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的差異有多大?楊振寧的一次談話中道出本質,令人深思

2020-12-11 高考學習課堂

一直以來,我們都非常尊敬和欽佩頂尖的科學家們,他們研究世界的本質,不斷追求世界的真理,看待事物也比我們普通人更加透徹。

我國非常著名,非常偉大的科學家楊振寧曾做客人民日報,在談及自己獲得諾貝爾獎時,發表了對於中美教育的看法。

楊老說,"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特別是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這句話引用)

於是很多網友們斷章取義,認為楊老的說法是中國教育比美國教育要好。筆者特意查閱了當時的報導,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楊老的全部觀點是:美國在中小學基礎教育和大學本科教育上並不一定比中國強,但是美國在高端教育,比如碩士階段,博士階段的教育是非常好的。所以碩士生和博士生到美國就讀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中小學階段楊老更認同我國的教育方式。

從楊老的觀點中,我們不難看出楊老是基於中國和美國不同的教育方式來決定的,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

1、 中國教育重在紀律和全民

中國的教育是紀律教育,也是全民教育,用嚴格的紀律和規章制度來約束學生,讓學生努力學習,不允許學生在校園裡放縱或者是隨波逐流,學生的日常生活也受到紀律的約束。

這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來促進發展,全民教育和紀律教育可以讓大多數適齡孩子成為基礎紮實的人才,投入到社會的發展潮流當中。

2、 美國教育重在素質和精英

美國的教育是素質教育,也是精英教育,說到底就是注重學生的個性,對於學生的限制比較少,跟我國相比甚至顯得有些"放縱孩子",這也是由美國的國情決定了。

雖然我國在某些領域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但是不得不承認,美國是世界上目前為止最發達的國家,這個國家非常看重技術,在科技領域站在全世界的頂端,利用科技獲得了全世界最多的財富。

所以美國教育非常看重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體現在教育上就是注重學生的興趣發展,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個性發展,非常推崇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3、 中美教育的適合人群

根據以上中美教育之間的不同,我們可以看出來美國教育適合少部分的"天才",對於天才來說,他們需要專心在自己的研究領域發展,不想受到適合普通人的各種條條框框束縛,美國教育就比較適合。

中國教育適合大部分的普通學生,在天才沒有展露出自己"頭角"的時候,中國教育就非常重要了,可以為學生提供全面而嚴格的基礎教育,確保學生不會荒廢自己的寶貴時間。

正是基於這個觀點,楊老表示,中小學和本科期間留在中國學習,研究生階段到美國留學,這是比較合適的。並且楊老重點提出,中小學階段並不適合到美國學習,因為美國教育對紀律的約束不強,小孩子沒有成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很容易在美國的燈紅酒綠中迷失自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這才是楊老對於中美教育的正確看法。

我們不能妄自菲薄,認為中國教育就是不如美國教育;更不能妄自尊大,認為中國教育是完美的,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教育。只有綜合看待中美教育之間的差異,看到我國教育的優勢和不足,才能為孩子找到最好的培養方式。

