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師「非升即走」 學生呼籲「請留任」

2020-12-15 新京報網

  女講師方豔華根據「就職9年未評職稱必須離職」規定面臨「非升即走」;學生認為規定太過死板

  時隔20年,清華大學「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再次進入人們視野並引發關注。

  1993年,清華開始試行的人事改革制度中規定,講師、副教授在規定時間內學術成果不足以提高職稱,應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後來調整為「非升即轉」。

  今年4月,清華大學決定不再續聘外文系講師方豔華後,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畢業生、共計50多封4萬餘字的請願書,希望將這位「因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導致科研成果不足」的老師留在教學崗位。

  目前,方豔華已與校方達成一致,轉崗為職員。然而,因「辭方事件」產生的「教學與科研孰重孰輕」的爭論仍在繼續發酵。

  學校: 9年未評職稱老師須離職

  據清華大學學生刊物《清新時報》報導,今年4月初,37歲的外文系講師方豔華開始了3年一次的述職工作。答辯結束後,系內決定繼續聘任。

  述職中,主管外文系教學工作的副主任張為民對方豔華的評語是:「教學效果優異,深受學生歡迎。獨特的英語寫作教學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與學生請願書中對方豔華的評價相同。

  但外文系將材料上報至校人事處進行最終核定後,方豔華因學校「就職9年未評職稱的老師必須離職」的規定,面臨「非升即走」。

  這也是方豔華與學校此前籤訂合同中的條款。

  除方豔華外,外文系另一名年紀較大的老師,及微積分助教閻浩等多名教師均因此制度離開教學崗位。

  老師: 重教學沒精力做科研

  方豔華與閻浩的相同點是,兩人的教學質量均受到學生們的認可和稱讚,但兩人也都已數年未發表過學術論文。

  「寫作課不能作為研究型(課程)去學。我不能上課說『我教一下寫作的各種技巧,然後大家自己去練』吧?」方豔華描述自己的教學理念時稱,與其他院系不同,外文系承擔了較重的基礎教學任務,教師被分為教研系列和教學系列。針對專業寫作類課程,空對空地傳授宏觀理論收效甚微,教師只能通過一對一的溝通、作業修改促進學生進步。

  專業寫作訓練不同於研究類課題,一線教學佔用了方豔華絕大部分時間。

  「我不可能有很多精力去做研究,但我是在培養中國最優秀大學生的溝通方式、思維能力,對他們以後走入社會、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其實是更有價值的。」方豔華說。

  學生: 勤懇教書老師應悉心愛護

  方豔華曾經的學生,外文系2011屆畢業生龐博在得知老師面臨解聘的遭遇後,發起了一項請願活動。5天裡,希望方豔華留任的畢業生來信有50多封。

  現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2011屆畢業生王蕾的請願信是網絡中流傳最廣的一封。

  「方老師讓我重新認識英文寫作,她叫我們忘記為了高考而背誦的八股文,她鼓勵我們發出自己的聲音。通過英文寫作課,我們學習全新的視角觀察這個世界,拷問那些不經審視的觀點,重塑自己的價值觀。」王蕾在信中說,「像方豔華老師這樣已經在清華園內勤勤懇懇教書育人多年的人,才是學校最珍貴的財富,應當悉心愛護。職稱固然是評價一個老師的標準之一,但未必能全面衡量他的貢獻。」

  更多學生則認為,僅用職稱、論文數量衡量教師能力、決定教師去留的制度太過於死板,「至少應該把學生的意願加進去。」

  ■ 追訪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學校重視教學 教師科研壓力較輕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一名老師稱,該校相對比較重視教學,每學期結束,學生通過網站對所選課程老師進行評估,內容包括授課方法、教案編寫、上課態度等十餘項,以及簡短的評語,這些內容教師也均可看到。

  與清華等大學不同的是,中青政並未實行「不升即走」制度,教師學術研究壓力相對較輕,可以把更多時間放在教學上。

  在職稱評定中,科研成果還是職稱評定的重頭。科研成果包括論文發表數量,專著、科研項目數量等。一般升副教授需4-6篇,升教授6-10篇,其中還必須有「核心期刊」、「權威期刊」。

  相較於科研成果的剛性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投入則沒有量化的標準。教師在學校的地位取決於職稱,而職稱則取決於論文及項目的數量。

