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先生,請收起你的「喜鵲音」

2020-12-23 搜狐評論

  10月30日,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來到東南大學,為大學生們作一場名為《我的生平》的演講。在對於把「中國本土沒人問鼎諾貝爾獎」歸咎於「中國教育體制不對頭」的觀點表示「我完全不同意」之後,楊振寧再發驚人之語:「我一直堅信,中國高校對中國發展作出的貢獻遠遠要比美國最好的高校對美國作出的貢獻大。」(10月31日《現代快報》)

  在即興演講中口不擇言、辭不達意也許在所難免,因此我們應該允許80多歲高齡的楊老偶爾犯糊塗。但是在「一直堅信」的鏗鏘語調下,在不僅「大於」而且「遠遠大於」的強烈對比之下,讓人不得不認為,該觀點是楊老深信不疑的,聞者也就不得不瞠目結舌。

  當然,楊振寧評價內地大學教育的高論有其說辭。即所謂「從本科教育和社會貢獻」這兩方面而言,近20年來中國高速發展,其中很大的功勞來自高校,因為「成千上萬的人才都是高校培養出來的」;而美國發展已經處於穩定期,因此美國高校貢獻的重要性不能和中國相提並論。

  也就是說,在楊振寧看來,中國的經濟發展處於快速增長階段,人才缺口非常大,高校在滿足社會需求上大有可為,從而具有高等教育的「後發優勢」;而美國高校的本科教育的潛力已經開發殆盡,只能在研究生教育和高端學術研究上「百尺竿頭」,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即「先發優勢」)也就逐漸式微。

  楊振寧「貢獻論」的信心顯然來自於,中國近20年「七上八下」的高速經濟增長,以及美國經濟近年來「三心二意」的慢速平穩增長。我想,他也堅信這樣的理論前提,即: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對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在這裡,楊振寧顯然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即將兩種現象的相關性和因果性混為一談。

  不錯,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有目共睹,而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毋庸質疑。「高校培養出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和「8%的GDP年增長率」,在現象上也存在明顯的相關。但是,這種相關性是必然的和單向的因果邏輯嗎?未必。

  眾所周知,我國近年來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改革開放的結果。其中,當然包含了許多的自變量因素,而市場經濟代替計劃經濟的制度變遷因素可謂功不可沒。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屬於推動社會發展的人力資本這個自變量,貢獻成分的大小當然可以討論,但顯然不宜誇大其辭。

  實際上,與其說是高等教育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還不如說偉大的社會變革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一個不可爭議的事實是,如今中國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遠遠落後於社會改革的進程,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人才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好意思大談特談」中國高校的社會貢獻「呢?

  至於「中國高校的社會貢獻遠遠大於美國」根本不值辯駁。美國的綜合實力和經濟競爭力都明擺著,那是需要科研實力和人才資源來支撐的;

  美國高等教育的發達現狀也是明擺著,任何一個世界名校排行榜的前一二名都言必「哈佛耶魯」,前50名也必然是美國高校佔據半壁江山。說社會貢獻,你怎麼比?在我看來,現在談論中國高等教育對於社會發展的貢獻還為時過早。實際上,隨著經濟增長的「後發優勢」逐漸消失,一個自主創新的時代即將來臨,科技實力和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將得到凸顯,高等教育將獲得一個更大的貢獻空間。這當然就迫切要求我國高等教育進行體制改革,為學術自由和科技創新提供制度土壤,迎頭趕上突飛猛進的社會需求。

  對於這一點,從美國歸來的楊振寧先生應當心知肚名。令人遺憾的是,楊老卻三番五次地發驚人之語,為我國的高教體制叫好,讓人不得不懷疑:是不是因為住著清華的別墅,在現有體制下安享晚年,就屁股決定了腦袋。可是,我們並不需要為現有高教體制大唱讚歌的「喜鵲」——有教育部大言不慚就足夠了——我們缺少的恰是對著現有體制不留情面、鴰噪不已的「烏鴉」。顯然,作為德高望重的大師級人物,楊振寧最有資格做這樣一隻「烏鴉」。因此,楊振寧先生,收拾起你的「喜鵲音」吧,我們需要你的「烏鴉嘴」。

(責任編輯:李清)

