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才是評聘教授的硬標準

2020-08-14 光明網

近日,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的女博士李晟曼一下子火了起來。1994年出生的她,剛剛博士畢業,且沒有海外留學經歷,便已獲聘成為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事實上,在湖南還有不少「90後」教授,人們親切地稱之為湖南「90後教授天團」。這其中,有實現器件光電轉換,邏輯運算與信息存儲功能一體重大突破,出生於1990年的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李東教授;有因攻克困擾國際數學界「西塔潘」猜想,時年22歲被破格聘為中南大學教授級研究員的劉路;還有1991年出生的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劉惠穎……

特別指出的是,這些「90後」教授絕非單單出現在湖南。曾有機構做了粗略的統計分析,國內目前已有數十位「90後」教授(研究員)在高校或科研單位工作,他們多是學術水平處於本領域最前沿的頂尖人才,以出色的科研成果和論文甚至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正逐漸走向中國乃至世界學術舞臺的中心。作為新生代的「90後」優秀青年學者代表,他們既直接為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硬核實力,又是匯聚起一大批同齡及後輩學者奮發有為的磅礴力量。

事實一再證明,年齡因素並非做出重大科研成就的障礙,諸如牛頓、伽利略、愛因斯坦這些科學巨匠均在26歲前便有了重大科學發現。年輕非但不是成功成才的障礙,反倒因為年輕人知識結構新、意識觀念前沿、創造力強,越容易成為科研的寵兒。在當今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面向學術研究、科技攻關的主戰場,個人價值更多與能力、知識、智力和創造性成正比,學術人才成長不應過於關注年齡,而應關注本身的能力和素養。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際遇和英雄,當時代洪流把這些「90後」推到各崗位前臺之際,「90後」日漸成為不少職業領域骨幹力量之時,不得不承認,「90後」集體表現出來的拼搏形象和能力展示令世人動容。聚焦至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上來,把接受過良好高等教育訓練的「90後」學者推向重要崗位,擔子壓上、待遇跟上、關心帶上,充分發揮他們拔尖的綜合素養、能力才學,以及奮發昂揚、思維活躍等優勢力量,他們必將獻上自己的全部力氣和能量,加鞭奮蹄,釋放潛能集聚起磅礴的學習力。

值得注意的是,李晟曼相對特殊的一點在於,其學習科研經歷均在國內高校完成,並無海外留學經歷,這恐怕也是引發熱議的另外一個指向點。應當說,早先高校評聘教授的確存在看重甚至「唯」海外留學經歷的習慣和認知。一度,政策上的「一刀切」使得一批教師曾陷入海外訪學的各種窘境。尤為可喜的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近日共同研究起草《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目前正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提出要破除陳舊的人才思維,克服唯學歷、唯資歷等傾向,不簡單把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也就是說,職稱代表了教師的學術水平,與教師是否有海外經歷並沒有正相關關係,評職稱關鍵還是看學術能力和水平。社會上下形成新的人才觀,要淡化人才的年齡、資歷,重視人才的能力和崗位貢獻。

當下,我國各行各業發展進步迅猛,隨著「雙一流」建設加快推進,我國學科實力不斷增強,學科建設逐漸與世界高水平接軌,國內研究生人才培養體系已達到較高水準,這也為青年學者人才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的學有所成均提供了平臺沃土。正是國內優越的學術條件和培養環境,助推了一批肯鑽研、能吃苦的青年學者,教學能力、科研實力達到副教授的水準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年少有為、盡展才華也是一種應然應得的奮進狀態。此次,湖南大學慧眼識金,評聘雖無海外留學背景,但卻有能力、有知識、有擔當的年輕本土博士為副教授,不拘泥於某些制度和形式,不做自我設限,不拘一格聘人才,把真正有識之才納入麾下,這一點非但不必非議,反而應當讚賞。

