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

2020-12-16 騰訊網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就此走訪了多地高校與相關教育管理部門。

相關不良傾向影響亟需改正

——傷教學。

「以往評職稱,往往只看重發了幾篇論文、出版了幾部專著、拿到幾個課題等量化指標。」多名高校教師告訴記者,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在職稱評定考察中被「邊緣化」。這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並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多名在校大學生抱怨,部分職稱高、頭銜亮的科研明星,上課時或照本宣科或匆匆忙忙,「感覺自己對老師來說很多餘。」

——傷科研。

我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即「C刊」)設計研製者南京大學蘇新寧教授指出,部分高校還存在論文評價機制問題:通過論文評價教師學術能力時,忽視論文質量,只看論文發表刊物的「影響因子」、是否SCI期刊、是SCI的一區或二區,錯誤地將評價期刊的指標等同於評價論文價值的指標。部分高校將在SCI期刊上刊發論文與重金獎勵掛鈎。

蘇新寧等專家指出,「畸形」的評價標準與物質利益將正常的科研評價異化為「學術GDP」。這一方面導致國內高校不必要的版面費開銷「暴增」,另一方面誘發學術不端行為。

——傷教師

「帽子」、項目、獎項等學術榮譽、資源容易向少數官大、資深的教師集中,對高校青年教學科研工作者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江蘇一高校學科帶頭人告訴記者,他發現每年在國內高質量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有他署名的論文中,有約三分之二他自己並不知情。「莫名其妙就收到論文錄用通知,部分論文的通訊作者至今仍未與我聯繫。」但青年教師發論文卻是「難上加難」。

「青椒」本是高校青年教師用於自稱的網絡詞語,現在卻被「青焦」一詞代替。不少青年教師說,自己既要授課又要帶學生,既要顧家帶娃又要擠時間做科研,申請項目時比不過資深前輩,可如果幾年內拿不到若干重大課題、沒有在高質量期刊上發幾篇論文,很可能就被直接淘汰。

職稱咋評更科學?

當前已有部分高校針對職稱制度改革進行有益探索。

——更看重「教學好」。

「華松上課有三寶,案例、板書、喝水少。」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副院長蔣華松紮根講臺30多年,是學生心目中的「數學演說家」。在他的職稱評審材料中,沒有論文,僅有一項署名排在第3位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高等數學》等教材專著。2019年,南林調整政策,蔣華鬆通過主要面向教授公共課、基礎課老師的「教學專長型」類別評上正高級職稱。北京理工大學人力資源部副部長楊靜說,2019年學校新增設專職輔導員崗位,單獨設置輔導員系列職稱晉升條件,並在職稱評審工作中實行單列指標、單獨評審。工作成績優秀的輔導員可晉升高級輔導員、正高級輔導員職稱,分別與副教授、教授同級別。

——更看重「能轉化」

山西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蔬菜專業的李靈芝老師,從事農技推廣5萬多畝,實現畝均增收2000元以上,培訓菜農和貧困戶近萬人次,帶動種植戶30000戶以上。但如果按老規矩評職稱,她這些成績還比不上一篇SCI論文。學校探索並實施「推廣型教授」職稱評審新規後,她獲評正高級職稱。南通大學服務地方工作處處長高江寧介紹,該校出臺新規,對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中承擔的項目和經費,視同相應等級的政府科技計劃項目,並在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同等對待,激勵效果明顯。

——更看重「有專長」。

日前,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聘用一名臨界態物理學專業的科幻作家為一級講師,教《交流與寫作》課程;引進一名無論文無項目的「海歸」教創意寫作,僅因他曾在海外4所大學任教,擅長教授中英文寫作。

