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老師不寫論文也能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2020-12-16 東方網

原標題:大學老師不寫論文都可以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東方網8月23日消息: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增設「教學專長型教授」職稱崗位,評審過程不考核論文。3個月後,任教33年的蔣華松成功晉升教授,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

  蔣華松。  本文圖片 「長江日報」微信號

  在普遍以論文作為高校職稱評審硬標準的環境下,蔣華松和南京林業大學受到的讚揚和質疑紛至沓來。其實,江西理工大2009年出臺過類似政策,南京理工大2016年也正式推出「不唯論文評職稱」的措施,媒體以「不寫論文也能評教授」為主題進行報導,引起廣泛範圍的驚嘆。

  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均向長江日報記者表示,「不發一篇論文也能評教授」的理解有誤。

  趟一條「唯論文」之外的新路子

  南京林業大學工作人員向長江日報記者介紹,在以往的職稱評價體系中,高校老師們面臨的是「一刀切」境遇,發表論文數量是硬指標。對公共課和基礎課教學的老師來說,現實中承擔了大量教學任務,即便教學工作做得再好,沒有條件完成科研論文,評職稱的時候非常不利。

  以蔣華松為例,每周要完成20節以上的高數基礎課,還要帶領學生競賽團隊訓練、比賽,能投入到科研的精力和時間很少;另一方面基礎課體系發展成熟,難以再有突破性研究成果。在一刀切按論文數量為指標評職稱時,難得有優勢。

  南京理工大學人事處師資科主任葛星也有同樣的感受。他對長江日報記者表示,偏教學和管理的老師按照論文的方式評職稱,無法將自己的工作優勢轉化為符合標準的論文。還有一些老師參加了國家重大項目,投入了大量精力,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有些項目涉及到保密問題,沒辦法發表論文,還有些老師因為項目進度緊張,沒時間寫論文。

  「如果按照論文標準評職稱,無法獲得更高職稱,不利於教師隊伍成長,一些老師也會因為現實的指揮棒作用,減少本職工作投入,去硬著頭皮拼論文。」

  2016年,南京理工大開始職稱評審制度改革,將職稱評審細分為四型六類,其中教學為主型教授、重大(工程)項目研究類教授和實驗系列教授,都是以其他評審標準代替論文標準。

  南京理工大學

  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發布「教學專長型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新政策,探索實行「教學專長型教授」職稱評價體系。在教學方面做出突出成績的老師,可以用教學成績替換科研成績,在新的職稱評審體系內參與職稱評審。

  「論文不再是『硬槓子』,單純考察他的教學在師生中的口碑和實際課堂教學質量。」南林大人事處處長閔永軍說,蔣華松評教授的過程中,沒有要求審查一篇論文。這是靠論文評職稱之外的一條新通道。

  評審新標準的量化是難題

  南京林業大學對「教學專長型」教授的評審,有兩項指標:師生評價和課堂質量專家評價。

  老師自主申報之後,學工處近5年的所有畢業生發放問卷,每份問卷最終的分數對應核算成優、良、及格評價,再統計所有問卷評價形成數據,了解畢業生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教務處隨機抓取老師前一年授課錄像中3段教學視頻,每段45分鐘,組織校外不少於3位國家級或省級教學名師,以及校內教學督導等進行評議。

  蔣華松獲評教授後,輿論對評審結果及對應標準的客觀性、科學性產生質疑和討論。

  南京林大人事處副處長韓建剛介紹,今年是第一次以新標準評審,時間周期只有3個月,學生評教的統計範圍不夠廣,數據還不足以形成代表性。按照理想的設計,以後將提前半年以上發放問卷,以便獲取更多的數據。

  實際上,對蔣華松評審過程中,發放問卷超過5000份。在學生評教方面,只針對畢業生而不針對在校生,就是為了儘量消減主觀性評價對結果的影響。因為在校生可能會礙於自己還在上這個老師的課,或者對老師整體的認知還不夠成熟全面,評價的時候主管影響較大。

  「用論文來考核,標準非常量化,用講課好與不好來評價,這方面標準似乎很難量化,這是實際中的難題。」韓建剛說,校人事處也在總結經驗,不斷調整、完善具體的評審標準。

  南京林業大學

  南京理工大的新評審標準已經執行3年,新標準的具體內容同樣在不斷調整變化。2016年新設「教學為主型」教授評審,是為了將優秀的教學老師納入評審系統,在實際評審中發現,偏實踐類的教學老師依然無法找到匹配的標準。

