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年後,依然是評估考生的重要指標,思辨能力培養不容忽視

2020-08-27 點墨隨心

今年高考作文全國卷I,以春秋時期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三人的故事為話題。據媒體報導,福建知名收藏家鮑國忠近日報料,該作文題目與清朝道光癸卯年(1843年)福建舉人考試的試題相似。

餘潛士的考卷(圖片來自網絡)

從鮑國忠展示的1843年福建永福縣(今永泰縣)餘潛士的鄉試卷,可以看到,考題為「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顯然,177年前的那場舉人考試,要求考生根據齊國這段歷史,各抒己見。餘潛士憑藉這篇800字策論中,最終以近60歲高齡獲得全省第82名的成績,得中舉人。

餘潛士考卷(圖片來自網絡)

策論,是古代對當時政治問題加以論說,提出對策的文章。清朝末年,策論代替八股文成為科舉文章格式。如今國考中的申論與之近似,申論還兼考察應試者對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文字表達等綜合能力。

高考作文與177年前的舉人考試撞題,於巧合中又透露出必然性。高考作文、申論、策論,三者名稱不同,寫作方向也有所不同,然而卻有一個共同的考查指標:思辨能力。

思辨力是考查的重要指標

什麼是思辨能力

思辨,英文單詞源於拉丁文Speculari,意為反省、探詢。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思辨是在純粹理性的,亦即沒有經驗對象的範圍內進行的哲學推論,把經由感官所得到的知識綜合成最完整的體系。聽起來似乎過於學術化了。

通俗地說,思辨能力就是洞察事實真相和思考分析的能力。指的是一個人理解複雜問題,將問題拆解重組成更清楚的形式,以利於自己思考評估,也易於讓他人理解。再簡單一點,思辨力,就是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批判性思維

思辨能力不容忽視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經說過:「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加重要。不下定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毫無疑問,愛因斯坦的畢生成就,與獨立思考有著密切關係。

一個孩子能否成才,最關鍵的就在於從小能否進行有效的思辨能力的鍛鍊。縱觀世界上那些有傑出貢獻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善於獨立思考。

愛因斯坦

資訊時代的必備生存技能

資訊時代,信息鋪天蓋地。一些從來不看書的人,自認通過「刷屏」學到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聞。然而,作家王蒙說,「信息不等於學問,更不等於見識、智慧與品質;被傳播不等於真正接受與收穫。」

「資訊戰」不是遙不可及的名詞,它就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周遭。面對大量的未經查證的所謂事實,人們必須謹慎選擇,養成批判性思維習慣。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思辨力才是決定你人生的關鍵。只有提高思辨能力,才不會輕易被他人的言論遮蔽,才能適應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

資訊時代

突破應試教育的迫切需要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大多是偏向記憶式的,不論是教學還是評量方式。而如何思考、透過不同的角度反覆辯證,似乎從來都不是教學的主流,一切課本說了算,考試有標準答案。

在東西方教育的交流碰撞中,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我們的學生分數突出卻思維僵化,能掌握課本知識卻不能獨立思考,可以引經據典,卻少有自己獨特的觀點。習慣人云亦云,不敢也不能提出不同意見,沒有質疑的能力。缺乏批判性思維、邏輯性差成為中國學生普遍的軟肋。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思辨能力在評估中所佔比重已經越來越高。像語文高考,思辨已佔半壁江山。傳統的學校教育也應突破以往考試為導向的傳統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從長遠看,思辨能力對人生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考試技能。它是啟動自主學習能力的金鑰匙,將一生受用。

思辨力是啟動自主學習的金鑰匙

思辨能力的培養

抓住「播種」的最佳時機

不少人認為孩子要到青年才有思辨的心智條件。其實,這是對人類認知和思維能力發展的誤解。「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這是德國哲學家雅士培(Karl Jaspers)的名言。小孩子都喜歡問「為什麼?」這是好奇心的表現,也正是思辨能力播種的最佳時機。

思辨教育應該從小就要開始。思維能力的培養,本身存在著一個黃金期。一旦錯過這個黃金期,大部分人都會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式,很難逃離固化的思維模式。思辨教育不是「知識化」的思辨知識學習,而應以孩子可以閱讀參與其中,可以同理感受的故事來開啟思辨學習之門。

思辨教育從小開始

家庭與學校共同推進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應該與孩子共同討論,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任何想法,宜採取聆聽、接納、提問的方式。有家長擔心,這樣的思辨教育培養,不是會助長孩子的反叛嗎?今後豈不是更難管教?產生逆反心理本就是所有孩子成長過程必經的階段,思辨教育正是正確引導的好時機。

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從來都不是用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在思考的過程中,檢視自己與他人觀點的差異,反思自己。現代社會需要的不只是競爭力強的贏家,更需要會合作、能協調、有同理心、懂得尊重與包容的理性公民。

