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學院兩名講師直聘教授 職稱評聘不看資歷看貢獻

2020-12-11 大眾網

  兩名講師直聘教授!前不久結束的德州學院教職工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受到師生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直聘教授的兩名講師分別是來自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宋峰和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的許士才,兩人均為2014年德州學院引進的優秀博士,今年分別為33歲、34歲。

  如果按照傳統的職稱評聘辦法,從講師到教授,快的也要10年。德州學院黨委書記劉文烈介紹,變化始自2016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全面下放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由高校自主評價、按崗聘用。去年,德州學院印發意見,對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進行完善,專門制定了教授直聘機制。根據相關規定,取得國家級或省部級人才工程稱號的教職工可獲得直聘教授崗位資格。

  職稱評聘不看資歷看貢獻。能夠在102名參評者中脫穎而出,宋峰和許士才憑的正是優異的科研成就。宋峰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其中《關於染色質高級結構的解析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在2014年4月的Science雜誌上。此項研究在染色質的高級結構組裝及調控這一生命科學的重要疑難問題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許士才所在團隊研製的石墨烯生物傳感器被稱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生物傳感器的代表之一,為分析檢測領域提供了一種全新方法」。

相關焦點

  • 26歲高顏值女博士直聘副教授,不必驚訝,先了解一下高校職稱制度
    2020年7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直聘副教授職稱。眾所周知,我國的高校職稱制度,因歷史沿革等原因,雖經多次改革,仍不是很完善,「五唯」現象仍非常普遍(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有前途但資歷尚淺的青年教師,很難脫穎而出。也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但是,將現有的職稱制度推倒重來,條件尚不成熟。
  • 26歲高顏值女博士直聘副教授,不必驚訝,先了解一下高校職稱制度
    什麼是直聘教授呢? 我們知道,公立高校是事業單位,正式教師都有事業編制。編制教師晉升職稱的正常途徑是,從講師、副教授、教授,一步步按部就班評審聘任的。如前所述,高校教師參加職稱評聘,需要準備非常充分的材料,論文尤其重要。既不能跨越式評職稱,如從講師直接到教授,也受指標限制。 一旦評上了職稱,便幾乎是終身制,只要不犯錯誤,附著於職稱之上的工資待遇永遠不會變。 自2014年開始實施的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方案中,公辦高校為公益二類,將逐步收回事業編制,實施教師聘任制改革。
  • 沒論文也能評職稱,還有多名教師被直聘為教授!這所高校放大招
    經管學院教師石寶峰,由於積極建言諮政,撰寫的諮政報告得到中央領導同志批示,寫入國務院相關文件,破格晉升教授。 理學院教師宋世德得益於主編了國家級規劃教材,由副教授直聘為教授。 教育教學效果得到公認的「金牌教師」、生命學院姜在民老師被直聘為教授。
  • 職稱評審,不看資歷看業績
    原標題:職稱評審,不看資歷看業績   記者昨天獲悉,深圳第二高級技工學校已形成融「人才評價、人才使用、人才開發」三位一體的職稱評審方案,並經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批准實施。  根據學校制定的改革職稱評審方案,在評價標準方面,使職稱評價從職稱評審轉變為人才評價,從資歷評價向業績評價轉變,從模糊評價向量化評價轉變,從共性評價轉變為個性評價,而從評價方式方面,將構建由政府、學校、專家、企業、教師共同參與的評價組織機制,建立主要由校外職業教育專家、企業技術專家、人才開發專家共同組成的評審委員會,採用技術專家現場技能考核、教學專家聽取「推門課」、評審專家面試答辯等方式對教師專業綜合能力進行全面評價
  • 能力才是評聘教授的硬標準
    1994年出生的她,剛剛博士畢業,且沒有海外留學經歷,便已獲聘成為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事實上,在湖南還有不少「90後」教授,人們親切地稱之為湖南「90後教授天團」。這其中,有實現器件光電轉換,邏輯運算與信息存儲功能一體重大突破,出生於1990年的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李東教授;有因攻克困擾國際數學界「西塔潘」猜想,時年22歲被破格聘為中南大學教授級研究員的劉路;還有1991年出生的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劉惠穎……特別指出的是,這些「90後」教授絕非單單出現在湖南。
  • 搶鮮看!全省2018年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改革試點方案發布
    評聘標準要體現重師德、重業績、重能力的政策導向,體現教學的中心地位和日常考核結果的應用,把一線教學水平、學生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學業績擺在重要位置,淡化學歷和資歷,原則上不再將發表論文作為評聘職稱的前置條件,逐步建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考核評價體系。
  • 人事關係不在溫也可評職稱 四家單位試點評聘自主決定
    職稱改革新舉措全省先行  作為民營企業的發祥地,我市匯聚了一大批外地流動到我市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在不同的崗位上為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然而,長期以來,由於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原因,這些專業技術人員在職稱評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礙。  市人力社保局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流動人才分成剛性和柔性。
