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說:對於2018-2019申請季錄取數據的分析,各個高中和留學機構都已經從早申和部分RD已放榜學校的申請率、錄取率、男女比例、專業比例、國際生比例等各種數據,分析得特別清楚到位。並且還總結了美國選擇中國留學生標準的種種變化。
而美國大學選擇中國留學生的標準變化,大家總結最多的是以下變化。
美國對中國留學生招生發生了什麼變化
申請需具備的能力和素質越來越多樣
就目前來看,首先標化依然很重要。一個學生,如果他的標化很低很低,他不可能錄取到特別好的學校。但是很多家長和同學都說,好像標化高在今年也沒有太多的優勢。
那是因為在大家分數普遍都高的情況下,美國大學就會更看重學生的個性化和是否具備去美國頂尖大學學習的潛質。所以才會在標化之外還看學生的活動、文書、面試等等。
更偏愛體育成績好的學生
不少家長和同學發現,美國大學其實非常看重孩子的體育成績,如果孩子的高中體育成績非常好,學校甚至會在入學時對成績降低要求。
越來越喜歡有「國際」背景的學生
有「國際」背景的學生,指的是那些國際學校、國際部還有美高的學生。近年來的趨勢是美國大學優先錄取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這些「國際」背景學校的學生。普高的學生在申請上,優勢不大。
因為這些原因,很多家長就會選擇在孩子更小的時候把送入有「國際」背景的學校,這樣在申請美國大學時有更多優勢。
更喜歡為社區做貢獻的學生
很多同學都感覺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因為自己做的活動對周圍的人產生影響,對社區有貢獻而被錄取。
比如我們之前的一位在申請上特別不佔優勢的同學,他是亞裔男生,申請的還是現下被學生搶破頭的、排在全美第6的計算機科學專業。
他之所以能夠在一種「必拒無疑」的狀態中脫穎而出,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他不僅僅有科學相關的知識和研究,他還會想辦法給一些小朋友科普科學知識,把知識傳遞給更多的人;又比如他研究的用機器學習來防止黑客入侵電腦的項目,其實就是一種幫助周圍和服務社區的表現,讓他的競爭力大大提升。
申請「STEM」專業有劣勢
考慮到未來的前景,很多中國留學家庭會傾向於選擇「STEM」專業。但是現在如果申請「STEM」,就像我們前面說的申請CS科的男生那樣,會很難,非常不佔優勢;甚至很多同學為了自己能夠上學,會在申請「STEM」專業之餘,再申請一個稍微更好錄取的專業。
從上面這些變化上來看,好像美國大學對中國學生的要求越來越多。這讓很多留學生家庭覺得:
這是不是因為美國大學不喜歡中國學生?
以後是會限制中國學生在美國的留學人數嗎?
並不是這樣。
絕大部分人對美國留學的誤區
美國大學越來越不歡迎中國學生?
美國大學的教育資源過剩
之前棕櫚君跟大家提到過國內大學的數量,近3000所,感覺已經很多;但是根據美國相關網站的數據,到2015年,美國已經有4627所大學。同時,根據2017年的人口統計數據,中國人口13.9億,美國人口3.257億。
所以我們對比一下:
中國13.9億人口,近3000所大學;
美國3.257億人口,4500+所大學。
所以,我們會發現,現在美國大學的教育資源真的過剩。光是招美國本國的學生,完全「入不敷出」,所以說美國大學必須招國際生,才能讓自己的大學更好地發展下去。
而根據美國國際教育部(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以下簡稱IIE)發布的2018最新《國際教育交流門戶開放報告》顯示,現在中國學生佔美國留學生的大頭,所以美國大學非常關注中國學生。
在為新一學年的全球推廣進行準備時,很多高校都明確指出他們更為關注亞洲的學生。其中有34.9%的機構表示非常關注中國學生的情況,有28.7%的機構表示非常在意印度學生的入學情況,這兩個國家成為美國高等教育機構的「關注之最」。
美國大學需要中國留學生帶來的經濟力量
近年來,由於美國財政對大學的撥款縮減,美國大學急需更多的國際生來填補經濟上的困難。通常情況下,國際學生的學費大約比當地學生為教育機構支付的學費高10,000美元。
在2018年的入學人數中,佔比最大的就是中國,其次是印度,這兩個國家留美的人數佔整體國際學生留美人數的51%,超過了一半。另外,中國學生去美國留學所支付的高額學費和消費品都為美國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根據IIE公布的數據,中國學生為美國經濟的貢獻,超過了138億美元。
對此,很多美國高等教育機構指出,他們將在2019年秋季學期繼續關注這兩個國家的學生入學情況,有近三分之二的機構表示會將中國作為今年的招生重點。
所以,其實美國大學是歡迎留學生去留學的。
美國大學招生緊縮了?
美國大學招生的人數其實一直變化都不大,以棕櫚君之前為大家統計過的文理學院近3年來的入學數據為例,如下:
大多幾十個人的差距,在一種穩定的小浮動狀態中,所以並不存在招生緊縮的情況。
美國大學要的學生類型一直在變化?
上面說的美國大學更青睞體育生,更喜歡奉獻社區的學生,更中意美高的學生,其實討論的都是表面看起來美國大學喜歡哪種學生。
那麼綜合起來,美國大學要的是什麼類型的人才呢?
