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二戰歷史不熟悉的朋友往往會形成這樣一個概念:軸心國就是熱衷擴張,侵略他國掠奪戰爭資源的惡棍,美英蘇中都是毫無汙點的,至少在這段歷史時期內沒有侵略他國的行為。
特別是蘇聯,作為社會主義的大本營,由於當今我國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加之中蘇歷史上的外交蜜月期在民間廣泛流傳,我們下意識地認為蘇聯是神聖正義的偉大國度。但其實並不盡然。
首先,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二戰是由德國發動的嗎?
一方面,這毋庸置疑。教科書明確表示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標誌著二戰全面爆發。其實這是站在西方中心論的史學視角得出的觀點,正因為德國進攻波蘭,導致英法對德宣戰,影響了世界格局。
之前的西班牙內戰,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日本侵華戰爭,以及慕尼黑陰謀等地區戰爭或衝突,尚未對國際格局造成根本性的衝擊。
另一方面也不能這麼言之確鑿。因為,進攻波蘭的並不只有德國,還有蘇聯。歷史很大程度上被勝利者影響。
此事從何說起?答案就在1939年8月籤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中。
英法等西方大國對擴軍備戰的納粹德國採取綏靖政策,盡最大可能滿足德國擴張的要求。同時欲把禍水東引,讓蘇德相爭,坐收漁翁之利。
史達林為了保護蘇聯的安全及利益,決定放棄與英、法共同對抗納粹德國,反而與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關係,一方面保護自己在東歐的利益,另一方面爭取時間及空間應對納粹德國在日後可能進行的軍事行動。
從德國的角度來說,希特勒為了執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閃擊波蘭的「白色方案」,避免過早地與蘇聯發生衝突,陷入兩線作戰的困難境地,所以也願意與蘇聯籤訂非戰條約。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主要內容如下所示
1.締約雙方保證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擊行為。2.締約一方如與第三國交戰,另一締約國不得給予第三國任何支持。3.締約雙方決不參加任何直接、間接反對另一締約國的任何國家集團。4.雙方以和平方式解決締約國間的一切爭端。5.條約有效期為10年。
同時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和蘇聯外長莫洛託夫還籤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附加議定書》(即秘密協定書),這份協定書並沒有對外公布。此後的50多年,蘇聯官方對於這個問題一直採取迴避的態度,直到戈巴契夫上臺後,蘇聯才逐漸承認秘密協定書的存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官方將這份檔案進行公布。
學者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國的興亡中》羅列的秘密協議包括如下幾條:
1、一旦屬波羅的海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的各地區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立陶宛北部邊界同時應成為德國和蘇聯勢力範圍的邊界。2、一旦屬波蘭國家的地區發生領上和政治變動,德國和蘇聯的勢力範圍將大體上以皮薩河、納雷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為界。3、對於東南歐,蘇聯方面強調對比薩拉比亞的利益關係,德國宣布它對這一地區完全沒有政治方面的興趣。4、本議定書由雙方在嚴守秘密下保存
從以上幾條不難看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實質上是短時間內,對東歐和波羅的海地區勢力範圍的劃分。說的難聽點,口頭話一點,就是赤裸裸的大國分贓舉動。
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9月16日,波蘭政府流亡。9月17日,蘇聯藉口波蘭政府不復存在,進攻波蘭。1939年9月18日,德蘇兩國軍隊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會師。10月2日,波蘭戰役正式結束。
侵佔波蘭的東部領土是蘇聯構建東方戰線的一部分。所謂「東方戰線」,是蘇聯為了應對德國軍事擴張採取的防禦工程。只不過,這項衛國工程的建立是以犧牲周邊國家利益和感情為代價的。
在瓜分波蘭之後,蘇聯的具體措施又有哪些呢?
1、向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擴張
1939年11月26日,蘇聯稱列寧格勒離蘇芬邊境太近,需要調整邊境線。於是製造了曼尼拉炮擊事件,以此為藉口對芬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侵略,於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我覺得這像極了宛平城外日軍藉口「士兵失蹤」而進攻二十九軍的場景。
1939年9、10月間,蘇聯分別與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籤訂互助條約,規定蘇聯可以在三國駐軍,建築軍港和空軍基地的權利。1940年6月,蘇聯指責三國政府對蘇聯和蘇軍不友好,提出三國應改組政府並讓蘇軍自由通行的要求。三國政府被迫接受蘇聯的全部要求,8月初,三個面積總共17.4萬平方公裡,586萬人口小國被「接納」成為蘇聯的加盟國共和國。
此外,蘇聯也佔領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這和佔領波羅的海三國的手段如出一轍,就不細說了。
東方戰線確實建立起來了,但後來蘇聯由於一系列原因在和德國的戰爭中初期一潰千裡,和波羅的海三國視德軍為解放者,芬蘭,羅馬尼亞的倒向德國有很大關係。
東方戰線極大損害了蘇聯的國際形象,不過好在,蘇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獲勝國,這便一切都好說了。戰後德國日本都歸還了侵佔的領土,唯有蘇聯,保留了戰爭初期侵佔的地區。
在國際社會中,不存在道義上正義的國家。依據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觀點,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高級不假。但這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國家在道義上的行為就符合正義。
所有國家的行為都是以自身國家利益為根本利益的。
蘇聯衛國戰爭是抵抗入侵的正義戰爭,為二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蘇聯在戰爭期間就沒有侵略行為。中國和蘇聯籠統而言,似乎關係不錯,很多朋友都認為直到赫魯雪夫之後兩國才分道揚鑣。
其實不然,蘇聯從來都是把中國當成爭奪利益的棋子和目標!
