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的差異有多大?楊振寧在談話中道出了本質,原因令人深思

2020-12-13 高考學習課堂

一直以來,我國就有到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留學的傳統。

很多家長認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教育水平很高,我國雖然發展迅速,但是跟美國相比還是不夠好,所以他們想盡辦法,甚至砸鍋賣鐵都要把孩子送到國外接受教育。

中國教育真的不如美國教育嗎?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的根本差別在哪裡?

我國偉大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楊老先生曾經在一次談話中提到這個問題,楊老先生認為,美國教育並不一定比中國教育好!

1、美國教育過於放縱,對學生要求高。

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家,甚至顯得有些"放縱",這確實可以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長大,盡情發揮,但是缺少紀律的約束也會產生許多問題。

很多美國的學生在上學的時候就墮落了,如果中國父母從小把孩子送到美國讀書,孩子還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周圍同學的影響,跟著一起"墮落",這是很多砸鍋賣鐵也要把孩子送到美國讀書的家長們想不到的。

總的來說,美國的教育太過於"放任自流",凡事讓孩子自己決定,對於天賦聰穎,自律性強的孩子而言,美國教育有很大的好處,因為它不僅能讓孩子全面吸收老師所講的知識,還能讓孩子自由發揮,主觀性很強。

對於不愛學習,自律性不強的孩子來說,美國的教育就不是很好了,這樣的學生在美國很難取得好的發展,相反在我國有嚴格的紀律約束,孩子更容易把基礎打紮實,取得一定成就。

2、中國教育側重嚴格,對學生要求低。

中國的教育更加傾向於對基礎知識的嚴格掌握,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相同的學習機會,跟美國崇尚學生的個性知識學習相比,我國就顯得"嚴格"許多。

楊老先生就是典型的"中國學生",他是從西南聯合大學畢業,因為年輕時期在中國接受了比較嚴格的基礎教育,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這使得楊老先生到了西方國家留學以後,能夠很快聲名鵲起,成長為一代科學巨匠。

所以,對於絕大部分學生而言,在中國念書無疑是非常好的,因為可以打下紮實的基本功,對於極少數"天縱奇才"的神童來說,他們接收知識的能力遠高於常人,去美國讀書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決定。

綜合來看,美國教育只適合極少數的天才,這跟美國的國情有很大關係。

美國是目前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它在各個領域都已經形成了穩定的機制,需要有卓越的"天才"、"怪才"推陳出新,不斷前進,向新的高峰衝擊。

在這樣的需求下,美國崇尚"自由"、"開明",讓學生自主發展,對於學生的要求不是很嚴格。

而我國教育適合絕大多數的學生,這跟我國的國情有關。

我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我國的教育機制正是為此服務,要努力把所有的孩子培養成才,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樣未來才能有千千萬萬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投入到國家建設中。

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對我國來說,打好紮實的基礎,逐漸穩步前進,遠遠比集聚國家教育資源造就出個別的"天才"、"怪才"重要得多。

所以,楊老先生認為:在中小學階段,學生更適合留在我國發展,等到大學畢業以後,想要攀登新的學術高峰,這時再到美國留學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你贊同楊老先生的觀點嗎?對於中美之間的教育差異,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中留言。