其實一直都沒有變:
「T」字型人才。
所謂「T」字型人才,指的是學生要儘可能橫向「—」地去了解和發散自己的愛好,多了解不同的領域,抱著一種博學的心態,去學習多樣化的知識,希望學生全面一點;豎向「I」指的是在發散學習的廣度之餘,學生要在某一個領域特別優秀,精心鑽研某一個領域。
美國大學想要的,一直都是這樣「橫向的全面+豎向的鑽研」型人才。
而我們之前提到的體育好的學生,愛奉獻社區的學生,都是美國大學招生標準的「多樣性」和「全面性」的一個方面,具備這樣素質的學生自然在申請上會有優勢。
所以,美國大學的招生上,既沒有嫌棄中國學生,也有在人數上緊縮,招生標準的本質更是沒有變!
那為什麼我們會感覺到美國大學招生發生了變化呢?
認為美國招生變化的根本原因
從「珍稀」到「供大於求」
美國大學在錄取國際生上,有一個標準是學生「國家或者族裔的多樣性」,希望錄取的學生來自越多的國家越好,這樣才更能體現自己是一個「有世界眼光」的大學。
而在20-30年之前,申請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很少,物以稀為貴,那個時候中國學生對美國大學的「珍稀」程度,誇張點說相當於現在來自非洲某個部落的學生。
那個時候一看到中國學生申請,美國大學會趕緊讓你入學,哪裡還有多少條條框框,英語能力OK就趕緊來讀書吧。
再加上那些年中國的經濟不是很富裕,孩子能夠在這樣比較艱苦的條件下達到某個成績並申請美國大學,要比發達國家的人付出更多努力。所以那個時候有條件的中國學生,在現在看來,是真的很容易就申請上美國大學了。
而現在中國學生比較多了,不再是弱勢國家的珍稀學生,就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像是「STEM」專業越來越難申請,其實就是因為它考慮到學生的「國家多樣性」,給中國留學生的名額就這麼多,但是申請的人很多,自然就感覺難申請了。
因為了解,所以標準更完善
之前美國大學對中國學生不太了解,可能你語言能力沒問題,就會想當然地認為你跟自己國家的學生差不多。而且中國學生早有勤勞努力的名聲在外,所以也對中國學生沒有太多多餘的要求。
但是隨著越來越了解後發現,中國的學制跟美國太不一樣,培養學生的標準跟自己國家也不一樣,這樣的不同會讓中國學生在美國大學不好「生存」下去,所以才開始根據中國學生的一些特點,來設置一些條條框框。
比如前面說的,因為中國普高的考核標準比較單一,所以針對國內普高的學生,就會更多地參考其他材料,比如活動、SAT、文書和託福等等。
雖然說要展示給美國大學看的東西更多,但這對中國學生更公平:更公平地讓國內的學生進行整體能力的競爭;激勵中國留學生在留美前不斷探索和進步,讓中國留學生正式入學時,能跟美國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中國家長和同學越來越懂留學
這是我們感覺美國申請越來越難的很大一個原因。
以前因為消息閉塞,申請的人也不多,所以當時很多同學申請美國大學真的只是需要在申請季遞交申請就行。那個時候哪裡知道什麼「規劃」、「夏校」、「活動」這樣的東西。
但是隨著申請人數越來越多,我們越來越了解申請美國留學要的是什麼材料之後,大家都會朝著這些條件去努力,競爭也越來越大。如果現在還認為「申請美國留學=在申請季提交申請即可」,那麼也許你能申請上美國大學,但是想去好學校,就會被前面那些更了解美國招生規則、準備時間更長的學生甩得非常遠。
中國學生太會學習和考試
中國學生真的是太會學習和考試,多年積累的勤奮傳統讓我們在學習和考試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再加上現在各種留學申請教材和攻略越來越精細、輔導老師越來越厲害,中國學生想不高分都難。
這就造成了現在「高分遍地走」的狀態,大家的GPA、標化成績都在一個水準上,要區別它們的優劣,就會更加看其他材料。
這其實也會推動學生去做更多其他事情,給學生造成一些負擔,從而感覺申請美國越來越難。
所以,其實美國招生規律一直沒變,變的是來自中國的申請者。
這一方面給了我們一顆定心丸,我們已經了解美國大學一直需要什麼樣的學生。我們後面在申請留學的時候,就能根據美國大學一貫需要的人才,更從容地去做正確的事情,不再因一些風吹草動而惶恐不已。
另一方面,比起去跟美國大學「犟」,我們更要考慮的是怎麼跟眾多的同胞留學生競爭。
在競爭中,比別人更努力脫穎而出的人,大多做對了這兩件事情。
留美申請兩大法寶
時間上,儘量早準備
三個月的準備和三年的準備,效果完全是不一樣的。
棕櫚之前每一位申請上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沒有一個不是提前至少兩年以上準備的。正是因為他們很早的時候就確定了出國的打算,他們才會有意識有規劃地去了解美國大學的種種入學要求、去準備活動,才讓他們在申請美國大學的時候,具備了應該具備的能力,這樣申請起來,甚至沒有感覺到有多吃力。
所以天才怎麼形成?看你努力得是否夠早而已。
學會給自己「加碼」
現在大家都太懂美國留學申請要準備什麼,而且越來越精細,夏令營、夏校、學術研究、實習、商賽、國際義工、個人項目…等等,只要有能夠展現自己才能的活動,大家就趕緊去參加。
在這樣「天才學霸遍地走」的年代,如果還是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觀念的話,真的很有可能會讓孩子的才華和能力被埋沒。
所以,為了幫助孩子更有競爭力,棕櫚君建議孩子一定要做一些成績之外的課外活動,找到儘量合適的、能展現孩子特色的一些平臺,去儘可能地展現孩子的能力。幫助孩子在硬性成績上加把力。
留學申請不是速成的事情。需要家長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申請不怕早,規劃不怕精。
儘早地開始準備孩子的申請,規劃出最適合孩子的申請路,會讓孩子在學業上,有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