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立人思辨課堂——中美教育體系對思辨能力培養&要求的差異

2020-12-13 深圳之窗

行動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法)柏格森

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格森,早在18世紀就已經提出了思辨能力是人的奢侈品。而西方國家也早就把思辨能力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

大家是否會有這種疑問:

為什麼無論是申請美國大學,夏校,甚至冬季/夏季訓練營,

學校無一例外的都會要求申請者寫各種小文書。

寫這些文書有什麼用呢?

有的人說:學校想要挖掘學生的特點。

有的人說:學校想要看看學生的寫作能力。

是的,都沒錯。

這些文書,就是在成績之餘,讓學校能發現這個孩子在所有與他同等成績的孩子中,有什麼特點。這個特點包括性格、觀點、寫作能力,都會在文書上體現。

簡單地說,就是讓學校有一個:【成績差不多的孩子中,我為什麼要錄取你】的理由。

一旦這個理由說服了招生官們,錄取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是,創作文書與個性塑造並不簡單。

你是否感覺孩子寫文書很艱難?

你是否感覺孩子的個性依然不夠明顯?

你的孩子面對問題是否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我想,有這些情況的孩子,該上的不再是語數英補習班了,而是鍛鍊思辨能力的集訓營!

思辨能力的訓練是美國教育的強項。但卻是中國教育的不足之處。

從小學開始,美國老師就會給孩子們很多表述的機會,讓孩子們可以針對一些問題積極發言,各抒己見。

但是在中國的課堂上,我們主要是以老師為中心,被動接受老師/教材上的觀點,並沒有大部分的機會可以讓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雖然近幾年我國教育已經有所改善,但是依然需要不斷進步。

而與此同時,美國教育在表述能力的基礎上,已經開始要求孩子們在小學就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並不認為老師與教材上的觀點是正確的,而是讓孩子們學會批判性思維,成長為一個有思辨能力的獨立個體。

他們會讓學生們每學期會都會做各種所謂的「項目」,這些項目通常包括幾方面的內容:

第一,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個想要了解的課題

第二,搜尋資料、收集數據,進行研究。

第三,整理資料,得出一份作業報告。

第四,向全班同學做5到15分鐘的講解。

比如,學生想研究北京的氣候,把北京一年12個月中每月降雨量、溫度的歷史數據收集起來,然後進行降雨量的各種計算。最後再分析這些跟北京天文、地理情況的關係,寫好報告,在全班同學前匯報這些分析結果。這樣的課程項目研究與講解是非常好的一種訓練。

正因為這樣,美國大部分人可以把他的想法表達得很清楚,能夠給你足夠多的說服力。

而中國學生,在大學以後的研究階段才會慢慢開始全面接觸批判性思維,很多人到大學才開始自己摸索著做一些「項目」。

這個現象,讓很多對孩子成長有所期待的父母們慌了。

假以時日,

當那些從小培養思辨能力的孩子們長大後......

他們有能力對任何想要研究的領域都進行探索、發現,

並且表述出自己的結果與觀點,

輕鬆說服他人。

他們會成為下一代的領導者。

而那些沒培養過思辨能力的孩子們......

在磕磕碰碰中拿出自己成果,

在緊張中說出自己的觀點,

不自信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

甚至總想要找到一份官方的正確答案。

從現在開始吧,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把【思辨能力】,作為送給孩子的第一件奢侈品,讓孩子受益一生!

明德立人教育邀請耶魯大學碩士,某知名大學在讀博士的Nova老師,

為大家介紹【美國留學,獨立思考、決斷能力的重要性】。

明德立人思辨學堂系列講座第二場,講座嘉賓為美國知名大學博士在讀學姐!講座從男生&女生,工作&就業等多方面為大家全面解讀思辨能力!

