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取消SCI論文!一線老師:教師職稱評聘何時取消論文

2020-12-17 周老師教育談

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一則通知,針對「高校SCI論文指標使用」提出了10條意見,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中三點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我們簡單稱之為「三不」,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和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不宜將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不可直接一句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進行獎勵。我覺得這既是對近年來高校種種論文造假的回應,也是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把論文發的一些論文高產大戶的一些警示。

很長時間以來,高校在職稱(職務)評聘,學生畢業,學位獲得,對高校院系和個人的而獎勵中將論文指標看得過重,導致很多人為了發表論文不惜抄襲造假,論文從學術走向功利。形成一種怪現狀:研究做得好,不如論文發得多。高校教授們屢屢爆出論文造假的醜聞,教育部這次出手整治也應該算是順應人心了。

作為一個小學老師,SCI論文這種高大上的東西自然是我等不敢企及的,但是論文卻是非有不可的東西,因為沒有論文,你就評不了職稱,所以對中小學老師來說,每個老師都是需要發表論文的,而且發表論文的刊物等級直接跟職稱評聘掛鈎,省級刊物國家級刊物都是有對應的分值的。

以我們縣區中小學高級職稱評聘而言,有幾個硬性的條件,首先是你要有縣區級以上的榮譽,比如優秀老師,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什麼的,其次是必須有省級以上刊物的論文發表,當然還有什麼示範引領,優質課,指導學生等等方面的要求。論文作為評聘的一項重要指標列入其中。

作為老師,如果搞教學研究,把自己的教育心得整理發表,當然是極好的,也能夠說明老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但是每個老師都能夠搞研究嗎?每個老師都有發表論文的水平嗎?事實上不管你有沒有成果,不管你有沒有發表論文的水平,你都必須發表,因為沒有論文發表,你就不能評聘職稱。

這就很矛盾了,一方面沒有那個能力和水平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一方面又必須要有這個論文才能晉升職稱,怎麼辦呢?所謂有需求就有市場,其實並不必擔心,現在的論文發表可以說已經有相當成熟的產業鏈了,哪個老師的微信中還沒有那麼幾個論文代發的「朋友」呢?明碼標價,省級刊物的一般七八百,國家級的就要貴一點了,1200元左右,當然,具體的也還要看這刊物的影響力。只要你交錢,其他一切自然幫你搞定,你只需要在家裡安心等待,一兩個月,一本有你的大名論文的省級刊物就會郵寄到你的手中。

當然,這個刊物你以前可能聽都沒聽說過,不過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在萬方,知網,維普能夠檢索,職稱評聘時候能夠加分就行了。這樣的刊物外面基本上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說,它們就是為了職稱評聘而誕生的,這樣的「論文」能有多大作用?能表現什麼教育教學水平?

這樣的「論文」唯一的作用只怕就是養活了那些野雞的出版社吧,只要搞一個省級的刊號,剩下的就是發發廣告,坐等收錢了。為了評聘職稱,我去年也發了一篇省級刊物的論文,一篇800元,你甚至都不知道論文題目是什麼,只需要提供自己的工作單位,姓名就可以了,沒辦法,沒有這個還真的評不上。

