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陽光心理諮詢有限公司最近接待了一些這樣的來訪者,他們迷茫、困惑,渴望尋求幫助,可是又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應該進行諮詢,他們猶豫的是「很嚴重的心理問題才需要心理諮詢",而自己顯然達不到這個標準。
還記得當初來訪者白某來到接待室的樣子。她穿的很厚的外套,戴著口罩也不願摘下,我請她坐下,她顯得有些侷促,來回溜達了兩圈後終於坐下來了。問她有什麼需要幫助的,來訪者很侷促的說:「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病,我就是心理覺得煩悶、不開心、有時候會莫名的哭。你說我這是心理有問題嗎?」
後來經過更深入的談話得知,來訪者是因為家庭間關係,導致的情緒困擾,屬於心理諮詢的範圍。來訪者又問:「那我是不是得了很嚴重的心理問題?是不是抑鬱症?」
隨著近些年網絡的便捷,大家出現一些情緒困擾或生活事件就會去網上尋求答案。對照著網上的一些「抑鬱」、「焦慮」、「強迫」等病症,給自己貼標籤,認為自己出現情緒困擾就是心理不健康,一定是得了心理疾病。
01
那麼究竟什麼是心理健康呢?
首先想澄清兩點:
第一,心理健康不是天天開心沒煩惱,那是神仙不是人。
其次,心理健康也不是所謂的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種具有適應性的心態,但單純的正能量不能代表心理健康。
當然,對心理健康可以有千百種解釋,沒有一種絕對正確。這裡我想給出的定義是:
心理健康是擁有 「靈活有彈性」的心理能力,能夠幫助自己更加真實而完整的生活。
一般說來,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夠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適應環境、情緒正常。心理健康的人並非沒有痛苦和煩惱,而是他們能適時地從痛苦和煩惱中解脫出來,積極地尋求改變不利現狀的新途徑。
他們能夠深切領悟人生衝突的嚴峻性和不可迴避性,也能深刻體察人性的陰陽善惡。他們是那些能夠自由、適度地表達、展現自己個性的人,並且和環境和諧地相處。他們善於不斷地學習、利用各種資源、不斷地充實自己。他們也會享受美好人生,同時也明白知足常樂的道理。他們不會去鑽牛角尖,而是善於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
02
很多時候,我們的困擾和不滿來自於比較。
看到別人健康快樂,而自己總是有很多難以解開的心結,這波未平那波又起的負面情緒,這讓我們焦慮,讓我們懷疑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事實是,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誰內心的天空永遠是萬裡無雲的,如果有人反覆向你說明他沒有任何心理健康問題的時候,有可能是兩種情況,第一種可能是白痴,第二種更可能他是病得已經很嚴重的自大狂。當然,還有一種情況,他已經證悟成佛了,但是,如果你真的遇見了佛,佛帶給你的不會是焦慮和對自己產生懷疑,佛面前你會安定下來去探尋力量和光明。看來,你既沒有遇見佛,佛也未能度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問題,因為心理健康與否,不單純由個體自身的心理狀況決定,還決定於這個人與周圍環境的關係。如果能積極適應環境,並充分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揚長避短從事一些與自己性格特點相適應,同時又具有建設性和社會意義的工作,便能從中獲得快樂與幸福。
一個內心沒有安全感的人,可能會想方設法地來增加他的安全感。
比如,他可能會去認真做學問,成為某種細菌研究專家,在對細菌進行研究的時候,他會像強迫症那樣地成千遍、上萬遍地在顯微鏡前進行細菌的培育和觀察,跟蹤記錄細菌的繁殖與變異,直到成功地解決了對某種細菌破壞性繁殖的問題;
他也可能會去掙很多錢,成為富豪,他還可以去攫取權利,成為很高級別的行政管理者。
這些人,帶著他們的心理問題去生活、去工作,也可以在社會上生存並得到快樂。所以,一些成功人士,在某些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我們可以說他們是「心理健康」的。
其實也可以說,在他們成功的背後,心理可能是不健康的,他們的個人成功又經常是得益於他們的心理「不健康」。
03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被公認為是「最經典的標準」: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終日,人便會很快衰老。抑鬱、焦慮等心理,會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的失調,甚至會導致病變。
2、充分了解自己
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如果勉強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於身心大為不利。由於超負荷的工作,甚至會給健康帶來麻煩。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如果生活目標定得太高,必然會產生挫折感,不利於身心健康。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因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元化的,與外界接觸,一方面可以豐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5、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種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才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很快,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應手,少走彎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中,有正向積極的關係,也有負向消極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8、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人有喜怒哀樂不同的情緒體驗。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發洩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於身心健康無益。
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人的才能和興趣愛好應該充分發揮出來,但不能妨礙他人利益,不能損害團體利益,否則,會引起人際糾紛,徒增煩惱,無益於身心健康。
10、滿足個人基本需求
在不違背社會道德的規範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當然,必須合法,否則將受到良心的譴責、輿論的壓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無心理健康可言。
關於心理健康標準上,李教授說的一段話,至今在耳畔迴響。
李老師說,我們一生要學會處理的就是與自己、與社會、與環境的關係。
這個三個關係處理好了,能夠面對和處理內心衝突,與社會和環境和諧相處,就是一個健康的人。
而了解什麼是心理健康,對於增強與維護個人的整體健康水平有重要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準,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
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調整心理,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