相關焦點

  • 紀念楊振寧先生的合作者、著名物理學家兼詩人黃克孫先生
    1955至1957年,作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 fellow(研究員),黃先生跟隨1955年成為研究院正教授的楊振寧先生工作了兩年,然後回到麻省理工學院,一直工作到退休。後來他成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訪問教授。黃先生的研究工作涉及理論物理的很多領域。
  • 楊振寧先生和翁帆結婚的第16年
    2002年,翁帆結束了一段失敗的婚姻;2003年,楊振寧的原配夫人杜致禮因病去世;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登記結婚。用楊瀾的話來說,就是,作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先生被稱為是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後,當代最重要的物理學大師之一。
  • 翁帆撰文:楊振寧的雪泥鴻爪
    1984年楊先生的母親88歲,身體精神都健旺,楊先生和弟妹們接母親到美國探親遊玩,前後在美國住了8個月,十分開心。圖1 楊振寧與其母親合影 本文圖片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學網這張相片(圖1)是那天照的。背景是一座一層樓工廠式的建築(現已拆除),相片中的窗子後面是那兩年夏天楊先生的辦公室,是他寫下一生最重要的兩篇文稿的地方。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最近收到楊振寧先生來信,對文中個別表述及標題提出意見,並提供了當年中國物理學家的祝賀電文(及他的回覆),以及何祚庥先生的一封表達相關意見的信文。徵得楊、何兩位先生同意,《科學文化評論》將上述材料公布於眾,以期讀者對當年國內對楊、李獲獎的態度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
  • 百家之說:請還楊振寧一個清白!
    現在的中國網絡環境,不僅僅是微博,大多網民都對楊振寧老先生有著不明所以的深深惡意。 網上有個流傳很廣的論調,說的是:楊振寧在祖國最需要他的時候沒有回來,到2017年夏天,1971年開始的。 你可能問了:1972年,楊振寧怎麼能從1971年的一天,楊振寧在報紙上看到一條通知。
  • 楊振寧、李政道原來受到《易經》啟示得到諾貝爾獎!孫滌先生高見!
    一是高能物理學家張雙南說楊振寧認為,中國人正是因為《易經》而束縛了科學的思維,而這篇文章有理有據地證明了楊振寧先生年輕時是多麼熱衷於《易經》筮法的應用;二是孫滌先生作為智慧型大咖,具備經濟和管理這樣慎密而睿智的頭腦,研究《易經》所言所見必讓人振聾發聵。
  • 王嘉興:見楊振寧一面不難—新聞—科學網
    我能有這個機會,大概是因為一個久遠的承諾:高三那年,我糾結該去清華還是北大,清華招生辦給的理由之一就是,來清華可以見到楊振寧。 那並非我想像中的「與大師面對面」,而是院士致辭加領導總結的「官方標配」。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提問環節,學生要走到楊先生身邊彎腰,湊在他的耳邊講話,他才能聽清。也許是因為太多人誇讚楊先生身體硬朗,精神矍鑠,目睹此景我反而有些驚訝。
  • 楊振寧欣然受聘
    澎湃新聞記者從安徽大學方面獲悉:8月26日上午,安徽省副省長王翠鳳帶隊赴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拜訪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皖籍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省政府副秘書長左俊,省教育廳副廳長儲常連,安徽大學校長匡光力,副校長薛照明、程雁雷等陪同參加。王翠鳳轉達了安徽省省委書記李錦斌、省長李國英對楊振寧先生的親切問候,並對楊振寧長期關心、支持家鄉建設發展表示衷心感謝。
  • 與楊振寧結婚的翁帆,被誤會了多少?
    人民網報導過,在楊振寧2003年底搬到北京清華大學長住以前,清華大學早已蓋好了三幢「大師邸」,一幢給楊振寧,一幢給楊振寧安排到清華工作的林家翹,另外一幢後來給了楊振寧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請回清華的傑出電腦數學專家姚期智。也就是說,這些別墅並不是給楊振寧一個人住的,而是清華大學校方為了引進國際一流專家特意蓋的,而這幾位住別墅的專家,都是楊振寧邀請回國的。
  • 美國留學性價比之王,楊振寧先生執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
    它是公立常青藤聯盟之一,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它培育了3位傑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包括我們熟悉的楊振寧先生;它和哈佛、耶魯、MIT等頂級名校一起入選北美大學聯盟我們熟知的著名核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老先生曾在石溪分校執教37年之久。執教期間,楊振寧老先生創立並主持該校的理論物理研究所,對該校的理論物理和數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1999年,楊振寧老先生因心臟病手手術從該校退休,他一手創立的理論物理研究所正式更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
