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導師指導學生創新,直接獲評教授!職稱評審新政策?

2020-12-11 學術資源大全

來源 | 麥可思研究綜合整理自《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人民網、光明網等

編輯 | 學術君

南通大學文學院的一位講師因指導學生在創業大賽中榮獲金獎,在2019年評審中,直接獲評教授

從2018年開始,為激發教學科研人員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南通大學對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進行「校本」的探索和創新,提出在教書育人一線的教師,如開發了國家級在線開放課程、精品課程等高水平的教學資源,或指導學生在高水平創新創業競賽中獲得高層次獎項,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都可以通過認定評審渠道申報高級職稱。

南通大學文學院講師王舒雅出生於1986年,得益於學校新推行的職稱政策,在2019年評審中,她跨越了以往職稱評審中的種種門檻,直接獲評教授。這一「跨越」緣於她指導的學生研究項目「江海廉友文化活動中心廉能量廉潔文化傳播」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奪得金獎。

王舒雅老師表示,指導學生比賽獲獎也能評上教授,學校的新政策讓她體會到了高校教師的價值感和獲得感。

如今,淡化學歷、論文、資歷等傳統評價要素,更看重代表性成果和實際貢獻,以實績論英雄,實現優績優酬,職稱制度的改革在南通大學受到廣大教師的歡迎。新的職稱制度施行以來,南通大學已有16名業績突出的教師獲評高級職稱。

「培養優秀的人才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只要教師取得高水平成果,我們就應當認可。」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說。

不止南通大學,國內許多高校對職稱制度的改革都在進行中。

高校職稱制度改革進行時

2018年7月,中辦國辦出臺了《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提出「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

2019年3月,教育部科技司發布了2019年工作要點,提到要著力推動破除教育評價「五唯」及科技評價「四唯」,引導高校科技戰線轉作風、正學風。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高校都不再簡單以論文好、學歷高來評定教師的能力,職稱制度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斷創新。

2019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發布《南京林業大學教學專長型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條件(試行)》,「教學專長型」是指在教學方面具有「特別擅長的學識、技藝、本領或特殊才能」。學校在對這部分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將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業績,重點考察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2019年7月,該校從教已33年的理學院教師蔣華松評上了教授。這也是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

常州大學推行的「低職高聘」人事制度,即在崗位聘任中,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觀念,不唯年資閱歷、職稱職務,只比業績貢獻,堅持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破格晉升制度,鼓勵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從「副教授七級崗」競聘到「教授二級崗」,以「講師」身份競聘到了「教授三級崗」……因為「低職高聘」,該校不少教師通過該制度成功競聘上崗,很多人獎勵性績效工資都實現了翻番。

另外,還有成都中醫藥大學,該校的《成都中醫藥大學專業技術職務分類評價暨職稱評審改革暫行辦法》於2019年11月審議通過,該辦法讓晉升通道更寬,分型、條件和選擇更多,更加重視成果質量,評審權責更加下移……

高校職稱制度改革需注意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其中指出此次職稱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通過5年努力,基本形成設置合理、評價科學、管理規範、運轉協調、服務全面的職稱制度。」

近年來,全國各省也在陸續出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下放至高校的通知,在職稱制度改革進程中高校也難免遇到問題以及出現一些質疑的聲音。比如評審權下放使許多高校無章可循、無從下手,無法承擔起評審的重責;如何確定評定過程中的標準是否合理,是否公平公正等等,這些都是高校需要認真考量的部分。

如何做好高校職稱改革,有專家建議,學校要不斷創新管理機制,完善考核評價機制,考核評價機制應充分體現評價的過程性、發展性和激勵性,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和激勵功能。

高校在制定評價指標時,不僅要對教師的教學、科研、指導學生、社會服務等進行綜合評價,更要體現不同類型教師的差異性,如可以把教師劃分為教學型、科研型、教學科研並重型、社會服務推廣型等類型,甚至根據不同學科之間的不同差異特徵對教師進行分類,制定符合各類教師實際的教師專業技術職務分類評審條件,體現差異,保證兼顧各類人才,激發教師的潛力,促進教師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程度地發揮。

本文來源:麥可思研究綜合整理自《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人民網、光明網等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

