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林大探索職稱評審新政回歸教學本分:「教得好」也能評教授

2020-12-16 澎湃新聞

「很榮幸,之前從沒想到過。」今年54歲、從教33年的蔣華松,前不久終於評上了教授。

他是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此前在副教授的崗位上已經待了12年。因為學校今年出臺的一項新政,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

在大學職稱評比中,最看重的是科研成果、論文數量等。但蔣華松此次「入圍」教授,並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全靠的是他平時課堂教學的表現和成績。

南林大這一教授評審政策,在全國高校中都堪稱是創新之舉。

「它克服了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傾向,有利於去除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痼疾,改變『教得好』不如『寫得好』的一貫論調。」南林大相關負責人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

不需一篇論文,就能評上教授

看起來十分樸實,蔣華松卻是南林大的名人。走在校園裡,總有擦肩而過的學生恭恭敬敬向他喊一聲「蔣老師」。

關於「蔣老師」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形容他的課,南林大校園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華松上課有三寶:「案例、板書、喝水少」。

最枯燥單調的數學,他能用最貼近生活的實例講得深入淺出、生動易懂;儘管他身患肩周炎,一節課卻會寫滿三四塊黑板板書;課堂上從不喝水,卻激情滿滿、滔滔不絕、連貫順暢。

蔣華松在南林大師生中因獨具教學魅力而口碑頗好,但年過50歲,卻一直在副教授崗上徘徊。相反,一些三十來歲的教師卻早早有了教授職稱。

這也是當前我國許多高校職稱評選的現狀:深諳教學、專攻教學的教師「晉升難」。

長期以來,職稱評審量化考核是教師的科研成果,其中論文發表成為最主要考核內容。逐漸地,唯科研、唯論文成為教育領域無形的指揮棒。

教學是個良心活兒,教得好不好,沒有固定的量化標準。長期以來,國內對於學校的排名、教師的評選等,大多也以科研成果作為主要評比依據。受這一「指揮棒」的影響,教師的薪資、地位也與之息息相關。

這就造成了許多教師在學校把大部分精力時間都花在科研上面,而對於教學則只當做公家「任務」完成。

尤其對於思政、數學、外語等公共課和基礎課來說,一是科研上常有突破很難,二是平日裡的教學工作量已然很大,因此如蔣華松等教師,基本上放棄了晉升為教授的想法。「分身乏術的時候只能是耕了『公家田』,荒了『自留地』。」蔣華松對澎湃新聞說。

大膽改革,

南林大「先行先試」

「大學最本職的任務是教書育人。」南京林業大學校長王浩說,「科研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教師回歸教學本分。」

這也是南林大此次改革職稱評審的初衷。

今年3月,該校發布《南京林業大學教學專長型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條件(試行)》。

「教學專長型」,顧名思義,是指在教學方面具有特別擅長的學識、技藝、本領或特殊才能。學校在對這部分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將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業績,重點考察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

「論文不再是『硬槓子』」,南林大人事處處長閔永軍對澎湃新聞說,此次蔣華松評上教授的過程沒有要求審查一篇論文,「單純考查他的教學在師生中的口碑度和課堂質量」。

南林大這一評審政策在全國高校中都算是走在前列的,不過這也是「大勢所趨」。

2018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會議強調,堅持「以本為本」,推進高等教育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提出「要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績效考核和津貼分配中把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作為同等重要的依據」。

同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一系列真招實措改進人才評價的方式,提出「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傾向」,注重考察各類人才的「專業性、創新性和履責績效、創新成果、實際貢獻」。

在此背景下,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2019年寒假,南林大由人事處牽頭,會同教務處、學工處、評估辦等部門多番研討,為「潛心教學、因材施教、教學效果好」的教學專長型老師「量身」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

「教學業績」怎麼考,費盡心思

首嘗「螃蟹」,這對制定評價體系的部門挑戰不小。更何況,相比以往對科研業績的量化,考核教學業績不是一件容易事。

南林大人事處長閔永軍告訴澎湃新聞,此次評審,先由老師自主申報,通過多輪篩選,最終篩選出3名候選人,再從師生評價、課堂質量專家評價兩方面進行評比。

「深受學生歡迎」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這一部分由學工處調取近5年畢業生數據匯總而成。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了解畢業生對教師教學活動效果的評價。

