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蘇聯,實則並不正義偉大,信仰利益至上原則

2021-01-07 暢哥侃歷史

對二戰歷史不熟悉的朋友往往會形成這樣一個概念:軸心國就是熱衷擴張,侵略他國掠奪戰爭資源的惡棍,美英蘇中都是毫無汙點的,至少在這段歷史時期內沒有侵略他國的行為。

特別是蘇聯,作為社會主義的大本營,由於當今我國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加之中蘇歷史上的外交蜜月期在民間廣泛流傳,我們下意識地認為蘇聯是神聖正義的偉大國度。但其實並不盡然。

首先,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二戰是由德國發動的嗎?

一方面,這毋庸置疑。教科書明確表示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標誌著二戰全面爆發。其實這是站在西方中心論的史學視角得出的觀點,正因為德國進攻波蘭,導致英法對德宣戰,影響了世界格局。

之前的西班牙內戰,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日本侵華戰爭,以及慕尼黑陰謀等地區戰爭或衝突,尚未對國際格局造成根本性的衝擊。

另一方面也不能這麼言之確鑿。因為,進攻波蘭的並不只有德國,還有蘇聯。歷史很大程度上被勝利者影響。

此事從何說起?答案就在1939年8月籤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中。

英法等西方大國對擴軍備戰的納粹德國採取綏靖政策,盡最大可能滿足德國擴張的要求。同時欲把禍水東引,讓蘇德相爭,坐收漁翁之利。

史達林為了保護蘇聯的安全及利益,決定放棄與英、法共同對抗納粹德國,反而與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關係,一方面保護自己在東歐的利益,另一方面爭取時間及空間應對納粹德國在日後可能進行的軍事行動。

從德國的角度來說,希特勒為了執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閃擊波蘭的「白色方案」,避免過早地與蘇聯發生衝突,陷入兩線作戰的困難境地,所以也願意與蘇聯籤訂非戰條約。

漫畫暗喻蘇德進入外交蜜月期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主要內容如下所示

1.締約雙方保證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擊行為。2.締約一方如與第三國交戰,另一締約國不得給予第三國任何支持。3.締約雙方決不參加任何直接、間接反對另一締約國的任何國家集團。4.雙方以和平方式解決締約國間的一切爭端。5.條約有效期為10年。

同時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和蘇聯外長莫洛託夫還籤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附加議定書》(即秘密協定書),這份協定書並沒有對外公布。此後的50多年,蘇聯官方對於這個問題一直採取迴避的態度,直到戈巴契夫上臺後,蘇聯才逐漸承認秘密協定書的存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官方將這份檔案進行公布。

學者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國的興亡中》羅列的秘密協議包括如下幾條:

1、一旦屬波羅的海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的各地區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立陶宛北部邊界同時應成為德國和蘇聯勢力範圍的邊界。2、一旦屬波蘭國家的地區發生領上和政治變動,德國和蘇聯的勢力範圍將大體上以皮薩河、納雷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為界。3、對於東南歐,蘇聯方面強調對比薩拉比亞的利益關係,德國宣布它對這一地區完全沒有政治方面的興趣。4、本議定書由雙方在嚴守秘密下保存

從以上幾條不難看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實質上是短時間內,對東歐和波羅的海地區勢力範圍的劃分。說的難聽點,口頭話一點,就是赤裸裸的大國分贓舉動。

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9月16日,波蘭政府流亡。9月17日,蘇聯藉口波蘭政府不復存在,進攻波蘭。1939年9月18日,德蘇兩國軍隊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會師。10月2日,波蘭戰役正式結束。

圖中紅線為蘇德勢力分界線

侵佔波蘭的東部領土是蘇聯構建東方戰線的一部分。所謂「東方戰線」,是蘇聯為了應對德國軍事擴張採取的防禦工程。只不過,這項衛國工程的建立是以犧牲周邊國家利益和感情為代價的。

在瓜分波蘭之後,蘇聯的具體措施又有哪些呢?

