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少老教師還是講師,不是不想升,只是上不去

2020-12-15 帥小西De

小西有結識幾個關係不錯的中小學老師朋友,聚餐時也會聊到職稱話題。她們覺得我們大學老師評副教授、教授太容易啦。

但是,職稱評定同樣是大學一線教師心中的痛。為何我會這麼說呢?

近20年,是「工科為王」的時代,科研經費、論文和國家三大獎等將工科院校的排名整體拉升,效果顯著。這樣的提升帶來的是不在考慮學校本身層次、師資和定位如何,院校們「一窩蜂」地都轉去搞科研。

為了鼓勵老師們做科研(提升學校排名),在資源、經費有限的前提下,不少高校開始重科研、輕教學。比如,新增國家級課題和獎勵、高水平論文等科研獎勵豐厚。

可是,相對應的正常本科教學課時計算和教學課時費卻是不高,甚至部分高校學生大二、大三期間的實踐實習經費也是一再被壓縮。

最為關鍵的是教學相關的材料和獎項在職稱評定重佔比小,權重低。這直接導致很多大學老師,眼看自己科研起色不大,教學又對職稱晉升無太大幫助時,開始變得散漫、混日子,慢慢就成了學生眼中的「壞導師」。

事實上,不是每個大學老師都適合做科研,也並不是每個想做科研的老師都有機會走得更遠。一旦在科研路上被「耽擱」,在職稱評定體系側重科研因素的大背景下,年輕博士也許就是一輩子的講師,遠不止年齡挺大。

前幾天,小西寫的一篇關於博後待遇的文章,我提到部分高校是按副教授待遇給博士後發錢。一個朋友的評論,博後待遇也許就是不少青年教師一輩子的高峰,真的是非常扎心啊!

如今,國內高校同期都會引進大量博士(青年教師,給予特聘教授或副教授待遇),採用「非升即走」的殘酷選擇模式,僅篩選其中少量博士留校。這類模式對學校發展的好處顯而易見,也給年輕老師帶來極大的壓力。

在這個篩選的過程中,部分被淘汰的博士選擇去一些低層次的院校(如985大學去雙非院校),或者直接轉去企業工作(待遇不錯的)。換句話說,在這場競爭中失敗後,也許連個大齡講師都做不成。

就算沒有採用「非升即走」模式的高校,青年教師想從講師晉升到副教授一樣很難。為何這麼說呢?

通常,青年教師引入後會歸屬於某個課題組/團隊,而且同期也許不止引進一人。除了和同校的其他年輕教師競爭(高校教授、副教授/在職教職的比例有限制),也會和團隊內的同齡人PK(課題組帶頭人有偏向的)。

一個好的團隊對年輕講師的科研起步非常重要,也極為關鍵。部分好課題組甚至將2-3年的部分成果「堆」到一個青年講師身上(如國家級、省級獎勵排名靠前等)。這對於她們的職稱晉升非常有幫助。

反過來說,團隊實力不強的年輕講師想要升副教授,就會變得很難。比如說,理工類的青年講師想要晉升副教授,最低也得有個青年基金資助、幾篇sci論文、教學成果等。具備這類條件後,參加答辯時還得看機遇。

當然,大學內還有一部分僅有碩士學歷的老師(學歷不足),年齡也比較大,不想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或者轉崗)。按目前政策要求,除非是有重大科研獎勵或成果(走破格渠道),否則碩士學歷的她們無法評副教授,只能是講師。

至於,看不慣職稱評定「貓膩」,放棄評定的老師也有(轉做教學或課題掙錢),比例非常低。不過,就我熟悉的院校來說,感覺每個大學總歸還有那麼幾個老師是這樣,講師的她們知名度卻是很高。

另外,成果的認定一般是5年,而且從上個職稱認定後計算。比如說,很多博士在讀期間成果優秀,進校認定為講師後,評副教授時博士期間的材料就不能使用。

最後,小西想說太多的講師,不是自己不想上,而是上不去。加油!

