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的培養

2021-02-19 學問批判

(這是一篇演講比賽的點評,發表在21世紀英語教育副刊(2021/0101)。發表的文章有刪節。)

 

這些年來在《中國日報》21世紀杯等英語演講比賽的推動下,英語演講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不過,作為多年的評委,我注意到,可能是因為public speaking 被翻成「演講」的原因,許多同學和指導教師簡單地把「演講」理解成「講的演出,」換言之,許多同學對「演」的重視要遠遠超過對「講」的認真,熱衷於「演」而不是「講」。這樣的理解雖然無可厚非,但它沒有注意到現代演講的理念和實踐已然發生了從講究修辭氣勢到注重理性思辨的重要轉變。過度對「演」的重視會削弱英語演講在發展學生思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與「演講」對應的英語有兩個詞語,一個是oration,另外一個是public speaking。Oration代表的是前現代的演講傳統。按Merriam-Webster詞典的說明, oration表示「演講」的義項出現在1504年。public speaking大約出現在1759年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簡單的同義詞替換,在兩者相隔的兩百時間裡,英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6世紀的英國是貴族統治的封建社會,而到了18世紀,英國社會已初步完成了從封建形態向市民社會的轉變,公共話語的貴族氣派開始逐漸被平民風格替代。public speaking這個詞語的生成便是話語風格轉換的佐證。

詞典在定義oration時用了好幾個修飾語:an elaborate discourse delivered in a formal and dignified manner。elaborate, formal和dignified這些形容詞很精準地凸顯了oration講究氣勢和表演的特性。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詞典在解釋public speaking時沒有使用任何形容詞: the act or process of making speeches in public。詞典不使用帶有渲染色彩的形容詞顯然是有意為之,旨在彰顯華麗與平實兩種演講風格的不同,從而體現public speaking的平民化特徵。參照德國哲學家Habermas的市民社會理論去理解這個變化,我們也許可以做這樣的解讀:在貴族社會裡,演講者與聽眾有居高臨下的不平等關係,勸說時因而是以氣勢壓人,演講的戲劇性色彩濃烈。由於市民社會預設平等關係,因此演講者必須以理服人。所謂「以理服人」,指的是演講不僅要有邏輯,還要有證據,更要有知識的合理運用。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演講,我們就會意識到現代演講的關鍵不是「演」而是「講」,也就是講理。講理也許不難,但所講的道理要能服眾卻不太容易。英語演講跨語際、跨文化,講得要讓人信服就更難了。講理涉及思辨,而思辨最大的障礙是自以為是。因為按美國哲學家Arendt的假設,除非有特殊情況,我們一般會按約定俗成的套路展開思維。又因為我們對許多概念或詞語都爛熟於心,使用它們時很少會進行反思,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自以為是」並無意識。所謂的特殊情況,就是指我們的習慣思路被打斷。英語演講是在跨語際和跨文化情境下進行的,母語和外語兩種不同語言和文化會發生碰撞,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會被不停地受到幹擾,我們會被迫進行反思,無法自以為是。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學者Canagarajah認為,學習外語能把我們從封閉的自我裡給解脫出來。由此看來,跨語際、跨文化的演講對思辨能力的培養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跨語際思維時會常常受母語習慣思維的幹擾。這裡以《中國日報》21世紀杯第二屆中小學組的一個已備演講題目為例。該題目是「learn to be more friendly to the environment and animals」。由於現在國內已有很強烈的保護動物意識,相關的公益廣告語已經深入人心,如「愛護動物,讓人類不孤單」、「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該用心去保護它們」等。從流行公益廣告語的看,談到環境和動物,我們強調的是「保護」和「愛護」意識。稍不注意,在習慣思維的驅動下,我們很容易從「愛護動物和環境」的角度去理解這個題目。「愛護」、「保護」和「be more friendly」乍一看似乎意思相似,但如果細細琢磨,我們可能會發現兩者有重大區別:「愛護」或「保護」,通常表達強者對弱者的不平等關係。如我們一般說「老師愛護學生,」很少說「學生愛護老師。」而be more friendly to 則不同,friendly強調平等關係。「愛護」等描述的是單向施惠行為,而be more friendly to卻有雙向互惠意味。漢語表達式突出的是環境和動物的脆弱,它們依賴於人類的保護,而英語則表示的是對等關係,傷害動物和自然極可能最後傷害的是我們自己。已備演英語講題目顯然要求我們突破對人高於自然的傳統理解,要求我們從平等、和諧與互惠的角度去重新定位人與自然的關係。

 

