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英語寫作中思辨能力表徵框架

2021-02-19 樂學外語有聲

思維一寫作模型嘗試將寫作和思維相結合,並且中間層突出了思辨能力與寫作的關係。Chaffee認為一個具有思辨能力、能認真思考的作者具有以下特點:積極思考,獨立思考,能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觀點有理有據。這為思辨能力與寫作結合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Chaffee的模型只是理清了思維與寫作的關係,沒有細化寫作中的具體思辨能力。文秋芳、劉潤清(2006)嘗試從英語議論文分析大學生抽象思維特點。他們讓某大學英語專業四個年級的學生在50分鐘內用英語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命題議論文,然後從每個年級中隨機抽出30篇,對這120篇作文內容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根據分析結果,他們提出了基於寫作的四個基本環節所體現出來的思維特點(2006:51):

寫作思維過程                  作文內容參數

審題                                 文章切題性

立意                                 論點明確性

布局                                 篇章連貫性

表述                                 說理透徹性

切題性指作文內容是否符合所給的作文要求,明確性指作文中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是否清楚、明確。連貫性指文章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是否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透徹性指各論點的論述是否有理有據。依據這一參考框架,我們能夠有效看到學生寫作在思維方面出現的問題。

以上兩個研究給我們研究寫作中的思維表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不過,Chaffee的研究沒有能夠將思辨能力細化,不具可操作性。而文秋芳和劉潤清的模型主要是從寫作過程入手的,提醒我們要考慮過程中發生的思維,而不僅僅看作品中的思維。那麼,到底用什麼樣的語言去描述寫作過程與作品中的思辨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從思辨能力的不同模型到思維一寫作模型的分析,不難看出,構建英語寫作中思辨能力表徵框架需要從一般意義上的思辨能力元素中將可用於評價寫作的元素剝離出來,還需給出評價標準,具體而言,寫作中可以表現出來的思辨能力大體為分析、推理、評價、論述。自我調節在寫作中則可能表現為自我監控,能否對所寫內容有規劃,有反思,有修改等。從標準方面來看,主要依據三元結構和思辨層級兩種模型,抽取與寫作相關的清晰性、相關性、邏輯性、深刻性、公正性為主。同時,也考慮文秋芳、劉潤清所使用的切性、明確性、連貫性、透徹性等標準。至於思辨能力中的情感特質,因其無法通過作文衡量而未放於框架之中,但它們應該作為語言學習的重要培養目標。

