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在接受大學一個課題訪問時,當訪問員問:你對職業的第一感受是否是「敬業」一詞。我竟不加思索地脫口而出:風險。訪問員一開始有點疑惑,後來再仔細回顧我的職業生涯,感到這是我的所謂「經驗之談」。我也回味了一下,確實,「職業風險」是當前轉型社會中青年人、中年人就業(創業)前以及就業(創業)中所要首先具備的職業意識。與}職業風險對應的職業選擇也就相應而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相應較長的社會發展階段。在這個長時期的轉型階段,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勞動觀念,包括職業觀念,也在這大浪淘沙中不斷發生變化。當今轉型社會中職業觀念產生變化的背景特徵有:
一是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後,人們的就業不再由國家負責分配,人的社會屬性也由「單位人」逐漸向「社會人」轉變,就業與職業被推想向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人的自由選擇度相應增強,同時其就業風險和職業風險也隨之提高。
二是人們的休閒時間增多,產生了「休閒意識」。最近國內有研究報告指出,在閒暇時間保有量方面,中國已經超過了美國和英國。據說中國在2000年的閒暇時間折算為天數是195.3天。當然,這種尚屬低質量的國人休閒生活方式,畢竟使人們知道,除了勞動創造人生價值,休閒也能並且有時創造更適合選擇個人興趣愛好的價值。
三是網際網路的快速和普及發展,拓展了職業的展示平臺,,同時也相應增加了職業風險和職業選擇的機遇。人們流淌在網際網路上,既是屬於消費型的活動,但同時又是生產型的活動。在這既是虛擬型活動空間又是實際生活內容的網際網路平臺上,職業風險與職業選擇的挑戰與機遇同時並存,並表現得更加激烈和更加酣暢。
(二)轉型社會中對勞動與職業本質的再認識
最近,有學者認為: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又提出了「人的滿足最終在於生產活動而不在於消費活動」的著名命題。他們提出,要使當代人真正生活在幸福之中,關鍵在於使他們的勞動本身也成為一種自主性的行為,不僅要在勞動之外尋求個人的自由發展,而且也要在勞動之內尋求個人的自由發展。他們還強調,社會把注意力集中於生產領域,讓人們在從事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的過程中獲取幸福和滿足,並不意味著強迫所有的人都採用一種特殊的單一的生活方式,而是讓人們有比現在更富於吸引力的其他種種選擇。
時代車輪駛入了21世紀的頭十年。全世界都在重新審視勞動與職業的本質意義。職業究竟是什麼?我們如何面對職業中的風險與選擇?我們怎樣在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功和幸福?對於剛進入小康社會的中國人,對於還從沒上山下鄉吃過苦的城市青年來說,勞動與職業的誘惑與困惑同時展現在他們的面前。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頁說道:「在共產主義社會裡,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範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願今天幹這事,明天幹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但並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在這段話裡,我們可以看到,在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需求和勞動高度統一,勞動和自由活動也將相應地完全一致,勞動是為了爭取更大的自由,但又是人的最自由的活動。人類在勞動中獲得徹底解放,即讓每個人從以勞動作為謀生的手段,升華到把勞動作為生活目的的自由活動的生活享受,這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境界。到那時,職業風險是否幾乎不復存在,而職業選擇則是從滿足人的興趣愛好方面擴展呢?當然,在現階段,若從某些特定「先富起來」的少數人群來說,對於金錢物質已經滿足他們和下一輩生活需要的特殊人群來說,勞動與職業也只是按照他們的興趣愛好轉動而已。
二、轉型社會中的職業風險
轉型社會中的職業風險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意識而已。從目前社會現實來看,職業風險包含就業風險和在業風險兩類。
(一) 就業風險
就業風險主要指大學生畢業後尋找就業崗位的風險。就業難已經成為國際化問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7月發布的《2006亞洲太平洋地區人的發展報告》指出,整個東亞都在經歷一個「無就業增長」時期,中國的情況尤其嚴重。
在這個「無就業增長」時期,中國內地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這幾年來日益凸顯。據資料,今年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至413萬,比去年增加了75萬,就業難問題更加突出。共青團中央等有關機構曾合作進行了一項「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2006屆本科畢業生中已籤約和已有意向但未籤約的佔49.81%,不想馬上就業的佔15.02%,而沒有找到工作的比例為27.25%。據中國教育部統計,大學畢業生待業人數呈逐年增長態勢:2001年34萬人,2002年37萬人,2003年52萬人,2004年69萬人,2005年達到了79萬人;預計2006年將接近百萬大關。