  • 大學導師指導學生創新,直接獲評教授!職稱評審新政策?
    南通大學文學院講師王舒雅出生於1986年,得益於學校新推行的職稱政策,在2019年評審中,她跨越了以往職稱評審中的種種門檻,直接獲評教授。這一「跨越」緣於她指導的學生研究項目「江海廉友文化活動中心廉能量廉潔文化傳播」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奪得金獎。
  • 臨沂大學和德州學院哪個好 論資歷臨大可是老前輩
    設有20個二級學院,本科專業85個,涵蓋11大學科門類。有教職工2700餘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94人。   2014臨大自然指數列居全國高校排名第7位,2015年成為全國首批、山東唯一國家級「中國文藝評論基地」。   德州學院(Dezhou University)是一所山東省綜合性普通公辦本科院校,坐落在山東省德州市。
  • 打破職稱界限!這所大學講師也可享教授待遇,高校職稱評審改革成趨勢?
    此次首輪崗位績效定檔評審共有58名副教授、15名講師被跨層級「低職高定」為正高檔,享受教授檔崗位獎勵津貼,待遇大幅提升。他們在國家級科研項目、高水平論文、學生創新競賽指導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陳勇的職稱是講師,但業績成果已到學校「教授3檔」的定檔條件。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但是目前,在中國的高校中,其實存在著職稱與崗位不對稱的情況,教授、副教授等「崗位」級別,並不意味著有正高、副高等「職稱」。這與長期以來實行的「評聘分開」的聘任制度有關。評聘分開,即聘任相應的專業技術職務與獲得專業技術任職資格分開,在高校中往往出現「高職低聘」。此前中國高學歷人才比較稀缺,博士或碩士進入高校就可以成為講師,再隨著年限、資歷的提高,一步步晉升評為副教授,教授。甚至有碩士學歷的老師,是先取得了教授的職稱,再去讀博。
  • ...博士生 副教授 博士 副高 職稱 講師 畢業生 評聘 降格-東方...
    清華大學決定,從2012年全面取消博導評聘制度,全體副高職稱以上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教師均具有博士生指導資格。屆時博士生導師數量將增加一倍。此前,北京大學把博導門檻降得更低,部分院系講師已獲準獨立指導博士生。(2月26日《新京報》)  降格擴博導,博士生笑了。
  • 科技日報:為何不是「客座講師」
    近日,四川音樂學院將「副教授」獎項,頒發給在娛樂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超女快男。此舉立即引發社會各界對獲獎人的水平、資歷和成就是否達到評獎標準等問題的爭論。
  • 「沒有一篇論文評教授,入校一年評教授!」多地高校職稱評審在改革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卻評上了教授,最近,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類似這樣不單純以論文來評職稱的高校越來越多。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有百餘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
  • 長春理工大學講師也可以拿到教授工資:打破職稱界限 激發辦學活力
    學校教師崗位聘任適用了國內高校普遍通用的「職稱+績效」制度,即教師的實際收入由國家崗位工資和校內崗位績效工資兩部分構成。國家崗位工資由初級到高級的專業技術職稱確定,體現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校內崗位工資體現在校內崗位績效工資上,評聘更多體現教師個人在聘期內的實際貢獻。
  • 14名青年講師直聘為副教授;12人被降級低聘,教授終身制徹底打破
    近日,山東一所高校「徹底打破教授終身制」!1名教授、4名副教授因為業績處於同級競聘崗位末尾被降級低聘,同時有14名青年教師則因業績突出而被破格直聘為副教授。
  • 我省小學教師可評「教授」職稱了·都市快報
    昨天,《人民日報》又刊登人社部有關負責人及專家對《意見》的詳細解讀,再次強調,今後評職稱要「以實績論英雄」;下放職稱評審權限,破除「評聘脫節」。 職稱考試不用考英語 是不是就不用學英語了? 今後評職稱,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確實需要評價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的,由用人單位或評審機構自主確定評審條件。
  • 評聘統一!廣東中職老師可以評正高級職稱啦!
    廣東中職學校也將有「教授」級老師啦! 近日,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廣東省教育廳聯合印發了《廣東省深化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原來實行的中等專業學校教師職稱系列和職業高中教師職稱統一併入新設置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系列。
  • 教師職稱評聘要回歸本真
    為了對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問題產生的根源及改革走向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本期深度版特編發一組稿件,以饗讀者。   ■本報記者 蘇令   「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落評更灰心。」近年來,職稱評聘問題成了教師們吐槽的對象。   為什麼旨在激勵職稱評聘制度卻成了教師們心頭的「痛」?當前的職稱評聘工作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在哪?
  • 26歲女博士獲聘副教授引熱議 才華無需給年齡讓路
    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今年6月剛畢業,就獲聘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消息一出便引發網友熱議,有人發問,李晟曼只有26歲,且沒有海外經歷,怎麼就可以直接獲聘副教授職稱?比如,1991年10月出生的女學者劉惠穎在2019年8月底已經擔任了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特聘教授。李晟曼所在的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也有一名90後教授李東。出生於1990年的李東於2018年擔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7年,28歲的宮勇吉就擔任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