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非升即走,青椒壓力大?!

2021-02-11 聚焦職教

來源:學術志(ID:xueshuzhi001)

作者:梆博士

2016年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就表示,

正在研究制定高校不納入編制管理後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

對全國233萬在編教職工進行實名統計並收回編制,

未來將會實行全員合同聘任制。

這一消息在學校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中引起較大反響,

大家擔心,編製取消後,財政對學校的撥款是否會大幅減少?

沒了編制,是否意味著學校可以隨時炒人?

這種擔心目前看還是計劃之中,

而另外的玩法卻已經實行了很多年,

「非升即走」是很多重點大學招收新教職員工的做法。

所謂非升即走,即『up-or-out』合同,

它是美國高校普遍採用的『tenure-track』制度的一部分,

該制度給予新進教師若干年的試用期,

籤訂短期合同,試用期滿接受考核,

通過考核者獲終身教職,反之必須離職。

引入上述改革的目的在於借鑑企業改革的經驗,引入崗位競爭機制,

激活大學教師的科研積極性等。

不可否認,非升即走機制確係美國高教水平位居領先水平的制度支撐之一。

但在借鑑採納前有必要慎重考慮其中的消極因素。

源起於美國的這一制度,

在1990年代由清華大學率先引入,

其目的在於通過剛性的制度設計鼓勵競爭,

以改變我國教師崗位名義上是合同制而事實上所有人都是終身職的面貌。

不少高校新教師在進校時不給正式編制,

之所以手握編制後而不給,

是因為這些高校打破終身教職,

採用了非升即走加末位淘汰的教師聘用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日歐諸國幾乎罕有普遍採用這一機制者。

非升即走的核心是在規定期內拿不出相應的科研成果即須離職。

某高校甚至規定青年講師8年內不準上課上專心科研,

到期升不到副教授自動離職。

試問,一位8年內將幾乎全部精力花在科研上的青年教師

一朝因科研達標升上副教授,

就一定能熟練地授課嗎?

「研而優則教」的邏輯何其怪哉。

況且文理有別,

人文社科領域學者科研成果的井噴期至少都在40歲以後,

迫使他們在剛畢業時就大量發文出書不啻為透支未來。

作為一種有效的人才篩選與選拔機制, 

「非升即走」已成為美國大學終身教職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然而其中有關6~7年試用期限的規定卻具有歷史的偶然性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多數「985」高校和「211」高校、

甚至部分地方院校已經開始試行或實施這一政策,

絕大多數高校都採用兩個聘期不超過6年的試用期限(見表)。

1915年美國大學教授協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簡稱AAUP)

成立以來不斷規範化終身教職制,

包括「非升即走」中試用期限的界定問題。

協會成立之初即發表了著名的

《關於學術自由和終身教職的原則聲明》

(下稱《原則聲明》),

其中提出建立終身教職制,

倡議「教授、副教授和所有講師以上職位的專業人員任職10年以上者,

均應終身聘用」。

雖然有了終身制,

但此時尚未嚴格規定教師晉升職務所需要的任期年限,

因為當時剛剛誕生的AAUP畢竟勢單力薄。

故而,為了擴大影響力,

它嘗試同美國學院聯合會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簡稱AAC)等組織合作,

共同推動制定一個旨在保護學術自由的終身職原則。

1938年,經過多次的前期協商,

AAUP與AAC發表聯合報告,

明確規定教師試用期為6年,

此後如果學院和大學繼續聘用該教師,必須授予其終身教職;

到了1940年,AAC和AAUP達成共識:教師試用期由6年延長至7年。

至此以後,教師在不超過7年的試用期後

須被授予終身教職成為美國大學的一項通則。

到了國內,就成了很多高校的一項壓力手段,

逼迫剛剛畢業的博士、博後們努力發文章、拿課題,

否則6年後不能上副高,就得背包走人。

清華大學確實出現完不成的教師轉崗的情況,

深受學生歡迎的外文系寫作老師方豔華的轉崗

和「清華第一助教」微積分老師閻浩的離開

引發學生熱議。

世界各地的畢業生給校方發出幾十封請願書,

希望將這些「因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導致科研成果不足」的老師

繼續留在清華的教學崗位上。

與此同時,

「非升即走」的教師大學人事政策是否需要調整、教師評價體系中學生的發言權有多大,

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2014-07-28中國青年報報導)

