從農耕文明走上工業文明。

然而那時的中國並沒有人明白這個道理,他們認為,中國的落後只是暫時的、局部的,中國只是在科學技術上不如人,要論精神文明,中國人三綱五常名教倫理遠邁西洋。所以那時稍有眼界的中國人如馮桂芬,雖然承認中國的失敗,但認為這種失敗並不說明問題,他耐心勸告大家「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西洋諸國富強之術」。這就是「中體西用」發生之初的情形。


馮桂芬

顯而易見,「中體西用」在近代中國早期具有進步意義,這種思想就是勸告中國人不要怕西方思想文化的負面影響,相信中國文明在與西洋文明充分接觸後,一定能夠重構一個新體系。這種勸說對於減弱反對者的壓力,相當有效,這些反對者不由自主地想,既然堅守了「倫常名教」,那就學點「奇技淫巧」吧。

中國走向世界的歷程就這樣開始了,雖說勉強,但經過十多年時間,還是非常有效。中國的科學技術獲得新的活力,經濟實力也獲得相當提升。

「中體西用」為中國打開了一道方便之門,但這種做法確實也遺留了相當問題。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思想界已有相當一部分人不再滿足於「中體西用」這種模式,他們認為應該隨著新經濟、新技術成長,逐步加大向西方學習力度。他們漸漸意識到,西方成功的並不僅在科學技術,更不僅在堅船利炮,西方的強大有本有源,這個本源就是西方的機制、體制為其發展提供了可能與保障。這些思想者在1870年代就建議清廷適度擴大「中體西用」的內涵,逐步將西方發展最本質的東西包容進去,比如西方的法律體系、議會體制等,都是可以嘗試的東西。

經濟的成長加大了朝廷的傲慢,西方化思想並沒有撼動朝廷既定原則。中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並沒有隨之調整不太適應的政治架構,近代中國「第一次現代化」就這樣「跛足」發展著。更詭異的是,因為「跛足」,所以高速。政府獨家主導,沒有民間或其他力量牽制幹擾,中國在十九世紀晚期呈現超常規發展速度。短短三十年,中國就製造了人間奇蹟,重建昔日輝煌,在軍事、經濟增量可衡量指標方面,中國都呈現比較好的記錄。

然而,洋務新政三十年的增長是虛假的、畸形的,這種增長實際上只是一個巨大的自欺欺人的泡沫。1894年,中國在持續三十四年增長且不曾回調的情況下,與東鄰日本短兵相接,戰爭還沒有正式開始,雙方還沒有像樣過招,清軍全面潰退,中國不得不籤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受盡屈辱。


甲午戰後,中國有了一次很好的檢討機會。中國人在巨大屈辱面前坦然認輸,一切歸零,重新開始,很快走上維新道路。「維新」云云,其實就是向曾經的敵人日本「明治維新」學習,重走日本過去幾十年走過的路。

轉向東洋應該是中國在甲午之後的正確選擇,學習日本不是因為同文同種同屬亞洲,而是日本在過去三十年走出一條與中國極不相同的富強路。然而,或許中國所要學的只是日本,日本不僅國小民少,而且在過去一千年歷史上長時期是中國文明的學生,於是維新時代剛剛開始,南溪贅叟竟然於1895年4月在《萬國公報》發表《救時策》,在近代中國第一次明白表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概念,將先前幾十年原本只是一種模糊的認識體系化。此後,不論是辦學堂,還是辦實業,都一定要分出個東、西,分出個體、用。

按照嚴復的看法,文化體系從來都是一個完整且不可人為分割的,中國要學西方或學東洋,要麼完整接受,要麼全盤排拒,因為中西各有體用,「分之則並立,合之則兩亡」。然而嚴復的呼籲並沒有改變現實,直至日俄戰爭結束,日本在十年時間打敗中俄兩個大國的事實終於警醒了中國人,在這之後,方才放棄「中國本位」立場,坦然踏上世界一體化的軌道。