家庭教育

在學校教育中,有人認為思辨教育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盲目以思考之名,放任學生進行無止盡的錯誤思辨。事實上,標準答案與邏輯思辨並不衝突。好的老師會從學生作答思辨的過程中找出學生觀念的盲點,從而導正迷思。

面對科技發達、信息充斥、多元價值盛行的時代,學生容易迷失自我,未來人生或將面臨各種各樣的兩難抉擇與價值衝突。家庭與學校更應同步進行,從小開始培育思辨與判斷能力。

學校教育

思辨力的自我錘鍊

要想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老師、家長的引領當然很重要,但是思辨能力的養成絕對不是通過聽講就可以獲得的。思辨力的前提,需要主動要求自己進行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判斷。因此,對學生而言,日常生活中彼此相互鼓勵、相互質疑、相互點燃、相互成就,對思辨力的養成是大有裨益。

把握一切機會鍛鍊自己的思考能力:試著從不同利益關係人的角色去思考ㄧ個議題,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看法,並且思考要用什麼樣的理由去說服其他人認同你的觀點。這樣的練習並不容易,需要持續不斷的,有意識地在每一次的機會裡嘗試推進自己,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圈。

思辨力的自我錘鍊

羅素說過:很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那是因為他們懼怕孤獨。而孤獨正是通向思考世界的通行證(《孤獨通行證》叔本華)。然而,現實擺在眼前,177年後,思辨能力依然是評估考生的重要指標。因此,要培養思辨能力,還是享受這份孤獨吧!