2、中東鐵路事件
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是在我國東北地區進行的。日本獲勝之後,獲得了東北地區南部的勢力範圍,沙俄勢力向北退縮。將大連旅順軍港轉讓給日本,同時將中東鐵路南段轉讓給日本。日本取得長春到大連段的中東鐵路。滿洲裡至綏芬河、哈爾濱至長春的中東鐵路仍控制在沙俄手中。
俄國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以及後來成立的蘇聯就開始和中華民國交涉中東鐵路使用權等問題。但到了1927年下半年,蘇聯政府欲把中東路轉讓給日本。
1929年張學良試圖用武力強行收回中東鐵路的所有權,引發了中蘇軍事衝突。史稱「中東路事件」。
東北軍慘敗,於是被迫承認蘇聯在戰前的一切對中東鐵路的所有權。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全境。蘇聯為了避免發生中東鐵路的糾紛,直接把鐵路北段賣給了日本。
可見在二戰爆發前,蘇聯和中國的關係比較緊張。為了沿襲沙俄的殖民利益,蘇聯對中國的主權造成嚴重損害。
3、支援中國抗戰
1936年軸心國集團籤訂《反共產國際協定》後,蘇聯為了避免陷入德國和日本的夾擊,開始利用中國抗戰拖住日軍,使得日軍無暇進犯蘇聯。於是在1937年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籤訂。
在英美沒有和軸心國正面衝突前,蘇聯的援助給了中國人民抗戰很大的援助。這點我們是不能否認的。
根據這一條約,蘇聯不僅對中國的抗戰給予道義支持,也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這對中國人民是極大的鼓舞。截至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止,中國利用蘇聯信用借款所購買的飛機及主要軍火物資為:各類飛機904架,其中輕重轟炸機318架,坦克82輛,汽車1,526輛,牽引車24輛,各類大炮1,190門,輕重機關槍9,720挺,步槍5萬枝,步槍子彈16,700多萬發,機槍子彈1,700多萬發,炸彈31,100顆,炮彈187萬多發,以及飛機發動機及全套備用零件,汽油等軍火物資。
但是到了1941年4月,《蘇日中立條約》又使中蘇關係倒退了。
蘇聯誓言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誓言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而1924年籤訂的《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其中第五條明確規定,「蘇俄政府承認外蒙為中國領土之一部分」。
可見蘇聯在國家安全的考慮下,走近了和日本的距離,自此之後,蘇聯援華力度逐漸減弱。
4、雅爾達會議出賣中國利益
二戰後期英美蘇三國的雅爾達會議,劃定了戰後的世界秩序。為了爭取蘇聯對日本宣戰,英美許諾蘇聯獲得庫頁島、千島群島以及其對大連,旅順及其鐵路連接的控制。外蒙古保持獨立。維護蘇聯在大連商港的優先權益,並使該港國際化;同時恢復旅順港口俄國海軍基地的租借權。中蘇設立公司共同經營合辦中長鐵路、南滿鐵路,並保障蘇俄的優先利益。同時維護中華民國在滿洲完整的主權。
由於國民政府對《雅爾達協定》毫不知情,被大國安排得明明白白,像極了慕尼黑陰謀的受害者——捷克斯洛伐克。因此《雅爾達協定》也被稱為遠東慕尼黑陰謀。
在蘇聯出兵進攻東北地區的日軍的過程中,對東北地區的大量重工業設施進行破壞,拆卸搬運等工作,燒殺淫掠無所不為。關於此問題,有不少學者觀點不一,爭論較多,在這就不詳細論述了。
最後,我想引用19世紀英國前首相迪斯雷利的名言——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回顧這段八十年前的蘇聯外交歷史,也確實能感受到這個國家極致的利益至上原則。當然了,所有國家都是從自己利益出發的。
只不過蘇聯打著「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旗號,卻幹著帝國主義的勾當,確實不得不讓人質疑支撐其國家存在的基礎。
蘇聯在1991年的解體並非突然,而是在幾十年前就暴露了大國沙文主義的本質,攜帶著資本主義的黑暗。最終坍塌,還是國家內部出了問題啊。
#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