1993年,以清華北大為首的國內高校開始醞釀人事制度改革,

試圖為高校引入一種流動、

開放且具有活力的競爭與淘汰機制。

1994年,

清華出臺規定,講師、副教授在規定時間內學術成果不足以提高職稱,

應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

後來調整為非升即轉,

對那些走不了的人進行分流,為此專門成立人才流動中心。

2004年7月12日,劉求生將清華大學告上法庭。

此前,2003年,劉求生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師任教6年,

2003年,清華不再與他續約。

劉求生自稱是「清華人事改革趕走的第一位副教授」,

但並不是清華惟一不續聘的教師。

1998~2002年聘用合同沒有續聘(含未滿合同)的教師

佔籤聘人數的10.8%。

不只是清華大學,國內眾多名校都在實行,

南開大學規定,除特殊老專家學者外,九成員工實行聘任制。

首聘期為兩年,考核合格可續聘4年,

6年期滿且歷年考核合格可考慮續籤長期合同,

未能晉升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不能籤長期合同。

浙江大學在引進人才時也規定,

「如果博士一個聘期期滿仍晉升不了副教授,不再續聘。」

 北京大學實行聘任制,

「具有博士學位的講師工作兩年之後、

具有碩士學位的講師工作5年之後,

有兩次申請晉升副教授的機會;

新聘副教授工作5年之後,

有兩次申請晉升教授的機會。

如果第一次申請不成功,第二次申請須在相隔一年之後;

如果第二次申請也不成功,

屬於固定聘期者,一年後不再續聘原崗位。」

也有人認為國內前幾所一流高校除外,

大多數211以上高校暫時不會大力執行:
一是公家性質的高校作為領導只要學校穩步發展即可

沒必要在非個人即國家發的工資層面去得罪人。

大家都是拿國家工資、犯不上損人不利己 。

二是正高以上已完成高校體制中規定動作的人不搞科研成果的大有人在,

學校領導不敢也不必大規模搞這類人,

如果只搞初級中級職稱的弱勢群體又難以服眾 。

三是某些領導設想柿子撿軟捏有可能搞年輕弱勢,

但惡劣口碑會迅速傳開,就算搞走一兩個年輕的教師,

學校科研政績提升的速度也遠不及惡劣口碑的傳遞速度。

因此沒有必要這麼做。

綜上所訴,政策文件還是會談談如何貫徹,

但真要落地執行無疑是難度極大的挑戰。
那麼還有其他人是怎麼認為呢,這裡借去了部分高校教師的觀點:

高校教師A:"其實非升既走是趨勢。

問題是有的學校為了出文章、中基金,不切實際的提了一些標準,

硬體軟體都沒有達到,

所以,到考核時,必然出問題。

現在的高校對教師的評價標準中,文章,基金佔了重中之重。

而國外,一般(僅指一般)的高校,在評tenure時,教學,對院系的服務等,

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如何去符合實際的逐步推進才是重點。現在往往是拍腦袋的決定。

高校教師B:

我們學校是說了幾年,

沒見誰走過 ,

早幾年很多碩士來的籤了一定讀博的合同,

學校沒履行審核,近幾年搞非升即走也幾年了

,也沒見哪個評不上副高的就走,合同籤歸籤

人事處也沒見哪個處長誰到時間就手起刀落。

高校教師C:

全國起碼有70個學校是非升即走了,

並不是你所說前幾所。這是個改革趨勢,

是否實行並不取決與領導意志。

高校教師D:現在的鐵飯碗制度造成了很多問題,

但造成這些問題是已經端了鐵飯碗的人,

不是還未入職的人。新人新辦法,

老人老辦法根本無法解決現在已有的問題,

而只是把未來的問題扼殺在源頭而已。

打個比方,有人得了癌症,合理的療法應該是先就切除癌組織,

然後定期檢查防範轉移。而現在的做法確實定期檢查做得很勤,

病根卻不去動它,妄想著它自然死亡。

以前混日子的,依舊在混日子。

高校教師E:

不公平有以下幾點:
一、只針對新人,老人還是老辦法;
二、副教授有名額限制,為達目的,同事之間就是你死我活的關係;
三、學術評價體系有問題,摻雜太多行政權利,

新人找不到大樹罩著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條。

總體上來說,「非升即走」的優缺點並存,

並且很難絕對地下定論說優點一定大於缺點。

其主要優點一是「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

有利於教師積極進取,發揮他們最大的潛力,

從而出更多更好的學術科研成果;

一是有利於獲得終身職的教授有寬鬆的學術自由時間,

從而多出學術大師。

其主要缺點一是競爭太殘酷,給年輕教師太大的壓力;

二是容易導致年輕教師為了獲得終身職而學術科研功利;