  葛星介紹,藝術、體育老師本來被歸類入「教學為主型」,在此類別中參與職稱評選,但他們更多時候在課堂教學之外承擔了大量實踐教學,比如帶領藝術團、體育隊參加競賽活動,按照教學為主型職稱評選的標準,無法對其工作成果進行評價。於是,該校今年增設了「文化素質教育類」教授評審標準,將工作量、年度教學質量考評、獲獎情況等多項指標納入評審標準,今年年初已評審出一位副教授。

  被誤讀的「零論文教授」

  針對「不發一篇論文也能評教授」這一說法引起的質疑,南京林大、南京理工大均對長江日報記者表示,這樣的理解有誤。

  南京林大新職稱評審體系中,只有公共課和基礎課的老師,可以不用考核論文就參加「教學專長型」職稱的評選。「教學專長型」是「教學為主型」大類下邊細分的子類,其他「教學為主型」職稱評審還是會有論文要求,只是權重較低。

  「也不是鼓勵老師們都放棄科研職能轉向教學職能。新增的評審類別和標準只是對以前標準的補充,相當於多了一個考核緯度。並且,這個增加的緯度標準含金量不會降低,不是說沒發表論文的老師都也可參評,也不是說參評了就能評上。」

  韓建剛介紹,今年一共5位老師申報「教學專長型」教授、副教授,最終只評出1名教授,副教授則是空缺。而蔣華松在多年教學工作中,也撰寫過很多論文,只是這種論文並非公開發表在國家期刊。

  2016年至今,南京理工大「教學為主型」教授職稱申報者共3人,僅通過了1人;申報副教授職稱9人,通過了5人。

  葛星介紹,新職稱評審標準裡,論文不是必備條件,但同樣可以拿著論文參評,以論文來體現自己的成果。「除此之外,出版精品教材、開展精品課程、獲得一些重大獎項、在重大(工程)項目擔任重要職務,參加評審時則可以不用論文,但評審過程同樣嚴苛,有嚴格的限制條件。」葛星說,籠統認為「所有大學老師不寫論文都可以評教授」「不寫論文評教授會很容易」,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相關焦點