教育部取消SCI論文作為高校職稱評聘中的依據,那麼,中小學老師職稱評聘中的論文什麼時候能夠取消呢?這是一線老師都很關心的事。

相關焦點

  • 發SCI論文作為職稱評聘指標,該取消嗎?
    破除論文「SCI至上」,推動學術回歸初心。日前,教育部、科技部發文提出明確要求,指出職稱評聘、學位授予、人員聘用不再「SCI至上」。中國新聞周刊官方微博就「發SCI論文作為考核指標該取消嗎」展開調查,70%的網友表示應該取消,論文至上該改改了。然而,不以SCI論文做職稱評審的直接依據,人們更擔心公平問題。有人擔憂,不把SCI論文作為直接依據,那評職稱會不會更容易走後門了?
  • 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論文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
    《意見》要求,要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改進學科和學校評估,在評估中要突出創新質量和貢獻,審慎選用量化指標。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扭轉考核獎勵功利化傾向,學校不宜設置對院系和個人的論文指標要求,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
  • 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論文指標作為職稱評聘依據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學校不宜將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應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
  • 教師評定高級職稱將取消「論文條件」限制!
    >④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引用率和影響因子等指標與資源分配、物質獎勵、績效工資等簡單掛鈎;⑤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⑥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 教育部: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稱評聘的...
    【新民晚報·新民網】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了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其中包括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 教師職稱評聘要回歸本真
    記者:在制度設計上,職稱具有甄別分等的作用,這就決定了其有一定的名額和比例限制。當前,許多人呼籲取消職稱指標限制,只要符合一定條件都可以申報。這樣一來,職稱評聘變成了門檻控制,是不是違背了職稱評聘的初衷?   褚宏啟:職稱制度提供了教師職業發展的階梯,旨在引導教師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往上走,從而在教師整個職業生涯中形成一種持續的激勵。
  • 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終於要取消了?一線老師:希望傾斜調整
    教師職稱讓老師們又愛又恨,愛它是因為職稱越高,老師拿到手的薪資待遇就越高,恨它是因為想評上高級職稱簡直太難,想想都很無奈了,現如今教師職稱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如果說能改革的話,很多一線教師表示期待有下面兩種趨勢,向基層教師傾斜,職稱評聘標準簡化,為什麼這麼說呢!
  • 教育部:教師招聘、職稱評聘,論文收錄數不得作為直接依據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教育部網站12月15日消息,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各高校進行"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意見》指出,要深刻認識"唯論文"現象的系統性危害,明確提出了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即:1、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防止"以刊評文""以刊代評""以人評文"。2、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防止國際期刊論文至上。
  • 教育部:不得將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稱評聘前置條件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呂銀玲)12月15日,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第一身份是教育工作者、第一職責是教書育人,要求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防止「以刊評文」「以刊代評」「以人評文」;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唯一標準
  • 六部門:職稱評聘向鄉村教師傾斜,堅決破除「唯論文、唯帽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孫慶玲)教育部等六部門日前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職稱評聘向鄉村教師傾斜,並且對長期在鄉村和艱苦邊遠地區從教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放寬學歷要求,不作論文、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堅決破除「唯論文、唯帽子」不良導向,提高教育教學實績的評價權重。
  • 評職稱,我也不想考外語發論文
    8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B2020)》。針對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突出問題,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B2020)》。據悉,鄉村教師職稱評聘對論文及外語不作剛性要求,職稱(職務)評聘將向鄉村學校傾斜,改進鄉村教師評審標準,不作外語成績(外語教師除外)、發表論文的剛性要求(6月9日《京華時報》)。     政府對鄉村教師提高待遇,並提供多種惠利政策,是民心之所向。在網上,提高鄉村教師工資還被稱作是「最沒有爭議的漲工資」。
  • 教師職稱評聘: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印發的《關於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一級教師需具備的標準條件包括「有比較豐富的班主任、輔導員工作經驗」「對所教學科具有比較紮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碩士學位,並在二級教師崗位任教2年以上」等。
  • 教師職稱評聘: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中小學教師評聘各級別職稱,有一些必須具備的「標準條件」,如各級別的統一要求:「擁護黨的領導,胸懷祖國,熱愛人民」「遵守憲法和法律,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愛崗敬業,關愛學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具備相應的教師資格及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在教育教學一線任教」等。
  • 教齡25年老教師棄評副高職稱!教師職稱評定何時取消?
    曾老師46歲了,精力已經再不如年輕人了,沒辦法再無白天黑夜地折騰了。 其次,是論文。曾老師說,他寫過幾篇論文,投給了幾家專業雜誌社,但要麼石沉大海,要麼回覆說要收版面費。曾老師不願意像其他老師那樣,花錢買版面發論文。可是他不是大家,寫不出水平一流的文章,就沒報刊願意免費發表。 第三,是課題。
  • 取消教師職稱評定!按教齡晉升職稱!這才能讓老師們安心做教育
    述職說了這麼多,老師們別嫌我囉嗦。吼得我口乾舌燥,期盼大家投我一票!現實是評個職稱太難了!所以很多一線教師普遍贊同:取消職稱、達到一定教齡。直接晉升職稱!這真得不是吃大鍋飯,而是讓老師安心教育,全身心投入教育的最好的辦法!
  • 教育部、科技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高校學術生態
    北京商報訊(記者 劉斯文)2月23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要建立科學評價體系,淨化高校學術風氣。
  • 為什麼教師建議取消職稱評定,或按教齡晉升,聽聽一線老師的聲音
    教師職稱已經成為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而且成為部分老師抹不去的痛。教師職稱改革始終在路上,近年來有了很大提高和進步,但遠遠未能滿足廣大教師對更高一級職稱的願望和需求,許多一線教師強烈建議,取消教師職稱制度,或根據教齡自然晉升。
  • 高校「唯論文」:高校教師評價和教師職稱評聘的功利主義的表現
    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和教師職稱評聘的功利主義評價觀,導致「唯論文」現象嚴重。大學學術風氣浮躁,教師職業精神懈怠,科研急功近利盛行等都與「唯論文」有關。高校教師職稱評聘中的「唯論文」問題與高校外部評價標準和資源分配機制密切相關,正是由於當前大學排名、院校評價以及學科評估中存在「唯科研」的問題,才導致院校在教師職稱評價中過於偏重量化的科研指標。在根本上破解這一問題,必須要改善高校發展的外部環境,探索更加科學的院校評價和學科評價方式。破除以「數論文」「數帽子」等簡單量化方式進行院校和學科評價,加強發展性評價。
  • 取消教師職稱評定!按教齡直接晉升才是老師安心教育的好辦法
    述職說了這麼多,老師們別嫌我囉嗦。吼得我口乾舌燥,期盼大家投我一票!現實是評個職稱太難了!所以很多一線教師普遍贊同:取消職稱、達到一定教齡。直接晉升職稱!這真得不是吃大鍋飯,而是讓老師安心教育,全身心投入教育的最好的辦法!
  • 沒論文也能評職稱,還有多名教師被直聘為教授!這所高校放大招
    沒有足夠「達標」論文的水建學院教師裴金萍憑藉39年來全身心撲在教學一線的赫赫戰績,晉升為教授。 「本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是以副教授來畫句號的,沒想到在新政策下,我竟然評上了正高職稱。」裴金萍高興地說,「這給我們教學為主型教師吃了一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