1、向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擴張

1939年11月26日,蘇聯稱列寧格勒離蘇芬邊境太近,需要調整邊境線。於是製造了曼尼拉炮擊事件,以此為藉口對芬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侵略,於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我覺得這像極了宛平城外日軍藉口「士兵失蹤」而進攻二十九軍的場景。

1939年9、10月間,蘇聯分別與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籤訂互助條約,規定蘇聯可以在三國駐軍,建築軍港和空軍基地的權利。1940年6月,蘇聯指責三國政府對蘇聯和蘇軍不友好,提出三國應改組政府並讓蘇軍自由通行的要求。三國政府被迫接受蘇聯的全部要求,8月初,三個面積總共17.4萬平方公裡,586萬人口小國被「接納」成為蘇聯的加盟國共和國。

此外,蘇聯也佔領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這和佔領波羅的海三國的手段如出一轍,就不細說了。

蘇聯1941年前侵佔的地區

東方戰線確實建立起來了,但後來蘇聯由於一系列原因在和德國的戰爭中初期一潰千裡,和波羅的海三國視德軍為解放者,芬蘭,羅馬尼亞的倒向德國有很大關係。

東方戰線極大損害了蘇聯的國際形象,不過好在,蘇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獲勝國,這便一切都好說了。戰後德國日本都歸還了侵佔的領土,唯有蘇聯,保留了戰爭初期侵佔的地區。

在國際社會中,不存在道義上正義的國家。依據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觀點,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高級不假。但這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國家在道義上的行為就符合正義。

所有國家的行為都是以自身國家利益為根本利益的。

蘇聯衛國戰爭是抵抗入侵的正義戰爭,為二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蘇聯在戰爭期間就沒有侵略行為。中國和蘇聯籠統而言,似乎關係不錯,很多朋友都認為直到赫魯雪夫之後兩國才分道揚鑣。

其實不然,蘇聯從來都是把中國當成爭奪利益的棋子和目標!

2、中東鐵路事件

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是在我國東北地區進行的。日本獲勝之後,獲得了東北地區南部的勢力範圍,沙俄勢力向北退縮。將大連旅順軍港轉讓給日本,同時將中東鐵路南段轉讓給日本。日本取得長春到大連段的中東鐵路。滿洲裡至綏芬河、哈爾濱至長春的中東鐵路仍控制在沙俄手中。

俄國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以及後來成立的蘇聯就開始和中華民國交涉中東鐵路使用權等問題。但到了1927年下半年,蘇聯政府欲把中東路轉讓給日本。

1929年張學良試圖用武力強行收回中東鐵路的所有權,引發了中蘇軍事衝突。史稱「中東路事件」。

東北軍慘敗,於是被迫承認蘇聯在戰前的一切對中東鐵路的所有權。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全境。蘇聯為了避免發生中東鐵路的糾紛,直接把鐵路北段賣給了日本。

可見在二戰爆發前,蘇聯和中國的關係比較緊張。為了沿襲沙俄的殖民利益,蘇聯對中國的主權造成嚴重損害。

3、支援中國抗戰

1936年軸心國集團籤訂《反共產國際協定》後,蘇聯為了避免陷入德國和日本的夾擊,開始利用中國抗戰拖住日軍,使得日軍無暇進犯蘇聯。於是在1937年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籤訂。

在英美沒有和軸心國正面衝突前,蘇聯的援助給了中國人民抗戰很大的援助。這點我們是不能否認的。

根據這一條約,蘇聯不僅對中國的抗戰給予道義支持,也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這對中國人民是極大的鼓舞。截至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止,中國利用蘇聯信用借款所購買的飛機及主要軍火物資為:各類飛機904架,其中輕重轟炸機318架,坦克82輛,汽車1,526輛,牽引車24輛,各類大炮1,190門,輕重機關槍9,720挺,步槍5萬枝,步槍子彈16,700多萬發,機槍子彈1,700多萬發,炸彈31,100顆,炮彈187萬多發,以及飛機發動機及全套備用零件,汽油等軍火物資。