三是有些教授一旦獲得了終身教授的職位,

可能變得懶惰起來,而大學則無法因此解聘。

在中國大學,實施「非升即走」制度,還有一種特殊情況需要認真對待,

那就是「非升即走」制度會促使更多教師更少地關注、

投入教學,而更多地關注、投入科研。

因此,在本來就已經很重科研、輕教學的情況下,

再實施「非升即走」的殘酷制度,

容易導致年輕教師為了獲得終身職生存下去,

而放棄對教學的關注與投入,

從而致使本科與研究生教學質量出現問題。

對於一心撲在教學上且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型老師,

大學應該萬分珍惜,

而不應該以科研成績之名將他們粗暴地解聘或轉崗。

▷參考資料:中國青年報、知乎、新京報等

「最融洽師生關係」大徵集

弘揚師生正能量、傳遞美好師生誼

相關焦點

  • 大學青年教師非升即走 男教師英年早逝令人唏噓
    10月20日,澎湃新聞採訪多名不同高校、不同學科領域的「失意」青年教師。他們自稱因職稱名額有限、所在專業冷門、晉升機制殘酷等原因,工作多年難以晉升副教授,有的甚至因此被學校解聘。  相比於年輕有為、成績斐然、名利雙收的年輕教授,他們說自己工作強度大、晉升壓力大、收入平平,危機感很強。
  • 高校青年教師之困:無「編制」,非升即走
    中國的「非升即走」制,來源自北美的Tenure Track,即終身教職制。也就是說,北美研究型大學的教師並非不分崗位,全員實行「非升即走」。但終身軌似乎的確最受推崇。都是編制「惹的禍」本質上說,「非升即走」被引進至中國,是高校正在進行的一場自頂向下的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項舉措,而這項改革的最終指向,恰是破除高校教師的終身制。改革之前,教師屬於身份編制,編制直接與教師本人一一對應。在這一階段,大學教師是國家的「員工」,而不是大學的。因此學校無權解聘教師。
  • 完善職稱評審機制,高校引入教師「非升即走」制度涉嫌違法?
    「非升即走」制度的起源及引入 「非升即走」制度是一種在許多組織中廣泛使用的用工制度,例如企業、軍隊、高校、醫生及律師行業等領域。 反對者則認為,該制度的直接後果是導致高校重科研、輕教學;年輕教師的短期考核壓力過大,容易誘發道德風險和學術造假行為等。 面對爭論,法律應如何回應「非升即走」制度是繞不開的話題。
  • 「非升即走」的情理法辨析
    ,「限期升等,非升即走」作為舶來經驗之一應運而生。該制度強調教師在一定時限內的成果產出,達標者順利進入下一個競技場,否則就面臨「被迫轉崗」或「掃地出門」的結局。以我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為例,前者的通常做法是對新進人員實行「3+3非升即走制」,規定在第一個三年合約到期時,達標但未能升等的給予第二次機會,期滿仍升等失敗則按合約予以解聘;後者的做法俗稱「六年條款」,講師和助理教授多被要求在六年內升等。
  • 非升即走,大學也在996,高校青年教師的績效困境
    近兩年,在網絡上,高校青年教師對自身窘境的吐槽越來越多,他們自嘲為「青椒」,以此消解外界對這一職業的想像。去年,《國家治理》周刊刊發了一項對高校青年教師群體(45歲以下)的調查,結果顯示,「職稱評定」和「發表論文」是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的主要壓力來源。
  • 非升即走第三年:完不成,就滾蛋
    「非升即走們」的焦慮才是天長地久的。因為對於即將考核期滿的青椒來說,稍有不慎,下一個教師節就不知道和誰一起過了。我就是其中一個。兩年前,我從北京的一所高校畢業,來到這所同樣知名的高校任職。待遇是:年薪十八萬,聘期三年,科研獎勵另算,按師資博後管理。
  • 爭議「非升即走」:要科研,不要教學?
    (本文首發於2019年1月24日《南方周末》)2014年,清華大學外文系講師方豔華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後期限。學校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畢業生共計五十多封、四萬餘字請願書,他們稱方豔華「因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導致科研成果不足」,希望校方留下這位「好老師」。越來越多的高校新進教師都要面臨「非升即走」的考驗。
  • 清華大學教師「非升即走」 學生呼籲「請留任」
    時隔20年,清華大學「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再次進入人們視野並引發關注。  與清華等大學不同的是,中青政並未實行「不升即走」制度,教師學術研究壓力相對較輕,可以把更多時間放在教學上。  在職稱評定中,科研成果還是職稱評定的重頭。科研成果包括論文發表數量,專著、科研項目數量等。一般升副教授需4-6篇,升教授6-10篇,其中還必須有「核心期刊」、「權威期刊」。  相較於科研成果的剛性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投入則沒有量化的標準。