相關焦點

  • 「沒有一篇論文評教授,入校一年評教授!」多地高校職稱評審在改革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卻評上了教授,最近,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類似這樣不單純以論文來評職稱的高校越來越多。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有百餘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
  • 沒論文也能評職稱,還有多名教師被直聘為教授!這所高校放大招
    沒有足夠「達標」論文的水建學院教師裴金萍憑藉39年來全身心撲在教學一線的赫赫戰績,晉升為教授。 「本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是以副教授來畫句號的,沒想到在新政策下,我竟然評上了正高職稱。」裴金萍高興地說,「這給我們教學為主型教師吃了一顆『定心丸』。」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下放至高校,怎樣才能評上教授?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為)7月28日,記者從人社部獲悉,《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日前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同時,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高校教師職稱怎麼設置?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下放至學校,怎樣才能評上教授?
    7月28日,新京報記者從人社部獲悉,《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日前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同時,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高校教師職稱怎麼設置?
  • 南京林業大學:只要教得好,沒有論文也能評上教授
    沒有發表一篇論文,從教33年的南京林業大學老師蔣華松,評上了教授。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公布了2019年職稱評審結果,理學院教師蔣華松如願評上了教授。這是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今年三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了職稱評審新政策: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而是將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業績,重點考查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南京林業大學為何要改變多年一貫的職稱評定政策?教得好有什麼標準?怎麼保證評判的公正性?記者為此進行了調查走訪。
  • 混高校你必須了解的——高校教師系列職稱評審的條件
    熙教授就看到過有人因篡改論文期刊信息而被處罰2年不能參評職稱評審。不同職稱,有不同的要求。【分析】舉例說明:碩士學位者評講師,需要工作兩年;博士學位者一般直接定講師,在講師崗位工作滿2年可參評副教授,而碩士及以下者需要在講師崗位工作滿5年;碩士及以上者,在副教授崗位工作滿5年可參評教授。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下放至高校,怎樣才能評上教授?|政解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為)7月28日,記者從人社部獲悉,《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日前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同時,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高校教師職稱怎麼設置?
  • 「高校職稱改革指導意見」來了!評職稱不再折騰了?
    明確不能以SCI論文等相關論文指標作為前置條件以及判斷的直接依據。另外,還不能簡單地規定評審對象所獲得科研項目數量和經費規模等條件。高校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自主組織評審、按崗聘用,主體責任由高校承擔。要分類分層評價。
  • 指導學生獲獎、有創新性成果也能晉升教授?這些高校出招
    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 6. 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7. 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唯一標準。 8.
  • 打破職稱界限!這所大學講師也可享教授待遇,高校職稱評審改革成趨勢?
    今年9月初,南通大學藥學院青年教師陳勇博士在學校崗位績效定檔評審中,以優秀的業績被跨層級「低職高定」,直接被定檔為正高檔,享受教授檔崗位獎勵津貼。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以實績論英雄,實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南通大學崗位績效定檔制度的改革受到了廣大教師歡迎。
  • 開通人才評價「綠色通道」 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南通大學讓職稱制度...
    中國江蘇網訊 「真沒想到,我能成為南通大學第一位『90後』教授。」1990年10月出生的葛明政,2018年一進校工作就能享受校聘教授的待遇。在今年的職稱評審中,他更是直接被認定評審為教授,跨越了任職年限的「門檻」。不唯學歷、不唯資歷、不唯論文,看代表性成果和實際性貢獻。
  • 南通大學:「多把尺子」量教師
    「真沒想到,指導學生比賽獲獎也能評上教授。」1986年出生的王舒雅,是南通大學文學院講師,得益於學校新推行的職稱政策,在今年的職稱評審中,她直接獲評教授,跨越了以往職稱評審中的種種「門檻」。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奇曾表示,應該對師德建設的內涵進行明確界定:「比如學術誠信是師德的重要內容,導師跟學生的學術成果按照參與度多少如何署名等都應該有所規定,而不是像現在一樣沒有具體制度。」同樣的情況還有化藥學院青年教師母海缽,2016年入職的他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由於工作業績突出,被直聘為副教授;水建學院副教授張耀哲因為解決了工程技術難題,取得了標誌性成果,成功晉升高一級職稱;理學院教師宋世德得益於主編了國家級規劃教材,由副教授直聘為教授;教育教學效果得到公認的「金牌教師」、生命學院姜在民老師被直聘為教授……南通大學文學院的一位講師因指導學生在創業大賽中榮獲金獎
  • 南林大探索職稱評審新政回歸教學本分:「教得好」也能評教授
    今年54歲、從教33年的蔣華松,前不久終於評上了教授。他是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此前在副教授的崗位上已經待了12年。因為學校今年出臺的一項新政,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在大學職稱評比中,最看重的是科研成果、論文數量等。
  • 大學老師不寫論文也能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原標題:大學老師不寫論文都可以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東方網8月23日消息: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增設「教學專長型教授」職稱崗位,評審過程不考核論文。3個月後,任教33年的蔣華松成功晉升教授,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
  • 沒論文也能評教授,抓住了高校職稱改革關鍵
    否則,僅有職稱指揮棒轉動,教學邊緣化現狀未必能有效解決。據媒體報導,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蔣華松在今年的職稱評審中,在「並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的情況下,「全靠的是他平時課堂教學的表現和成績」成功入圍,獲評教授職稱。有媒體報導時說,南林大這一教授評審政策,在全國高校中都堪稱創新之舉。
  • 沒有論文也能評教授!南理工職稱改革「動真格」
    新華社南京9月9日電 沒有論文也能評教授、優秀團隊負責人可自主選聘團隊成員晉升高級職稱、加大職稱破格力度……南京理工大學自2016年啟動實施職稱評審改革以來,極大調動了教師隊伍積極性,促進教學和科研同頻共振。
  • 大學老師不寫論文都可以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增設「教學專長型教授」職稱崗位,評審過程不考核論文。3個月後,任教33年的蔣華松成功晉升教授,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本文圖片 「長江日報」微信號在普遍以論文作為高校職稱評審硬標準的環境下,蔣華松和南京林業大學受到的讚揚和質疑紛至沓來。其實,江西理工大2009年出臺過類似政策,南京理工大2016年也正式推出「不唯論文評職稱」的措施,媒體以「不寫論文也能評教授」為主題進行報導,引起廣泛範圍的驚嘆。
  • 我省小學教師可評「教授」職稱了·都市快報
    昨天,《人民日報》又刊登人社部有關負責人及專家對《意見》的詳細解讀,再次強調,今後評職稱要「以實績論英雄」;下放職稱評審權限,破除「評聘脫節」。 職稱考試不用考英語 是不是就不用學英語了? 今後評職稱,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確實需要評價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的,由用人單位或評審機構自主確定評審條件。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
    「以往評職稱,往往只看重發了幾篇論文、出版了幾部專著、拿到幾個課題等量化指標。」多名高校教師告訴記者,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在職稱評定考察中被「邊緣化」。這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並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多名在校大學生抱怨,部分職稱高、頭銜亮的科研明星,上課時或照本宣科或匆匆忙忙,「感覺自己對老師來說很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