除了習慣思維以外,約定俗成的翻譯也會對我們的理解產生幹擾,稍不留神,我們會按翻譯而不是原文去理解題目。第二十五屆21世紀杯大學組的已備演講題目是「seize the day」。「seize the day」通常被翻譯成「把握今天」或「活在當下。」假如我們按耳熟能詳的翻譯去思考這個演講題目,我們極可能忽視「把握」和「seize」這兩個動詞不同的語義側重。「把握」預設的是對已有事物要好好利用,但seize如其拉丁語原文carpe diem所表達的那樣,突出的則是 「摘採」(pluck)或「爭搶」,也就是說英語表達式並不預設「已有,」也就是說the day並不能確定已經被擁有。雖然兩個表達式都有「活在當下」的意思,但英語暗含「當下」有稍縱即逝的不確定性。據此,seize the day主張的是積極地去爭得「當下,」而不是僅僅「活在當下」。這次比賽有不少選手把題目演繹成be true to oneself或make the days count,雖然不能說嚴重偏題,但很顯然他們的理解受到了翻譯的負面影響,忽略了英語中所表達「爭取」的積極含義:沒有什麼賜予,就是「今天」,我們也得去seize。

 

以理服人裡的「理」包括知識的合理運用。這就要求我們根據不同的聽眾去運用不同的知識體系和說服策略。雖然21世紀杯出於這方面的考量把演講比賽分成不同層級,但許多同學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如不少參加大學組的同學並沒有認識到:大學組的演講應該在知識運用方面與中小學組有重大區別,大學生的演講應該有體現大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學理性。除了思辨的知識層級以外,我們還應該考慮聽眾的文化背景等因素。遺憾的是,不少同學沒有體會《中國日報》21世紀杯英語演講比賽「讓世界聆聽我們的聲音」的基本宗旨,在演講時過於倚重中國文化的資源,在呈現這些資源時也沒有認真思考如何把我們的故事講得能讓其他國家的學生接受。如果我們意在讓世界聆聽我們的聲音,那我們的演講就必須能與國外學生的認知發生對接,我們的故事就必須有共享性。說理要分辨對象,這是理性思辨的重要的考量。

 