  該老師說,在評職稱的高壓之下,教師對學生的投入常要「憑良心」、「憑操守」,對學生投入再多的精力,評職稱時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有的老師重視教學,寧可不去評職稱,也不願到處去發表低質量的論文,那麼他的生存狀態則要看學校提供給他的寬容度。

  復旦大學

  引入「代表作」制軟化「非升即走」

  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侯體健介紹,復旦大學2007年開始實行「非升即走」制度,但在實行過程中發現,此制度存在將學術研究數量化等弊端。種種數據化的剛性要求,使得青年教師很可能過度追求論文發表數量而忽略對質量的嚴格要求,使得學術變成浮誇攀比的競技場。

  侯體健副教授說,於是,2010年,復旦大學開始試點施行「學術代表作」制度,並於2012年起在全校推行。顧名思義,此制度的評定核心是學術成果的影響力,即質量,而不是數量。

  侯體健說,此制度的關鍵是,如何對教師的學術代表作進行評估。學校教師的職稱評定需要經過三輪投票,投票參與方包括全系教授,校外專家以及校學術委員會。「學術代表作」制度的引入,在以往的「非升即走」制度中加入了柔性因素,緩和了舊制度過度重視數量的弊端,更有利於教師安心做科研,下些真工夫。同時,有很多專業,尤其是文科專業,在實行「非升即走」這樣的硬性制度時,存在很多客觀阻礙。例如,中國古代文學、古文字學等專業,幾乎沒有國際核心期刊,古文字論文在國際上進行發表審核時也很難操作。而「學術代表作」制度則可以很好地解決此矛盾。

  清華大學人事制度改革

  1993年

  清華大學開始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提出「非升即走」實施方案,意在通過末位淘汰制優化師資隊伍,實現人才流通。

  1994年

  「非升即走」方案正式實行。

  其中規定:初級職務在達到任職年限後三年內升不了中級;中級職務達到任職年限五年內升不了副高級者,「非升即轉或非升即走」。

  1999年

  清華大學實行有限期與長期聘用相結合的聘用制度,將「非升即走」制度化。

  新制度強調:對新聘人員實行連續合同聘用,規定初級職務最多兩個聘期,中級職務最多三個聘期,如不能晉升高一級職務則不再續聘;副教授以上經過一至兩個聘期後可長期聘任。

  同年

  清華又取消了新聘教師的任職資格證書,代之以具備明確聘期的教師職務聘書,聘任年限與合同聘用期限同步。

  (1998年至2002年,聘用合同沒有續聘〈含未滿合同〉的教師佔籤聘人數的10.8%。至此,合同制逐步佔領「鐵飯碗」意識,在清華推廣開來。)

  2004年

  清華大學前任校長顧秉林院士在接受《文匯報》採訪時,對當時的人事改革制度的設想進行了通俗闡釋:「經過兩個周期也就是6年,如果你還沒有升職,那就應該離開。」由於現實「執行難度太大」,迄今為止清華的改革措施依然「相對平穩」。

  ■ 背景

  1940年美國高校實施「不升即離」

  在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非升即走」並非清華原創。

  1940年,美國大學教授協會和美國大學協會聯合通過了《關於學術自由和終身教職的原則聲明》,提出廣為人知的「Tenure-Track」制度(又稱「up-or-out」,「不升即離」制)。

  為了獲得終身教職,美國大學專職教師往往要經歷獲取博士學位、博士後研究(2-3年)、助理教授(至少5年)、副教授(3-4年)和正教授的發展「流水線」。在助理教授試用期內,若無職位晉升,則必須走人;若達到評定標準,則有永久或繼續任職的資格,除非某些不可抗因素幹擾。

  清華大學方豔華老師的轉崗引發學生熱議。非升即走,本是一個名牌大學的通例,在中國則不行了?主要還是我們的觀念與制度建設。一個老師,沒有科研,很難說可以搞好教學。我們不能因為個別人教學能力強而懷疑這一制度。網友河南工業大學教授劉廣明

  職稱評定的標準、導向是有問題的。教學、科研還是應該有所區分。一些專業的學術論文,甚至包括大部分縱向課題,究竟有多大價值?過分強調這些所謂的科研成果,而忽視教學效果,是否有違「教師」這個職業的核心價值?這些是政策制定者應該考慮的問題。網友@serenityzq

