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講師入職9年未評職稱被清華解聘 非升即走引爭議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優秀講師入職9年未評職稱被清華解聘 非升即走引爭議

2014-07-29 15:37:16來源:北京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劉彥領

  一個老師的轉崗、一個老師的離開,讓清華大學「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在時隔20年後再次引發關注,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所謂「非升即走」,就是1994年清華出臺規定,講師、副教授在規定時間內學術成果不足以提高職稱,應自行走人,後來調整為非升即轉,對那些走不了的人進行分流。

  清華外文系講師方豔華的英文寫作課,深受同學喜愛。但她因忙於教學,無暇搞科研,根據入職合同規定的「就職9年未評職稱老師必須離職」條款,她被清華解聘,轉為職員。學生們已發起請願活動,希望留住這位老師,「評價一個老師時,最有發言權的難道不是她的學生嗎?」

  除方豔華外,這次不再續聘的還有清華大學最受歡迎的微積分助教閆浩。學校有意安排他轉任職員,但閆浩拒絕了,「不讓我教課,是對我能力的最大浪費。」

  以科研而非教學為衡量標準,是此次爭論的核心問題。學生們表示,僅用職稱、論文數量衡量教師能力、決定教師去留的制度是否太過於死板。很多網友認為,職稱固然是評價一個老師的標準之一,但未必能全面衡量他的貢獻。過分強調那些所謂的科研成果,而忽視教學效果,是否有違「教師」這個職業的核心價值。 據中青報

  網評】

  @水木網友:其實最初應該定好,教學和科研所佔的比重。像這種在一線教學的優秀老師,其實對於學生來說是好事。

  @同學:不僅是清華,世界上大部分研究型大學在招收faculty(教員)的時候都以學術水平作為主要依據,教學水平也是考慮因素之一,但優先級比較低。

  @bonbonfishchen:做學問的就好好去做學問,教書育人的就好好教書育人!

  @簟紋燈影Y:大學的科研固然重要,但是不要忘記大學中還有個「學」字。究竟是現下的職稱重要,還是對學校文化的傳承、學生素質的培養重要,是當下大學需要認真考慮的。

  @WHUhank:應該並重。如果真的只需要教書,現在的網絡都可以當學生老師了,哪還需要課堂。大學本來就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基礎教學。