  • 武漢大學教師聘任改革「非升即走」熱議背後
    「很多高校已經走在了我們前面,我們現在是在追趕。」邊金鸞表示,這的確是高校改革比較快的時期,是一個思想碰撞、理念碰撞的時期。她認為網上有質疑很正常,國內青年教師的觀念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一個博士拿到終身教職的難度更大、門檻更高。
  • 非升即走對青年教師有多殘酷?35歲被學校掃地出門,沒有撤退可言
    一些高校開始實行非升即走策略。對於剛入職的青年大學教師來說,這樣的策略無疑是「雪上加霜」。博士畢業至少三十出頭,此時入職高校,既要承擔教學任務,又要頂著科研壓力,如果在35歲之前沒能成功升任副教授,不好意思,請另尋高明。在這樣的年紀,又是博士學歷,幾乎沒有撤退可言。但現實的情況是,高校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相比於以前,青年教師承受的壓力更大,非升即走對於青年老師來說非常殘酷。
  • 不給編制,非升即走,青年科學家該何去何從?
    簡單來說,終身教職制度「進來時不給編制,六年後非升即走」,要求高校教師進入大學後需要經過一段考核期,如果能通過考核才可以獲得終身教職。如果沒有通過,則必須準備離開,尋找下家。終身教職:學術自由還是穩定工作?
  • Tenure-Track與「非升即走」
    1993年,清華開始試行的人事改革制度中規定,講師、副教授在規定時間內學術成果不足以提高職稱,應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後來調整為「非升即轉」
  • 高校教師年終總結:窮,並忙碌著
    忙碌,是青椒年底日常的指定代名詞。 壓力大,業績少,時間都去哪了? 2010年前後,國家全面推進績效工資改革,用量化考核取代定性考核,結合歷史的大環境和中國傳統人情社會的背景,無疑是一大進步。
  • 非升即走的985高校青年教師們,還在為了論文數目拼命
    現今很多青年教師都面臨著這樣的窘境:發不到足夠數量的論文,就會在六年之後、臨近35歲左右被迫離開學校,重新面對就業市場
  • 同學,留校當「青椒」真的想好了麼?
    據悉,該校從2004年來共引進了200多名「常任軌」教師,至今合同到期的71人中,只有19人被授予常任教職,其餘的均已離職。這說明財大「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卻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如今高校青椒的生存窘境。時下,有不少社會大眾認為大學教師很輕鬆,不用坐班,還有寒假、暑假。也有很多青年學子對「進高校」趨之若鶩,一個大學教職甚至有上百人申請。
  • 大學老師的非升即走政策,到了中國,是怎麼變化的?
    非升即走本來是個合理的政策,問題是該政策引進中國後被偷換了基本的運作條件。美國的非升即走指的是該老師在指定的六年時間裡因沒能完成雙方都同意的指標而晉升不了,因此得走人。美國的政策被大家接受是因為它是公平合理的: 申請人知道晉升條件,且達到這個條件一般都會晉升。
  • 有些人讀書讀博士想當高校教師,可聽說一些高校教師很苦,待遇不好,是這樣嗎?
    一方面,一部分青椒麵臨著淘汰,像多數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已經實行了非升即走,青椒除了生活問題,更多地還是生存問題。學校給出了明確的任務,幾篇論文幾個項目,少一個都不能確保留下,有的學校甚至要求評上副教授才能留下,那這背後的偶然因素就太大了。所以說,這個階段不能去想掙錢的事,不能為了企業橫向課題那點蠅頭小利斷送自己的前程。我本人所在的211高校,近兩年已經淘汰了近20名青椒了。
  • 高校教師很辛苦,待遇又低,真的值得選擇嗎?關鍵在這裡
    高校教師的工作很苦嗎?確實挺辛苦。高校教師的待遇低嗎?確實有些老師工資條上數不多。那如果說高校教師又辛苦又清貧,是這樣嗎?我敢肯定說,絕大多數高校教師不會。高校教師是一個非常能體現知識價值和個人努力的職業,可以說,付出基本上都是有收穫的。
  • 你還在為了進高校做教師而讀博嗎?
    一方面,一部分青椒麵臨著淘汰,像多數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已經實行了非升即走,青椒除了生活問題,更多地還是生存問題。學校給出了明確的任務,幾篇論文幾個項目,少一個都不能確保留下,有的學校甚至要求評上副教授才能留下,那這背後的偶然因素就太大了。所以說,這個階段不能去想掙錢的事,不能為了企業橫向課題那點蠅頭小利斷送自己的前程。我本人所在的211高校,近兩年已經淘汰了近20名青椒了。
  • 一位高校青年教師的擔憂:我可能就要「滾蛋」了
    「非升即走們」的焦慮才是天長地久的。因為對於即將考核期滿的青椒來說,稍有不慎,下一個教師節就不知道和誰一起過了。我就是其中一個。兩年前,我從北京的一所高校畢業,來到這所同樣知名的高校任職。03這是我非升即走的第三年,也是第一個考核期的最後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