相關焦點

  • 高校教師非升即走,青椒壓力大?!
    這一消息在學校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中引起較大反響,大家擔心,編製取消後,財政對學校的撥款是否會大幅減少?沒了編制,是否意味著學校可以隨時炒人?這種擔心目前看還是計劃之中,而另外的玩法卻已經實行了很多年,「非升即走」是很多重點大學招收新教職員工的做法。
  • 一些大學老師,為什麼年紀挺大了卻還只是個講師?原因有三個
    「一些大學老師,為什麼年紀挺大了卻還只是個講師?」有人問。有的大學老師年紀很大還是講師?這個問題和「為什麼很多小學教師快要退休了怎麼還是初級教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們知道,中小學教師的職稱包括初級教師(二、三級教師)、中級教師(一級教師)和高級教師(副高、正高級教師)這三種款式,而大學教師的職稱同樣也有不同的類別:大學教師中「含金量」最低的是助教,比助教逼格高一點點的就是講師,而講師往上一步爬就成了副教授(上海財大騷擾女生的錢某好像就是副教授),而大學教師職稱中最高的當然是教授這個級別。
  • 大學青年教師非升即走 男教師英年早逝令人唏噓
    他的英年早逝,讓被稱為「青椒」的大學青年教師群體,再次回到公眾眼前,持續引發關注。  「何智的去世也許只是偶然事件,但我們同為高校教師,物傷其類,他今日的死亡,讓我聯想到我明日的死亡,至少是職業生涯的死亡。」36歲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講師夏衍說,人們喜歡把目光停留在最拔尖的一部分,然後用少數代表全部,實際上,高校青年教師並非「人人風光」。
  • 優秀講師入職9年未評職稱被清華解聘 非升即走引爭議
    所謂「非升即走」,就是1994年清華出臺規定,講師、副教授在規定時間內學術成果不足以提高職稱,應自行走人,後來調整為非升即轉,對那些走不了的人進行分流。  清華外文系講師方豔華的英文寫作課,深受同學喜愛。但她因忙於教學,無暇搞科研,根據入職合同規定的「就職9年未評職稱老師必須離職」條款,她被清華解聘,轉為職員。
  • 講師在大學裡屬於什麼層次,年齡大仍然沒有評上副教授的講師多嗎
    大學講師大學老師的職稱主要有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不過,現在助教基本上沒了,因為高校招的都是博士,博士進普通高校都直接就是講師了,如果進的是好一些的學校,一般是助理教授,和國外學習的,看起來很厲害,不過從一定意義上還不如講師,因為講師是正式編制,而助理教授是臨時的,非升即走,五年內成果不達標或者說競爭不過別人,直接走人,當然助理教授的待遇還是不錯的,比講師要強。
  • 僧多粥少~高校青年講師職稱晉升之痛
    張放的博士班同學在另一所高校任教,學校規定要有出國經歷,考慮家裡經濟條件,這位同學自費10多萬元去了臺灣,沒想到剛剛結束訪問學者返校,就得到新消息:規則改成新疆等邊遠地區支教半年以上就行。論文的標準也常變動。有時規定年限,今年的算,去年年底的就不算;有時變標準,今年這個期刊上發的論文屬於核心,明年評委換了,又不是了。
  • 武漢大學教師聘任改革「非升即走」熱議背後
    即使是這樣的數字,晉升副教授的通過率依然不高,這也是挑動高校很多年輕教師敏感神經的核心問題。邊金鸞認為,新選聘教師的考察期是6年,3年就能轉聘成功的屬於特別優秀,可提前進入固定教職;其他人員還有3年考察期,只是沒有提前轉聘固定教職,不是直接被淘汰。
  • 閒雲野鶴在高校做一輩子講師,好不好?
    不想做科研的高校教師可以定位自己為特殊人才:閒雲野鶴逍遙體外製。我985,所處學院眾多老講;而年輕講師們在白熱化拼搏:每年十幾個精英追逐2個指標,今年沒過,明年加入更多精英展開追逐。看得驚心動魄。我勸你:既然讀了博士有科研根基,可以不溫不火地進行一些科研:寫些論文,參與一些課題,做些項目。不用太費神。因為有時學校會有機會給一直沒放棄的人。比方,我們學校就針對上年紀的教師特設教學崗:到一定年齡符合要求就可以上副高正高。這要求比學院的要求要松很多,只要沒有教學事故,有足夠教學量,在教學上有突出之處就可以上。
  • 77年考入大學的老教師現在還是初級職稱,合理嗎?
    77年考入大學的老教師,現在還是初級職稱,這得是多麼難得的小概率事件呀。合不合理要看具體情況,不能一概而論,說實話,很難出現這種情況。一、77年考入大學的大學生可是寶貝。所以無論畢業分配在哪裡都會得到重視,估計分配在高中、大學的可能性大。因為當時太缺乏人才了,正宗大學畢業生是各單位都喜歡的寶貝。二、當年大學畢業的老教師還是初級職稱真的是小概率事件。正常情況下,無論是在中小學還是在大學,大學畢業在88年職稱開始職稱制度時就可以定初級職稱。
  • ★僧多粥少~高校青年講師職稱晉升之痛
    張放的博士班同學在另一所高校任教,學校規定要有出國經歷,考慮家裡經濟條件,這位同學自費10多萬元去了臺灣,沒想到剛剛結束訪問學者返校,就得到新消息:規則改成新疆等邊遠地區支教半年以上就行。論文的標準也常變動。有時規定年限,今年的算,去年年底的就不算;有時變標準,今年這個期刊上發的論文屬於核心,明年評委換了,又不是了。
  • 清華大學教師「非升即走」 學生呼籲「請留任」
    與清華等大學不同的是,中青政並未實行「不升即走」制度,教師學術研究壓力相對較輕,可以把更多時間放在教學上。  在職稱評定中,科研成果還是職稱評定的重頭。科研成果包括論文發表數量,專著、科研項目數量等。一般升副教授需4-6篇,升教授6-10篇,其中還必須有「核心期刊」、「權威期刊」。  相較於科研成果的剛性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投入則沒有量化的標準。