但是到了1941年4月,《蘇日中立條約》又使中蘇關係倒退了。

蘇聯誓言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誓言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而1924年籤訂的《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其中第五條明確規定,「蘇俄政府承認外蒙為中國領土之一部分」。

可見蘇聯在國家安全的考慮下,走近了和日本的距離,自此之後,蘇聯援華力度逐漸減弱。

4、雅爾達會議出賣中國利益

二戰後期英美蘇三國的雅爾達會議,劃定了戰後的世界秩序。為了爭取蘇聯對日本宣戰,英美許諾蘇聯獲得庫頁島、千島群島以及其對大連,旅順及其鐵路連接的控制。外蒙古保持獨立。維護蘇聯在大連商港的優先權益,並使該港國際化;同時恢復旅順港口俄國海軍基地的租借權。中蘇設立公司共同經營合辦中長鐵路、南滿鐵路,並保障蘇俄的優先利益。同時維護中華民國在滿洲完整的主權。

旅順港承載了多少中國近代心酸的歷史!

由於國民政府對《雅爾達協定》毫不知情,被大國安排得明明白白,像極了慕尼黑陰謀的受害者——捷克斯洛伐克。因此《雅爾達協定》也被稱為遠東慕尼黑陰謀。

在蘇聯出兵進攻東北地區的日軍的過程中,對東北地區的大量重工業設施進行破壞,拆卸搬運等工作,燒殺淫掠無所不為。關於此問題,有不少學者觀點不一,爭論較多,在這就不詳細論述了。

最後,我想引用19世紀英國前首相迪斯雷利的名言——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回顧這段八十年前的蘇聯外交歷史,也確實能感受到這個國家極致的利益至上原則。當然了,所有國家都是從自己利益出發的。

只不過蘇聯打著「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旗號,卻幹著帝國主義的勾當,確實不得不讓人質疑支撐其國家存在的基礎。

