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作文全國卷I,以春秋時期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三人的故事為話題。據媒體報導,福建知名收藏家鮑國忠近日報料,該作文題目與清朝道光癸卯年(1843年)福建舉人考試的試題相似。
餘潛士的考卷(圖片來自網絡)
從鮑國忠展示的1843年福建永福縣(今永泰縣)餘潛士的鄉試卷,可以看到,考題為「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顯然,177年前的那場舉人考試,要求考生根據齊國這段歷史,各抒己見。餘潛士憑藉這篇800字策論中,最終以近60歲高齡獲得全省第82名的成績,得中舉人。
餘潛士考卷(圖片來自網絡)
策論,是古代對當時政治問題加以論說,提出對策的文章。清朝末年,策論代替八股文成為科舉文章格式。如今國考中的申論與之近似,申論還兼考察應試者對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文字表達等綜合能力。
高考作文與177年前的舉人考試撞題,於巧合中又透露出必然性。高考作文、申論、策論,三者名稱不同,寫作方向也有所不同,然而卻有一個共同的考查指標:思辨能力。
思辨力是考查的重要指標
思辨,英文單詞源於拉丁文Speculari,意為反省、探詢。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思辨是在純粹理性的,亦即沒有經驗對象的範圍內進行的哲學推論,把經由感官所得到的知識綜合成最完整的體系。聽起來似乎過於學術化了。
通俗地說,思辨能力就是洞察事實真相和思考分析的能力。指的是一個人理解複雜問題,將問題拆解重組成更清楚的形式,以利於自己思考評估,也易於讓他人理解。再簡單一點,思辨力,就是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批判性思維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經說過:「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加重要。不下定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毫無疑問,愛因斯坦的畢生成就,與獨立思考有著密切關係。
一個孩子能否成才,最關鍵的就在於從小能否進行有效的思辨能力的鍛鍊。縱觀世界上那些有傑出貢獻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善於獨立思考。
愛因斯坦
資訊時代的必備生存技能
資訊時代,信息鋪天蓋地。一些從來不看書的人,自認通過「刷屏」學到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聞。然而,作家王蒙說,「信息不等於學問,更不等於見識、智慧與品質;被傳播不等於真正接受與收穫。」
「資訊戰」不是遙不可及的名詞,它就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周遭。面對大量的未經查證的所謂事實,人們必須謹慎選擇,養成批判性思維習慣。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思辨力才是決定你人生的關鍵。只有提高思辨能力,才不會輕易被他人的言論遮蔽,才能適應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
資訊時代
突破應試教育的迫切需要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大多是偏向記憶式的,不論是教學還是評量方式。而如何思考、透過不同的角度反覆辯證,似乎從來都不是教學的主流,一切課本說了算,考試有標準答案。
在東西方教育的交流碰撞中,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我們的學生分數突出卻思維僵化,能掌握課本知識卻不能獨立思考,可以引經據典,卻少有自己獨特的觀點。習慣人云亦云,不敢也不能提出不同意見,沒有質疑的能力。缺乏批判性思維、邏輯性差成為中國學生普遍的軟肋。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思辨能力在評估中所佔比重已經越來越高。像語文高考,思辨已佔半壁江山。傳統的學校教育也應突破以往考試為導向的傳統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從長遠看,思辨能力對人生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考試技能。它是啟動自主學習能力的金鑰匙,將一生受用。
思辨力是啟動自主學習的金鑰匙
抓住「播種」的最佳時機
不少人認為孩子要到青年才有思辨的心智條件。其實,這是對人類認知和思維能力發展的誤解。「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這是德國哲學家雅士培(Karl Jaspers)的名言。小孩子都喜歡問「為什麼?」這是好奇心的表現,也正是思辨能力播種的最佳時機。
思辨教育應該從小就要開始。思維能力的培養,本身存在著一個黃金期。一旦錯過這個黃金期,大部分人都會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式,很難逃離固化的思維模式。思辨教育不是「知識化」的思辨知識學習,而應以孩子可以閱讀參與其中,可以同理感受的故事來開啟思辨學習之門。
思辨教育從小開始
家庭與學校共同推進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應該與孩子共同討論,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任何想法,宜採取聆聽、接納、提問的方式。有家長擔心,這樣的思辨教育培養,不是會助長孩子的反叛嗎?今後豈不是更難管教?產生逆反心理本就是所有孩子成長過程必經的階段,思辨教育正是正確引導的好時機。
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從來都不是用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在思考的過程中,檢視自己與他人觀點的差異,反思自己。現代社會需要的不只是競爭力強的贏家,更需要會合作、能協調、有同理心、懂得尊重與包容的理性公民。
家庭教育
在學校教育中,有人認為思辨教育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盲目以思考之名,放任學生進行無止盡的錯誤思辨。事實上,標準答案與邏輯思辨並不衝突。好的老師會從學生作答思辨的過程中找出學生觀念的盲點,從而導正迷思。
面對科技發達、信息充斥、多元價值盛行的時代,學生容易迷失自我,未來人生或將面臨各種各樣的兩難抉擇與價值衝突。家庭與學校更應同步進行,從小開始培育思辨與判斷能力。
學校教育
思辨力的自我錘鍊
要想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老師、家長的引領當然很重要,但是思辨能力的養成絕對不是通過聽講就可以獲得的。思辨力的前提,需要主動要求自己進行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判斷。因此,對學生而言,日常生活中彼此相互鼓勵、相互質疑、相互點燃、相互成就,對思辨力的養成是大有裨益。
把握一切機會鍛鍊自己的思考能力:試著從不同利益關係人的角色去思考ㄧ個議題,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看法,並且思考要用什麼樣的理由去說服其他人認同你的觀點。這樣的練習並不容易,需要持續不斷的,有意識地在每一次的機會裡嘗試推進自己,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圈。
思辨力的自我錘鍊
羅素說過:很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那是因為他們懼怕孤獨。而孤獨正是通向思考世界的通行證(《孤獨通行證》叔本華)。然而,現實擺在眼前,177年後,思辨能力依然是評估考生的重要指標。因此,要培養思辨能力,還是享受這份孤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