總之,英語演講不能只關注「演」,要重視「講」,要講究思辨的跨語際、跨文化運用。不然,英語演講就失去了思辨鍛鍊的價值。

2020/12/4

相關焦點

  • 復旦教授曲衛國: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培養
    這些年來,在中國日報社「21世紀杯」等英語演講比賽的推動下,英語演講越來越受到重視。圖片來源:千圖網作為多年的評委,我注意到,可能是由於public speaking被翻譯成「演講」,許多同學和指導教師簡單地把「演講」理解成「講的演出」,換言之,許多同學對「演」的重視要遠遠超過對「講」的認真。
  •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相對而言,大學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質人群,高素質不僅指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與積累,更重要的還是要看思辨能力的有無和強弱。當前,英語是世界通用語,也是我國高等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幫助學生增強思辨能力,學活一種語言,學好一門學科,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對學生個人及整個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
  • 如何培養孩子的英語演講能力?
    在英語語言國家,演講辯論通常是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之一,辯論演講所展示的批判性思維理念,被公認為是教育最為核心的理念,在西方教育中無處不在。因此在美國具有演講和辯論能力是一項基礎生活能力,難怪美國總統的演講能力和煽動性都那麼強。
  •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促進英語專業教學改革
    「英語專業知識課程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論壇」由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主辦,旨在深入探討如何通過本科英語專業教學,特別是知識課程教學(包括討論型、講座型和寫作型課程)促進思辨能力的培養。  在論壇開幕式上,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助理、英語學院院長孫有中教授指出,英語專業教學往往專注於語言技能的打磨,不重視學科訓練和人文教育,因此大量的教學活動都是在機械模仿和思維層面展開。
  • 乘風破浪的英語高級思辨能力訓賽營來啦!
    1.報名招募(1)歡迎各位同學積極報名,特別歡迎非英語專業同學積極參於,在組隊比賽中提高英語思辯能力(在後續比賽中,原則上要求非英語專業學生與英語專業學生混合組隊參賽,以培養同學們交叉跨界的創新創業綜合素質)。(2)組委會將根據報名情況遴選參訓參賽人員,具體方式待報名結束後另行公布。
  • 明德立人思辨課堂——中美教育體系對思辨能力培養&要求的差異
    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格森,早在18世紀就已經提出了思辨能力是人的奢侈品。而西方國家也早就把思辨能力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思辨能力的訓練是美國教育的強項。但卻是中國教育的不足之處。假以時日,當那些從小培養思辨能力的孩子們長大後......他們有能力對任何想要研究的領域都進行探索、發現,並且表述出自己的結果與觀點,輕鬆說服他人。他們會成為下一代的領導者。而那些沒培養過思辨能力的孩子們......
  •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非常多的事情本質後面都有適用範圍的,考慮適用範圍就是思辨的問題。思辨能力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潛力。既然知道了思辨能力這麼重要,那麼孩子從小改如何培養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吧!一、學前階段培養思辨能力學前階段至關重要,這一階段的特徵也很明顯。
  • 教學法分享 |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思辨力
    通俗易懂的小科普:到底什麼是思辨力?為啥在英語學習中提倡培養它?
  • 構建英語寫作中思辨能力表徵框架
    思維一寫作模型嘗試將寫作和思維相結合,並且中間層突出了思辨能力與寫作的關係。Chaffee認為一個具有思辨能力、能認真思考的作者具有以下特點:積極思考,獨立思考,能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觀點有理有據。這為思辨能力與寫作結合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Chaffee的模型只是理清了思維與寫作的關係,沒有細化寫作中的具體思辨能力。文秋芳、劉潤清(2006)嘗試從英語議論文分析大學生抽象思維特點。
  • 清華大學2018級新生《從一到無窮大》主題演講比賽培養思辨精神
    清華大學2018級新生《從一到無窮大》主題演講比賽培養思辨精神清華新聞網9月18日電 為了在校園中培育濃厚的讀書氛圍,增進2018級新生對於學校和同學的了解,培養思辨精神,9月15日晚清華大學2018級「從一到無窮大」新生演講比賽決賽在西階梯教室舉行。來自14個院系的15名選手經過層層選拔,站在了決賽的舞臺上。
  • 哈佛公正課教授:教育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哈佛公正課教授:教育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中新網廣州12月7日電 (記者 楊薇 郭軍)風靡全球的哈佛大學明星教授、「公正」通識教育課老師麥可·桑德爾7日訪問廣州中山大學時強調,教育需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
  • 國內專家聚首研討黃源深學術思想 培養外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
    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英語教育家、資深翻譯家黃源深便是這個創業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10月24日,「黃源深學術思想研討會」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召開,我國外語界和外國文學界五十多位學者參加會議,通過線上和線下發言,對黃源深教授在文學翻譯、文學研究和外語教學領域的學術思想展開熱烈研討。
  • EBR(英語思辨閱讀)課程前半部分回顧與總結
    課程近期目標是幫助學生在多種文體的英語讀物中尋找argument, 分析argument,識別謬誤、培養他們對簡易文本提問質疑能力;中長期的目標是培養他們初步建立良好的英語思辨的習慣,輕鬆應對各類海外考試(SAT、ACT、GRE、GMAT/LSAT等)。12月19日籌備已久的EBR英語思辨閱讀微課堂第一次開講!
  • 英語演講競賽專訓課程 | 來變身神採飛揚的演講少年!
    辯論和演講作為西方教育體系中最有價值的課外學術活動之一,廣受全球學生的青睞。辯論與演講是提升綜合競爭力、應對未來挑戰的關鍵技能。因此在學校課業之外,讓孩子多參與一些不同類型的專訓課程,可以讓孩子開拓視野,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引導孩子關注生活、發現問題,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孩子面向未來的競爭力。
  • 【外研社暑期研修專題一】英語類專業綜合英語教學:提升思辨素養,融通課程思政
    本年度暑期線上研修採取專題專修的方式,共設計九大專題,60門課程,重點聚焦課程建設、智慧教學、語言測評、國際化人才培養等(點擊查看2020暑期線上研修詳情)。8月5日上午,「英語類專業『一流專業』建設與課程教學」研修專題聚焦英語類專業綜合英語課程教學實踐,邀請教學名師,圍繞外語教學中的思辨能力培養、語言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兩大主題,分享綜合英語課程教學理念、方法與模式。
  • 兒童英語啟蒙教育,演講能力不能忽視!培養演講口才要從娃娃抓起
    英語演講,在國外屬於孩子英語啟蒙學習的基本功之一,從幼兒園開始,國外的學校就有Show and tell環節,即讓孩子們那喜歡的一樣東西展示給大家,然後講給大家庭。這其實就是演講的雛形,國外Show and tell環節會隨著孩子年齡的提升而新增要求,從而達到全面訓練孩子英語綜合能力。
  • 怎樣培養演講能力?如何培養公眾演講能力?
    調查結果讓調查人員大吃一驚:「死亡」這一讓人恐怖的事實竟然被排在了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是公眾演講。如何培養公眾演講能力?有41%的人認為公眾演講比其他事情更讓人感到害怕,也就是說,這些人認為公眾演講比死亡還可怕。
  • 63所廣東本科高校英語演講菁英中大新華論劍
    近日,2019年廣東省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暨「外研社·國才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廣東賽區)在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舉辦。經過校園初賽,最終來自全省63所高校的140餘名選手匯聚一堂,同臺競技。  比賽歷時兩天,分為半決賽和決賽。
  • 你可能不知道的美國教育:思辨能力培養的體系化
    2011年和2015年,筆者兩次去美國訪學,期間通過對當地小學、中學、大學本科課堂、研究生課堂的觀摩、體會,逐漸得出一個結論:從幼兒園到研究生的整個美國教育體系,是在以體系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照片由本文作者拍攝整理)2 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初步思辨能力
  • 177年後,依然是評估考生的重要指標,思辨能力培養不容忽視
    批判性思維思辨能力不容忽視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經說過:「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加重要。不下定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習慣人云亦云,不敢也不能提出不同意見,沒有質疑的能力。缺乏批判性思維、邏輯性差成為中國學生普遍的軟肋。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思辨能力在評估中所佔比重已經越來越高。像語文高考,思辨已佔半壁江山。傳統的學校教育也應突破以往考試為導向的傳統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從長遠看,思辨能力對人生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考試技能。它是啟動自主學習能力的金鑰匙,將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