蘇聯在1991年的解體並非突然,而是在幾十年前就暴露了大國沙文主義的本質,攜帶著資本主義的黑暗。最終坍塌,還是國家內部出了問題啊。

#蘇聯#

相關焦點

  • 二戰時,美國租借給蘇聯的109億美元物資,蘇聯還了嗎?
    但是,一直奉行孤立原則的美國民眾,卻並不支持向英國等國出售軍火的計劃,更遑論參戰了。為了美國的長遠利益,同時為了安撫國內民眾,羅斯福頗有遠見地提出了租借法案。租借法案的正式名稱為「促進美國國防法案」,具體內容為美國無償或有償的向二戰的盟國提供糧食、武器裝備等戰略物資。
  • 二戰時期蘇聯為什麼入侵波蘭
    與其說是蘇聯蘇聯入侵波蘭,不如說是德國和蘇聯的分贓大會,無論是希特勒還是史達林都知道德國和蘇聯在二戰期間必有一戰。而且這決定意義的一場戰爭。他決定這歐洲是紅色帝國,還是納粹的世界,但一切的戰爭首先不得在自己的國土舉行,如果在自己的國土舉行,首先就意味著自己是侵略者,這對偉大的史達林還是正確的希特勒都是無法接受了,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第第三國舉行,而橫亙在德蘇之 間的波蘭就是成為德蘇之間的最好祭品。波蘭不僅成為了德蘇之間的祭品,也成為英法與德國之間的交易品。但波蘭混到如此地步,完全是咎由自取。
  • 二戰蘇聯為何不籤《日內瓦條約》?史達林這句話才是真相
    眾所周知,二戰中的德國和蘇聯不但在戰場上是死對頭,在戰場下,兩國的關係也鬧得非常僵硬。作為飯法西斯同盟中最重要的一員,蘇聯為抵抗法西斯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犧牲。整個戰爭中,有超過2300萬蘇聯軍民犧牲,這也直接影響到了蘇聯社會的男女性別比例。
  • 二戰時期,最偉大的5名狙擊手,對一個國家來講是相當重要的
    大家對於二戰應該多少都有一些了解。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加入這次戰鬥戰爭,並且在二戰時期,可以說,在當時使產生很多優秀的狙擊手,當然我們對於狙擊手一直是保持著一種很崇敬的姿態的,畢竟狙擊手對於我們來講是一個。
  • 二戰時期,蘇聯、美國、德國的實力有多強?比現在很多國家都強
    當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達到飽和期,往往都會通過戰爭來獲取更大化的利益,無論是出於自身發展,還是站在高處的徵服欲。例如二戰時期,以納粹德國、日本為代表的法西斯軸心國。當面臨不可避免的侵略,最好的應對方式,即不斷的提升自身實力,例如蘇聯和美國。
  • 有著偉大信仰的偉大的人民並不需要基督教文化
    對上帝的質疑和反叛始於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的各學科大腕們對上帝的權威提出了各種質疑,他們認為,人才是中心,神不是。所以,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資本家才有可能喊出振聾發聵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口號,以反對君權神授的封建制度。因此,與其說資本主義的現代選舉制度來源於基督教文化,不如說來自資產階級的反叛精神更為合理。
  • 【賀雄飛:伸張正義,捍衛法律的尊嚴】
    從信仰上帝、到信仰真理、再到信仰法律,猶太人的理性主義是一種追求整體性的激情。在這個世界上,理性是人們所分享的最為廣泛的價值,它屬於所有人和所有人種,絕不會有德國真理和法國真理的區分,而人類是這種真理的真正擁有者。在面臨普遍和外在的法則時,人類本身就構成了一個整體。班傑明.卡多佐無疑是美國20世紀最為傑出的法官之一,直到今天,他依舊聲名顯赫,對法律的貢獻仍然意義重大。
  • 敦刻爾克的海灘上,沒有正義
    《敦刻爾克》劇照(圖/豆瓣)二戰在中西方的話語體系裡都被明確而清晰地定性:正義戰勝邪惡。這是勝利者的簡單敘事,還是歷史的真相?雖然歷史由勝利者撰寫,但我們還是要問:是什麼賦予了二戰勝利者以正義?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二戰是一戰的延續。喬治·凱南曾寫到,一戰是二十世紀最根本的災難,是西方文明衰敗的根源。一戰之前,大英帝國正處於其力量的頂峰。
  • 二戰日本投降後,蘇聯如何處理日本女兵?至今讓日軍不敢回憶
    但是在利益面前,沒有人是捨得放手的,弱肉強食的社會又哪有什麼善良可言,中國國力衰弱的時候我們就只能被欺凌,實力不敵列強,我們就只能被啃噬。我們割讓土地,開放通商口岸,做了這麼多之後日本還是沒有滿意,為了得到更多,他們對我們發動了侵華戰爭。
  • 慘烈的蘇聯衛國戰,二戰的「絞肉機」,他們卻前赴後繼向前衝!
    蘇聯可以說是用血肉建立起來的國家,當時蘇聯因為社會發達,軍事實力強,所以應該是沒有什麼國家會想不開和蘇聯開戰的,但是在蘇聯的歷史上,有這麼一次戰爭被記錄了下來,也讓人們知道二戰時期蘇聯的衛國戰爭是多麼的慘烈。
  • 二戰時期的芬蘭到底有多強?面對百萬蘇軍,仍狠狠咬了蘇聯人一口
