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有結識幾個關係不錯的中小學老師朋友,聚餐時也會聊到職稱話題。她們覺得我們大學老師評副教授、教授太容易啦。
但是,職稱評定同樣是大學一線教師心中的痛。為何我會這麼說呢?
近20年,是「工科為王」的時代,科研經費、論文和國家三大獎等將工科院校的排名整體拉升,效果顯著。這樣的提升帶來的是不在考慮學校本身層次、師資和定位如何,院校們「一窩蜂」地都轉去搞科研。
為了鼓勵老師們做科研(提升學校排名),在資源、經費有限的前提下,不少高校開始重科研、輕教學。比如,新增國家級課題和獎勵、高水平論文等科研獎勵豐厚。
可是,相對應的正常本科教學課時計算和教學課時費卻是不高,甚至部分高校學生大二、大三期間的實踐實習經費也是一再被壓縮。
最為關鍵的是教學相關的材料和獎項在職稱評定重佔比小,權重低。這直接導致很多大學老師,眼看自己科研起色不大,教學又對職稱晉升無太大幫助時,開始變得散漫、混日子,慢慢就成了學生眼中的「壞導師」。
事實上,不是每個大學老師都適合做科研,也並不是每個想做科研的老師都有機會走得更遠。一旦在科研路上被「耽擱」,在職稱評定體系側重科研因素的大背景下,年輕博士也許就是一輩子的講師,遠不止年齡挺大。
前幾天,小西寫的一篇關於博後待遇的文章,我提到部分高校是按副教授待遇給博士後發錢。一個朋友的評論,博後待遇也許就是不少青年教師一輩子的高峰,真的是非常扎心啊!
如今,國內高校同期都會引進大量博士(青年教師,給予特聘教授或副教授待遇),採用「非升即走」的殘酷選擇模式,僅篩選其中少量博士留校。這類模式對學校發展的好處顯而易見,也給年輕老師帶來極大的壓力。
在這個篩選的過程中,部分被淘汰的博士選擇去一些低層次的院校(如985大學去雙非院校),或者直接轉去企業工作(待遇不錯的)。換句話說,在這場競爭中失敗後,也許連個大齡講師都做不成。
就算沒有採用「非升即走」模式的高校,青年教師想從講師晉升到副教授一樣很難。為何這麼說呢?
通常,青年教師引入後會歸屬於某個課題組/團隊,而且同期也許不止引進一人。除了和同校的其他年輕教師競爭(高校教授、副教授/在職教職的比例有限制),也會和團隊內的同齡人PK(課題組帶頭人有偏向的)。
一個好的團隊對年輕講師的科研起步非常重要,也極為關鍵。部分好課題組甚至將2-3年的部分成果「堆」到一個青年講師身上(如國家級、省級獎勵排名靠前等)。這對於她們的職稱晉升非常有幫助。
反過來說,團隊實力不強的年輕講師想要升副教授,就會變得很難。比如說,理工類的青年講師想要晉升副教授,最低也得有個青年基金資助、幾篇sci論文、教學成果等。具備這類條件後,參加答辯時還得看機遇。
當然,大學內還有一部分僅有碩士學歷的老師(學歷不足),年齡也比較大,不想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或者轉崗)。按目前政策要求,除非是有重大科研獎勵或成果(走破格渠道),否則碩士學歷的她們無法評副教授,只能是講師。
至於,看不慣職稱評定「貓膩」,放棄評定的老師也有(轉做教學或課題掙錢),比例非常低。不過,就我熟悉的院校來說,感覺每個大學總歸還有那麼幾個老師是這樣,講師的她們知名度卻是很高。
另外,成果的認定一般是5年,而且從上個職稱認定後計算。比如說,很多博士在讀期間成果優秀,進校認定為講師後,評副教授時博士期間的材料就不能使用。
最後,小西想說太多的講師,不是自己不想上,而是上不去。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