個人背景

本科:南京大學英語系

碩士:耶魯大學東亞研究

博士:(在讀)科技管理

就職方向

外資投行、諮詢、科技公司全職

和暑期實習offer

主講內容

1. 自我介紹 - 個人經歷

2. 關於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 中美兩國教育體系中對思辨能力培養/要求的差異

3. 關於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 知道怎麼做 vs. 能做成

* 不知道怎麼做

* 留學申請階段的體現

4. 給家長的建議

* 尊重學生的興趣喜好,給予建議而非代替規劃

* 放手讓學生去做,實際經驗才能成長

參加方式:

百度搜索「明德立人留學」,訪問明德立人官網客服諮詢「明德立人思辨學堂」。

也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藤校之路」後臺回復「思辨學堂」諮詢。


鄭重聲明:本文屬於商業稿件,與深圳之窗無關。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深圳之窗對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網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你可能不知道的美國教育:思辨能力培養的體系化
    有人說,美國一個班的學生很少,便於教師組織討論;有人說,美國教室硬體設施好,教學效率高;有人說,美國教師幽默風趣、課堂氣氛活躍……但是,這些說法似乎都沒有解答中美教育差異的疑問,總有隔靴搔癢之嫌,沒有觸摸到深處的脈絡、沒有說到本質。
  •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提高思辨能力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促進大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各類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而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根本基礎是思辨能力。
  •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前不久有家長問我,最近聽過一個最近很熱的詞——「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以分析獲取的信息為基礎,對事物和問題進行推敲、分析、評測,最後形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小時候,父母經常教育我們要誠實守信。
  •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促進英語專業教學改革
    「英語專業知識課程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論壇」由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主辦,旨在深入探討如何通過本科英語專業教學,特別是知識課程教學(包括討論型、講座型和寫作型課程)促進思辨能力的培養。  在論壇開幕式上,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助理、英語學院院長孫有中教授指出,英語專業教學往往專注於語言技能的打磨,不重視學科訓練和人文教育,因此大量的教學活動都是在機械模仿和思維層面展開。
  • 177年後,依然是評估考生的重要指標,思辨能力培養不容忽視
    傳統的學校教育也應突破以往考試為導向的傳統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從長遠看,思辨能力對人生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考試技能。它是啟動自主學習能力的金鑰匙,將一生受用。好奇心的表現,也正是思辨能力播種的最佳時機。思辨教育應該從小就要開始。思維能力的培養,本身存在著一個黃金期。一旦錯過這個黃金期,大部分人都會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式,很難逃離固化的思維模式。思辨教育不是「知識化」的思辨知識學習,而應以孩子可以閱讀參與其中,可以同理感受的故事來開啟思辨學習之門。
  • 177年後,依然是評估考生的重要指標,思辨能力培養不容忽視
    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思辨是在純粹理性的,亦即沒有經驗對象的範圍內進行的哲學推論,把經由感官所得到的知識綜合成最完整的體系。聽起來似乎過於學術化了。通俗地說,思辨能力就是洞察事實真相和思考分析的能力。
  • 哈佛公正課教授:教育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哈佛公正課教授:教育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中新網廣州12月7日電 (記者 楊薇 郭軍)風靡全球的哈佛大學明星教授、「公正」通識教育課老師麥可·桑德爾7日訪問廣州中山大學時強調,教育需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
  • 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的培養
    這樣的理解雖然無可厚非,但它沒有注意到現代演講的理念和實踐已然發生了從講究修辭氣勢到注重理性思辨的重要轉變。過度對「演」的重視會削弱英語演講在發展學生思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與「演講」對應的英語有兩個詞語,一個是oration,另外一個是public speaking。Oration代表的是前現代的演講傳統。
  • 思辨能力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潛力
    陳先生表示,在美國,思辨能力的訓練是自幼兒園開始就重視的強項,其兩個方面給我啟示:其一是課堂表述和辯論,自託兒所開始,老師就給小孩很多表述的機會,讓他們針對某個問題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談自己的經歷,或者跟別人辯論;另一方面,就是科學方法這項最基本的訓練,多數校區要求所有學生在小學四五年級時都能掌握科學方法的實質。
