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談中美科研教育差異:「我一輩子也就帶了十幾個博士生」

2020-08-28 天地生人


「我一輩子也就帶了十幾個博士生」,當被問到中國大學和美國大學的導學關係之間的差異時,中科院院士及物理學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這樣說。

據他介紹,一位伯克利的教授已經帶了六七十個博士生。美國的高等科研教育和國內比起來具有怎樣的優勢?在科研學習方面,學生該如何理解自己的優勢領域、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並保持學術志趣?來聽聽楊振寧教授的感悟。


美國教授更喜歡和學生交流?因人而異

國內跟國外大學的教授、導師之間的交流情況相比,沒有明顯的區別。因為美國不同的學校,導學關係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教授對與學生交流所持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可以說,美國的教授博導們相較之於中國的教授導師來說,並不存在更為普遍明顯地與學生進行學術交流的傾向和動機。

哈佛大學有一位30歲左右的理論物理學家,年輕有為鋒芒畢露。他就是一位很少去辦公室,很少去跟學生交流的導師——學生想要跟他交流還得排隊。但是因為他的名氣大,哈佛的名氣也大,很多優秀的研究生都往他那裡跑,而且他回答效率也非常高,能在很短的時間裡給你最準確的指出問題根源。總的來說,美國的導學關係大多取決於導師自身,學校不會刻意插手管這些。

過去在西南聯大的時代,學生交流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方式,我們可能隨時隨地會展開討論——比如吃飯、喝茶的時候。儘管討論的大多是課程問題,但像世界大事、歷史、文學、藝術等內容我們也有涉及。如今物質生活大大豐富了,也誕生了很多像調查、實踐、走訪等交流形式,這在我們那個時候是難以想像的。可以說以往的學術交流比較單純直接,而現在則呈現一種多元化的趨勢。很難講二者孰優孰劣,但它們對於每個人學術認知產生的啟發作用,我想是一樣的。


「我一輩子也就帶了十幾個博士生」

有一位在伯克利的教授,恐怕已經帶了有六七十個博士生了,而我可能一輩子才帶過十幾個博士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因為我們帶博士生的立場不同。我的態度就是:只有遇到好的題目,我才安排學生做這個課題。當我沒有題目的時候,我可能就不會輕易接受博士生。而那位帶了有六七十人的教授,即使在沒有題目的時候,也會讓新同學嘗試一些可能擁有研究前景的課題方向。他們的研究邏輯就是:藉助學生在不同研究道路上的大撒網探索,發現有價值的課題方向,自己再與學生共同研究進步,得到學術上的提高。

如今導師可能更多投入到自己的研究課題,而對學生的興趣點並沒有太多的在意。我並不佩服很多有名氣的美國教授,因為他們做研究帶學生多少有些目的性,特別是那些指導實驗的課題組——導師接了很大的科研項目,藉助組內研究生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這些項目。儘管做好這些項目工程也很有價值與意義,但是我認為這個過程跟真正意義上做學術的方法邏輯相比還有不少距離。這種環境下,你去跟導師溝通你的興趣點,他不一定感興趣,他也不一定對這些方向有了解認識,所以還是得靠你自己。


美國研究機構為何吸引研究生?

在國內有普遍的觀念認為到美國留學的同學就能大有所為,這是絕對的誤解。只能說國內外的大學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不同導向的,但絕不能說美國大學本科教育比清華強。不過至於研究生教育,美國可能就有些優勢了。主要的原因是他們通常擁有更多在學科前沿做得風生水起的導師。而在中國,這類學者的數量比例相對較少。

中國目前的發展狀況還不能提供像美國頂級名校一般的高密集的學術大師資源。不過現在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前沿學者交流訪問,也是一種很好的形式。

關於中美教育邏輯異同,中國的教育哲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有一個很紮實的底子——我們的學生到美國考試都比同輩的其他國家同學成績要好。這當然也有壞處,你會養成一種思維定勢,去等待老師給予你建議:這個能做,你就去做;這個不能做,你就不會去做。慢慢地你會缺乏探索的熱情與勇氣。凡是堪稱偉大的研究成果,很少是通過別人的指導和啟發而做成的,更大可能是由研究者自己獨立思考探索做出來的,靠的是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這也是做研究生最難的一點——學會如何獨立思考問題。


牢記還有「詩和遠方」,保持學術志趣

如今全世界研究生得到博士學位所需要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曾經,搞理論的兩年三年就能拿到學位,做實驗的可能需要三到四年。而現在很多博士七年八年的時間才能畢業。美國這種情況更甚於我國,我們的研究生比同時代的美國人、還有過去的研究生都有更大的壓力。