從網絡上得知其他一些國家也相當重視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有的正稍有起色。印度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達17.2%,高於全國總體失業率。據估計,有近40%的畢業生找不到有收入的工作。印度高等教育入學總人數出現大幅增長,從1947年的10萬增長到2005年的1050萬,但每個學生獲得的公共資金卻在1991至2003年間下降了近30%。德國7月份失業率大幅下降。求職人數減少8.4萬人,至440萬人,就業狀況的改善使德國失業率降至10.6%,這是德國一系列良性經濟數據中的最新一個。新加坡今年上半年就業市場創下新紀錄,與去年同比增加了8.15萬工作崗位。就業市場去年新添11.33萬份工作,是1997年來增長最強勁的一年。今年6月的失業率是2.6%,與三個月前的2.3%相比有微幅的增長。
應該說,我國今年的就業市場也有新的發展。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9%。在經濟高增長的同時,上半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超過600萬人,完成全年預期目標的60%以上。其中,上海新增就業崗位36萬個,完成全年目標的72%。總體來看,上半年我國就業狀況有所改善。
(二) 在業風險
在業風險主要指在職風險。在職風險有這幾類:
1、 行業風險。
據有關資料分析:有這三大行業風險:
一是行業競爭日趨慘烈:企業發展與行業整體走向緊密相關,員工職業前程又和企業捆綁在一起。如在職的行業市場過剩,導致企業調整經營策略或進行兼併重組,甚至破產倒閉,員工將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在職風險。如(1)手機業,中國手機市場已供大於求。20%的國產手機廠商將被淘汰出局。(2)零售業,本土零售業泡沫開始破滅,有專家預測一些經營不善的大中型超市將出現倒閉風潮。(3)汽車業,近年來,國產汽車市場已經供大於求,車市低迷利潤下降,汽車零配件企業、汽車銷售企業受到衝擊較大。(4)金融業,明年外資銀行全面開放經營人民幣業務,國內銀行壞帳消息不斷,隨著幾大國有銀行的上市,大規模的內部員工的整合以及領導班子的調整勢在必行。
二是內地企業海外收購:內地企業花費巨資進行海外收購開始成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重要手段。內地企業進行跨國投資,有可能會對內地員工產生不利影響。如內地企業在海外投資生產型企業,除了極少數高層外,一般內地員工不可能被大量派往海外任職,而國內的生產業務將有可能會萎縮。
三是壟斷行業面臨反壟斷政策調控:電信業、電力業、水利業、鐵道業、金融業、公用事業等長期處於壟斷地位的一些行業,如今首先面臨工資調控的政策。社會也一直在呼籲《反壟斷法》的出臺。
2、 職位風險
職位風險包括在職崗位風險和所在職業工作者的風險。
一是一些原本佔有優勢的職業崗位由於市場或社會環境發生變化,也變得風雨飄搖。如去年的一項有關調查表明:科技工作者職業風險大。
調查顯示,四成科技工作對收入不滿意, 科研機構人員年平均工資與公務員相比,絕對差距由1996年的200多元擴大為目前的2000多元。同時,由在1999年,科研機構普遍開始實行院(所)長負責制、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等內部管理制度。聘用制和合同制開始成為科研機構的基本用人模式。這意味著,過去一直靠國家「養」著的科技工作者,一下子「沒人管了」,他們也開始像企業職員一樣,隨時面臨失業的風險。如果,科技工作者如果申請不到項目,生存都是問題。但這些項目往往掌握在少數幾個「學術包工頭」手中,這些學者往往還會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科研的資金總在幾個人中流轉,其他人只能給這些著名學者「打工」。
二是在職崗位中,如一些公司高管等面臨市場經濟體制的還不完善以及腐敗之風還不能得以根本扭轉,在權力和利益的誘惑下,他們或者選擇退出,或者同流而汙,一旦東窗事發,便鋃鐺入獄。公司高管經濟犯罪,導致公司利益受損,不僅會影響公司員工的職業前程,還牽涉到他們本身的人生前途。今年秋季以來,上海因社保基金案導致多名公司的高管被有關部門立案偵查。在法治和體制尚未完善的情況下,一些大型國有公司的高管風險不會有明顯減少。
三是一些有高危行業的職工崗位的職業安全風險,如煤礦(礦業)、化工廠等行業中的職工,在安全措施沒有落實的情況下,隨時面臨廠礦爆炸威脅生命的危險。
牢固樹立職業風險意識的意義,明確當前職業市場中的職業風險,有助於在就業過程中,可以理智、冷靜、及早地進行職業防範。
職業防範有好多種方式和途徑。其中,明智的職業選擇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環節。
對於就業者來說,往往一開始會陷入職業選擇兩難的境地。猶如《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愛麗絲與貓的對話:愛麗絲問:「你能告訴我,我該走哪條路嗎?」「那得看你打算去哪兒。」貓說。「我不在乎去哪兒。」愛麗絲說。「那你走哪條路都無所謂。」貓說,「只要你一直走,走得足夠遠,總會到個什麼地方。」貓的回答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應付。
面臨職業選擇,我們其實就是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你想選擇哪個職業」,二是「怎樣去選擇你理想的職業」。沒有目標的職業選擇如同一頭霧水,而不知從哪裡著手去選擇則生活肯定是雜亂無章的。
為此,職業選擇的重要性在於:
