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怡事件深層次分析-論中美教育體系差異

2021-02-19 沙雕博士生的留學小站

作者| 沙雕博士    圖片來源| Pixels

歡迎來到沙雕博士的留學小站

Hello,大家好,我是沙雕博士。

這一期是嚴肅的一期,我本來是不想就這件事發表一些公開看法,怕很多誤會說吃人血饅頭。

但是我想了想,既然同在研究生圈子,去逃避問題不如去分析問題。所以,就引出了今天的主題,論中美教育體系的差異。

首先的首先,小編對黃靜怡同學表達最深的悼念,願你在天堂安息。

其次,我不會對這一個事件作出任何評價,大家可以靜靜等待中國傳媒大學的調查結果。

事情是這樣的:

這件事也在持續發酵中,目前中國傳媒大學已經介入調查,我們可以靜候一下調查結果。

那我們就開始今天的主題。

首先聲明,小編未在國內讀過研究生,如表述有不準確之處,望各位海涵指正!

總而言之,中美兩國的教育體系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特別是在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上。我接下來會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中美教育系統的差異,包括學制(畢業要求),入學形式,導師的作用。

據我所知,國內對碩士研究生的畢業是有論文要求的,下圖是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在12年時的畢業標準。除了所提到的必須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碩士畢業論文答辯也是碩士研究生畢業必經之路。只有在滿足課程要求的基礎上,達到這兩個論文條件,才算是正式畢業,拿到學位證書。

然而,美國對碩士研究生的畢業沒有論文的強制要求,換句話說,就是你不選擇寫畢業論文,也一樣可以畢業。只要達到學校要求的學分,你就有資格申請畢業。舉例來說,我們學校機械工程專業是要求碩士研究生達到30個學分,每門課是3個學分,畢業thesis(相當於國內論文答辯)是6個學分。也就是說你也可以選擇10門課,或者選擇8門課加上一個畢業論文。當然,對你是否發表論文,就更沒有強制要求了。

在我看來,國內更加注重的是對你的科研能力的培養,而國外更加注重你自己的興趣選擇,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科研。

美國的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就和國內的很類似了,但是美國沒有紙面上的規定說你一定要發表多少論文。「潛規則」裡,還是需要你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而這個具體表現就是論文。我們機械工程學院教授曾經明確說過,一般來說,3篇一作SCI是你畢業的標準。其次,國內外的博士畢業都要求論文答辯,如果通過就恭喜你以後可以在名字前加上Dr.。

美國博士生和國內博士生還是有不同的,最大一點就是美國博士生是有資格考試(qualifying exams),一般在博士入學一年到兩年之後。資格考試分為筆試和答辯,兩者皆過,你才能繼續你的博士學習,這時候你也就從PHD student(博士生)變成了 PHD candidate(博士候選人)。這個資格考試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小編也見識過沒通過的學生最後不得不退學的情況。

總而言之,小編認為國內對碩士畢業生要求更高,美國對博士畢業生要求更高。

美國大學的招生形式和國內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國內是大家所熟知的研究生入學考試,我在這裡就不多做敘述,相信大家比我了解的更多。

美國大學的招生主要是申請考核制度,和你申請博士生的流程基本一致,詳情請參考我之前文章:

手把手教你申請美國博士

申請考核制度是對你綜合能力的一種評估,不會只因為筆試成績而決定錄不錄取你,但你的筆試成績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據我所知,現在也有很多國內學校對博士生招生採取申請考核制度,但是很多高校還是有一些強制性的要求,比如你本科必須是985。這種要求從某一程度上提高了生源質量,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剝奪了一些申請者的機會。優劣各位可以自評,畢竟沒有一種方式是適合所有人的。

中美兩國在碩士生的教育上都採取了導師制度,但是同是導師制度,也有著比較大的區別。

因為一般國內好的導師都身兼數職,所以在對碩士生的培養上可能花費不了太多時間,這樣可能就造就了開篇那個事件的情況。導師指導不足加上學生畢業的硬性要求,就加重了學生的思想壓力。

國外導師有兩種,一種是你課程方向上的導師,協助你完成課業方向。另外一種就是研究型導師,這樣的導師一般只會帶三四個研究生,最後一直能帶到畢業的可能也就是一兩個學生,而這些學生幾乎都會選擇畢業論文。

相比於國外,國內導師對碩士研究生能否順利畢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於博士研究生,國內外導師都對你是否能順利畢業有著很大的話語權,但相對來說,國內導師的權力更大。一句話概括,在我看來, 國內是 work for 你的導師,而國外更像是 work with 你的導師。