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中留言。

相關焦點

  • 中美教育的差異有多大?楊振寧在談話中道出了本質,原因令人深思
    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的根本差別在哪裡?我國偉大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楊老先生曾經在一次談話中提到這個問題,楊老先生認為,美國教育並不一定比中國教育好!1、美國教育過於放縱,對學生要求高。總的來說,美國的教育太過於"放任自流",凡事讓孩子自己決定,對於天賦聰穎,自律性強的孩子而言,美國教育有很大的好處,因為它不僅能讓孩子全面吸收老師所講的知識,還能讓孩子自由發揮,主觀性很強。
  • 中美教育差異有多大?楊振寧的話說出了本質,讓很多人陷入了沉思
    在大眾的印象裡,中國教育向來是"應試教育",學生被當做考試機器一樣培養著,只要學生能考出好成績就是完美的,高考這座"獨木橋"更是中國教育的標誌。在大家的印象裡,美國教育是自由的、開放的、充滿個性,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完全適合自己的教育軌跡,很少會有"一模一樣"的孩子。看上去,美國的教育比中國要好,所以很多的中國父母希望把孩子送到美國,或者從小抓起,接受美國精英式的教育。
  • 中美教育差異有多大?楊振寧:若費曼出生在中國,可能會變成瘋子
    費曼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時,也認識了楊振寧,兩人有很多共同的話題,由於兩人成長經歷不同,但都拿到了諾貝爾獎,楊振寧這才認為,費曼若是出生在中國,可能會得神經病。
  • 中美教育沒有本質差別
    大家之所以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部分源於對現實教育的某種失望和不滿,部分源於對美國教育的某種新鮮和好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討論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人們對美國教育一些想當然的誤讀,豐富了人們對於中國教育多樣性的想像,對於推動正處於劇烈變革中的中國教育發展不無裨益。既然是比較,關注點自然集中在中美教育的差異上,其隱含的邏輯前提是,中美教育是不同的。
  • 楊振寧:中美教育優劣比較
    在選擇自己的學術研究領域時,要選擇一項前景廣闊的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9月13日在瀋陽師範大學這樣告誡擠得水洩不通的師生們。    他說,他的幸運在於自己到美國念書時是世界新的物理學(粒子物理)開始發展的時期,能夠置身於這樣一個新的發展領域是人生最幸運的事情。對於科學研究者,如果選擇一個強弩之末的學科領域一頭鑽下去,要有前途是非常困難的。
  • 中美教育差異有多大?任正非:美國教育有3個優勢,比我們強
    中美之間的競爭由來已久,並且愈發激烈。前有中美經濟競爭,後有中美科技競爭,中美教育競爭。去年,華為企業創始人,集低調與霸氣兩種氣質於一身的任正非說,"中美之間的競爭,最終是看教育"。近期,任正非又接受了《華爾街日報》的採訪,在採訪中,任正非重新闡述了中美教育之間的差異。在任正非眼裡,曾經"打壓"過自己的美國在教育上確實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美國的教育有三點比我們強。第一點是創新能力。
  • 楊振寧談中美科研教育差異:「我一輩子也就帶了十幾個博士生」
    「我一輩子也就帶了十幾個博士生」,當被問到中國大學和美國大學的導學關係之間的差異時,中科院院士及物理學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的高等科研教育和國內比起來具有怎樣的優勢?在科研學習方面,學生該如何理解自己的優勢領域、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並保持學術志趣?來聽聽楊振寧教授的感悟。 美國教授更喜歡和學生交流?因人而異 國內跟國外大學的教授、導師之間的交流情況相比,沒有明顯的區別。
  • 中美教育差別到底有多大?
    這樣一位在中外教育屆深耕多年且成績斐然的著名教授,對中美教育、英語教育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陳春安教授用其在中國以及美國五十餘年的教學經歷,為家長們直觀的展示了中美教育的差異化及學校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不少家長關注的英式發音與美式發音問題。中美教育的差異在哪裡?
  • 中美教育標準的差異有哪些
    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兩個最重要的經濟體,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在受到世界矚目,而兩種不同的教育價值觀,會塑造出孩子完全不同的人生角色:一種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另一種則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卓越貢獻者。但是,由於中美兩國的不同教育標準,導致中國孩子若無充分的準備和持久的訓練,普遍不可能達到美國小學畢業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更會導致美國精英中學離他們漸行漸遠。中美教育標準有哪些顯著不同?
  • 教育啟示錄:論中美教育差異