  新京報記者 石明磊 見習記者 張婷

相關焦點

  • 高校教師非升即走,青椒壓力大?!
    源起於美國的這一制度,在1990年代由清華大學率先引入,其目的在於通過剛性的制度設計鼓勵競爭,以改變我國教師崗位名義上是合同制而事實上所有人都是終身職的面貌。不少高校新教師在進校時不給正式編制,之所以手握編制後而不給,是因為這些高校打破終身教職,採用了非升即走加末位淘汰的教師聘用機制。
  • 高校青年教師之困:無「編制」,非升即走
    中國的「非升即走」制,來源自北美的Tenure Track,即終身教職制。處於非終身教職序列的教師,如研究序列(Research Track)主要從事科研工作,依靠項目經費「養活」自己。因此只要能夠拉到經費就可以留任,不競爭終身教職,也無需「非升即走」(Up or Out)。而處於終身教職序列的教師們,則需要兼顧教學(Teaching),科研(Research)和服務(Service)等多方職責。
  • 爭議「非升即走」:要科研,不要教學?
    (本文首發於2019年1月24日《南方周末》)2014年,清華大學外文系講師方豔華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後期限。學校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畢業生共計五十多封、四萬餘字請願書,他們稱方豔華「因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導致科研成果不足」,希望校方留下這位「好老師」。越來越多的高校新進教師都要面臨「非升即走」的考驗。
  • Tenure-Track與「非升即走」
    1993年,清華開始試行的人事改革制度中規定,講師、副教授在規定時間內學術成果不足以提高職稱,應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後來調整為「非升即轉」
  • 完善職稱評審機制,高校引入教師「非升即走」制度涉嫌違法?
    「非升即走」制度的起源及引入 「非升即走」制度是一種在許多組織中廣泛使用的用工制度,例如企業、軍隊、高校、醫生及律師行業等領域。到1820年哈佛已經行成了臨時助教和永久教授相分離的職業軌道,由此奠定了「非升即走」制度的雛形。 當然,哈佛大學在開始的100年時間裡,並沒有嚴格執行聘期制,多數初級教師任期結束後仍可續聘,留任成為常態。直至1860年該校對新入職教師提出了達到某種等級的限制,即低職稱教師一定任期後必須晉升職稱,否則不予續聘,由此形成「非升即走」制度。
  • 非升即走對青年教師有多殘酷?35歲被學校掃地出門,沒有撤退可言
    一些高校開始實行非升即走策略。對於剛入職的青年大學教師來說,這樣的策略無疑是「雪上加霜」。博士畢業至少三十出頭,此時入職高校,既要承擔教學任務,又要頂著科研壓力,如果在35歲之前沒能成功升任副教授,不好意思,請另尋高明。在這樣的年紀,又是博士學歷,幾乎沒有撤退可言。但現實的情況是,高校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相比於以前,青年教師承受的壓力更大,非升即走對於青年老師來說非常殘酷。
  • 「非升即走」的情理法辨析
    ,「限期升等,非升即走」作為舶來經驗之一應運而生。該制度強調教師在一定時限內的成果產出,達標者順利進入下一個競技場,否則就面臨「被迫轉崗」或「掃地出門」的結局。以我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為例,前者的通常做法是對新進人員實行「3+3非升即走制」,規定在第一個三年合約到期時,達標但未能升等的給予第二次機會,期滿仍升等失敗則按合約予以解聘;後者的做法俗稱「六年條款」,講師和助理教授多被要求在六年內升等。
  • 武漢大學教師聘任改革「非升即走」熱議背後
    呼喚更加完善的現代教師評估體系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武漢大學推出的「3+3」聘期制其實不難理解,就是各高校都在推進的「非升即走」制——在規定聘期中,必須完成規定的考核指標,通過聘期考核,繼續聘用,轉為事業編制,或者長聘軌,否則就將被解聘、離開。
  • 優秀講師入職9年未評職稱被清華解聘 非升即走引爭議
    優秀講師入職9年未評職稱被清華解聘 非升即走引爭議 2014-07-29 15:37:16「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在時隔20年後再次引發關注,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