其一,職業是人們實現自身價值的平臺,選擇好合適的職業,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性,從而最能體現人生的意義。當前,上海在改善就業環境中,其中一個思路就是:積極提供政策援助,讓青年人充分走創業之路,這比解決其一個明確的職業崗位更加重要。創業,最能體現青年人人生的自我價值。
其二,職業是人們展現興趣愛好的舞臺,選擇好愉快的職業,就能最充分地挖掘人的潛在和顯性的能力,從而使職業與興趣得以自由地結合。目前,上海在大力發展創意產業,有助於使廣大傾向於藝術思維的青年,有一個充分展示自己藝術想像力的天地,在職業中獲得快樂。
其三,職業是人們有效享受時間的露臺,選擇好舒適的職業,就能使人們最合理地配置勞動和休閒的時間比例,從而使自己能充分享受到時間的效用。我國雙休日的制度實施,從大環境提供人們休閒的充分時間。但在有些職業(行業),特別是一些私人企業或外資企業,往往莫名其妙的加班,會明顯增加和擠佔員工的勞動時間和休閒時間。這就使那些不願意做「工作狂」的人們在選擇職業時不得不要考慮的問題。 同時,職業選擇也要相應重視職業勞動中的一定「自主性」,如有些不實行「坐班制」的崗位,或者「在家上班族」。現代人一定要在有限的勞動時間裡開闢出一個足夠大的自由和享受的空間。人是不是真正實現了「勞動的解放」,最後還是看勞動有沒有實現自主性。
職業選擇的的靈活性在於對職業選擇的所要考慮的因素和所掌握的原則。
1、影響職業選擇的自身因素
我國的社會處在重要的轉型變化中:由計劃經濟轉向"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這個過程是一個社會、經濟格局發生大變動的過程,也是我們的思想觀念實現重要轉變的時期。選擇職業是人生一件大事,因此,在求職時,以下三大自身因素應該仔細掂量:
(1)氣質類型。心理學家把氣質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鬱質四種類型。不同氣質類型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氣質本身並無好壞之分,每種氣質都有積極和消極的一面,多血質和膽汁質的人比較適合一些要求做出迅速、靈活反應的工作,粘液質、抑鬱質的人比較適合做要求細緻的工作。不同職業對人的氣質有特定的要求,如醫務人員要求耐心、細緻,飛行員要求機智靈敏、注意力集中等特點。氣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後天也可以鍛鍊改造,況且純粹屬於某一氣質類型的人很少,大多數人都是幾種氣質類型兼具的混合體。在選擇職業時要注意揚長避短。
(2)興趣愛好。興趣愛好能對人的全面發展產生一股神奇的力量。人們對某種職業感興趣,就會對該種職業活動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在工作中會開拓進取,努力工作,有助於事業的成功。不同的職業需要不同的興趣特徵。一個擅長技能操作的人,靠他靈巧的雙手,在技能領域得心應手,但如果硬把他的興趣移到思辨型的理論研究或與人交往的營銷和公關上來,他會感到無用武之地。
(3)個人性格。許多工作對性格品質有著特定的要求,要選擇某一職業就必須具備這一職業所要求的性格特徵。如企業家,除了具備這一職業所要求的氣質、能力外,還應具有果斷、勇於開拓創新的特徵;教師除了具備豐富的知識外,還應具備熱愛學生、正直、有責任感等良好品質;醫生要求具有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實踐證明,沒有良好的與職業要求相適應的性格品質,就不能很好地適應工作。
2、職業選擇應遵循的原則
職業選擇是人們對職業的評價、意向以及對就業所持的態度,從社會現有的職業中選擇其一的過程。在職業選擇時,應當遵循以下三大原則。
一是勝任原則。在選擇職業時,應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客觀實在的評價,包括學識水平、職業技能、身體素質以及個性特點等,是否符合職業要求,不能盲目攀比。當代青年人,思想比較解放,理想和追求比較高,但首先要面對現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職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僅僅只靠文憑,而更注重勞動者職業技能和勝任職業崗位的能力,職業技術學(院)校、技工學校畢業生就業往往比其他大、中專學(院)校要高。
二是特長原則。人與人之間,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各人有所長也有所短。美國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把人格類型分為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管理型、常規型6種類型,雖然各人所屬類型不同,但在整個社會職業中都各具有優勢和特長。因此,在選擇職業時,應充分考慮自己的特長,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特長。
三是發展原則。職業不僅是謀生的手段,同時也是發展自我、實現人生價值、服務社會的唯一途徑。發展是一個過程,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是由初級向高級發展,由單一向全面發展,決不能一蹴而就。在選擇職業時,既不能期望值過高,也不能急於求成。要把個性發展與職業發展結合起來,把個人發展與團體發展結合起來,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才能實現自己美好的願望。
施薔生
2006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