「教學為要。」該院院長陳躍紅表示,南科大學生急需改善他們的中英文寫作能力,「因此我們在引進教師的時候,不看他的帽子和論文,就看能不能教好。」

職稱制度改革仍需闖關

受訪專家指出,職稱制度改革從探索嘗試到制度落地之間還需闖關。

「公平關」。

「評價標準要因人而異、因校而異。」陳躍紅表示,但學歷、研究能力、學術成果、代表作等專業評價指標本身是必需的,也是保障職稱評審公平的基礎,不能拋棄。為確保公平,北京理工大學建立專家資源庫,探索強化同行評議制度,在學院初評過程中,引入不少於三分之一的校外同行專家,在第二輪學校送審環節也增加了外送樣本量,由以往的三四份提升到九份,通過參考高水平的專家評審保障評聘質量。

南林人事處處長孫松平介紹,以「教學專長型」參評職稱基本條件是年均教學工作量達到600當量課時,此外還要看其他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學校督導組也會聽課,根據學生能力培養、課程教材建設等方面綜合評價。

「導向關」。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周玉等高校負責人表示,高校職稱評審標準要努力破除「官本位」,拒絕「權力導向」;要反對學術腐敗,倡導健康的學術批評,拒絕「圈子導向」;還應當讓學術評價與高額物質利益「脫鉤」,拒絕「票子導向」。專家表示,「瞄準重大創新,以貢獻力為重要評價指標是改革的重要導向。」

「自主關」。

「目前國內不少優秀創新成果首發在國外期刊上」,蘇新寧提醒有關部門應注意日益突顯的智慧財產權流失問題。

瀋陽師範大學人事處處長周振田建議,應鼓勵高校教師更多成果發表在國內有影響力的期刊上,培育中國自己的學術價值評價體系。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方面表示,下一步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會同教育部等部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按照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工作安排,廣泛開展調研論證,充分聽取廣大教師意見建議,加快完成高等學校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使廣大教師充分享受改革的紅利。(執筆記者:楊思琪、陳席元、魏夢佳、胡浩;參與記者:鄭天虹、王瑩、王菲菲)

來源:新華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聲明:除特別註明原創授權轉載文章外,其他文章均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____________

