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演講比賽的點評,發表在21世紀英語教育副刊(2021/0101)。發表的文章有刪節。)
這些年來在《中國日報》21世紀杯等英語演講比賽的推動下,英語演講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不過,作為多年的評委,我注意到,可能是因為public speaking 被翻成「演講」的原因,許多同學和指導教師簡單地把「演講」理解成「講的演出,」換言之,許多同學對「演」的重視要遠遠超過對「講」的認真,熱衷於「演」而不是「講」。這樣的理解雖然無可厚非,但它沒有注意到現代演講的理念和實踐已然發生了從講究修辭氣勢到注重理性思辨的重要轉變。過度對「演」的重視會削弱英語演講在發展學生思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與「演講」對應的英語有兩個詞語,一個是oration,另外一個是public speaking。Oration代表的是前現代的演講傳統。按Merriam-Webster詞典的說明, oration表示「演講」的義項出現在1504年。public speaking大約出現在1759年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簡單的同義詞替換,在兩者相隔的兩百時間裡,英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6世紀的英國是貴族統治的封建社會,而到了18世紀,英國社會已初步完成了從封建形態向市民社會的轉變,公共話語的貴族氣派開始逐漸被平民風格替代。public speaking這個詞語的生成便是話語風格轉換的佐證。
詞典在定義oration時用了好幾個修飾語:an elaborate discourse delivered in a formal and dignified manner。elaborate, formal和dignified這些形容詞很精準地凸顯了oration講究氣勢和表演的特性。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詞典在解釋public speaking時沒有使用任何形容詞: the act or process of making speeches in public。詞典不使用帶有渲染色彩的形容詞顯然是有意為之,旨在彰顯華麗與平實兩種演講風格的不同,從而體現public speaking的平民化特徵。參照德國哲學家Habermas的市民社會理論去理解這個變化,我們也許可以做這樣的解讀:在貴族社會裡,演講者與聽眾有居高臨下的不平等關係,勸說時因而是以氣勢壓人,演講的戲劇性色彩濃烈。由於市民社會預設平等關係,因此演講者必須以理服人。所謂「以理服人」,指的是演講不僅要有邏輯,還要有證據,更要有知識的合理運用。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演講,我們就會意識到現代演講的關鍵不是「演」而是「講」,也就是講理。講理也許不難,但所講的道理要能服眾卻不太容易。英語演講跨語際、跨文化,講得要讓人信服就更難了。講理涉及思辨,而思辨最大的障礙是自以為是。因為按美國哲學家Arendt的假設,除非有特殊情況,我們一般會按約定俗成的套路展開思維。又因為我們對許多概念或詞語都爛熟於心,使用它們時很少會進行反思,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自以為是」並無意識。所謂的特殊情況,就是指我們的習慣思路被打斷。英語演講是在跨語際和跨文化情境下進行的,母語和外語兩種不同語言和文化會發生碰撞,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會被不停地受到幹擾,我們會被迫進行反思,無法自以為是。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學者Canagarajah認為,學習外語能把我們從封閉的自我裡給解脫出來。由此看來,跨語際、跨文化的演講對思辨能力的培養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跨語際思維時會常常受母語習慣思維的幹擾。這裡以《中國日報》21世紀杯第二屆中小學組的一個已備演講題目為例。該題目是「learn to be more friendly to the environment and animals」。由於現在國內已有很強烈的保護動物意識,相關的公益廣告語已經深入人心,如「愛護動物,讓人類不孤單」、「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該用心去保護它們」等。從流行公益廣告語的看,談到環境和動物,我們強調的是「保護」和「愛護」意識。稍不注意,在習慣思維的驅動下,我們很容易從「愛護動物和環境」的角度去理解這個題目。「愛護」、「保護」和「be more friendly」乍一看似乎意思相似,但如果細細琢磨,我們可能會發現兩者有重大區別:「愛護」或「保護」,通常表達強者對弱者的不平等關係。如我們一般說「老師愛護學生,」很少說「學生愛護老師。」而be more friendly to 則不同,friendly強調平等關係。「愛護」等描述的是單向施惠行為,而be more friendly to卻有雙向互惠意味。漢語表達式突出的是環境和動物的脆弱,它們依賴於人類的保護,而英語則表示的是對等關係,傷害動物和自然極可能最後傷害的是我們自己。已備演英語講題目顯然要求我們突破對人高於自然的傳統理解,要求我們從平等、和諧與互惠的角度去重新定位人與自然的關係。
除了習慣思維以外,約定俗成的翻譯也會對我們的理解產生幹擾,稍不留神,我們會按翻譯而不是原文去理解題目。第二十五屆21世紀杯大學組的已備演講題目是「seize the day」。「seize the day」通常被翻譯成「把握今天」或「活在當下。」假如我們按耳熟能詳的翻譯去思考這個演講題目,我們極可能忽視「把握」和「seize」這兩個動詞不同的語義側重。「把握」預設的是對已有事物要好好利用,但seize如其拉丁語原文carpe diem所表達的那樣,突出的則是 「摘採」(pluck)或「爭搶」,也就是說英語表達式並不預設「已有,」也就是說the day並不能確定已經被擁有。雖然兩個表達式都有「活在當下」的意思,但英語暗含「當下」有稍縱即逝的不確定性。據此,seize the day主張的是積極地去爭得「當下,」而不是僅僅「活在當下」。這次比賽有不少選手把題目演繹成be true to oneself或make the days count,雖然不能說嚴重偏題,但很顯然他們的理解受到了翻譯的負面影響,忽略了英語中所表達「爭取」的積極含義:沒有什麼賜予,就是「今天」,我們也得去seize。
以理服人裡的「理」包括知識的合理運用。這就要求我們根據不同的聽眾去運用不同的知識體系和說服策略。雖然21世紀杯出於這方面的考量把演講比賽分成不同層級,但許多同學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如不少參加大學組的同學並沒有認識到:大學組的演講應該在知識運用方面與中小學組有重大區別,大學生的演講應該有體現大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學理性。除了思辨的知識層級以外,我們還應該考慮聽眾的文化背景等因素。遺憾的是,不少同學沒有體會《中國日報》21世紀杯英語演講比賽「讓世界聆聽我們的聲音」的基本宗旨,在演講時過於倚重中國文化的資源,在呈現這些資源時也沒有認真思考如何把我們的故事講得能讓其他國家的學生接受。如果我們意在讓世界聆聽我們的聲音,那我們的演講就必須能與國外學生的認知發生對接,我們的故事就必須有共享性。說理要分辨對象,這是理性思辨的重要的考量。
總之,英語演講不能只關注「演」,要重視「講」,要講究思辨的跨語際、跨文化運用。不然,英語演講就失去了思辨鍛鍊的價值。
20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