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存在的短板,估計很多還沒評上更高一級職稱的老師腎上腺激素會直接蹭蹭蹭往上冒。教師職稱評聘的過程中,設置了很多道障礙:你得有職數才有機會評職稱,你得上過傳說中的優質課才有機會評職稱,你得有相關等級的榮譽證書才有機會評職稱……
卡職數、卡優質課、卡榮譽證書、卡論文、卡職稱考試證書、卡班主任年限……設置琳琅滿目的關卡,能否「攔截」得了造假嗎?不!關卡易設,造假難防!
就拿論文來說,職稱評聘的論文的要求相當高:論文必須是原創作品,相似度必須在15%以內,論文必須有一定的質量,最好是在級別比較高的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就更有優勢……論文查相似度,查起來非常方便。但論文造假能防得住嗎?每年的教師職稱評聘「旺季」之際,我都會拒絕一大堆老師纏著我代寫論文的「訂單」。
但是我拒絕並非所有人都拒絕代寫論文的「單子」:在最近幾年,代寫論文、論文造假甚至成了一種「新興產業」——一篇鎮級的論文得花多少錢,縣區級的論文得花多少錢,市級的論文得花多少錢,CN論文得花多少錢,核心期刊的論文得花多少錢……有人說這樣的論文造假明碼標價,「童叟無欺」,但卻從另一個側面可以看出職稱評聘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非小問題。
我們再聊聊優質課。職稱評聘對優質課的要求有這些方面:必須要有開課的文件通知,必須要有籤到表,必須要有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必須要有評課記錄,必須要有開課獲獎的證書……這一整套的開課材料必須具備才有資格評職稱。但是,每次我出去聽所謂的「優質課」,有一些公開課確實能稱得上優質課,但還有更多的公開課質量也就那樣,稱其為「表演課」、「作秀課」、「幼稚課」也不為過,可是正是這種款式的「優質課」卻能頻頻得獎,其中的「套路」也是值得深思的。
更讓一線忠厚老實的教師虐心的是:當你所有的條件都符合的時候,人家給你來一句「沒職數,請耐心等待!」當你等到頭髮都白了,等到花兒都謝了的時候,還是沒等來職稱評聘職數的到來,這種滋味對於很多老師來說都是一種煎熬!
論文如果是代寫的,優質課變成了「幼稚」課,職數給了那些有「人脈資源」的人,真正優秀的老師不一定能得到綜合性表彰的榮譽證書,對於有些人而言很多職務都可以替代班主任職務,職稱考試三年過期一次然而次次都過期……職稱評聘的規則,如果成了隨圓就方的「橡皮筋」,試問這樣的職稱評聘規則真的能提高一線教師的從教積極性嗎?
關卡易設,造假難防,一線教師耗盡「洪荒之力」,哪怕在教育教學方面再努力也很難評上職稱,這應該不是職稱評聘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