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想借潛艇發揮「嚇阻」作用,純屬無稽之談。
進水事故現場(圖源:聯合新聞網)
綜合臺灣《聯合報》及《經濟新聞》報導,蔡英文11月24日才南下高雄為潛艇開工站臺,放話「臺灣做得到」,結果沒幾天就曝出兩起嚴重的安全事故。
剛開工就曝重大事故
潛艇原型艇於24日在臺船公司高雄廠正式開工建造,沒想到隔天台船就發生氣爆事故,造成1死1傷;28日,臺船又發生浮船失敗,一艘半成品的貨櫃輪在從船塢拖出碼頭的過程中竟傾斜進水,恐影響日後船體安全。而對於28日史無前例的意外,臺船則將原因歸咎於「滿潮導致潮差」。
臺船聲稱,當天下午塢門打開時,適逢滿潮,造成海平面與塢內水位高差異常變化,導致1121半完成船的艙內泛水及落墩偏移現象。目前工程單位正緊急應變處理中,預計三日後恢復正常作業。
然而,臺媒記者經過比對當天潮汐資料,戳破了臺船的說法,並指出背後更可能是一場人謀不臧的低級意外。在臺媒的追問下,臺船才坦言確有人為疏失。此事也再度遭到島內輿論的質疑。
臺灣《聯合報》就指出,如果臺船連基本的現場施作安全都無法維持,如何能造出性能卓越又安全無虞的潛艦?真是「現在說什麼大話,都嫌太早。」
蔡英文(臺媒資料圖)
據臺媒此前報導,民進黨當局力推的「潛艇自造」計劃始於2016年12月,用了四年完成開工準備,並在24日舉行開工典禮,原型艦預計於2025年交艦。蔡英文曾在典禮上鼓吹要「展現落實防務自主決心」。
雖然民進黨政客頻頻借所謂「潛艇自造」工作喊話壯膽,但島內各方輿論並不買帳。臺媒日前爆料,臺「立法機構預算中心」的報告顯示,一些用於建造潛艇的核心裝備都還沒有採購到位。國民黨質疑,在主要核心部件尚未到位的情況下,臺當局立法機構卻編列高額預算,首艘潛艇造價高達500億元新臺幣,花這麼多錢,現在卻還什麼都看不到。民進黨當局著急「自製潛艇」開工,萬一後續拿不到主要部件或有其他變量,恐怕只是花大價錢造個船殼出來。
不少臺網友也對民進黨當局的計劃怨聲載道。有網友諷刺,「小心吃緊弄破碗,到時候又是呆帳一大筆,吃虧的還是老百姓。」
「自造潛艇」已蓄謀已久
11月25日,針對臺灣「自造潛艇」開工一事,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民進黨當局妄圖搞武力對抗,以武謀「獨」註定是要失敗的,越是搞事情,越是離自我滅亡不遠。
臺灣當局「自造潛艇」這事,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末由臺海軍成立的潛艦發展辦公室。2001年,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曾宣布向臺灣地區出售8艘柴油潛艇,但其任內並未成行。等到民主黨總統歐巴馬上臺後,此項軍售案因中美關係及利潤有限(當時美國已近45年未建造常規動力潛艇,若重啟生產線成本極高,且銷量有限。)等因素不了了之。
2014年初,臺海軍曾就此表達抗議,並稱「臺灣無法長期等待(美國潛艇)」,此後臺軍決定啟動「自造潛艇」項目,建造「小而精、小而巧、小而強」的制海武力。不過,當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勢頭良好,臺軍相關武器裝備自研自製並不具備緊迫性。
但2016年民進黨當局執政後,由於其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並有意攪動臺海軍情,藉此炒作民粹情緒,攫取政治利益,遂開始大力推動一系列「軍艦自造」計劃。
這其中,光是潛艇一項,民進黨當局就砸進去4000億新臺幣。根據規劃,臺軍將在2019年5月興建廠房,2020年開工建造,2024年首艘原型艇下水,2025年形成戰力。今年11月24日,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與一眾臺軍高官參與了臺灣「自造潛艇」的開工典禮。看起來,該項目正沿著既定計劃「有序」執行,但真實情況並不理想。
在推動「自造潛艇」計劃期間,民進黨當局曾先後試圖與日本、荷蘭等國採購相關材料,購買相關技術專利,均屢屢受挫。過程中,還一度爆發「直布羅陀皮包公司」事件,並牽涉到此前的「拉法葉」軍購貪汙案,差點掀翻臺灣政軍兩屆,後被民進黨方面緊急降溫。
雖然開工儀式如期舉行,但具體到建造方面,有軍事專家分析指出,以臺軍目前的技術水平,很難建造現代化潛艇。潛艇所需的如光學潛望鏡、通信、動力、推進系統、聲納和船舶主機等核心裝備,均需依賴外力協助。所謂「自己建造」,不如說是「自己組裝」。
更尷尬的地方在於,民進黨當局刻意「神化」了潛艇在現代海戰中的作用,將其視為發展「不對稱戰力」的關鍵一環,蔡英文甚至聲稱發展潛艇能夠有效「嚇阻」大陸。這一說法也完全站不住腳。
而臺軍相比解放軍,完全不是一個量級,就算把臺軍現有的4艘老潛艇(其中2艘為二戰期間建造)加上規劃「自造」的8艘新潛艇都算上,對比人民海軍目前超過50艘的現代化潛艇,以及規模龐大的現代化反潛裝備,臺軍想借潛艇發揮「嚇阻」作用,純屬無稽之談。
可以說,當民進黨當局將重點放在發展軍事裝備、鼓譟以武拒統之時,就已經走在了一條死路上;其行動越是積極,正義就會越早到來。
來源:綜合海外網、海峽之聲
編輯: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