相關焦點

  • 中美教育的差異有多大?楊振寧的一次談話中道出本質,令人深思
    一直以來,我們都非常尊敬和欽佩頂尖的科學家們,他們研究世界的本質,不斷追求世界的真理,看待事物也比我們普通人更加透徹。我國非常著名,非常偉大的科學家楊振寧曾做客人民日報,在談及自己獲得諾貝爾獎時,發表了對於中美教育的看法。楊老說,"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特別是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 中美教育差異有多大?楊振寧的話說出了本質,讓很多人陷入了沉思
    在大家的印象裡,美國教育是自由的、開放的、充滿個性,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完全適合自己的教育軌跡,很少會有"一模一樣"的孩子。看上去,美國的教育比中國要好,所以很多的中國父母希望把孩子送到美國,或者從小抓起,接受美國精英式的教育。
  • 中美教育差異有多大?楊振寧:若費曼出生在中國,可能會變成瘋子
    費曼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時,也認識了楊振寧,兩人有很多共同的話題,由於兩人成長經歷不同,但都拿到了諾貝爾獎,楊振寧這才認為,費曼若是出生在中國,可能會得神經病。
  • 中美教育沒有本質差別
    大家之所以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部分源於對現實教育的某種失望和不滿,部分源於對美國教育的某種新鮮和好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討論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人們對美國教育一些想當然的誤讀,豐富了人們對於中國教育多樣性的想像,對於推動正處於劇烈變革中的中國教育發展不無裨益。既然是比較,關注點自然集中在中美教育的差異上,其隱含的邏輯前提是,中美教育是不同的。
  • 楊振寧:中美教育優劣比較
    在選擇自己的學術研究領域時,要選擇一項前景廣闊的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9月13日在瀋陽師範大學這樣告誡擠得水洩不通的師生們。    他說,他的幸運在於自己到美國念書時是世界新的物理學(粒子物理)開始發展的時期,能夠置身於這樣一個新的發展領域是人生最幸運的事情。對於科學研究者,如果選擇一個強弩之末的學科領域一頭鑽下去,要有前途是非常困難的。
  • 楊振寧讚美翁帆的一首詩,寫得很率真,道出了他能吸引翁帆的地方
    說起「楊翁戀」,他們之間也常有情詩的,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首楊振寧曾寫的一首關於翁帆的詩,寫得很率真,道出了他能吸引翁帆的地方!文字如下:沒有心機而又體貼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輕盈靈巧,生氣勃勃而又可愛俏皮,是的,永恆的青春!我也知道,雖然在歲數上已經年老,在精神上我還是保持年輕。我知道這也是為什麼翁帆覺得我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
  • 楊振寧談中美科研教育差異:「我一輩子也就帶了十幾個博士生」
    「我一輩子也就帶了十幾個博士生」,當被問到中國大學和美國大學的導學關係之間的差異時,中科院院士及物理學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的高等科研教育和國內比起來具有怎樣的優勢?在科研學習方面,學生該如何理解自己的優勢領域、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並保持學術志趣?來聽聽楊振寧教授的感悟。 美國教授更喜歡和學生交流?因人而異 國內跟國外大學的教授、導師之間的交流情況相比,沒有明顯的區別。
  • 中美教育標準的差異有哪些
    但是,由於中美兩國的不同教育標準,導致中國孩子若無充分的準備和持久的訓練,普遍不可能達到美國小學畢業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更會導致美國精英中學離他們漸行漸遠。中美教育標準有哪些顯著不同?因此,中國的教育關注學生具體「學到」什麼,學習的內容重在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而對自我認知和人際世界的認知,基本空白;而美國的教育更在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真的「會學」?除了認識「外部世界」,更要求孩子藉由認識外部世界去更好的認知人際世界和自我內心世界。這種教育本源認知上的不同,造成了中美在教育標準、教育方法、教育策略乃至教育結果上的根本不同。
  • 中美教育差異有多大?任正非:美國教育有3個優勢,比我們強
    中美之間的競爭由來已久,並且愈發激烈。前有中美經濟競爭,後有中美科技競爭,中美教育競爭。去年,華為企業創始人,集低調與霸氣兩種氣質於一身的任正非說,"中美之間的競爭,最終是看教育"。近期,任正非又接受了《華爾街日報》的採訪,在採訪中,任正非重新闡述了中美教育之間的差異。在任正非眼裡,曾經"打壓"過自己的美國在教育上確實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美國的教育有三點比我們強。第一點是創新能力。
  • 中美教育差別到底有多大?