  • 非升即走,大學也在996,高校青年教師的績效困境
    新入職的教師必須先接受預聘崗位的考驗。預聘崗位的聘期為3年,最多只能籤訂兩次合同(3+3)。如果被聘者在這兩個聘期內沒有能夠完成晉升(如從助理教授升為副教授),則自動解除聘用關係。 青年教師們常用一個更直截了當的說法:「非升即走。」
  • 大學青年教師非升即走 男教師英年早逝令人唏噓
    學習國外「非升即走」  2015年年底是夏衍評副教授的最後機會。  夏衍說,和國內多所知名大學一樣,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實行「非升即走」的政策——講師有為期5年的固定期合同,聘期內評不上副教授,就不會再續聘。
  • 不給編制,非升即走,青年科學家該何去何從?
    簡單來說,終身教職制度「進來時不給編制,六年後非升即走」,要求高校教師進入大學後需要經過一段考核期,如果能通過考核才可以獲得終身教職。如果沒有通過,則必須準備離開,尋找下家。終身教職:學術自由還是穩定工作?
  • 非升即走第三年:完不成,就滾蛋
    「非升即走們」的焦慮才是天長地久的。因為對於即將考核期滿的青椒來說,稍有不慎,下一個教師節就不知道和誰一起過了。我就是其中一個。兩年前,我從北京的一所高校畢業,來到這所同樣知名的高校任職。待遇是:年薪十八萬,聘期三年,科研獎勵另算,按師資博後管理。
  • 大學老師的非升即走政策,到了中國,是怎麼變化的?
    非升即走本來是個合理的政策,問題是該政策引進中國後被偷換了基本的運作條件。美國的非升即走指的是該老師在指定的六年時間裡因沒能完成雙方都同意的指標而晉升不了,因此得走人。美國的政策被大家接受是因為它是公平合理的: 申請人知道晉升條件,且達到這個條件一般都會晉升。
  • 非升即走的985高校青年教師們,還在為了論文數目拼命
    青年教師所面臨的是這樣一項制度:新入職的老師不再有編制,只籤三年或六年的預聘合同,到期時由校學術委員會投票定去留,留下的晉升副教授,否則就只能離開。這項起源於北美的終身教職制,在國內叫做「非升即走」,最近十年,全國39所985高校中至少已有34所施行了這項新的考核制度。
  • 留任率高達85%!考特崗教師的人,三年後都變了…
    很多人都覺得特崗教師不好,原因就是學校過於偏遠,那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竟然如此為什麼有人考教師編制時,沒有選擇教師公招而選擇了考特崗教師?學歷要求眾所周知,特崗教師和教師公招對於學歷的要求並沒有特別大的區別,特崗教師學歷要求為專科師範,本科可非師範;而教師公招主要分為地區要求,主城招聘學歷要求一般為本科、研究生,區縣招聘一般為本科、專科,主城和區縣部分崗位國民教育學歷也可以報考。那麼兩者之間最重要的差別在哪裡?
  • 服務期滿留任可轉編?特崗教師發展廣闊待遇不輸公辦教師
    從教師的特定方向來看分為特崗教師和支教教師!國家對特崗教師的政策扶持力度將逐漸增大,特崗教師的優勢也逐漸增多!特崗教師逐漸成為應屆畢業生的實現自我價值的首選。特崗教師面臨的挑戰!特崗教師在教學方面的挑戰:教學工具的落後與缺少,家長對於學生教學培養的缺失讓特崗教師的工作範圍和職責比一般的教師更大更廣。
  • 2018年全國特崗教師留任率超九成
    本報北京1月17日訊(記者 歐媚)教育部今天發布2018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實施情況通報。2018年全國計劃招聘特崗教師9萬人,截至2018年9月底,實際招聘到崗8.52萬人,計劃完成率為94.7%。
  • 22842名教師支教與江西體罰學生的教師「支教」
    分析兩個事件1、大家先看第一個事件:近日,教育部印發通知,明確:2020-2021學年全國計劃選派22842名教師,支援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其中義務教育階段計劃選派21635名,非義務教育階段計劃選派1207名。
  • 顏寧微博披露自己在清華大學的收入,一年正教授僅有10萬元
    請為「科研動態」設置星標(具體操作見文末動圖),文章點一下「在看」,保持互動熱度,就能及時收到每期推送啦。 近日,顏寧在微博吐露自己當年被清華大學破格特聘為正教授的一年收入為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