中國大學教育 ID:cncollege

關注高等教育發展 / 關心大學教師成長 / 關懷大學生成才

大學,有大學問

相關焦點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題: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新華社記者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題: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新華社記者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就此走訪了多地高校與相關教育管理部門。
  • 新華社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
    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新華社記者就此走訪了多地高校與相關教育管理部門。  相關不良傾向影響亟需改正  ——傷教學。「以往評職稱,往往只看重發了幾篇論文、出版了幾部專著、拿到幾個課題等量化指標。」多名高校教師告訴記者,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在職稱評定考察中被「邊緣化」。
  • 不良傾向傷教學科研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
    新華社記者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就此走訪了多地高校與相關教育管理部門。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
    「以往評職稱,往往只看重發了幾篇論文、出版了幾部專著、拿到幾個課題等量化指標。」多名高校教師告訴記者,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在職稱評定考察中被「邊緣化」。這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並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多名在校大學生抱怨,部分職稱高、頭銜亮的科研明星,上課時或照本宣科或匆匆忙忙,「感覺自己對老師來說很多餘。」——傷科研。
  • 不良傾向傷教學傷科研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
    來源:新華社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就此走訪了多地高校與相關教育管理部門。
  • 不良傾向傷教學傷科研 高校教師職稱如何評更科學?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題: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新華社記者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
  • 高校教師評職稱應摒棄「五唯」傾向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新華社記者就此走訪了多地高校與相關教育管理部門。
  • 高校教師職稱有哪幾個等級?湖南省高校教師如何才能評職稱?
    評職稱,對於這三個字教師們一定再熟悉不過了。隨著各地的職稱政策相繼公布,評職稱的熱潮也來臨了,不管是工程師、醫生還是教師,只要符合條件都會努力去評職稱,高校教師也不例外。職稱評審是指經過一定工作年限,在任職期內完成規定的繼續教育學時,以及具備相應的崗位業績,向本專業的評審委員會提交評審材料,經過評委投票決定是否具備高一級職稱資格。日前,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也公布了2019年度職稱評審計劃,所以今年想要評職稱的湖南省高校教師,是時候該開始準備了。咱們來了解一下高校教師職稱是什麼。
  • 高校教師職稱不好進!如何破?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 高校教師職稱分為幾個級別?湖南省高校教師評職稱要注意什麼?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在職業生涯中不僅有繁重的教學任務,還要應對職稱評審等等一系列工作。教師職稱是對教師工作業績及執業水平的一個認定,它也是教師價值的一個體現。高校教師職稱到底分為幾個級別?湖南省高校教師又如何評職稱呢?我們先來看下職稱的定義。
  • 今天,高校教師職稱怎麼評
    1960年,國務院頒布《關於高等學校教師職務名稱及其確定與提升辦法的暫行規定》,規定我國高校教師職稱實行分級審批,即助教職稱的審批權在學校,講師和副教授職稱的審批權雖在學校但須報省教委備案,教授職稱的審批權最終在教育部。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省級高校教師職稱政策也相繼出臺,高校教師職稱制度不斷得以深化和完善。在評職稱這件事上,高校教師的普遍心理是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落評更灰心。雖然有難度,但是青年教師們還是不放棄一絲絲機會,競爭激烈度不言而喻。
  • 民辦高校教師評職稱被指遭區別對待
    記者調查了解到,民辦高校教師評職稱通道不順暢,進入和流出機制層層受阻,多數學校的招生宣傳冊上只好由外聘專家唱起了主角。民辦高校教師評職稱被區別對待「職業院校評職稱難,民辦高校就更難了。」昆明一所民辦高校教務處劉老師的感覺是,「一般上報10個人,通過的只有兩三個」。
  • 評上職稱就賦閒?部分中小學教師評上職稱後就轉崗
    來源:半月談在中小學,評上高級職稱後,有人很快改教副科或轉到管理崗位;在高校,評上教授後,有人10年不寫一篇文章……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在部分學校、科研院所,不少人為了評職稱拼盡全力,一旦評上,受種種因素影響,出現種種懈怠情況
  • 廣東省高校教師為什麼要評職稱?職稱級別待遇差距有多大?
    我們常常看到,每年都有不少的高校教師在忙著一件事,那就是評職稱,為什麼呢?就是因為職稱級別的待遇存在差距。下面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職稱級別待遇差距有多大,廣東省高校教師是否有評中高級職稱的必要。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職稱評審的定義。
  • 廣東省高校教師評職稱有什麼好處?職稱評定條件是什麼?
    現在已經是四月份,臨近2020年職稱評審越來越近了,最近也是很多人才在糾結一個問題,就是評職稱有啥好處?教師職稱有什麼用?其實,在教師行業中,評職稱是一件非常必須的事,下面給大家介紹職稱的好處以及職稱評定條件。什麼是職稱評審呢?
  • 教育部:高校教師評職稱,嚴打弄虛作假、學術不端
    2017年11月13日,教育部發布了一則關於高校教師評職稱的監管文件,大致內容如下:教育部發布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的暫行辦法高校教師職稱評審要求在該文件中,教育部門要求高校教師參加評審的所有材料應該保存10年以上,讓歷史可以被追溯到,這也是為以後翻看檔案和記錄留下印跡
  • 教師職稱要怎麼評?湖南省高校教師如何進行繼續教育?
    因為不管是在哪個行業,職稱都是非常的重要,它所佔的位置,可以直接的影響到你的職業升遷、酬勞福利加薪等!有的因為工作需求,單位鼓勵評職稱可以升職加薪或換工作需要。有了中級之後才能評高級,高級可以退休加退休工資。可是,職稱作為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術水平的證書證明,也是有門檻的,很多人剛開始的時候興致衝衝的去評職稱,但由於個人對職稱評審流程的不熟悉和對資料整理的不完善,導致職稱評審不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