    這樣一位在中外教育屆深耕多年且成績斐然的著名教授,對中美教育、英語教育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陳春安教授用其在中國以及美國五十餘年的教學經歷,為家長們直觀的展示了中美教育的差異化及學校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不少家長關注的英式發音與美式發音問題。中美教育的差異在哪裡?
  • 中美教育差異背後的制度焦慮
    撰文 | 賈鶴鵬(康奈爾大學博士候選人)  ● ● ●  旅美作家張立珩女士有關中美教育差距的文章(見《旅美作家張立珩:中美教育的四點差異》)讀來讓人深思。  中美教育異與同  關注美國教育的中國家長,大都會注意到其教育環境的寬鬆、友善的教師以及對個性化教育的鼓勵。除此之外,張立珩女士也提到,中式教育的設計基本上是以培養精英為目的,但往往並不適合大多數學生。  這些生動的觀察都很準確,但造成中美兩國在這些方面不同的原因卻並不僅僅是由於教育目的的不同。
  • 海外「保釣運動」 中的楊振寧
    [1] 用楊振寧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學生趙午的話說: 「楊振寧的名字激勵了大陸和臺灣整整一代的年輕學生們。」 [2] 楊振寧在海外保釣運動中,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中美文化的差異
    而這兩大國,在文化上的差異很大。為什麼會有文化上的差異,當然這有很多原因,比如地理原因,氣候原因,民族原因,地緣政治等等。但實際上,這些都可以算作次要原因,而中美文化的差異在哪裡?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差異,這就是本文今天要為大家分析與介紹的話題。首先,中美文化最大的一點差異,就是對誠信與謊言的態度。
  • 這位嫁給老外的中國媽媽,道出了中美教育方式的4大差異
    不同的文化差異,使中美兩國父母的的養育方式也不盡相同。比如中國父母希望更早地教導給孩子新技能,而美國父母傾向於慢慢等待孩子表現出主動性。通過幾年的育兒經驗,她向《商業內幕》表達了中美兩國父母在養育孩子的四大差異點。(以下為第一人稱闡述,僅代表個人觀點)。
  • 中美飲食差異到底有多大?看看一日三餐就知道,網友:還是中國好
    眾所周知,每一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美食,而且飲食習慣也不同,像印度人就不喜歡吃日本人的壽司,泰國人不喜歡煮米飯,中國人不喜歡吃美國的火雞,美國人不敢吃中國人的臭豆腐,這些都是非常明顯的美食差異,那中美之間的飲食差異究竟有多大呢?
  • 楊振寧:中美若發生衝突將是整個人類的災難
    華裔安徽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出任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名譽院長,並發表視頻致辭。楊振寧在致辭中談及中美關係,他表示,中美兩個大國必須進行合作,如果發生衝突,那將是整個人類的災難。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任教長達37年。他在致辭中表示,安徽大學跟紐約石溪大學展開合作,是教育和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
  • 楊振寧教授指出原因
    文/小小皮球兒 說到楊振寧教授大家都不陌生吧,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現在是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在1957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是中美關係鬆動後回到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地推動了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
  • 教育啟示錄:論中美教育差異
    盤點社會熱點事件事件,專業中立點評分析,大家好,我叫Steven,一名資深資產管理顧問,歡迎大家關注我的今日頭條號「Steven有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是一個國家對未來的投資。美國之所以成為頭號世界強國,與美國獨特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
  • 中美教育差異對比:「翻轉課堂」本土化的變與不變
    對比中美教育差異,本土化的「翻轉課堂」有哪些變與不變呢?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需要適應當地的文化和教育體制,翻轉課堂在中國也同樣面臨這樣一個本土化的過程。  當翻轉課堂應用到基礎教育中去,中美教育的差異讓不少人為翻轉課堂的前途捏了一把汗。
  • 對於中美關係楊振寧一針見血:除了合作別無他法
    文案:吳聽止編輯:書鴻據北京日報近日報導,國際著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近日通過視頻演講的形式參與了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成立儀式。據悉,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是安徽大學與美國紐約州立石溪大學開展國際合作的結晶,楊振寧將擔任該學院首任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