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師職稱評聘要回歸本真
焦海洋 繪
編者按
從6月24日起,本報連續刊發了《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之怪現狀》等一系列關注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的文章,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為了對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問題產生的根源及改革走向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本期深度版特編發一組稿件,以饗讀者。
■本報記者 蘇令
「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落評更灰心。」近年來,職稱評聘問題成了教師們吐槽的對象。
為什麼旨在激勵職稱評聘制度卻成了教師們心頭的「痛」?當前的職稱評聘工作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在哪?當前的職稱評聘制度需要進行怎樣的改革?為了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記者專訪了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褚宏啟。
不可能所有教師都評上高級職稱
記者:當前的職稱評聘為許多教師所詬病,讓中小學教師參與職稱評聘的初衷是什麼?
褚宏啟:對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問題,要放在一個大的背景下去看。當前,教育發展已經從外延擴張轉向內涵發展,而影響教育內涵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教師。所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非常重要。
而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一是要通過直接的培養和培訓,如完善師範教育體系、加強職後培訓等;二是要健全制度,通過健全教師人事制度,讓制度具有激勵教師的作用。職稱制度只是人事制度中的一種激勵機制,希望通過職稱評聘起到激勵教師的作用,這涉及教師隊伍的整體發展。
記者:在制度設計上,職稱具有甄別分等的作用,這就決定了其有一定的名額和比例限制。當前,許多人呼籲取消職稱指標限制,只要符合一定條件都可以申報。這樣一來,職稱評聘變成了門檻控制,是不是違背了職稱評聘的初衷?
褚宏啟:職稱制度提供了教師職業發展的階梯,旨在引導教師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往上走,從而在教師整個職業生涯中形成一種持續的激勵。職稱必須要有一定的比例結構,比如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初級職稱佔多大比例等,否則職稱制度就失去激勵作用了。如果是運動式的,大家一下子都變成最高級的職稱了,這個制度就失效了。
記者:但是,這個比例結構沒有考慮到不同地區教師整體素質的差別?有沒有可能出現一個地區有高級職稱教師的水平,還不如另一地區只有初級職稱教師的水平?
褚宏啟:各地教育是有差距的,不同層級的職稱所代表的教師水平具有區域差異甚至差距。比如,教育不發達地區的優秀教師調到北京,就不一定都是優秀教師了,或者說個別「優秀教師」在提升學生考分方面有經驗,但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前不久,北京市教委發布《北京市特級教師管理辦法(修訂)》以及《北京市特級教師評選辦法》,從明年起,外調入京的特級教師不再直接認定為北京市特級教師,須重新參加評選。
記者:現在北京、上海的許多名校都從外地大量進入特級教師,使學校特級教師比例很高。對此,您怎麼看?
褚宏啟:我們應當把本校培養多少特級教師作為評價學校工作績效的一個重要指標,而不是只重從外地引進而不重從本校培養。只從外部引進人才是不夠的,這對其他地區的教育是一種傷害。因此,我們一定要立足本校本土,否則「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本地的和尚就沒動力了」。特別是花重金引進的特級教師如果教學能力不高,會在本校老師中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突出科研成果評價是懶政
記者:職稱是對教師工作能力的一種評價方式,但反映教師工作能力的維度是多元的。當前的職稱評審中對論文發表的數量和級別要求很高,這對於以教育教學實踐為主的中小學教師來說,是否不公平?
褚宏啟:中小學教師和大學教師評職稱應該是不一樣的。高校有知識創新的責任,但中小學主要是傳播知識。當然,我們也不否認中小學教師也能創新一些知識,包括對教育、教學、管理產生一些新的創見等,但中小學教師的主要任務還是把已經成熟的知識傳播給青少年一代。職稱評聘主要是一種評價制度。教師職稱評聘要和教師的職業特點結合。既然中小學教師主要任務是傳播知識,那麼就要評價他傳播知識的能力,即考評他們的教學水平、教學能力。如果把論文發表作為評價的一個方面,我也不反對,但一定要把教學放在第一位。而且,論文發表也要和教學結合起來。如果一位教師發表了很多論文但教學一團糟,這種論文的實際價值是不大的。
記者:以發表論文的刊物等級、數量作為評價標準,評價起來比較容易、比較簡單,而要真正評價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就比較複雜。避難就易,是不是一種懶政?
褚宏啟:這是一種異化現象。從評價的角度來說,容易評的東西往往就會被強化,不容易評的東西往往會被輕視。就和評價學生一樣,評價考試分數很簡單,就容易被看重,而藝術素養、品德發展等不容易評價,就容易被忽視。在教師評價上,不能因為科研成果發表的刊物等級、數量容易被評價,就把科研論文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上。所以,在教師教育教學評價上一定不能偷懶,要看教師能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可持續發展,能不能讓學生樂學、會學,這些才是根本。我們既不能只是以分數論英雄,也不能只是以文章論英雄。
記者:但要做到這些,需要評價者去觀察、去追蹤,但評價都是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評價者跟老師可能根本都沒見過面。這樣一來,如何評價?
褚宏啟:評審權力至少是初審階段應該下放到學校,讓學校有發言權,而不是直接交給教育行政部門和不了解教師實際教學情況的專家。教學評價首先應該是自下而上的,應該是學校同行來評,甚至於「學生喜不喜歡」也可以作為評價教師的一條標準。在評教方面,中小學生因為年齡小,認識能力、判斷能力相對不足,可能評得不是很客觀,但老師對孩子好不好、是否喜歡孩子,孩子們是知道的。
記者:有些時候,「同行是冤家」,同行評價是不是也不一定客觀?