    說起芬蘭這個國家,別看他們的國土面積不大,人口總數也不多,但是芬蘭不僅經濟十分的發達,而且實力也不弱,當地的民風更是十分的彪悍,當時在二戰的時候,強如蘇聯這樣的大國都是吃過他們的虧,蘇聯兩次入侵芬蘭都被他們打的灰頭土臉,甚至可以說是狼狽不堪。那麼在二戰時期的芬蘭,到底有多強大呢?
  •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襲擊「珍珠港事件」將美國拉入戰爭?
    大家應該看過阿湯哥主演的電影《最後的武士》,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日本「明治維新」時代,其中演繹的「武士道」精神讓人為之景仰,真正的目的是想告訴人們為了堅持的信仰,可以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圖片借鑑,侵權可刪)自幕府統治時期結束後,日本天皇回復權力巔峰,在國內推行新政,其中就包括「君主立憲制」,皇權受到內閣的鉗制,內閣掌權後開始削弱武士階層的特權,包括他們的信仰和待遇都受到了重大影響
  • 二戰時期美、英為何不在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之後再發起諾曼第行動
    這一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慕尼黑陰謀"把綏靖政策推向了頂峰。美、英、法等國之所以對德、日、意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奉行綏靖政策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從1929年起從美國紐約華爾街開始爆發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所以深陷危機泥潭之中的美、英、法等國都希望能集中精力應對國內危機;另一方面美、英、法等國也希望利用法西斯國家的力量牽制、防範蘇聯。
  • 二戰時期,德軍在蘇聯被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去燒木取暖?
    蘇聯為了爭奪自己利益最大化,不惜制定這種"綏靖政策",可是這種以犧牲其他國家利益來換取自己國家利益的行為,必定走不長遠。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以"閃電戰"的方式襲擊了波蘭;隨後在9月3日,英國和法國決定正式對德國宣戰,這也就意味著那場人類歷史上最為殘酷和血腥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 二戰奇怪現象:蘇聯士兵喜歡德國衝鋒鎗,德國士兵喜歡蘇聯衝鋒鎗!
    在1942年的冬天,蘇聯步兵與德國軍隊在史達林格勒的廢墟中戰鬥,蘇聯步兵火力非常強大。 1,德國MP40衝鋒鎗的優點 MP40的機匣特別長,至少二戰時期沒有衝鋒鎗比他的機匣更長
  • 戰損1比10,二戰時期的芬蘭為什麼能把蘇聯打得那麼慘?
    二戰爆發後,蘇聯出於國土安全方面考慮,提出與芬蘭置換部分領土的要求。芬蘭人在民族情感的趨勢下,拒絕了蘇聯的提議。於是,蘇聯便打算用武力強行奪取。1939年11月30日,蘇聯出動23個師的軍隊入侵芬蘭,「蘇芬戰爭」(冬季戰爭)正式爆發。
  • 我來數科堅持服務至上原則 全面升級保障用戶利益
    我來數科堅持服務至上原則 全面升級保障用戶利益 來源:財訊網 • 2020-11-16 11:50:18 用戶的口碑是企業品牌形成持續發展的關鍵
  • 蘇聯生產了600萬支波波衝鋒鎗,為什麼二戰後就被蘇聯淘汰了?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在二戰時期有一個武器可以說名聞天下,就是蘇聯的波波衝鋒鎗,他在作戰的時候非常的方便,可以輕易的制服對手。但是這個武器為什麼在二戰之後就在蘇軍中消失了呢?在二戰時期主要使用的武器有機槍、步槍、手槍等,隨著戰爭的演變,人們意識到在手槍和步槍之間缺了一個過渡,那就是衝鋒鎗。在蘇聯打芬蘭的時候,衝鋒鎗的優勢越來越突出,隨後蘇聯就研製了波波沙衝鋒鎗。蘇聯前後生產出了六百多萬支波波沙衝鋒鎗。
  • 淺析行政法的「自然正義」原則
    有時是指神,有時則指人性、歷史、社會的法則,且都主張絕對的價值或正義存在於自然之中。  自然法思想淵源久遠,自希臘哲學,經羅馬時代、中世紀、宗教革命,而至近世,每一時代的自然法論者均有其獨到見解。歸納其共同點,可認為人類社會生活所適用的行為規則,並不限於國家或政府制定的法律。在國家所制定的行為規則以外,存在有更普遍的行為規範,這種規範適用於任何人、任何時間與空間及不同社會之中。
  •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二戰中蘇軍的另類制勝法寶,蘇聯軍糧大薈萃
    二戰時期,由於技術和條件的限制,各國對於軍糧的要求也會有很大的不同。而作為盟軍的重要一份子,蘇軍在二戰中的軍糧絕對是一個可以大書特書的部分,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二戰中蘇聯的軍糧。一、黑麵包成主角提到蘇聯的軍糧,黑麵包絕對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