相關焦點

  • 177年後,依然是評估考生的重要指標,思辨能力培養不容忽視
    顯然,177年前的那場舉人考試,要求考生根據齊國這段歷史,各抒己見。餘潛士憑藉這篇800字策論中,最終以近60歲高齡獲得全省第82名的成績,得中舉人。如今國考中的申論與之近似,申論還兼考察應試者對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文字表達等綜合能力。高考作文與177年前的舉人考試撞題,於巧合中又透露出必然性。高考作文、申論、策論,三者名稱不同,寫作方向也有所不同,然而卻有一個共同的考查指標:思辨能力。
  • 明德立人思辨課堂——中美教育體系對思辨能力培養&要求的差異
    你是否感覺孩子的個性依然不夠明顯?你的孩子面對問題是否有自己獨到的看法?我想,有這些情況的孩子,該上的不再是語數英補習班了,而是鍛鍊思辨能力的集訓營!但是在中國的課堂上,我們主要是以老師為中心,被動接受老師/教材上的觀點,並沒有大部分的機會可以讓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雖然近幾年我國教育已經有所改善,但是依然需要不斷進步。而與此同時,美國教育在表述能力的基礎上,已經開始要求孩子們在小學就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並不認為老師與教材上的觀點是正確的,而是讓孩子們學會批判性思維,成長為一個有思辨能力的獨立個體。
  •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同時,著名的蘇格拉底「詰問式」教學也被看作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典範。幾千年來,人們在思辨能力的培養上從未止歇,這是人類文明得以不斷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然而,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於思辨能力的界定沒有統一標準,當代學者和教育家對思辨能力的定義也莫衷一是。而就較為普遍的認識來看,思辨能力是指思考、分析、辨別的能力,理性和反思性是思辨能力的兩個核心要素。
  •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非常多的事情本質後面都有適用範圍的,考慮適用範圍就是思辨的問題。思辨能力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潛力。既然知道了思辨能力這麼重要,那麼孩子從小改如何培養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吧!一、學前階段培養思辨能力學前階段至關重要,這一階段的特徵也很明顯。
  • 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的培養
    這樣的理解雖然無可厚非,但它沒有注意到現代演講的理念和實踐已然發生了從講究修辭氣勢到注重理性思辨的重要轉變。過度對「演」的重視會削弱英語演講在發展學生思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與「演講」對應的英語有兩個詞語,一個是oration,另外一個是public speaking。Oration代表的是前現代的演講傳統。
  • 思辨能力是最被高估的能力
    思辨就是論準一種事情,一種理念。生活、工作,喝酒,扯蛋,到處都充滿了思辨。從經濟制度設計,教育系統咋整,公司策略,人生意義,方方面面都充滿思辨。 思辨不是沒用,而是它的作用被高估了。 (一) 假如你要找一個銷售人員,要招思辨能力強的,還是要招沉穩不甚活躍,但禮數周到,看起來有點平庸的?
  • 蔣曉道:基於培養思辨能力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2017 版語文新課標在對於語文課程性質的闡述中提到,語文課程應「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提出語文課程應「以核心素養為本」「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學生應通過語文學習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
  • 思辨能力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潛力
    這種動手能力的培養不是為了考試,而是最好的學習,讓人學會思辨。這種動手所達到的訓練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靠自己思考、靠自己找問題,這非常出色。在陳先生看來,國內的很多博士研究生,甚至是所謂的科學家,從他們做研究、思考問題、寫論文的方法上,缺乏思辨能力。
  •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促進英語專業教學改革
    英語專業的模式往往把語言習得和知識探究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因而常常忽略了在本科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通過語言獲取知識,並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夯實語言功底,提高思辨能力。其結果是,英語專業學生比較普遍地患有「思辨缺席症」。因此很有必要探討如何在英語專業知識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促進英語專業教學改革。
  • 思辨能力很重要,思辨力使你成為一個強大的人
    思辨能力很重要。有多重要呢?思辨力能使你面對強勢的時候能維權成功,能使你使用法律的時候,助力你的律師成功。能使你做銷售工作時,最大限度爭取資源。思辨力使你成為一個強大的人。為什麼這麼說?2.法律條款是死的,而且實行的法律條款和最高法的司法解釋也存在一些矛盾,這時候你就得活學活用,靠的是自己的思辨力。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找什麼樣的隊友,你的能力,決定了你團隊或整體生活的能力。
  • 2018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報告
    四是整體評估與報告撰寫階段(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8月初至11月初,圍繞評價指標,清洗數據和分析數據,設計評估模型,並按規則定義進行數據演算與擬合;11月初至12月底,組織業內資深專家開展同行評議,進行大數據覆核,起草修改評估報告;2019年1月至5月,修改完成評估報告。
  • 你可能不知道的美國教育:思辨能力培養的體系化
    2011年和2015年,筆者兩次去美國訪學,期間通過對當地小學、中學、大學本科課堂、研究生課堂的觀摩、體會,逐漸得出一個結論:從幼兒園到研究生的整個美國教育體系,是在以體系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照片由本文作者拍攝整理)2 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初步思辨能力
  • 復旦教授曲衛國: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培養
    這樣的理解雖然無可厚非,但他們沒有注意到,現代演講的理念和實踐已然發生了從講究修辭氣勢到注重理性思辨的重要轉變。過度對「演」的重視會削弱英語演講在發展學生思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據Merriam-Webster詞典,oration表示「演講」的義項出現在1504年,public speaking大約出現在1759年左右。
  • 教學法分享 |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思辨力
    然而最近幾年,我們常常聽到思維技能(Cognitive Competencies),尤其是思辨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無論各種教材目錄中會看到,還是新課標的核心素養中也做出了要求。那麼到底什麼是思辨力?為什麼在英語學習中提倡培養思辨力?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思辨力?
  • 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從「忍住」開始
    中國孩子普遍存在思辨能力欠缺的問題,歸咎起來,主要還是因為對思辨能力的培養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這種能力的鍛鍊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會學到知識,但是可以習得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自我,在平庸世俗的生活中保持獨立的靈魂,在眾說紛紜的聲音裡保持冷靜的思想,在紛亂中找到自我並堅定不已,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所以,思辨能力的訓練是最重要的學習。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說:「行動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
  • 哈佛公正課教授:教育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哈佛公正課教授:教育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中新網廣州12月7日電 (記者 楊薇 郭軍)風靡全球的哈佛大學明星教授、「公正」通識教育課老師麥可·桑德爾7日訪問廣州中山大學時強調,教育需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
  • 2020教育改革:綜合素質評價成為衡量學生能力的重要指標
    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強基計劃拓寬了人才選拔的視野,拓展了考生評價的維度,依據考試成績但不「唯分數」,立足考生內在特質,同時面向考生長遠發展,通過筆試、面試、實踐操作等多維度考核評價模式,多方面、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考察選拔。選拔將在高考分數公布後進行,通過折算高考成績和綜合能力測試成績,以綜合成績為依據擇優確定擬錄取名單。
  • 嚴贇利用英語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原標題:嚴贇利用英語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齊魯晚報濟南10月28日訊
  • 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培養學生獨立思辨能力
    徐揚生:去年,是香港中文大學50周年校慶,我們一直被評為全世界建校歷史在50年以下的新大學裡面全世界的第一名或者是最前面的幾名,這說明香港中文大學的發展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這個學校大概有幾個特色:一是,這所學校的中國文化根基非常深厚,當時在中國比較有名的學者參加了創辦這所學校。二是,它是一所把中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緊密融合的學校,所以這也是它的一個很重要的特色。
  • 國內專家聚首研討黃源深學術思想 培養外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外語界有一支創業團隊蜚聲業界——他們1979年至1981年被公派至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學成歸國後成為各大學的中堅力量。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英語教育家、資深翻譯家黃源深便是這個創業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