(作者系天津大學研究生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0年08月14日第2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德州學院兩名講師直聘教授 職稱評聘不看資歷看貢獻
    兩名講師直聘教授!前不久結束的德州學院教職工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受到師生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直聘教授的兩名講師分別是來自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宋峰和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的許士才,兩人均為2014年德州學院引進的優秀博士,今年分別為33歲、34歲。  如果按照傳統的職稱評聘辦法,從講師到教授,快的也要10年。
  • 教師職稱評聘要回歸本真
    當前的職稱評聘制度需要進行怎樣的改革?為了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記者專訪了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褚宏啟。   不可能所有教師都評上高級職稱   記者:當前的職稱評聘為許多教師所詬病,讓中小學教師參與職稱評聘的初衷是什麼?   褚宏啟:對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問題,要放在一個大的背景下去看。
  • ...博士生 副教授 博士 副高 職稱 講師 畢業生 評聘 降格-東方...
    清華大學決定,從2012年全面取消博導評聘制度,全體副高職稱以上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教師均具有博士生指導資格。屆時博士生導師數量將增加一倍。此前,北京大學把博導門檻降得更低,部分院系講師已獲準獨立指導博士生。(2月26日《新京報》)  降格擴博導,博士生笑了。
  • 高職教師職稱評聘須彰顯職教特色
    二是評聘沒有分類實施。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專業技術職務評聘主要沿用工程、衛生、農業、經濟、會計、統計、藝術、教師、科學研究等領域的職稱系列,沒有考慮教師不同崗位的特點,對教師實施一個評聘標準。三是評聘條件不夠合理。
  • 新華銳評:「收好收妥」是硬標準
    這是一記警鐘,警示廣大黨員幹部,疫情當前必須認真履職盡責,展現擔當作為;這更是一個信號,告訴武漢相關領導和工作人員,衡量「應收盡收」工作是否到位的硬標準是「收好收妥」,要真正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收好收妥」不容易。
  • 一線老師:教師職稱評聘何時取消論文
    很長時間以來,高校在職稱(職務)評聘,學生畢業,學位獲得,對高校院系和個人的而獎勵中將論文指標看得過重,導致很多人為了發表論文不惜抄襲造假,論文從學術走向功利。形成一種怪現狀:研究做得好,不如論文發得多。高校教授們屢屢爆出論文造假的醜聞,教育部這次出手整治也應該算是順應人心了。
  • 職稱評聘向鄉村教師傾斜
    ●允許鄉村小學教師按照所教學科評聘職稱,不受所學專業限制●確保鄉村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據新華社北京9月4日電(記者 胡浩)根據教育部網站4日消息,教育部等六部門日前印發
  • 蘭州市教育局:硬標準一直未變 依舊是年滿6周歲
    假的蘭州市教育局:硬標準一直未變 依舊是年滿6周歲,8月31日前出生蘭州市教育局微信公眾號4月3日發布消息稱:關於小學生入學年齡,甘肅和全國絕大多數地區一樣,一直執行8月31日前滿6周歲這條硬標準!每日甘肅網4月4日訊(蘭州晨報/掌上蘭州首席記者 武永明 實習生 李金雯)針對近期網上瘋傳的「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年齡調整了」的消息,蘭州市教育局微信公眾號4月3日發布消息稱:關於小學生入學年齡,甘肅和全國絕大多數地區一樣,一直執行8月31日前滿6周歲這條硬標準!
  • 這個指標才是減肥的硬標準
    這個指標才是減肥的硬標準。很多人減肥是以自己的體重,或者是身材的胖瘦來作為減肥的參考,其實從專業的角度來說,這是錯誤的,體重重身材胖並非是減肥的唯一依據,真正的參考標準其實是體脂率,所謂體脂率,就是指身上脂肪佔據總體體重的比率,也就說體重是分母,而脂肪重量是分子。
  • 發SCI論文作為職稱評聘指標,該取消嗎?
    本身存疑的評價指標,怎麼能用來指導職稱評聘、學位授予、人員聘用呢?此次文件對SCI論文使用提出了負面清單。一方面,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在職稱(職務)評聘中,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
  • 教師職稱評聘,這些證書最有用
    當然,後來,教師再評聘職稱,對證書就作了界定,必須與教育教學相關的證書才能用來評職稱,像「安全先進個人」、「宣傳先進個人」「職業學校招生先進個人」等等也都畫在了職稱評聘的圈外。這當然又帶來了副作用,沒人再願意再負責這些工作,勉強做也不積極,成效也不顯著,使得這些工作難以開展。
  • 新刊速遞║劉超、田正平:中國近代大學教師評聘制度的歷史考察 ——以國立名校為中心