我身邊就有很多例子,覺得導師不適合自己,就轉到了別的課題組,這種事情在國外是很正常的。

所以,朋友們,如果想繼續在國內攻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或者在美國攻讀博士研究生,一定要在申請之前多了解你心儀的導師和他的課題組。

選擇一個適合你的導師是極其重要的!!!記住,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End

願善良的人兒能被溫柔相待

歡迎大家點個【在看】,分享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教育啟示錄:論中美教育差異
    盤點社會熱點事件事件,專業中立點評分析,大家好,我叫Steven,一名資深資產管理顧問,歡迎大家關注我的今日頭條號「Steven有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是一個國家對未來的投資。美國之所以成為頭號世界強國,與美國獨特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
  • 教育體系的不同,造成了中美學生思維方式的不同
    中美思維的差異還體現在分配系統上,美式思維不像中式思維那樣根據事物之間的關係來對它們進行分類。圖源:網絡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的思維差異中國學生的思維是形而上的、本體論的。他們更關注個人的卓越性、個體的存在及思想,喜歡進行分析和辯論,注重掌控感以及因果分析。
  • 中傳女研究生黃靜怡墜樓事件,情節真的反轉了嗎?
    幾天前,大學聲曾經跟大家討論過中國傳媒大學女研究生黃靜怡疑似因被導師薛某平卡論文不得不延畢,精神逐漸出現問題,最終輕生離世的事件。
  • 中美教育標準的差異有哪些
    美國學校要挑選的人,是能夠在異域文化中保持心理健康、在教師指導下善於自省並完善人格、在學術上與美國教育體系能夠接軌的孩子。但是,由於中美兩國的不同教育標準,導致中國孩子若無充分的準備和持久的訓練,普遍不可能達到美國小學畢業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更會導致美國精英中學離他們漸行漸遠。中美教育標準有哪些顯著不同?
  • 趙一凡論中美五大差異︱緣起:費孝通與費正清
    直到2005年費老去世,我才見到一本《論文化自覺》。此書對我而言,恰是費老留下的一項跨世紀工程,即「用我們中國的文化,來和美國的文化相對照」。察人觀己之道十九世紀以降,西方學者歷經百餘年觀察,陸續發現中國與歐美國家的諸多差異。
  • 學生一致爆薛姓老師的黑料,傳媒大學黃靜怡跳樓事件後續
    自稱家屬的網友@嘻嘻哈哈呵呵呼呼發帖稱,因薛姓導師不同意送審畢業論文,致黃靜怡精神崩潰自殺。花季女研究生去世,引發大量網絡關注,一天後,黃靜怡的母校中國傳媒大學發聲了,表示要啟動核查工作最能評價老師的,是他的學生,黃靜怡同學已去世,無法為自己說什麼。
  •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深層差異究竟在哪裡?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與西方國家形成了相互獨立,又各具鮮明特點的傳統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很多人都知道,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的現代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又與中西方的教育差異有一定的關係。
  • 傳媒大學女研究生黃靜怡墜亡——心理教育的缺失
    今天偶然看到中國傳媒大學學生黃靜怡因壓力過大自殺的消息,然後在網上也充斥著各種觀點,指責,甚至是謾罵。我不了解具體情況,不能去評判誰對誰錯,只是從這個事件中的幾個點,發表下我的看法。中國傳媒大學首先,黃靜怡的離去,是教育的悲哀。
  • 中美教育差異背後的制度焦慮
    撰文 | 賈鶴鵬(康奈爾大學博士候選人)  ● ● ●  旅美作家張立珩女士有關中美教育差距的文章(見《旅美作家張立珩:中美教育的四點差異》)讀來讓人深思。以筆者在美多年育子經歷及對國內情況的密切觀察(想不觀察都不行,與國內同齡人聚會這是第一話題)而論,張女士所言大體不假。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中美兩國文化、資源投入和發展階段的不同可以讓相當部分差別看來也算合理,唯有深深藏在中國中產父母背後的那份因制度而生的焦慮,卻難以靠這份對多樣性的寬容來抹平。
  • 一名美國老師眼中的中美學生差異
    而只有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分析和應用一個概念,學生才能達到充分理解的目的。缺乏這個過程,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只能是片面的,而非全方位的。  學生問題之三:缺乏學術自信  當我上課提問某個學生時,總會有其他學生小聲「幫忙」。作為老師我們都知道,沒有什麼事情能逃得過我們的眼睛。我也能理解,學生只是想幫助他們的同伴,這也體現了他們上課的專注度。