  • 大學老師不寫論文都可以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本文圖片 「長江日報」微信號在普遍以論文作為高校職稱評審硬標準的環境下,蔣華松和南京林業大學受到的讚揚和質疑紛至沓來。其實,江西理工大2009年出臺過類似政策,南京理工大2016年也正式推出「不唯論文評職稱」的措施,媒體以「不寫論文也能評教授」為主題進行報導,引起廣泛範圍的驚嘆。
  • 高校闢謠!不發一篇論文評教授?事情沒有你們想的那麼簡單
    本文圖片 「長江日報」微信號在普遍以論文作為高校職稱評審硬標準的環境下,蔣華松和南京林業大學受到的讚揚和質疑紛至沓來。其實,江西理工大2009年出臺過類似政策,南京理工大2016年也正式推出「不唯論文評職稱」的措施,媒體以「不寫論文也能評教授」為主題進行報導,引起廣泛範圍的驚嘆。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均向長江日報記者表示,「不發一篇論文也能評教授」的理解有誤。
  • 沒有論文也能評教授,讓大學老師更安心教書育人
    某大學的學生們正在上課(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程敏/圖)據新華社報導,最近,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卻評上了教授,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過去,中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的硬條件更注重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的衡量標準就是論文,所以論文成為中國高校教師評職稱的硬門檻。為了評上高級職稱,不少高校教師把很多精力都放在發論文上。當然,能發表高質量的論文,當然也能說明學術能力強,但是唯論文的指揮棒,讓高校教師對教學並不怎麼上心,因為教學會耗費大量時間,影響寫論文。
  • 教得好沒論文也能評教授了
    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卻評上了教授,最近,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類似這樣不單純以論文來評職稱的高校越來越多。據「新華視點」記者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有百餘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改革,逐步打破長期以來「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評價導向。
  • 「沒有一篇論文評教授,入校一年評教授!」多地高校職稱評審在改革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卻評上了教授,最近,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類似這樣不單純以論文來評職稱的高校越來越多。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有百餘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
  • 南林大老師蔣華松:沒發表一篇論文,評上了教授
    所以,科研成果豐富的專業課老師可以在三十歲出頭評上教授,而偏重教學的基礎課教師很可能直到退休依然停留在副教授職稱上。蔣華松對此倒不怎麼在意,反而是旁人時不時替他鳴不平。人事處的領導不止一次聽在職老師或是督導組的退休老教師感慨,「蔣華松早該評教授了。」
  • 沒有一篇論文,卻評上了教授!這是為什麼?
    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卻評上了教授。最近,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  蔣華松,圖片來源:南京林業大學類似這樣不單純以論文來評職稱的高校越來越多。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教學專長型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條件(試行)》出臺,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沒寫一篇「達標」論文的蔣華松終於評上了教授。
  • 沒論文也能評教授,抓住了高校職稱改革關鍵
    據媒體報導,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蔣華松在今年的職稱評審中,在「並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的情況下,「全靠的是他平時課堂教學的表現和成績」成功入圍,獲評教授職稱。有媒體報導時說,南林大這一教授評審政策,在全國高校中都堪稱創新之舉。
  • 不寫論文的好老師配當教授嗎?
    2014年,四川大學老師周鼎在網上發表的《自白書》被瘋狂轉發。他在文中寫道:「一個相信講好一門課比寫好一篇論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從前,科研是副業。現在,教學是副業。為什麼我們的大學教學質量每況日下? 因為一個老師的職稱只與他的科研成果有關。」這些頗為感性的話語戳中了無數學生和老師的痛點。
  • 「不需要發表論文就能評上教授」引發的爭議
    與被大家所熟知的「在大學職稱評比中,最看重科研成果、論文數量」不同,這位在副教授崗位上待了12年的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用「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全靠平時課堂教學的表現和成績」開啟了「教授」的大門。
  • 深度| 評教授不看論文看教學 是門檻降低還是行業新風
    日前,這條新聞一經爆出便引發高校學術界的一片熱議——曾經被大學教師視為「救命稻草」的科研論文不再是競評教授的「必經之路」,這也不免讓公眾產生誤解:大學教授的門檻是否已經不再高不可攀?    「刷論文」誘發學術造假    「現在發表論文都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教師們為了評職稱發論文苦不堪言。」
  • 快評|講好課也能評教授,大學老師鬆綁否?
    尊重教師的發展意願,豐富和完善教師評價的維度,對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教育評價痼疾,大有裨益。可以說,當評價指標體系覆蓋面越寬廣,維度越豐富,就越能夠全面反映人力資本的價值。這當然有利於充分挖掘人力資本的潛力。所謂評價全面,首先是把過程性評價納入進來。
  • 南京林業大學:只要教得好,沒有論文也能評上教授
    沒有發表一篇論文,從教33年的南京林業大學老師蔣華松,評上了教授。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公布了2019年職稱評審結果,理學院教師蔣華松如願評上了教授。這是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今年三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了職稱評審新政策: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而是將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業績,重點考查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南京林業大學為何要改變多年一貫的職稱評定政策?教得好有什麼標準?怎麼保證評判的公正性?記者為此進行了調查走訪。
  • 沒論文也能評職稱,還有多名教師被直聘為教授!這所高校放大招
    沒有足夠「達標」論文的水建學院教師裴金萍憑藉39年來全身心撲在教學一線的赫赫戰績,晉升為教授。 「本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是以副教授來畫句號的,沒想到在新政策下,我竟然評上了正高職稱。」裴金萍高興地說,「這給我們教學為主型教師吃了一顆『定心丸』。」
  • 不唯論文!指導學生獲獎、有創新性成果也能晉升教授?這些高校出招
    今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實施了職稱評審新辦法,對人才進行多維度評價,破除了對老師片面的、狹隘的評價體系,拓寬了人才成長路徑。該校水建學院副教授張耀哲因為解決了工程技術難題,取得了標誌性成果,成功晉升高一級職稱。
  • 高校教師評職稱,到底看「論文」還是看「教案」
    《指導意見》擬提出,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嚴把思想和師德師風考核。把好思想關,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
  • 大學教授和幼兒園老師論文同現 誰在花錢發論文
    張紅光製圖   當大學教授和幼兒園老師、文學論文和數學論文讓人錯愕地出現在同一本學術期刊上時,這本刊物很有可能只有一種身份——假刊。   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早在2000年就已合併至北京交通大學,但《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卻一直在辦。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已查明,該學報不具備法定出版條件,因此依法予以註銷(詳見本報2月18日報導)。   誰在為這份假刊投稿?
  • 沒有一篇論文也能評教授,講課高手不再一輩子做講師
    在大學教授界,一門心思教書的不受待見。都說科研是自留地,教學是公家田,講課高手嘛,一輩子做講師。不過,最近南京林業大學蔣華松老師,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蔣老師此次入圍,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全靠教學硬實力。
  • 打倒「SCI論文至上」後,大學老師水平高低靠什麼來評?
    打倒高校「SCI論文至上」以後,大學老師的水平高低靠什麼來評價?新的評價方法和體系能保證客觀公正嗎?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SCI論文至上」貽害甚大、廣遭詬病所謂的SCI,是由外國機構創辦的、在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而SCI論文就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排名等等。
  • 南京大學教授:部分高校還將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與重金獎勵掛鈎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大體意思如下:以往高校教師職稱評定,存在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多方面造成了問題和矛盾,急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