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音樂學院將「副教授」獎項,頒發給在娛樂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超女快男。此舉立即引發社會各界對獲獎人的水平、資歷和成就是否達到評獎標準等問題的爭論。筆者忍不住問:教書育人的學府變身成娛樂頒獎機構,難道大家都已經默許了?
且不論超女快男是否合乎條件,在關乎學術自身的形象和定位這個問題上,任何高校都應嚴肅對待。高等教育出現的幾百年來,無論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如何變遷,教育科研事業始終擁有蓬勃生命力,其根源就在於對教書育人、學術科研工作的嚴肅和自律,在時代潮流的衝擊中始終保持著自身的獨立性。這種嚴肅性和獨立性,集中體現在賦予成員教授身份的過程中。
然而,當高校將一頂頂「教授」的帽子頒發給學術水平、專業技能都遠離「教授」標準,面授機宜、分享經驗的時長也達不到「客座」水平的明星大腕們之時,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一紙聘書都不再是一份滿含教育責任的崗位任命,只是娛樂圈裡充滿功利意味的人氣獎項。
關門辦學當然不可取,但附庸流俗、自貶身價卻是更不能走的另一個極端。在這個缺乏公信力的時代,高校教授之所以仍具有號召力,就在於職稱評聘制度的嚴格規範,以及教師們進行學術活動的自律自覺。從這個意義上說,明星大腕們一朝加冕「教授」,於娛樂界不過是多了一頂頭銜,於學術界卻是減了十二分的信譽——如果一線明星能當教授,那麼院士敢情是當年娛樂圈的天王巨星?高校此舉,於學術實是損莫大焉。
高校引進社會力量辦學,筆者堅決支持!只是引進人才難道只能靠聘為「教授」麼?當沒有傳道授業經驗的明星大腕們來高校時,我們難道不需要擦亮眼睛,看清楚他們是來提供娛樂服務,還是進行教學服務的嗎?若是來趕場作秀,不妨「聘」為特邀嘉賓、名譽校友;若是來分享經驗,不妨「聘」為藝術指導、藝術顧問;若是來教書育人,難道不應該先驗明學術正身——是否受過系統訓練、具備什麼學術水平?而既然明星只做講座,不承擔日常教學、科研任務,是不是根據超女快男的授課時間、授課水平聘請他們為「客座講師」更加合適呢?
今日這般頻「聘」明星大腕為「教授」,不過是掛著羊頭賣狗肉,打著引娛樂界之水解教育學術界之渴的幌子,舉高校、教授之公信力為娛樂圈服務。高校乃是全社會的高校,不是娛樂圈的頒獎機構,願高校早悟及此,迷途知返。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