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曉櫻 徐可
兩位著名科學家不約而同地為年輕人呼籲,成為中國科協2004年學術年會上的佳話。
20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楊福家在題為《從2004年諾貝爾獎看一流大學》的專題報告中指出:一流的大學要有優秀的年輕人日夜奮鬥,諾貝爾獎百年歷史其實就是年輕人的創業史。他說 2004年物理諾貝爾獎得主及其
經歷的公布,再次證明了諾貝爾獎的歷史是年輕人的創業史,證明了許多科學家的重要發現和發明都是產生於風華正茂、思想最敏銳的青年時期這一條普遍性規律。
他認為世界上的一流大學,之所以稱為一流,除了有大師外,最重要的是有一批從世界範圍內挑選來的、風華正茂、思想敏銳的優秀博士生。他們在充滿好奇與激情、充分發揮民主的歡樂集體中,沉醉於科學前沿的難題林海中,日夜奮鬥。2004年物理諾貝爾獎的三位獲獎者背後是上千位同齡人在拼搏,他們只是代表人物而已,是幸運者。
楊福家院士的觀點引起了楊振寧教授的共鳴。他主動向大會主席要求發言。「年輕時代是發展科技最好的年代,現代國內博士生導師制度不好。」楊振寧直言不諱。「為什麼一個講師就不能帶研究生呢 講師活躍在科研的第一線,這樣在最前線衝鋒陷陣的年輕人是帶研究生最好的人,而像我這個年紀已不是最好的人,因為我所作的研究已不在最前線。」
楊振寧還明確地指出,現行的博導制度使衝鋒陷陣的年輕人不能帶研究生,這是錯誤的。這種制度不利於年輕人脫穎而出。他希望通過大會,能有更多的大學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他讚揚了中國的大學幾十年來訓練出來的本科生人才非常成功,對社會貢獻很大,沒有各個大學訓練出來的本科生,就沒有今天的新中國。
兩位科學家熱情洋溢的演講激起全場陣陣熱烈的掌聲。(本報博鰲11月22日電)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