這是歷史進程的必然。北大有一個研究物理的教授,已經退休了,他從小業餘興趣就是收集郵票。當在學術進度受阻礙的時候,他為了分擔壓力,維持自己的興趣,轉向專門搜集跟物理相關的郵票——印著愛因斯坦、牛頓等人的郵票。就這樣堅持到了七八年前,他出了一本書,記述了關於他收集這些郵票的故事。這本書也讓它在量子力學誕生八十年慶祝大會上獲獎,成為了他一生中最為光彩的時刻。

學術志趣很重要,但同時你也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志趣之火不滅,生生不息。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中美教育的差異有多大?楊振寧的一次談話中道出本質,令人深思
    我國非常著名,非常偉大的科學家楊振寧曾做客人民日報,在談及自己獲得諾貝爾獎時,發表了對於中美教育的看法。楊老說,"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特別是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 中美教育差異有多大?楊振寧的話說出了本質,讓很多人陷入了沉思
    但是,美國教育真的比中國教育要好嗎?楊振寧教授在談及中美教育的差異時,曾經說過兩句話來蓋棺定論: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特別是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2、 美國自由教育vs中國全面教育美國不太重視全面教育,注重的是學生的"創造力"和"個性",美國人覺得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開始培養創造思維,所以美國的教育也一直被打上自由、個性、創新的標籤。
  • 黃靜怡事件深層次分析-論中美教育體系差異
    作者| 沙雕博士    圖片來源| Pixels歡迎來到沙雕博士的留學小站Hello,大家好,我是沙雕博士。這一期是嚴肅的一期,我本來是不想就這件事發表一些公開看法,怕很多誤會說吃人血饅頭。但是我想了想,既然同在研究生圈子,去逃避問題不如去分析問題。所以,就引出了今天的主題,論中美教育體系的差異。
  • 中美教育差異有多大?楊振寧:若費曼出生在中國,可能會變成瘋子
    這個觀點是在一個談論中美教育差距提出的。 我們都知道,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家庭環境,都有不同教育方法,在許多家長眼中,考一個好大學、出國留學、賺大錢就是最成功的人生,在這種觀念下,也刺激了許多家庭,父母都不遺餘力送孩子出國留學。
  • 楊振寧:中美教育優劣比較
    在選擇自己的學術研究領域時,要選擇一項前景廣闊的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9月13日在瀋陽師範大學這樣告誡擠得水洩不通的師生們。    他說,他的幸運在於自己到美國念書時是世界新的物理學(粒子物理)開始發展的時期,能夠置身於這樣一個新的發展領域是人生最幸運的事情。對於科學研究者,如果選擇一個強弩之末的學科領域一頭鑽下去,要有前途是非常困難的。
  • 專家談中美教育差異 美母語教育時間是中國3倍
    專家談中美教育差異 美母語教育時間是中國3倍     3月30日上午,「2013中美比較教育論壇」在青島櫸園學校拉開帷幕,市南區教研員、市南區各中小學校長與來自美國的6位專家共同參加。
  • 新東方國際遊學帶你感悟中美教育制度差異
    新東方網>資訊>新聞動態>正文新東方國際遊學帶你感悟中美教育制度差異 2012-07-27 13:55 來源:新東方國際遊學
  • 應愛因斯坦邀請,楊振寧與其交流1.5個小時,言語差異沒學到什麼
    而楊振寧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任多個世界知名大學的教授和客座教授,也是中美關係鬆動後第一個歸國的華裔科學家,多年來一直積極推動中美的文化和人才交流。但實際上,楊振寧非常崇拜愛因斯坦,據楊振寧說,只要是愛因斯坦的演講他都會去聽。因為在楊振寧看來,自己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物理學家,而愛因斯坦才是真正的學者。
  • 中美教育的差異有多大?楊振寧在談話中道出了本質,原因令人深思
    很多家長認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教育水平很高,我國雖然發展迅速,但是跟美國相比還是不夠好,所以他們想盡辦法,甚至砸鍋賣鐵都要把孩子送到國外接受教育。中國教育真的不如美國教育嗎?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的根本差別在哪裡?
  • 楊振寧:我本來就是中國人,很高興恢復中國國籍
    楊振寧說:「我父親遊歷甚廣。但是我也不可否認他直到臨終前,在他心底一角始終沒有原諒我的拋鄉棄國之罪。」 晚年的楊振寧做出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的決定,是其愛國夙願的達成,也是他對父親致以的真誠歉意。楊振寧作為對世界科研有著極大建樹的物理學家,他直言「很高興恢復中國國籍」。
  • 楊振寧質疑國內博導制:為何講師就不能帶研究生