  • 王曉琮:14歲上北大,教學40年仍未評職稱,如今成哈理工最紅講師
    這個形象不端莊,舉止不得體的老人,雖然與常人印象中的老師形象大為不同,倒是他確實是哈理工的講師,更是許多哈理工老師心中的偶像。 這種能力不是一般大學教師能夠做到的,其實對於許多第一次上王曉琮課的學生來說,他們也擔心他的能力。 然而當王曉琮開始講課,他展現出的強大知識儲備,以及語言間邏輯間的嚴絲合縫,會讓你驚訝。同時在課後對他的課堂內容進行復盤,再對照教材內容,你會發現所講一絲不差。這就體現了王曉琮強大的記憶能力。 關於王曉琮變態的記憶能力,有這麼一件事情。
  • 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可以去大學當老師嗎?
    正因如此,很多同學都把畢業後成為一名大學教師,當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職業目標。從高校招聘的形勢看,本科畢業後想要留在學校任職,基本上成為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為了實現自己成為大學老師的夢想,不少同學選擇了讀研繼續深造。那麼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究竟能不能成為一名大學老師呢?答案是肯定的,不過難度很大。
  • 教齡30多年的老教師,教出的學生很多已是高級職稱,自己還是初級
    幾十年來的教學工作,已經不知道培養了多少優秀學生,其中很多學生畢業出來工作後,都已經先後評上了高級職稱。但培養了那麼多高級職稱人才的自己到現在還是初級職稱,因此感到很委屈。從那些老教師的評論中,可以看出,他們大部分都是在農村學校任教。能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在農村學校工作,確實是需要一顆能耐得起寂寞的心。俗話說得好,像這樣紮根農村學校幾十年,即使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 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導有什麼區別?很多人都不知道
    教師在未受聘為教師以前先從事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教學輔助工作,熟悉大學的基本教學條件和教學的組織。其實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助教是在這個學校的新教師而已。我大學本科有很多老師,專業研究能力也很強,但一看簡介是助教。當時我們就很好奇的和老師溝通,才發現助教只是來學校的新教師一種稱謂而已。之前這位老師是在公司當高管,她自從有了家庭和孩子。
  • 非升即走,大學也在996,高校青年教師的績效困境
    年關難過,但對於在Z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執教的王瓊(化名)來說,難過的不只是年關。不同名目的經費分別會對績效進行統計和獎勵,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壞消息,她有一篇論文年初被某中文期刊接收了,但出版社通知從這一期開始壓縮版面,需要砍掉一些文章,如果不想等待,建議另投其他期刊。 考核結束,每個人的各項數據都會在全大學公示。種種標準中,論文和課題是硬通貨。
  • 孩子馬上就要升高中了,不想繼續上,成績蠻好的怎麼辦?
    他問的是:「初中,馬上就要升高中了,不想繼續上,成績蠻好,怎麼就業?」看到孩子問道這樣的問題,內心其實還是有一些難過的。想當初老王有一個好友也是有這樣的想法,覺得讀書沒啥意思。後面他後悔了。老王想說:孩子是什麼事讓你萌生了這麼「偉大」的想法?
  • 高校青年教師之困:無「編制」,非升即走
    雖然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大學教師晉升政策和要求,不同州、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學校政策也有所不同,但共性也十分突出。在北美,大學教師並非不分崗位,全員實行「非升即走」。研究型大學的教師(Faculty)大致可分為終身教職序列(Tenure Track),和非終身教職序列(Non- Tenure Track)。
  • 北師大畢業就可以去大學教書?大學需要的不是單純的教師
    大學教授是一個體面的職業,社會地位相當的高,一提到你是大學教授,就自帶「知識光環」。當然能成為大學教授,那也必須是有兩把刷子的。收入高、社會地位高、受人尊敬,多麼理想的職業選項,自然也有不少家長,想把孩子朝這個方向培養。
  • 「上名校就選尚名校」你不是沒有時間,你只是不想去行動
    1  前些天和朋友見面,看到他還是過去那副老樣子,我就問他:「你半年前不是嚷嚷著要堅持鍛鍊身體,還到健身房辦了年卡嗎,怎麼過去這麼久了,你還是沒瘦下來?」  朋友還是體態臃腫,大腹便便,臉上滿是油光,那腰間的贅肉更是被皮帶勒得分外明顯。他不好意思地撓撓頭,嘆了口氣說:「我這不是忙不過來嗎,公司的事情太多了,我總是開會加班,根本沒時間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