    大學教師的專業化、職業化確立後,亦逐步形成了近代意義上的學術職業,教師評聘才有可能按專業標準來進行。由此而來的一個迫切問題是如何管理大學教師這支日趨壯大的學術職業隊伍,有效提升其質量,以更好地服務於學術發展乃至國家建設。儘管當時有關部門為此出臺了諸多政策文件,並制定了相應的評聘規則,然而相對成型的制度體系的建立仍經歷了長時間的探索歷程。
  • 人事關係不在溫也可評職稱 四家單位試點評聘自主決定
    浙江在線04月21日訊繼取消職稱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考核作為職稱申報必備條件之後,昨日,記者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職改辦)獲悉,今年我市在繼續深化職稱改革方面又有了新的一系列舉措,近日接連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社會流動專業技術人員有關職稱評定工作的通知》、《關於開展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關於印發溫州市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量化評價辦法
  • 教師職稱評聘: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以副高職稱為例,只有獲得職稱的教師退休或者逝去,其他想要評上副高的教師才有希望。對此,曾有人做過一個生動的比喻:「這就好比一輛公交車最多容納35人,只有一個人下車了,另一個想要上車的人才能擠上去。」中小學教師評聘各級別職稱,有一些必須具備的「標準條件」,如各級別的統一要求:「擁護黨的領導,胸懷祖國,熱愛人民」「遵守憲法和法律,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愛崗敬業,關愛學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具備相應的教師資格及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在教育教學一線任教」等。
  • 教師職稱評聘: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以副高職稱為例,只有獲得職稱的教師退休或者逝去,其他想要評上副高的教師才有希望。對此,曾有人做過一個生動的比喻:「這就好比一輛公交車最多容納35人,只有一個人下車了,另一個想要上車的人才能擠上去。」
  • 全省2018年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改革試點方案發布
    1.編制年度評聘計劃主管部門要科學核定試點學校的崗位設置方案,試點學校在核定的崗位總量和結構比例內,根據本校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充分考慮崗位的統籌使用和可持續發展,編制2018年度職稱自主評聘計劃,主要內容應包括科學設崗計劃、空缺崗位情況、年度評聘數量、評聘辦法、評聘組織、評聘程序等。
  • 六部門:職稱評聘向鄉村教師傾斜
    新華社北京9月4日電(記者胡浩)根據教育部網站4日消息,教育部等六部門日前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職稱評聘向鄉村教師傾斜,對長期在鄉村和艱苦邊遠地區從教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放寬學歷要求,不作論文、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意見提出,允許鄉村小學教師按照所教學科評聘職稱,不受所學專業限制。
  • 高校「唯論文」:高校教師評價和教師職稱評聘的功利主義的表現
    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和教師職稱評聘的功利主義評價觀,導致「唯論文」現象嚴重。大學學術風氣浮躁,教師職業精神懈怠,科研急功近利盛行等都與「唯論文」有關。高校教師職稱評聘中的「唯論文」問題與高校外部評價標準和資源分配機制密切相關,正是由於當前大學排名、院校評價以及學科評估中存在「唯科研」的問題,才導致院校在教師職稱評價中過於偏重量化的科研指標。在根本上破解這一問題,必須要改善高校發展的外部環境,探索更加科學的院校評價和學科評價方式。破除以「數論文」「數帽子」等簡單量化方式進行院校和學科評價,加強發展性評價。
  • 教師職稱評聘是一把燒不開的壺
    又到了教師職稱評聘的季節,人間百態又一次在校園上演:哭鬧的,拉票的,造假的,上訪的……,老師難過,校長煎熬。難過也不能不過,煎熬也要熬過去。那壺不開提那壺,今天就談談教師職稱評聘這把燒不開的壺。教師職稱評聘是肯定教師成績,調動教師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這個手段措施運用好了,確實能夠達到職稱評聘的初衷和目的,如果運用不好不僅挫傷教師的積極性,而且加深幹群之間的矛盾。當前職稱評聘的幾個問題值得思考。  一、教師職稱與其承擔的工作不相匹配,高級職稱成為工資福利。
  • 2019年吉林省中小學教師高級和中級職稱開始評聘
    教師高級、中級職稱評聘工作;(四)公主嶺市、梅河口市及農安縣、磐石市、撫松縣、梨樹縣、伊通縣、洮南市、扶餘市、東遼縣、集安市和琿春市等試點縣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教育局負責所屬中小學校(含幼兒園)教師高級和中級職稱評聘工作;(五)其他符合條件的縣(市、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教育局負責所屬中小學校(含幼兒園)教師中級職稱評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