  @金山夜話博主:有職稱的未必稱職,稱職的應該給個職稱;有職務的未必務職,務職的應該給個職務……社會除去需要那些有職稱、職務人的裝點,更需要那些稱職務職人的實幹。這不能僅靠人治,更需要一種合理社會機制的保障,才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教師「非升即走」 學生呼籲「請留任」
    女講師方豔華根據「就職9年未評職稱必須離職」規定面臨「非升即走」;學生認為規定太過死板
  • 爭議「非升即走」:要科研,不要教學?
    (本文首發於2019年1月24日《南方周末》)2014年,清華大學外文系講師方豔華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後期限。學校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畢業生共計五十多封、四萬餘字請願書,他們稱方豔華「因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導致科研成果不足」,希望校方留下這位「好老師」。越來越多的高校新進教師都要面臨「非升即走」的考驗。
  • 高校教師非升即走,青椒壓力大?!
    這種擔心目前看還是計劃之中,而另外的玩法卻已經實行了很多年,「非升即走」是很多重點大學招收新教職員工的做法。所謂非升即走,即『up-or-out』合同,不少高校新教師在進校時不給正式編制,之所以手握編制後而不給,是因為這些高校打破終身教職,採用了非升即走加末位淘汰的教師聘用機制。值得注意的是,日歐諸國幾乎罕有普遍採用這一機制者。非升即走的核心是在規定期內拿不出相應的科研成果即須離職。
  • 「非升即走」的情理法辨析
    ,非升即走」作為舶來經驗之一應運而生。以我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為例,前者的通常做法是對新進人員實行「3+3非升即走制」,規定在第一個三年合約到期時,達標但未能升等的給予第二次機會,期滿仍升等失敗則按合約予以解聘;後者的做法俗稱「六年條款」,講師和助理教授多被要求在六年內升等。對此,諸如「水土不服」「扭曲學術」「憂鬱癥結」「違法違憲」等批評之聲此起彼伏。孰是孰非,值得進一步商討。首先,合理與否?
  • 武漢大學教師聘任改革「非升即走」熱議背後
    呼喚更加完善的現代教師評估體系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武漢大學推出的「3+3」聘期制其實不難理解,就是各高校都在推進的「非升即走」制——在規定聘期中,必須完成規定的考核指標,通過聘期考核,繼續聘用,轉為事業編制,或者長聘軌,否則就將被解聘、離開。
  • 大學青年教師非升即走 男教師英年早逝令人唏噓
    36歲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講師夏衍說,人們喜歡把目光停留在最拔尖的一部分,然後用少數代表全部,實際上,高校青年教師並非「人人風光」。  10月20日,澎湃新聞採訪多名不同高校、不同學科領域的「失意」青年教師。他們自稱因職稱名額有限、所在專業冷門、晉升機制殘酷等原因,工作多年難以晉升副教授,有的甚至因此被學校解聘。
  • 完善職稱評審機制,高校引入教師「非升即走」制度涉嫌違法?
    雙方在協議書第五條約定,郭某自進校第二年起的四年內未能晉升為正式副教授的,從第五年1月1日起不再享受江南大學的工資、津貼、補貼等待遇,同時辦理離校手續。 2015年9月,郭某參加江南大學組織的副教授評審未獲通過。
  • 師者 發論文評職稱也?
    原標題:師者 發論文評職稱也?  笑,開不起啊。   但是,清華是什麼地方?全國最聰明的腦袋雲集之所,怎麼就解決不好這個矛盾呢?怎麼就找不出一條路,能讓會科研和會教書的老師都能活得滋潤呢?很簡單,分兩條考核線路不就行了嗎?就像新聞單位,編輯記者各自有自己的序列。對校方來說,這種魚和熊掌得兼的好事,何樂而不為。
  • Tenure-Track與「非升即走」
    1993年,清華開始試行的人事改革制度中規定,講師、副教授在規定時間內學術成果不足以提高職稱,應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後來調整為「非升即轉」
  • 非升即走,大學也在996,高校青年教師的績效困境
    青年教師們常用一個更直截了當的說法:「非升即走。」它彰顯著這套制度的殘酷性:讀完博士或者博士後,你在30歲甚至更晚的年齡才真正開始職業生涯,然而到了35歲左右,你就已經開始面臨失業的壓力了。 2014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國內率先全面推行「非升即走」,隨後全國許多高校陸續開始了改革。
  • 高校青年教師之困:無「編制」,非升即走
    幾年前,一項「非升即走」的制度在中國高校全面鋪開時,其實並沒有引起過多的注意。畢竟這一「舶來品」對於大多數博士、尤其是海歸博士們來說並非什麼新鮮玩意——直到一紙辭呈被遞到他們的書桌前,有人才恍然大悟:這項制度與他們想像的好像不大一樣。「Tenure Track」目前,「非升即走」制度在國內已經得到了較為普遍的推行。
  • 武大打破評職稱鐵飯碗 副教授9年不轉正要轉崗
    副教授9年內不能轉正要轉崗  武漢大學打破評職稱論資排輩「鐵飯碗」  新華社電 剛剛晉升為副教授的武漢大學某文科院系的張老師,高興之餘卻感到壓力:「我捧的並不是鐵飯碗。」因為根據學校推行的教師職務聘任制,如果她9年內不能成功晉升教授的話,將被轉崗。
  • 非升即走第三年:完不成,就滾蛋
    好在院長補充道:「我們教授也試行聘任制了,評上職稱的老師也得填填表,看看自己有沒有完成聘期任務。」幾名教授才光明正大地悲傷起來。05、很少有人關注青年教師「非升即走」之後的故事。江湖上有很多傳聞,說即便非升即走,被淘汰了,也可以找一個二本學校「安度晚年」。我當時也是這麼想的,認為即便非升即走,也有一段在名校工作的經歷。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但講師晉升為副教授職稱,可不是3年5年的混資歷就行。國內高校評職稱就像「計劃經濟」一樣,各院系瓜分高校內本就不多的名額。此外,中國高校改革趨勢就是告別「鐵飯碗」,不管是講師還是副教授,3年一評,非升即走。
  • 大學不少老教師還是講師,不是不想升,只是上不去
    如今,國內高校同期都會引進大量博士(青年教師,給予特聘教授或副教授待遇),採用「非升即走」的殘酷選擇模式,僅篩選其中少量博士留校。這類模式對學校發展的好處顯而易見,也給年輕老師帶來極大的壓力。換句話說,在這場競爭中失敗後,也許連個大齡講師都做不成。就算沒有採用「非升即走」模式的高校,青年教師想從講師晉升到副教授一樣很難。為何這麼說呢?通常,青年教師引入後會歸屬於某個課題組/團隊,而且同期也許不止引進一人。
  • 入職3年即評教授,評職稱不唯論文是公平還是「暗箱操作」?
    前幾日,成都中醫藥大學職稱評審結果公布,今年33歲的章津銘入職3年就拿到教授稱號。據了解,章津銘成為該校入職3年即評教授第一人應該與該校推進的職稱評審制度改革有關。這次改革的重點在於破除「五唯」: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好多網友表示:評職稱不唯論文難道只唯領導?這個職稱改革的是否公平?
  • 26歲高顏值女博士直聘副教授,不必驚訝,先了解一下高校職稱制度
    近日,90後學者、26歲工學女博士李晟曼,剛從學校畢業,即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的消息,引網絡廣泛關注。90後、高顏值、博士、副教授,這四個標籤放在一起,多少有點兒違和。在公眾的固有認知中,教授應該是一副老氣橫秋的模樣。如此年輕漂亮,即成為985高校副教授,實在令人驚訝和讚嘆。一時間,李晟曼成了勵志典型。
  • 僧多粥少~高校青年講師職稱晉升之痛
    不斷長高的「職稱牆」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周光禮教授的調研中有這樣一個案例:華中地區一所著名高校的外國語學院,大約有講師100多人,每年獲得學校副教授的指標始終保持在兩三個,院長無奈戲謔,要把現有老師副高職稱解決,「看來只有評到本世紀中葉了。」
  • 不給編制,非升即走,青年科學家該何去何從?
    簡單來說,終身教職制度「進來時不給編制,六年後非升即走」,要求高校教師進入大學後需要經過一段考核期,如果能通過考核才可以獲得終身教職。如果沒有通過,則必須準備離開,尋找下家。終身教職:學術自由還是穩定工作?
  • 那些花幾萬發C刊的人為了評職稱,映照油膩大學老師學術生活現實
    在「花錢發核心期刊」的12人證言中,有9人明確表示為了「評副教授或教授」職稱,有1人表示迫於「每年都有科研任務的壓力」,其餘兩人未做表示,12人所花費用為2.8萬至5萬元不等。那些花幾萬發C刊的人,果然是為了評職稱!》。這篇推文引起了一些討論,很多人把板子打到「非升即走」的學術制度上。誠然,「非升即走」造成了學術生產的「快餐化」,讓青年學者無法「十年磨一劍」並「慢工出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