相關焦點

  • 馬勇:「中體西用」的路徑依賴
    梁啓超1899年在《自由書》寫過,「中體西用」思想嚴重束縛了中國人,是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他相信這個思想「不三十年將化為灰燼,為塵埃。其灰其塵,偶因風揚起,聞者猶將掩鼻而過之」。  然而,一百多年過去了,中國並沒有完全放棄「中體西用」路徑依賴。
  • 李天綱 | 「中體西用」的真精神
    第一期思想在清末,我用「中體西用」來標示,人物代表則選陳寅恪(1890—1969)先生。陳先生是民國學者,但他的學術卻堅持了清末的理想——中體西用,與民國學界的「西化」主張並不混同。陳先生做的學術,明明白白是中國人的問題意識,隱隱約約又有很多新方法在裡面。
  • 「中體西用」思想及其歷史啟示
    【摘要】洋務派在面對西方文化衝擊時,在比較中西文化異同的過程中,作出了「體用」的價值判斷,提出了「中體西用」思想。「中體西用」是調和中西文化的一種理性文化抉擇,是動態發展的文化觀,是洋務運動的理論框架,理應是整個運動的指導思想。重新解讀「中體西用」思想,對當今社會改革和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歷史借鑑意義。
  • 「中體西用」與我國教育民族性的構建
    清末依據「中體西用」原則快速完成了體現教育民族性的教育體系的構建:制定體現民族精神和價值觀的教育宗旨;形成彰顯民族品性的德育規範;構建蘊含民族文化要求的教育內容體系;立足文化自保加大對師資隊伍管理。「中體西用」下教育體系的不足在於:「中學」體量過大,衝淡了新教育的「新」味;相對「保守」的傾向削弱了其「開放性」要求;過於強調意識形態教育,衝淡了教育民族性建設的主題。
  • 甲午之「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
    這是「中體西用」對「西體西用」的失敗麼?確切的說是「中體西用」對「和魂洋才」的失敗麼?「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是兩國對待西方經濟,文化等的基本國策,就「西用」與「洋才」來看,兩者貌似一致,均想利用西方的技術發展自身,在世界民族之林謀取一席之地。但究其本質,「中體」與「和魂」的大相逕庭遠遠壓制「西用」與「洋才」的近似相同。
  • 「中體西用」的香港文學
    「中體西用」的香港文學 張首映 2011年04月06日10: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香港為中西文化交匯處
  • 「中體西用」文化範式的哲學思考
    「中體西用」範式具有多重優越性,最終發展為近代中國不可逾越的文化選擇模式,有力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為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融合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可以說,以「體用」範式來構築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理論體系,是晚清不同學人和各種社會政治力量甚至是敵對勢力之間共同堅守的準則,使「中體西用」範式最終發展為近代中國不可逾越的文化選擇模式。「中體西用」範式有力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馬克思曾說:「他們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首先必須創造新社會的物質條件,任何強大的思想或意志力量都不能使他們擺脫這個命運。」
  • 「中體西用」是新傳統主義的先聲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成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源頭,掀開了中國近代發展的序幕,也開啟了「中體西用」的文化發展觀。 「中體西用」初試鋒芒鴉片戰爭後,中國面臨三千年以來最大挑戰。魏源首先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為西方製造業在中國發展找到了理論依據,掀開了中國近代發展思想的序幕。
  • 「中體西用」論在戊戌維新時期的嬗變
    洋務派的「中體西用」的文化觀,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如何對待中西文化的問題再一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時代的新課題要求人們從文化的高度重新做出抉擇。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中體西用」文化觀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具有了洋務運動時期所沒有的新性質和新內容。「中體西用」文化觀進入了它發展的第二階段。
  • 「中體西用」思想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這場運動是以「中體西用」貫穿始終,成為近代洋務思潮的總綱,也是近代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中體西用」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影響很大。 「中體西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縮語,這裡的「中學」,一般是指「綱常名教」、「四書五經」、「歷朝典故」等一整套封建文化思想、道德觀念。