  • 楊振寧:科學研究的品味
    楊振寧(照片由楊振寧先生提供) - 前 言 - 楊振寧是最傑出的中國理論物理學家。2019年3月21日,《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執行主編、神經生物學家蒲慕明和史丹福大學加速器物理學家趙午(Alexander Wu Chao)赴清華大學,與楊振寧先生進行了一場對話,在對話中,楊振寧回顧了楊-米爾斯理論產生的歷程,並談及與他同時代的物理學家、科學研究品味、中國科學研究的現狀與未來發展等多個話題。
  • 一次上節目,楊振寧挖苦莫言「你我出身不同」,莫言:都是中國人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曾說過:「生活中總有要傷害你的人,所以你仍然要相信別人,只是小心些而已。」而楊振寧也以一句「文學不比科學差」誠懇地回應了莫言,兩大諾獎獲得者在臺上侃侃而談。然而,沒過多久,節目的氣氛就急轉直下,突然變得凝重了起來。這是因為楊振寧突然問了莫言一句:「你我出身大不相同,不知你和我同樣站在諾獎領獎臺上,感受是否不一樣。」
  • 楊振寧:大型對撞機?The party is over
    端坐在臺上白色沙發裡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他很堅定地給臺下一位研究生「潑了一瓢冷水」。這位研一的男生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未來即將從事CEPC(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預研工作。
  • 安徽副省長赴清華拜訪楊振寧夫婦
    王翠鳳代表學校聘請楊振寧院士擔任「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名譽院長,並頒發聘任證書。楊振寧先生欣然接受聘任,並現場錄製視頻寄語學院首屆學生,對學院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會見中,楊振寧講述了徽文化對他人生成長的重要影響,親切回憶了自己與家鄉及安徽大學交往的點點滴滴。
  • 楊振寧先生的老師們硬核放飛自我
    最近,楊振寧老師和妻子翁帆同遊清華園的新聞,讓我們看到這位物理學界的大師精神之矍鑠,不禁為其高興。同時,回想起原來楊振寧先生作為西南聯大畢業生,接受央視採訪時講述的西南聯大趣事,便再次刷了一遍央視的紀錄片《西南聯大》。
  • 楊振寧翁帆接力看曙光
    楊先生所說的曙光是21世紀一個民族蓬勃崛起的曙光,是21世紀我們國家基礎科學發展的曙光,是21世紀楊振寧先生個人生命充實愉快的曙光,所以在《曙光集》這本書裡楊先生收錄了16幅最絢爛的彩圖,放在書的結尾,這可能是楊先生的某種暗示,意味著美好的風景在曙光後面。」
  • 【名人故事】楊振寧第一次來濟南發生了什麼……
    歡迎你來到這裡,聽老徐講高考故事。 大約一個半月之後,也就是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登記結婚。 額…… 扯回來扯回來……  話說2004年11月10日,楊振寧先生應邀來到濟南,對山東大學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 這是楊振寧第一次來咱大山東訪問。
  • ...帶隊赴清華拜訪楊振寧夫婦,聘請楊振寧擔任「安徽大學紐約石溪...
    圖自安徽大學官網王翠鳳轉達了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省長李國英對楊振寧的親切問候,並對楊振寧長期關心、支持家鄉建設發展表示衷心感謝。王翠鳳代表學校聘請楊振寧院士擔任「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名譽院長,並頒發聘任證書。
  • 28歲翁帆嫁給了82歲楊振寧,到底圖啥?楊振寧如何稱呼翁帆父母?
    2005年1月,正值青春年華、年僅28歲的翁帆攜手82歲的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走進了婚姻的殿堂,這段老少戀震驚了世人,更是不被種人所理解,如今十六年過去了,在公眾場合,兩人依然手牽手,恩愛如初,也打消了不少質疑。
  • 被評為「影響世界千年的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偉大,你根本不會懂
    說到對我國貢獻最大的科學家,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會想到錢學森先生。當然,錢學森先生的確是我國科研人員的驕傲,他對中國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然而除了錢學森之外,我國還擁有其他的優秀人才,楊振寧就是其中的一個。楊振寧一直以來不如其他科學家出名的原因是,他不是任何一種軍事武器的創造者,但這並不意味著楊振寧對中國沒有貢獻,他同樣是我國發展史上繞不開的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