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曼,94年出生,身為90後,網上更多的聲音是為何90後就能直接成為教授,並且才剛剛博士畢業,直接獲聘副教授真的合適嗎?從李晟曼的簡歷中可以看到,她在本科以及博士期間並沒有出國留學,從教授評級的規則來說,這確實屬於破格錄取。
先拋開李晟曼有沒有資格成為一名副教授的話題,先看看她的成就,第一眼讓我感到眼前一亮的就是她博士期間發表的10篇SCI。何為SCI?這代表了學術的最高水平,SCI分區又分為一、二、三、四區,一區為最高級別。而李晟曼發表的論文中,有兩篇《Nature》子刊,Nature Materials,能發一篇該期刊論文學術水平並不會差。
優秀的人需要肯定,所在學院不止一名90後教授
從李晟曼的個人簡歷可以看出,她本科畢業於2015年,畢業後直博,五年畢業。博士期間師從吳燕慶教授,據了解,該課題組成員都非常辛苦,並且這與吳教授的要求高和學生的努力分不開。知情人士表示:當年保研並且到吳教授課題組的成員,基本人手一篇Nature子刊。
如果說年齡真的是障礙,或許年齡更加是遏制人才發展的基石。我本人目前在讀研究生,我所在的學院前兩年招了一大批90後教授,這些教授自身實力非常強。並且每年能投出十幾篇SCI,接收也高達10篇以上,試問這個水平放在哪個學校能不發光?老一輩的教授基本上很少搞學術,但我們的社會需要科研,更加需要進步,在我看來科研不應該被年齡遏制。
網友更糾結的是李晟曼年齡小,沒有留學經歷
按照學校晉升副教授的標準,一般來說需要發表一定數量的SCI,並且還需要有一年的留學經歷。我所在的學校新招的教師沒有留學經歷基本上只能當一名講師,所以留學經歷或是硬性要求。
但回過頭來想想,大部分網友都在網上說:留學是一種崇洋媚外的行為,日後有很大的概率不回國。那高校的晉升規則怎麼說呢?在我看來,別人好的我們必須要承認,不要欺騙自己。
年齡小當教授或許真的不能服眾,但如果年齡小科研能力還很強,有誰不服呢?留學經歷其實可有可無,留學經歷基本上就是要保證教師的外語水平,如果教師本身的外語水平過硬,那還需要什麼留學經歷呢?
結語:在科研道路上,年齡的影響最小,只要知識儲備到位,90後當教授又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