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制度改革到底怎麼改?
看看人社部的最新權威解讀
記者 魏奮
本報訊 今年伊始,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完善職稱評價標準,很多人關注。
昨天,《人民日報》又刊登人社部有關負責人及專家對《意見》的詳細解讀,再次強調,今後評職稱要「以實績論英雄」;下放職稱評審權限,破除「評聘脫節」。
職稱考試不用考英語
是不是就不用學英語了?
今後評職稱,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確實需要評價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的,由用人單位或評審機構自主確定評審條件。
當然,不作統一要求,並不是說大家可以不用學外語了。人社部專技司司長俞家棟說:「隨著我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國際交流也日益增多,都對人才的外語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我們仍然鼓勵大家努力學習外語。」
這次職稱改革確立的一個導向是,評價人才要用品德、能力、貢獻來評價,而不僅僅是靠一些論文、學歷、資歷、計算機、外語等。要讓工作稱職的人能夠評上職稱,讓那些努力幹工作的人、有貢獻的人能夠評上職稱。
破除「評聘脫節」
要對職稱評定進行科學評價、注重實績,必然要求對評價機制進行創新。
以往職稱評定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評聘脫節」現象。即評職稱的不是用人主體、用人主體恰恰沒有評職稱的權限。大部分的職稱評定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門進行,尤其是高級職稱的評委會基本是由政府主管部門組織成立的評委會。這導致評審人難以深入一線了解觀察被評審人,久而久之形成了唯論文、唯資歷等現象,也間接催生了「學術造假」、「花錢發論文」等不正之風。
「評聘脫節」也給用人單位造成了困擾。
只看職稱或論文聘用來的人才可能並不符合實際用人需求,而工作實績突出的人才,卻因評不上與其能力相稱的職稱而發展受限。
誰來評價?誰為主導?
人社部表示,職稱制度改革將從兩方面著手改進。
一方面,豐富職稱評價方式。
即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注重引入市場評價和社會評價,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單獨建立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委員會或評審組,提高職稱評價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另一方面,下放職稱評審權限。
即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推動高校、醫院、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職稱評審。
同時,還要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係等制約,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渠道。科技、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民辦機構專業技術人才,與公立機構專業技術人才在職稱評審等方面,要享有平等待遇。
接下來,國家還將出臺多個職稱系列的配套改革細則,具體指導改革實踐。
浙江分類推進職稱制度改革
在職稱評比上,浙江省剛剛完成一項改革——
2016年6月,浙江省全面啟動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今年1月,來自中學、小學、學前、職教、特教等學段的132名教師通過中小學正高級教師職稱評審。本月,他們又通過了公示,即將獲評正高級職稱——相當於大學裡的「教授」職稱——而此前,中小學教師職稱最高等級為副高級。
這是浙江省職稱制度改革邁出的一大步。
接下來,浙江省還在考慮,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分類推進職稱制度改革。
對於事業單位人員為主的職稱系列,繼續按照評價與使用相結合,「淡化資格、強化聘任」的思路,特別是深化衛生和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進一步下放評審權限,最終實現單位的完全自主評聘。改革在實施中將儘量考慮與教育衛生體制改革形成配套同步,強化「人」與「事」的關係,兼顧部門行業的具體情況。
對於企業人員為主的工程職稱系列,相關改革將以評價標準為引領,委託成熟的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按照「先行業標準、後職業標準、再崗位標準」,制定完善行業評價標準。在此基礎上,採用社會化評價的方式,由相關行業協會和社會組織承接評審工作,並規範發文發證流程,最終實現業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