相關焦點

  •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相對而言,大學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質人群,高素質不僅指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與積累,更重要的還是要看思辨能力的有無和強弱。當前,英語是世界通用語,也是我國高等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幫助學生增強思辨能力,學活一種語言,學好一門學科,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對學生個人及整個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
  • 這門中英文思辨課太贊,綜合提升閱讀+思考+寫作能力!| 推廣
    《中文思辨課》設計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思辨、寫作能力的綜合提升,讓語言學科學習,成為拉動全面學習能力提升的引擎,讓語文真正從功能性上完成群科之首的工作 學段銜接不充分最明顯的一個結果就是,高年級的閱讀理解失分厲害,學的東西太多——體裁多、篇幅長、內容複雜,但是沒有一個好的框架讓孩子去駕馭,孩子們既不知道如何思辨理解,也不知道如何提高思辨理解能力
  • 嚴贇利用英語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原標題:嚴贇利用英語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齊魯晚報濟南10月28日訊
  • 乘風破浪的英語高級思辨能力訓賽營來啦!
    1.報名招募(1)歡迎各位同學積極報名,特別歡迎非英語專業同學積極參於,在組隊比賽中提高英語思辯能力(在後續比賽中,原則上要求非英語專業學生與英語專業學生混合組隊參賽,以培養同學們交叉跨界的創新創業綜合素質)。(2)組委會將根據報名情況遴選參訓參賽人員,具體方式待報名結束後另行公布。
  • 寫作指導:增強思辨能力,提升寫作水平
    高考考綱中寫作「發展等級」對「深刻」的要求是,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內在關係,觀點具有啟發作用。其實,這個要求就很注重對學生思維深刻性和批判性的考查。2018年全國Ⅱ卷作文題為新材料作文,材料內容為「倖存者偏差」,重點考查學生獨立思考、邏輯推理、文字寫作等關鍵能力,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辯證看待問題。
  • 讀懂《K-12英語閱讀行業報告》:提升教學實踐的六本好書,pick一本給自己充充電!
    小學英語學科實踐活動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註:以上內容選自《核心素養下小學英語學科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P61-P62《中小學英語教師語言評價素養參考框架》作者:林敦來《中小學英語教師語言評價素養參考框架》在綜述國際上教師評價素養的現有研究,特別是課堂評價中教師評價能力標準的基礎上,嘗試提出語言評價素養的定義
  • 文案寫作:如何構建寫作框架&優化表達內容?
    如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趨於多樣化,但文字在日常溝通中的作用沒有減弱,需要深度投入的文字閱讀,仍是人們獲取有效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通過文字進行溝通(寫作),依舊是我們要掌握的一項通用能力。
  • 用構建心理表徵的方法,學習心理表徵
    現在的感受是不是突然間大腦一片空白,你腦海中原來的畫面消失了,變成了根本沒有畫面。 那麼接著我再說,這個sui有四條腿、群居、可被馴養、忠誠、會搖尾巴、雜食、長得像狼。 你是不是第一時間反映出一個畫面,這個SUI是狗。 心理表徵得是你看過、接觸過、經歷過的東西,再能在心裡構建出心理表徵。
  • 教學法分享 |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思辨力
    為什麼在英語學習中提倡培養思辨力?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思辨力?理論三:英語課堂中的思維能力模型 Dummett and Hughes’sworking model for critical thinking in ELT (2019)在英語課堂中,為了避免生硬套用布魯姆的理論,一些學者將思維能力分為了更寬泛的三個層次,即基礎理解能力、思辨力、創造力(Basic Comprehension, Critical Thinking,
  • 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的培養
    這樣的理解雖然無可厚非,但它沒有注意到現代演講的理念和實踐已然發生了從講究修辭氣勢到注重理性思辨的重要轉變。過度對「演」的重視會削弱英語演講在發展學生思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與「演講」對應的英語有兩個詞語,一個是oration,另外一個是public speaking。Oration代表的是前現代的演講傳統。
  •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促進英語專業教學改革
