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一則通知,針對「高校SCI論文指標使用」提出了10條意見,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中三點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我們簡單稱之為「三不」,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和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不宜將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不可直接一句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進行獎勵。我覺得這既是對近年來高校種種論文造假的回應,也是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把論文發的一些論文高產大戶的一些警示。
很長時間以來,高校在職稱(職務)評聘,學生畢業,學位獲得,對高校院系和個人的而獎勵中將論文指標看得過重,導致很多人為了發表論文不惜抄襲造假,論文從學術走向功利。形成一種怪現狀:研究做得好,不如論文發得多。高校教授們屢屢爆出論文造假的醜聞,教育部這次出手整治也應該算是順應人心了。
作為一個小學老師,SCI論文這種高大上的東西自然是我等不敢企及的,但是論文卻是非有不可的東西,因為沒有論文,你就評不了職稱,所以對中小學老師來說,每個老師都是需要發表論文的,而且發表論文的刊物等級直接跟職稱評聘掛鈎,省級刊物國家級刊物都是有對應的分值的。
以我們縣區中小學高級職稱評聘而言,有幾個硬性的條件,首先是你要有縣區級以上的榮譽,比如優秀老師,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什麼的,其次是必須有省級以上刊物的論文發表,當然還有什麼示範引領,優質課,指導學生等等方面的要求。論文作為評聘的一項重要指標列入其中。
作為老師,如果搞教學研究,把自己的教育心得整理發表,當然是極好的,也能夠說明老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但是每個老師都能夠搞研究嗎?每個老師都有發表論文的水平嗎?事實上不管你有沒有成果,不管你有沒有發表論文的水平,你都必須發表,因為沒有論文發表,你就不能評聘職稱。
這就很矛盾了,一方面沒有那個能力和水平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一方面又必須要有這個論文才能晉升職稱,怎麼辦呢?所謂有需求就有市場,其實並不必擔心,現在的論文發表可以說已經有相當成熟的產業鏈了,哪個老師的微信中還沒有那麼幾個論文代發的「朋友」呢?明碼標價,省級刊物的一般七八百,國家級的就要貴一點了,1200元左右,當然,具體的也還要看這刊物的影響力。只要你交錢,其他一切自然幫你搞定,你只需要在家裡安心等待,一兩個月,一本有你的大名論文的省級刊物就會郵寄到你的手中。
當然,這個刊物你以前可能聽都沒聽說過,不過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在萬方,知網,維普能夠檢索,職稱評聘時候能夠加分就行了。這樣的刊物外面基本上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說,它們就是為了職稱評聘而誕生的,這樣的「論文」能有多大作用?能表現什麼教育教學水平?
這樣的「論文」唯一的作用只怕就是養活了那些野雞的出版社吧,只要搞一個省級的刊號,剩下的就是發發廣告,坐等收錢了。為了評聘職稱,我去年也發了一篇省級刊物的論文,一篇800元,你甚至都不知道論文題目是什麼,只需要提供自己的工作單位,姓名就可以了,沒辦法,沒有這個還真的評不上。
教育部取消SCI論文作為高校職稱評聘中的依據,那麼,中小學老師職稱評聘中的論文什麼時候能夠取消呢?這是一線老師都很關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