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沙雕博士 圖片來源| Pixels
歡迎來到沙雕博士的留學小站
Hello,大家好,我是沙雕博士。
這一期是嚴肅的一期,我本來是不想就這件事發表一些公開看法,怕很多誤會說吃人血饅頭。
但是我想了想,既然同在研究生圈子,去逃避問題不如去分析問題。所以,就引出了今天的主題,論中美教育體系的差異。
首先的首先,小編對黃靜怡同學表達最深的悼念,願你在天堂安息。
其次,我不會對這一個事件作出任何評價,大家可以靜靜等待中國傳媒大學的調查結果。
事情是這樣的:
這件事也在持續發酵中,目前中國傳媒大學已經介入調查,我們可以靜候一下調查結果。
那我們就開始今天的主題。
首先聲明,小編未在國內讀過研究生,如表述有不準確之處,望各位海涵指正!
總而言之,中美兩國的教育體系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特別是在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上。我接下來會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中美教育系統的差異,包括學制(畢業要求),入學形式,導師的作用。
據我所知,國內對碩士研究生的畢業是有論文要求的,下圖是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在12年時的畢業標準。除了所提到的必須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碩士畢業論文答辯也是碩士研究生畢業必經之路。只有在滿足課程要求的基礎上,達到這兩個論文條件,才算是正式畢業,拿到學位證書。
然而,美國對碩士研究生的畢業沒有論文的強制要求,換句話說,就是你不選擇寫畢業論文,也一樣可以畢業。只要達到學校要求的學分,你就有資格申請畢業。舉例來說,我們學校機械工程專業是要求碩士研究生達到30個學分,每門課是3個學分,畢業thesis(相當於國內論文答辯)是6個學分。也就是說你也可以選擇10門課,或者選擇8門課加上一個畢業論文。當然,對你是否發表論文,就更沒有強制要求了。
在我看來,國內更加注重的是對你的科研能力的培養,而國外更加注重你自己的興趣選擇,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科研。
美國的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就和國內的很類似了,但是美國沒有紙面上的規定說你一定要發表多少論文。「潛規則」裡,還是需要你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而這個具體表現就是論文。我們機械工程學院教授曾經明確說過,一般來說,3篇一作SCI是你畢業的標準。其次,國內外的博士畢業都要求論文答辯,如果通過就恭喜你以後可以在名字前加上Dr.。
美國博士生和國內博士生還是有不同的,最大一點就是美國博士生是有資格考試(qualifying exams),一般在博士入學一年到兩年之後。資格考試分為筆試和答辯,兩者皆過,你才能繼續你的博士學習,這時候你也就從PHD student(博士生)變成了 PHD candidate(博士候選人)。這個資格考試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小編也見識過沒通過的學生最後不得不退學的情況。
總而言之,小編認為國內對碩士畢業生要求更高,美國對博士畢業生要求更高。
美國大學的招生形式和國內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國內是大家所熟知的研究生入學考試,我在這裡就不多做敘述,相信大家比我了解的更多。
美國大學的招生主要是申請考核制度,和你申請博士生的流程基本一致,詳情請參考我之前文章:
手把手教你申請美國博士
申請考核制度是對你綜合能力的一種評估,不會只因為筆試成績而決定錄不錄取你,但你的筆試成績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據我所知,現在也有很多國內學校對博士生招生採取申請考核制度,但是很多高校還是有一些強制性的要求,比如你本科必須是985。這種要求從某一程度上提高了生源質量,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剝奪了一些申請者的機會。優劣各位可以自評,畢竟沒有一種方式是適合所有人的。
中美兩國在碩士生的教育上都採取了導師制度,但是同是導師制度,也有著比較大的區別。
因為一般國內好的導師都身兼數職,所以在對碩士生的培養上可能花費不了太多時間,這樣可能就造就了開篇那個事件的情況。導師指導不足加上學生畢業的硬性要求,就加重了學生的思想壓力。
國外導師有兩種,一種是你課程方向上的導師,協助你完成課業方向。另外一種就是研究型導師,這樣的導師一般只會帶三四個研究生,最後一直能帶到畢業的可能也就是一兩個學生,而這些學生幾乎都會選擇畢業論文。
相比於國外,國內導師對碩士研究生能否順利畢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於博士研究生,國內外導師都對你是否能順利畢業有著很大的話語權,但相對來說,國內導師的權力更大。一句話概括,在我看來, 國內是 work for 你的導師,而國外更像是 work with 你的導師。
我身邊就有很多例子,覺得導師不適合自己,就轉到了別的課題組,這種事情在國外是很正常的。
所以,朋友們,如果想繼續在國內攻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或者在美國攻讀博士研究生,一定要在申請之前多了解你心儀的導師和他的課題組。
選擇一個適合你的導師是極其重要的!!!記住,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End
願善良的人兒能被溫柔相待
歡迎大家點個【在看】,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