  • 明德立人思辨課堂——中美教育體系對思辨能力培養&要求的差異
    思辨能力的訓練是美國教育的強項。但卻是中國教育的不足之處。從小學開始,美國老師就會給孩子們很多表述的機會,讓孩子們可以針對一些問題積極發言,各抒己見。但是在中國的課堂上,我們主要是以老師為中心,被動接受老師/教材上的觀點,並沒有大部分的機會可以讓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雖然近幾年我國教育已經有所改善,但是依然需要不斷進步。而與此同時,美國教育在表述能力的基礎上,已經開始要求孩子們在小學就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並不認為老師與教材上的觀點是正確的,而是讓孩子們學會批判性思維,成長為一個有思辨能力的獨立個體。
  • 【中美醫療產業比較系列】「瑪麗發錯藥」的中美差異
    經濟觀察報 David Jaimovich/文 中美醫療服務,它們確實存在著差異,我長期呆著美國,但也和中國一些大三甲綜合醫院有些合作,還走訪了這些醫院。此外,作為國際質量資源機構QRIntl,服務範圍涉及到了全球五大洲。主要在思考,如何為全球的患者就醫安全提供更多的科學指導。
  • 中美貿易戰打響第一槍:深層次思考和未來沙盤推演
    我們對中美貿易戰的幾個基本認識和判斷:一、川普競選總統逆襲、美國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以及民粹主義盛行,並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具有深層次的經濟社會背景和歷史必然性:1、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QE和零利率導致資產價格大漲,美國收入分配差距空前拉大,製造業大幅衰落,底層沉默的大多數被剝奪感加深;2
  • 女研究生黃靜怡跳樓的事情引發的思考
    在女研究生黃靜怡跳樓的事情引起社會反響後,家人在痛心疾首的同時,還在媒體平臺上揭露了女兒精神失常跳樓的原因。原來,黃靜怡同學在精神失常之前,和其導師薛某因某論文意見不合,此論題的開展就被拒絕了。無奈之下,黃靜怡只能輾轉到其他老師在開題報告上簽字,其後耗費大量心血才完成論文報告。
  • 中美兩國會計制度的差異及借鑑
    借鑑美國會計制度改革經驗,完善我國的會計制度,確立我國的會計規範體系成為我國會計界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試從美國會計改革的基礎上分析我國應如何借鑑美國會計制度改革的經驗,從而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規範體系。
  • 中美教育差異對比:「翻轉課堂」本土化的變與不變
    對比中美教育差異,本土化的「翻轉課堂」有哪些變與不變呢?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需要適應當地的文化和教育體制,翻轉課堂在中國也同樣面臨這樣一個本土化的過程。  當翻轉課堂應用到基礎教育中去,中美教育的差異讓不少人為翻轉課堂的前途捏了一把汗。
  • 中傳研究生黃靜怡,你真的不該走
    鮮花一樣的中傳研究生黃靜怡墜樓了,永遠地走了!事件發生後,死者的親屬發了一張帖子。文稱,因為導師對於黃靜怡的畢業論文不管不顧,甚至將其拉入黑名單。導致黃靜怡精神崩潰,出現幻覺、幻聽,最後選擇跳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悲劇已經發生,究竟事情的起因真相究竟是什麼,相信調查清楚之後一定會公之於眾的。今天,我要說的是:黃靜怡,你真的不該走!一個家庭,養育一個孩子,真的不容易。
  • [學子論文]中美媒體關於中共十八大報導的框架分析
    本文擬通過對《人民日報》和《華盛頓郵報》在11月1日至11月30日期間關於中共十八大的報導進行橫向比較,以構架分析為研究方法,運用新聞框架理論對報導的內容及形式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旨在從跨文化傳播的視角探析兩國媒體不同的報導框架,對兩國媒體在報導思路、話語邏輯上存在的差異進行探究,努力尋求走出跨文化傳播現代性困境的方法,為優化新聞報導、真實全面呈現中國形象提供理論參照。
  • 中國傳媒碩士研究生黃靜怡,帶著永久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中國傳媒大學生,碩士研究生黃靜怡跳樓了黃靜怡,湖南岳陽市人,從小到大,都屬於」別人家的孩子」,妥妥的學霸,高考考了上海華東大學,後入讀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跟了一個姓薛的導師。這期間,黃靜怡與導師有矛盾,其開題報告導師並未籤字,可她到其他老師處,卻順利通過了,之後,黃靜怡完成論文後,這位薛老師惡意刁難,看都沒看,對黃靜怡說她在敷衍。
  • 疫情對中美經濟影響的比較分析
    中美兩國GDP佔到世界經濟總量的40%左右,疫情對兩國經濟的影響必然對世界經濟造成較大影響,由於兩國疫情防控策略和結果不一樣,對經濟的影響將會有差異和不同,除疫情防控方法、力度、結果不同產生對經濟的影響不同外,兩國經濟結構的差異,也將造成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