    他認為世界上的一流大學,之所以稱為一流,除了有大師外,最重要的是有一批從世界範圍內挑選來的、風華正茂、思想敏銳的優秀博士生。他們在充滿好奇與激情、充分發揮民主的歡樂集體中,沉醉於科學前沿的難題林海中,日夜奮鬥。2004年物理諾貝爾獎的三位獲獎者背後是上千位同齡人在拼搏,他們只是代表人物而已,是幸運者。  楊福家院士的觀點引起了楊振寧教授的共鳴。
  • 楊振寧:中美若發生衝突將是整個人類的災難
    華裔安徽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出任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名譽院長,並發表視頻致辭。楊振寧在致辭中談及中美關係,他表示,中美兩個大國必須進行合作,如果發生衝突,那將是整個人類的災難。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任教長達37年。他在致辭中表示,安徽大學跟紐約石溪大學展開合作,是教育和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
  • 楊振寧90生日,清華送的禮物遭他嫌棄,直言:這不符合我工作特點
    楊振寧出生在1922年,當時還是民國,他的證件上是中華民國,老蔣就利用這點,並且軟禁他的妻子、嶽母,想要楊振寧為他服務,楊振寧被夾在中間,只好選擇在1964年加入美國籍,留在美國做科研。
  • 楊振寧讚美翁帆的一首詩,寫得很率真,道出了他能吸引翁帆的地方
    一輩子和一個不喜歡的人在一起,能幸福嗎?相信很多人到了晚年,都會想要找個伴,哪怕不是年輕的,跟自己年齡相仿的,都可以,互相照顧,但最好還是要找一個能照顧自己的。說起「楊翁戀」,他們之間也常有情詩的,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首楊振寧曾寫的一首關於翁帆的詩,寫得很率真,道出了他能吸引翁帆的地方!
  • 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揭牌,楊振寧:辦成中美教育交流典範
    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揭牌,楊振寧:辦成中美教育交流典範 時間:2020-09
  • 教育觀察:中美教育親歷者和研究者的思考!
    對於這個觀點,從事中美比較教育研究30餘年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北嶺)教育學院教授蘇智欣深表贊同,結合自己的研究、觀察和生活經歷深入分析楊振寧的觀點,理性解讀美國的基礎教育。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曾在清華大學的發言中表示,「美國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這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關注。他觀察到,今天中國的大部分家長和教育者都有一個誤區——美國的中小學更好。
  • 對於中美關係楊振寧一針見血:除了合作別無他法
    文案:吳聽止編輯:書鴻據北京日報近日報導,國際著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近日通過視頻演講的形式參與了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成立儀式。據悉,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是安徽大學與美國紐約州立石溪大學開展國際合作的結晶,楊振寧將擔任該學院首任院長。
  • 楊振寧的朋友圈:個個如雷貫耳
    姐姐鄭士寧後來嫁給了大數學家陳省身,回憶起小時候,說楊振寧兄弟和幾個孩子整天都在樹上。鄧稼先,就是後來新中國的「兩彈元勳」,比楊振寧小兩歲,當時也跟著玩兒。鄧稼先憨厚正直,外號「老憨」,楊振寧經常替他打抱不平。他們倆從小學到西南聯大一直是一個學校,連去美國留學都是鄧稼先和楊振寧的弟弟楊振平一起去的。
  • 斯坦福學子談中美教育的異同
    對於中美教育我想談的是:中美教育非常相似,但也有不同。國內很多家長認為美國教育就是「放羊式」教育,這樣的認識並不全面。美國教育是分層的,同樣是公立高中,不同社區裡的競爭壓力完全不一樣,越精英越死磕 。拿我自己就來說,我們學校在賓州還算是比較好的一所學校,所以平時壓力特別大,極度壓榨課餘時間,同學全都暗地裡較勁,互相猜要申什麼學校,猜GPA、SAT分數。所以壓力在哪都有,最主要的是讓自己變得更有效率。我認為中美教育不同的地方在於,美國教育會提供更多能力培養的活動。這一點166中學做得很好,如果在這裡比較活躍的話,應該能做到一個比較有競爭力的國際水平。關於學習能力我想說,不要輕信聰明不聰明。
  • 我所看到的中美網際網路差異
    過年期間筆者在美國洛杉磯待了一周,一周時間讓首次踏上美洲大陸的我感觸頗豐,也讓我對這句話產生了更深刻的理解。整理所有思緒後,發現最大的感受在於:中美兩地巨大的環境差異與歷史背景,導致了兩國人的價值觀、生活觀有巨大的不同,正是這種差異決定了中美網際網路真正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