  • 自強為雪恥:馮桂芬的中體西用
    作者:走刀口導語:馮桂芬是最早表達「中體西用」思想的人,所著《校邠廬抗議》被稱為洋務運動的理論綱領,直接影響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但「中體西用」本身卻不倫不類。馮桂芬相信中國自古天下第一1809年,馮桂芬出生於江蘇吳縣(今蘇州),從小接受儒學傳統教育,在蘇州正誼書院求學時,馮桂芬獲時任江蘇巡撫林則徐賞識,成為其弟子,這成為馮氏思想的一個來源,為其率先表達「中體西用」一說埋下了伏筆。
  • 【答題技巧】「中體西用」高階版
    今兒慄子就教大家如何從「小鎮做題家」偽裝成「學術型學霸」~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拿高分啊~文末附答題思路哦~「中體西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節略語,傳統觀點認為是指以中國的倫理綱常為核心,輔之以西方的科學技術,往往被視為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
  • 學術觀點 | 陳旭麓:評價「中體西用」
    七八十年代以後,論者漸多,王韜、鄭觀應、邵作舟、沈壽康、孫家鼐、盛宣懷諸人往往本之同一旨趣,或引申發揮,或就事論議,多歸指於「中體西用」,用一個節略語為命題,概括了一部分人的共識。甲午以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成為一種「流行語」,「張之洞最樂道之,而舉國以為至言」(15)。按照今日的分類標準,這些人有地主階級改革派、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之別,但他們卻同以「中體西用」為宗旨,各自闡發自己的思想。
  • 馬勇:辛亥革命新解讀
    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百年辛亥,值得回望,值得深思,我們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馬勇老師做客中國訪談,一起觸摸百年辛亥,重新解讀歷史。 馬老師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訪談。2011-09-26 13:58:38馬勇: 主持人好,各位好!
  • 方克立:評「中體西用」和「西體中用」
    評「中體西用」和「西體中用」*方克立在中國,當今有所謂「中體西用」和「西體中用」之爭,「中體西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節略語,流行於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張之洞被認為是「最樂道之」的著名代表人物。這種觀念一百多年流行不絕,至今仍支配著海峽兩岸不少中國人的思想。
  • 世界大案要案紀實:03年深圳割臉皮殺美女惡魔馬勇
    他只說自己叫做馬勇,是湖南衡東大浦鎮人,大專學歷,無業,其他一問三不知。民警連夜審訊了24個小時,竟然毫無收穫。無論你問什麼,馬勇就回答三個字「不知道」。專案組簡單商討一通,覺得馬勇有高度嫌疑。現在可以確認,這14個女孩失蹤都和馬勇有關係。如果只是詐騙,馬勇不可能這樣頑抗。
  • 大案紀實——03年深圳割臉皮殺美女惡魔馬勇
    他只說自己叫做馬勇,是湖南衡東大浦鎮人,大專學歷,無業,其他一問三不知。民警連夜審訊了24個小時,竟然毫無收穫。無論你問什麼,馬勇就回答三個字「不知道」。專案組簡單商討一通,覺得馬勇有高度嫌疑。現在可以確認,這14個女孩失蹤都和馬勇有關係。如果只是詐騙,馬勇不可能這樣頑抗。
  • 張之洞與「中體西用」(二)
    可知中體西用取向不僅不像許多人說的那樣「保守」,反是在學西方的路上邁出了新的一大步。但這裡還有一個具體矛盾:國家局勢的危迫似已呈現出時不我待之勢,為「強中國存中學」,講求西學已成新教育的主流;而不論可致「富強」的西學還是漸呈「無用」的中學,均以「繁難」著稱。學子的精力本是個常數,在規定時間內實難兼顧中西兩學。如張之洞所言,「不講新學則勢不行,兼講舊學則力不給」。
  • 方之光:「中體西用」是「自塞文明」舊觀念
    體用分裂,就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分裂,這違背了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性質的規律,名為革新,實為守舊」,可見「中體西用」說,是為了對抗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目的是為了維護延續二千多年封建專制政體。我想著重就此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 昨日習題解析:中體西用
    表1 《格致彙編》「互相問答」欄目各類問題所佔比例應用科學、各種技術自然常識基礎科學奇異和其他問題42.5%22.8%17.5%17.2%據此可知,當時A.中體西用思想的傳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匯促進維新思想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