褚宏啟:這涉及到評委選擇的問題,要把那些有評價能力、業務能力比較強、有公心的人推選出來作為評委,這樣能保證自下而上推選出來的人是信得過的。實際上,誰教書教得好,老師們心裡是很清楚的。
不要把職稱作為唯一激勵方式
記者:由於當前的職稱評聘是終身制的,一些教師評上高級職稱以後,就開始不思進取、吃老本,雖然職稱上去了,但教學水平卻下來了。有人呼籲取消職稱終身制,您怎麼看?
褚宏啟:現在有人提出來要取消終身制,評上職稱只管5年,但這樣會讓老師這個職業很沒有安全感,不利於教師隊伍的穩定。職稱評聘只是激勵方式的一種,不是唯一的。所以,要有一個「激勵組合」,除職稱晉升外,還要有管理職務晉升、名譽稱號評選、外出培訓機會提供等很多其他激勵方式。
記者:當前,職稱與教師工資、房補、福利、職務升遷等掛鈎,甚至一些地方,為了操作方便,不論幹好幹壞,直接將教師的績效工資與職稱掛鈎。讓職稱承載過多的待遇,會帶來哪些弊端?
褚宏啟:老師們重視職稱與這有關係,現在出現了「職稱至上」現象,給職稱附加的東西太多。所以,我主張相對分離,比如工資與職稱關係比較密切,但這個工資應該是基本工資,而不是績效工資。其他的一些福利能分離的就相對分離,這樣便於建立一個好的激勵制度。
績效工資完全與職稱掛鈎,實際上就沒什麼激勵作用,就變成一種身份激勵,而根據身份給予報酬和根據績效給予報酬是不一樣的。那樣做,績效工資就失去了其本來含義,就變成身份工資,而不是績效工資了。所以,我建議對績效工資進行二次改革、深化改革。
記者:評聘分離和評聘合一各有什麼利弊?怎樣做才最科學?
褚宏啟:我覺得評聘合一比評聘分離好一點。因為評聘一旦分離了,即便評上職稱,也不一定聘上,而不被聘上就不用兌現相應待遇,這樣就往往會導致放開名額限制,就會評上很多人,其不良後果是:一是會使教師職稱結構失衡;二是「被評上」的教師就會強烈要求被「被聘上」,而已有的職位與資源遠遠不能滿足這種訴求,就會製造許多人為的矛盾。所以,評聘合一好一點。
職稱評聘不能忽視程序公平
記者:在職稱評審中,一些地方將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將指標分配到校,以至於出現有的學校有指標卻無人申報,而有的學校優秀教師很多但卻沒有指標的現象。對此,您怎麼看?
褚宏啟:在區域層面上對教師職稱評聘應加強統籌,要有利於調動整個區域教師的積極性。比如,有的學校教師合乎要求卻不給學校指標,而有的不合要求卻把指標給了學校,這說明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水平不高,沒有做好相應的調研工作,這會嚴重影響一些學校和教師的積極性,不利於教師隊伍建設。指標投放要做細緻調查,要做需求分析,這也是對程序的一個要求。
職稱評聘制度包含兩種制度,一個是實體的制度,一個程序的制度。除了評聘的標準和內容等實體制度必須科學和明確以外,程序也要體現科學性。這也叫程序公平或程序正義。
記者:當前的職稱評審,對城市教師比較有利,怎樣才能給農村教師以更多的機會?而且,一般說來,高中的職稱名額比初中多,初中比小學多。難道高中老師水平就一定比小學老師高?
褚宏啟:一般來說,城市老師比農村老師整體素質高一些,高中比初中、初中比小學學歷可能要高一些,發表論文可能更多。但是,小學教師佔的數量更大,工作條件也更為艱苦,因為農村學校的主要類型是小學。所以,將來高級職稱的比例結構要調整,要更加合理,要重心下移,向小學傾斜、向農村傾斜。
記者:實際上,學段越往下,孩子越小,對教師要求越高,目前的職稱指標分配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
褚宏啟:孩子年齡越小,行為能力越弱,老師的責任就越大,對老師的教學能力、教學藝術要求就比較高,並不是學段越低,老師就越輕鬆。因此,最起碼應該根據總體的數量結構來分配名額。當然,高中可以多一些,但不要多得太離譜,比例結構不能出現嚴重倒掛。
記者:一般來說,學校領導及中層管理者一般職稱較高,一方面,可能擁有高職稱後容易提拔為校領導;另一方面,也與校領導掌握較多的評聘資源有關。對此,您怎麼看?怎樣才能給一線教師更多的機會?
褚宏啟:中小學的管理人員大多是職稱晉升之後才做管理人員的,另一種情況也有,但相對來說比較少。
實際上,這主要涉及分類管理的問題。校長和教師的崗位要求和專業要求是不一樣的。在將來的人事制度改革中,有沒有可能給校長專設一軌,重點考察管理水平、管理專業化?比如評正高,北京市就為校長開了一軌,不是評價他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而是評價他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從未來改革趨勢來看,職稱評聘應根據評聘對象的專業特點、職業特點來決定評價的重心:教師主要看教書的能力,管理者主要看管理的能力。
記者:當前的職稱評審主要是行政主導,職稱評審如何去行政化?可否引入第三方評價?
褚宏啟:現在一些第三方,包括中介機構、專業機構等,都具有一定的行政性,對政府的依附性比較強,有的盈利性也比較強,專業性也不是很強,反而沒有政府有公信力。所以,職稱改革還是要和當前的教育治理改革結合起來。教育治理改革就是要多方參與,在學校層面,就是把老師的聲音充分表達出來。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尊重、有效整合老師們的意見,讓基層學校的教師在職稱「初評」環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也是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具體表現。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