  • 教學法分享 |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思辨力
    然而最近幾年,我們常常聽到思維技能(Cognitive Competencies),尤其是思辨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無論各種教材目錄中會看到,還是新課標的核心素養中也做出了要求。那麼到底什麼是思辨力?為什麼在英語學習中提倡培養思辨力?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思辨力?
  • 蔣曉道:基於培養思辨能力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2017 版語文新課標在對於語文課程性質的闡述中提到,語文課程應「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提出語文課程應「以核心素養為本」「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學生應通過語文學習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
  • 陳志武:什麼是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的訓練在美國是自幼兒園開始就重視的強項。   這具體表現在兩方面:   其一是課堂表述和辯論,自託兒所開始,老師就給小孩很多表述的機會,讓他們針對某個問題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談自己的經歷,或者跟別人辯論。
  • 復旦教授曲衛國: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培養
    這樣的理解雖然無可厚非,但他們沒有注意到,現代演講的理念和實踐已然發生了從講究修辭氣勢到注重理性思辨的重要轉變。過度對「演」的重視會削弱英語演講在發展學生思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此看來,跨語際、跨文化的演講對思辨能力的培養有很大幫助。跨語際思維時會常常受母語習慣思維的幹擾。這裡以中國日報社「21世紀杯」第二屆中小學組的一個已備演講題目為例。該題目是learn to be more friendly to the environment and animals。
  • 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從「忍住」開始
    中國孩子普遍存在思辨能力欠缺的問題,歸咎起來,主要還是因為對思辨能力的培養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在美國,思辨能力的訓練始於幼兒園。而要我說,思辨能力的培養應該始於家庭。這種「知更鳥媽媽」的教育方法,會在思想上把所有東西都為孩子嚼碎,然後讓他們吞下。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成為知識的傀儡,那麼就從「忍住」開始吧!抵制直接給出答案或伸出援手的衝動,用對話代替回答,用引導替換代勞,在日常生活中開始練習和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 思辨能力是最被高估的能力
    思辨就是論準一種事情,一種理念。生活、工作,喝酒,扯蛋,到處都充滿了思辨。從經濟制度設計,教育系統咋整,公司策略,人生意義,方方面面都充滿思辨。 思辨不是沒用,而是它的作用被高估了。 (一) 假如你要找一個銷售人員,要招思辨能力強的,還是要招沉穩不甚活躍,但禮數周到,看起來有點平庸的?
  • 構建英語寫作中思辨能力表徵框架
    思維一寫作模型嘗試將寫作和思維相結合,並且中間層突出了思辨能力與寫作的關係。Chaffee認為一個具有思辨能力、能認真思考的作者具有以下特點:積極思考,獨立思考,能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觀點有理有據。這為思辨能力與寫作結合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Chaffee的模型只是理清了思維與寫作的關係,沒有細化寫作中的具體思辨能力。文秋芳、劉潤清(2006)嘗試從英語議論文分析大學生抽象思維特點。
  • 【外研社暑期研修專題一】英語類專業綜合英語教學:提升思辨素養,融通課程思政
    本專題研修由外研社高等英語教育出版分社馮濤副社長主持。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夏登山教授分享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思辨英語教學改革背景下的綜合英語教學經驗。夏教授分析了國家外語人才需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普通高等學校本科英語類專業教學指南》的培養要求,指出在外語教學中融入思辨能力培養勢在必行。
  • 給孩子最好的鎧甲,是獨自面對世界的思辨能力
    更有數據表明,只有2%的英國學生具有識別真假新聞的能力。 耶魯大學的Deresiewicz教授,曾把藤校的精英學生們,形容為「優秀的綿羊」:聰明勤奮,卻又盲目順從。他們具備過人的技能和高超的智商,卻沒有任何思辨力可言,離開書本幾乎是半個「廢人」。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或思辨力?
  • 嚴贇利用英語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原標題:嚴贇利用英語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齊魯晚報濟南10月28日訊
  • 思辨能力很重要,思辨力使你成為一個強大的人
    思辨能力很重要。有多重要呢?思辨力能使你面對強勢的時候能維權成功,能使你使用法律的時候,助力你的律師成功。能使你做銷售工作時,最大限度爭取資源。思辨力使你成為一個強大的人。為什麼這麼說?2.法律條款是死的,而且實行的法律條款和最高法的司法解釋也存在一些矛盾,這時候你就得活學活用,靠的是自己的思辨力。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找什麼樣的隊友,你的能力,決定了你團隊或整體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