    「英語專業知識課程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論壇」由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主辦,旨在深入探討如何通過本科英語專業教學,特別是知識課程教學(包括討論型、講座型和寫作型課程)促進思辨能力的培養。  在論壇開幕式上,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助理、英語學院院長孫有中教授指出,英語專業教學往往專注於語言技能的打磨,不重視學科訓練和人文教育,因此大量的教學活動都是在機械模仿和思維層面展開。
  • 中考英語知識點:構建英語知識框架
    初三:構建英語知識框架 梳理知識結構、構建知識框架是較好的學習方法之一。初三階段,學習內容既深又廣,不以構建框架式的學習方法可能會事倍而功半,達不到好的效果。如何構建英語知識學習框架? 一、巧妙識記單詞 理解每一課的重點詞彙、詞組,用專門的小本子按詞性、詞意分門別類,列成條目,可隨身攜帶,利用零碎的時間看一遍,讓單詞解決在不經意中。
  • 明德立人思辨課堂——中美教育體系對思辨能力培養&要求的差異
    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格森,早在18世紀就已經提出了思辨能力是人的奢侈品。而西方國家也早就把思辨能力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有的人說:學校想要看看學生的寫作能力。是的,都沒錯。這些文書,就是在成績之餘,讓學校能發現這個孩子在所有與他同等成績的孩子中,有什麼特點。這個特點包括性格、觀點、寫作能力,都會在文書上體現。簡單地說,就是讓學校有一個:【成績差不多的孩子中,我為什麼要錄取你】的理由。一旦這個理由說服了招生官們,錄取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 知識及其上下文,理解後的記憶、形成表徵、框架、組塊!最後思考
    知識-上下文-表徵-框架-組塊-記憶!知識、上文的知識、下文的知識、在上下文之中去理解知識、形成心徵表徵、構建上下文的框架、形成大腦裡的組塊,最後存儲在長時記憶!知識只有擱置在更大的上下文之中去學習,才能有相應的上下文情境,這樣的知識才能被自己應用起來!最後才能被自己應用於思考!
  • 【賽帆 | 課程】思辨英文閱讀寫作課程介紹
    為了更好地幫助中國學生在世界的舞臺上取得成功,賽帆特別設置了思辨英文閱讀寫作課程。本課程擷取美式教育精華,採取美國課堂的教學模式,幫助中國學生縮小與美國同齡學生能力的差距。本課程以英語語言藝術、邏輯與批判性思維以及導師制度為特色,按照美國Common Core共同核心教育法案並對應美國學校幼兒園至12年級而開發,每個級別課時均為48課時。
  • 智慧多教育:閱讀知識框架建立,構建寫作素材柜子
    大語文的時代理念產生,我們要充分的知道大語文給我們的孩子帶來的要求是什麼,需要產生的能力培養是什麼?其實大語文只是一個概念性的理念,它涵蓋的內容很多,所以它要求孩子在語文這類目下的能力發展就是全面的。但是我們在大語文的大背景下,重中之重還是閱讀和寫作,兩者密不可分、相互聯繫。閱讀是孩子獲取知識、學會技巧、陶冶情操、拓寬視野、積累素材的主要途徑。
  • 斯坦福ICLR2019圖網絡最新論文:圖神經網絡的表徵能力有多強?
    而本文嘗試從圖同構的角度出發,以Weisfeiler-Lehman Isomorphism Test (WL test)為基礎,給出了GNNs表徵能力的精彩理論分析,具體的貢獻總結如下:作者表明,在區別不同圖結構時,GNNs最多只能取得和 WL test 一樣效果,即,GNNs表徵能力的上限是WL test;作者也給出了構建GNNs的條件,滿足這些條件後,GNNs的表徵能力和
  • 2019中考英語知識點:構建英語知識框架
    初三:構建英語知識框架 梳理知識結構、構建知識框架是較好的學習方法之一。初三階段,學習內容既深又廣,不以構建框架式的學習方法可能會事倍而功半,達不到好的效果。如何構建英語知識學習框架? 一、巧妙識記單詞 理解每一課的重點詞彙、詞組,用專門的小本子按詞性、詞意分門別類,列成條目,可隨身攜帶,利用零碎的時間看一遍,讓單詞解決在不經意中。
  • 2019中考英語梳理構建框架
    中考英語梳理構建框架 知識具有系統性、關聯性,就像一棵大樹枝繁葉茂,全靠縱橫交錯的根,吸收各方的營養,提供生長的源泉,學習英語也是一樣,知識要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之上,才能溫故而知新、融會而貫通。梳理知識結構、構建知識框架是較好的學習方法之一。
  • 復旦教授曲衛國: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培養
    這樣的理解雖然無可厚非,但他們沒有注意到,現代演講的理念和實踐已然發生了從講究修辭氣勢到注重理性思辨的重要轉變。過度對「演」的重視會削弱英語演講在發展學生思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英語演講跨語際、跨文化,講得要讓人信服就更難了。講理涉及思辨,而思辨最大的障礙是「自以為是」。因為按美國哲學家Arendt的假設,除非有特殊情況,我們一般會按約定俗成的套路展開思維。又因為我們對許多概念或詞語都爛熟於心, 使用它們時很少會進行反思,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自以為是」並無意識。所謂的特殊情況,就是指我們的習慣思路被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