至於課堂質量專家評審,閔永軍介紹,是由教務處在教師不知情的前提下,在其前一年授課錄像中隨機抓取3段45 分鐘的教學視頻,組織校外不少於3位國家級或省級教學名師,以及校內教學督導等進行評議。

「通過一系列程序,讓真正有能力、有才學、教得好的一線教師脫穎而出。」南林大人事處副處長韓建剛說。

當然,由於首次實行,評價體系並非完美。閔永軍表示,今後將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加以調整和完善。

「從今年實行情況看,老師們對這一新政都比較支持。『教學為主』這一理念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閔永軍說。

「讓教師回歸本分,讓潛心於教書育人的教師有尊嚴、有前途、有發展,是我們推行這項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南林大校長王浩說,其目的是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王浩說,今後,南林大還將針對不同類型教師的崗位職責和工作特點,以及教師所處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分類、分層次、分學科設置動態化的職稱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讓不同專長老師都能在南林大校園中安心專注於紮實、系統、高水平的專業工作。

相關焦點

  • 南京林業大學:只要教得好,沒有論文也能評上教授
    沒有發表一篇論文,從教33年的南京林業大學老師蔣華松,評上了教授。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公布了2019年職稱評審結果,理學院教師蔣華松如願評上了教授。這是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今年三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了職稱評審新政策: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而是將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業績,重點考查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南京林業大學為何要改變多年一貫的職稱評定政策?教得好有什麼標準?怎麼保證評判的公正性?記者為此進行了調查走訪。
  • 沒有一篇論文也能評教授,講課高手不再一輩子做講師
    近年來,不少高校都開始摸索「教學型教授」的評定路徑。2017年,華中師範大學發布《教學型教授職稱評定工作實施方案》,決定設置教學型教授崗位。2016年,山東大學決定試點教學型教授評定,以鼓勵教師不斷鑽研教學方法。高等教育強省如湖北,早早布局職稱分類評審。
  • 教得好就能評教授?當教授究竟需要幾把「刷子」
    教得好就能評教授?當教授究竟需要幾把「刷子」 原標題:   在中國高校被普遍詬病「重科研輕教學」的今天,這一事件被媒體以「不需要一篇論文,就能評上教授」解讀後迅速登上熱搜。不少網友、教師、學者為南林大這一職稱評審政策點讚,認為分類評估、人盡其才,能促進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改變「教得好不如寫得好」的論調,「開闢了一條高校職稱評定的新通道」「是大勢所趨」。
  • 教得好沒論文也能評教授了
    各地高校結合實際紛紛進行探索,調整評價指標,高校長期被詬病的「教得好不如寫得好」的情況正在發生改變。記者梳理發現,高校職稱評審改革主要集中在幾方面:——不唯論文,看教學水平和具體成果。江蘇不少高校規定:在對教學專長型教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重點考察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
  • 「沒有一篇論文評教授,入校一年評教授!」多地高校職稱評審在改革
    有的沒有一篇論文評教授,有的入校一年評教授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從教33年,公認課講得好,但因為缺少論文,在副教授的崗位上一待就是12年。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教學專長型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條件(試行)》出臺,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
  • 南林大老師蔣華松:沒發表一篇論文,評上了教授
    人事處副處長韓建剛說,當下各種各樣的高校排名也大多以科研為主,久而久之,在這樣的指揮棒下,重科研、輕教學現象變得並不罕見,諸如「講課是良心活兒」、「教得好不如寫得好」、「科研是自留地,教學是公家田」等說法也在高校裡流傳。在這樣的評審體系下,和蔣華松一樣的基礎課老師不佔優勢。
  • 沒論文也能評教授,抓住了高校職稱改革關鍵
    據媒體報導,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蔣華松在今年的職稱評審中,在「並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的情況下,「全靠的是他平時課堂教學的表現和成績」成功入圍,獲評教授職稱。有媒體報導時說,南林大這一教授評審政策,在全國高校中都堪稱創新之舉。
  • 關於教學型教授的五個爭議!快來一起看看吧
    在中國高校被普遍詬病「重科研輕教學」的今天,這一事件被媒體以「不需要一篇論文,就能評上教授」解讀後迅速登上熱搜。不少網友、教師、學者為南林大這一職稱評審政策點讚,認為分類評估、人盡其才,能促進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改變「教得好不如寫得好」的論調,「開闢了一條高校職稱評定的新通道」「是大勢所趨」。
  • 大學老師不寫論文也能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原標題:大學老師不寫論文都可以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東方網8月23日消息: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增設「教學專長型教授」職稱崗位,評審過程不考核論文。3個月後,任教33年的蔣華松成功晉升教授,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