    盤點社會熱點事件事件,專業中立點評分析,大家好,我叫Steven,一名資深資產管理顧問,歡迎大家關注我的今日頭條號「Steven有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是一個國家對未來的投資。美國之所以成為頭號世界強國,與美國獨特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
  • 楊振寧:中美若發生衝突將是整個人類的災難
    華裔安徽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出任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名譽院長,並發表視頻致辭。楊振寧在致辭中談及中美關係,他表示,中美兩個大國必須進行合作,如果發生衝突,那將是整個人類的災難。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任教長達37年。他在致辭中表示,安徽大學跟紐約石溪大學展開合作,是教育和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
  • 中美飲食差異到底有多大?看看一日三餐就知道,網友:還是中國好
    眾所周知,每一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美食,而且飲食習慣也不同,像印度人就不喜歡吃日本人的壽司,泰國人不喜歡煮米飯,中國人不喜歡吃美國的火雞,美國人不敢吃中國人的臭豆腐,這些都是非常明顯的美食差異,那中美之間的飲食差異究竟有多大呢?
  • 中美教育差異背後的制度焦慮
    撰文 | 賈鶴鵬(康奈爾大學博士候選人)  ● ● ●  旅美作家張立珩女士有關中美教育差距的文章(見《旅美作家張立珩:中美教育的四點差異》)讀來讓人深思。  中美教育異與同  關注美國教育的中國家長,大都會注意到其教育環境的寬鬆、友善的教師以及對個性化教育的鼓勵。除此之外,張立珩女士也提到,中式教育的設計基本上是以培養精英為目的,但往往並不適合大多數學生。  這些生動的觀察都很準確,但造成中美兩國在這些方面不同的原因卻並不僅僅是由於教育目的的不同。
  • 中美文化的差異
    而這兩大國,在文化上的差異很大。為什麼會有文化上的差異,當然這有很多原因,比如地理原因,氣候原因,民族原因,地緣政治等等。但實際上,這些都可以算作次要原因,而中美文化的差異在哪裡?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差異,這就是本文今天要為大家分析與介紹的話題。首先,中美文化最大的一點差異,就是對誠信與謊言的態度。
  •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只是為了養老?你看他對我國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時間回溯到16年前的2004年12月24日,一則消息的爆出迅速引爆了社會輿論——年齡已經82歲高齡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宣布結婚登記。這樣一對有著巨大年齡差距的新人,這樣一段"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式的婚戀顛覆了人民的傳統認知,一時間質疑翁帆「別有企圖」者有之,指責楊振寧「有傷風化」者亦有之。
  • 對於中美關係楊振寧一針見血:除了合作別無他法
    文案:吳聽止編輯:書鴻據北京日報近日報導,國際著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近日通過視頻演講的形式參與了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成立儀式。據悉,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是安徽大學與美國紐約州立石溪大學開展國際合作的結晶,楊振寧將擔任該學院首任院長。
  • 中美教育差異對比:「翻轉課堂」本土化的變與不變
    對比中美教育差異,本土化的「翻轉課堂」有哪些變與不變呢?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需要適應當地的文化和教育體制,翻轉課堂在中國也同樣面臨這樣一個本土化的過程。  當翻轉課堂應用到基礎教育中去,中美教育的差異讓不少人為翻轉課堂的前途捏了一把汗。
  • 應愛因斯坦邀請,楊振寧與其交流1.5個小時,言語差異沒學到什麼
    而楊振寧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任多個世界知名大學的教授和客座教授,也是中美關係鬆動後第一個歸國的華裔科學家,多年來一直積極推動中美的文化和人才交流。但實際上,楊振寧非常崇拜愛因斯坦,據楊振寧說,只要是愛因斯坦的演講他都會去聽。因為在楊振寧看來,自己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物理學家,而愛因斯坦才是真正的學者。
  • 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揭牌 楊振寧:辦成中美教育交流典範
    合肥籍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名譽院長楊振寧隔空送上祝福視頻。楊振寧在視頻中叮囑,要把學院建設好、發展好,辦成中美高等教育交流的典範。
  • 疫情病例最多的美國,其網絡教育理念與中國的差異有多大?
    進行網絡教學時,中國學校更看重的是解決老師如何使用網絡技術教的問題,教育主管部門短時間組織了大量的教育資源,但這些解決的僅僅是教的問題。看看美國,不但培訓老師如何使用網絡課堂,還通過視頻培訓家長,教他們如何協助孩子使用網絡教學工具。這就是理念的差異。中國更注重的是教,認為管好老師的教,學習就能達成了。事實真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