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的工作很苦嗎?確實挺辛苦。高校教師的待遇低嗎?確實有些老師工資條上數不多。那如果說高校教師又辛苦又清貧,是這樣嗎?我敢肯定說,絕大多數高校教師不會。
高校教師是一個非常能體現知識價值和個人努力的職業,可以說,付出基本上都是有收穫的。只要你肯努力,那就不會窮,而如果你窮,那多半是你不夠努力(或者是太清高)。所以,高校教師這個職業也特別適合窮人家的孩子,因為他們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把握自己的命運。
對於一名想當高校教師又想過上好日子的博士來說,他需要經歷這麼幾個過程:
第一,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
同樣是高校教師,985、211高校教師和雙非高校教師有不一樣的發展軌跡,和專科學校的老師更是有天壤之別。選擇一種平臺,就是選擇一種活法。在985、211高校,科研就是教師的命根子。你得一刻不停地做研究,恐怕只有到了院士,你才有機會停下來,不過那個時候,你恐怕也停不下來了。有個朋友的導師就是院士,他說老先生70多歲了,還是每天工作到凌晨1點,早上6點又起來繼續幹,經常半夜給學生發郵件打電話。這樣的生活辛苦吧?但他們已經樂在其中了。至於收入,隨著你科研做得越來越好,回報就會呈指數增長。
而在一些普通高校,科研也很重要,不過做科研更多的是為了把職稱評上去。等到評上教授了,科研就會遇到很大的瓶頸,因為學校的科研條件可能已經無法支持你前進了。到那個時候,研究其實不做也可以,想上點課就上點課,想撈點錢就去企業拉一些橫向項目來做。我的一個同學博士畢業後去了一個西南地區雙非一本,由於博士期間業績突出,去了之後就給了副教授,很快又上了教授,再往上想衝人才稱號就特別難了,後來乾脆做點橫向,現在日子已經很滋潤了。
這兩種平臺,不能絕對說哪種更好,但想要在學術上有所作為,當然是必須去985、211高校,至少也應該是普通高校裡的支撐學科。
第二,熬過青椒階段
高校裡面,相對辛苦、待遇又不高的群體是年輕教師。一方面,一部分青椒麵臨著淘汰,像多數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已經實行了非升即走,青椒除了生活問題,更多地還是生存問題。學校給出了明確的任務,幾篇論文幾個項目,少一個都不能確保留下,有的學校甚至要求評上副教授才能留下,那這背後的偶然因素就太大了。所以說,這個階段不能去想掙錢的事,不能為了企業橫向課題那點蠅頭小利斷送自己的前程。我本人所在的211高校,近兩年已經淘汰了近20名青椒了。
另一方面,一部分青椒麵臨職稱壓力。很多高校雖然沒有淘汰壓力,但等著評職稱的人卻排了老長的隊,如果沒有特別突出的業績(或者關係),短則三五年,多則十年都不一定能評上。評不上職稱也就很難獲得研究生導師資格,沒有研究生打下手,科研教學工作就都得自己幹,很難不辛苦。沒有職稱,一些項目和獎勵也很難拿到,未來的路也會越來越難走。所以,不管你有沒有學術追求,副教授應該是你起碼的追求。
此外,在很多高校,青椒承擔了更多的教學任務。其實如果只是課時多還沒什麼,關鍵是很多青椒要承擔很多門課,每門課都需要備課,有的還是新開設課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等過了青椒階段,教學任務就會明顯減輕,也不需要那麼辛苦了。
第三,持續產出,多勞多得
度過青椒階段後,高校教師就完全告別貧困了。你可以選擇安於現狀,但這樣做的風險很大。現在很多高校實行崗位聘用制,每個聘期會有任務要求,完不成灸可能會低聘,副教授低聘為講師,教授低聘為副教授,少拿錢不說,丟不起那個人啊。而且,一旦你沒有項目沒有成果,你的研究生導師資格也會被取消,這樣就被打回原形了。即便沒有聘崗壓力,學術這東西,一旦丟了就很難拾回來。
最好的選擇當然是繼續努力。學海無涯,學術本身是沒有盡頭的,掙錢也沒有,如果想有更好的收入,想再往前進一些,那必須付出得比別人更多。
先就說說工資,僅教授就分四級,二級教師年均工資可以達到四級教授的兩倍。但二級教授需要承擔重大課題,需要有學科團隊。我們學校的二級教授基本上沒有假期,因為一到放假就要去匯報、研討、評估等等。
再說說其他收入,比如論文獎勵。比如SCI一區能獎勵5萬,我校有個青年學者,簡直就是論文製造機,每年一區論文能發4、5篇,每年光論文獎勵就20萬,年底再計算績效,又能多拿10萬。不過,他所在學院,每晚最後一個熄燈的辦公室就是他的辦公室。
最後說說人才帽子,青年學者如果能拿個青年長江、優青等,那學術前景就光明了,收入也大幅提升了。今年我校剛上一名優青,此前開輛世嘉,今年直接一步到位換了奧迪Q7。不過,他也是很少在12點之前睡覺。
結語
總之,在高校裡做一個有科研的老師,掙錢還是很容易的,但又不那麼容易,可能需要你付出5+2、白+黑的工作時間。當然,對大多數教師來說,把握兩者間的平衡最重要,既不至於太累,又不至於被淘汰,既發不了大財,又能有體面的生活。這樣好的職業,你確定你不來體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