  • 「時評」教得好能評教授,這樣的「教」與「授」越多越好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特約評論員 默城沒有發表一篇論文,從教33年的南京林業大學老師蔣華松,評上了教授。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公布了2019年職稱評審結果,理學院教師蔣華松如願評上了教授。這是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
  • 沒有一篇論文,卻評上了教授!這是為什麼?
    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卻評上了教授。最近,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  蔣華松,圖片來源:南京林業大學類似這樣不單純以論文來評職稱的高校越來越多。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教學專長型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條件(試行)》出臺,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沒寫一篇「達標」論文的蔣華松終於評上了教授。
  • 不發一篇論文評教授?事情沒有你們想的那麼簡單
    蔣華松。本文圖片 「長江日報」微信號在普遍以論文作為高校職稱評審硬標準的環境下,蔣華松和南京林業大學受到的讚揚和質疑紛至沓來。其實,江西理工大2009年出臺過類似政策,南京理工大2016年也正式推出「不唯論文評職稱」的措施,媒體以「不寫論文也能評教授」為主題進行報導,引起廣泛範圍的驚嘆。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均向長江日報記者表示,「不發一篇論文也能評教授」的理解有誤。
  • 大學老師不寫論文都可以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增設「教學專長型教授」職稱崗位,評審過程不考核論文。3個月後,任教33年的蔣華松成功晉升教授,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本文圖片 「長江日報」微信號在普遍以論文作為高校職稱評審硬標準的環境下,蔣華松和南京林業大學受到的讚揚和質疑紛至沓來。其實,江西理工大2009年出臺過類似政策,南京理工大2016年也正式推出「不唯論文評職稱」的措施,媒體以「不寫論文也能評教授」為主題進行報導,引起廣泛範圍的驚嘆。
  • 教得好就能當教授,你怎麼看?
    教得好就能當教授?不久前,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的蔣華松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沒有論文,靠教學就能評職稱,是如今不少高校都在探索「教學型教授」的評定道路。然而,也有不少人在擔心,這樣的「口子」會不會讓高校教師隊伍變得良莠不齊?
  • 「不需要發表論文就能評上教授」引發的爭議
    在中國高校被普遍詬病「重科研輕教學」的今天,這一事件被媒體以「不需要一篇論文,就能評上教授」解讀後迅速登上熱搜並引發爭議。記者深入採訪高校教師,如實反映他們的心聲與呼聲,也希望由此引發對高校職稱評審評定的更多思考。
  • 高校職稱評審改革:直面教師「晉升之痛」 改變「教得好不如寫得好」
    之所以會出臺改革方案是因為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中出現了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的問題,這也成為很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的「晉升之痛」。近幾年,上百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改革的探索,試圖改變這一局面,那麼效果和現狀如何?困擾高校和教師的問題有哪些?接下來,我們先從一位54歲高校教師的職稱「破冰」故事說起。
  • 職稱變革「步履不停」,「教學型教授」是門檻降低還是行業新風?
    教師職稱變革「步履不停」,評教授不看論文看教學是門檻降低還是行業新風?| 周四話題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規定》全文共44條,明確了職稱評審的主體、規範了職稱評審的基本程序,包括申報、審核、評審、公示、確認等、優化職稱評審服務,建立職稱評價服務平臺、強化了事中事後監管,另外,《規定》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由職業的專業技術人才申報評審程序進行了明確,非公有制經濟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在職稱評審中享有同等待遇等。
  • 「教學型教授」並不是職稱捷徑
    教得好就能當教授?不久前,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的蔣華松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沒有論文,靠教學就能評職稱,是如今不少高校都在探索「教學型教授」的評定道路。然而,也有不少人在擔心,這樣的「口子」會不會讓高校教師隊伍變得良莠不齊?所謂的「教學型教授」能否真正得到同事與學生的認可?
  • 大學導師指導學生創新,直接獲評教授!職稱評審新政策?
    從2018年開始,為激發教學科研人員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南通大學對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進行「校本」的探索和創新,提出在教書育人一線的教師,如開發了國家級在線開放課程、精品課程等高水平的教學資源,或指導學生在高水平創新創業競賽中獲得高層次獎項,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都可以通過認定評審渠道申報高級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