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時的就聽到一個新聞,哪裡的教師又有辭職的,原因是待遇太低了,根本留不住人。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句話很熟悉呢?
那麼,大家覺得,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
以筆者看來,客觀地講,有的地方特別是艱苦邊遠地區,相比於工作的艱苦程度來說,教師待遇偏低是事實。然而,有的地方教師待遇不低甚至過高同樣是事實,兩種情況都存在。
只不過,「辭職就說明待遇低」這個提法,不但老套,而且邏輯略顯牽強。
對於教師辭職與待遇的關係,筆者主要有以下兩個觀點:
一、教師辭職原因眾多,待遇低只是其中之一
教師辭職,有很多原因,待遇低並非唯一的原因。特別是辭職的只是個例時,對於作出「待遇低」這個判斷不是充分必要條件。只有當一個行業出現「用工荒」的情況時,才能從一定程度上猜測原因是「待遇低」。當然,「用工荒」也不能完全判斷是「待遇低」造成的,只是增大了這個判斷正確的概率而已。
教師出現用工荒了嗎?沒有,至少絕大多數地區沒有。
如果偶爾有一些艱苦邊遠地區出現這一問題,我相信大家是會支持對這些地區的教師提高待遇的。
有人說,小學出現了「男教師荒」,這難道不是待遇問題嗎?
我們不妨想想,教師待遇比較高的地區(如蘇州、杭州、深圳等地)是否存在小學「男教師荒」呢?好像是存在的。
這就說明,待遇低並非是男性不願當小學老師的主要因素,恐怕還得從其他方面找原因。
二、哪怕是公共部門,待遇高低也是市場決定的
如果說企業薪酬水平是市場決定的,大家都很好理解。
但是對於公共部門,很多人會認為薪酬水平不是由市場決定的。
比如教師,大家往往覺得,教師工資制度是規定出來的,而不是市場決定出來的。
一些專業人士會指出,教師市場不完全,因此市場發揮作用有限。特別是,教師的沉澱成本較大,所以很難完全由市場來決定。所以,確定教師工資時應當充分考慮沉澱成本。
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教師只要上了師範,就算不幹教師,幹別的行業工資也高不到哪去。但是,教師在讀師範大學以及之前的投入,不幹教師就都浪費了。所以,如果工資給得過低,和他們投入的成本不成比例,以後就沒人願意當教師了。
然而,筆者認為,這個觀點忽略了兩個事實:
一是中小學教師並非只有師範生可以幹,別的大學哪怕是清華北大的也可以幹,所以在公開招聘時屬於充分競爭(清華北大畢業生和師範生搶飯碗,說明了什麼?)。
二是不完全市場下的市場決定性作用只會滯後,而不會消失。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如果整個教師行業的待遇真的過低,也許當年看不出來,但過兩年教師就會大規模短缺。
教師短缺了嗎?現在絕大多數地區還沒有!
過幾年教師會大面積短缺嗎?不知道!
但是,可以輔助判斷的是,近年來教師一直沒出現大規模短缺。由於大學招生連年增加,而中小學教師又並不需要非得師範畢業,所以,如果教師待遇真的過低,過兩年發生短缺,那時調整薪酬水平也完全來得及。
三、結論
如果只是針對現在已發生教師短缺的艱苦邊遠地區和特殊學校(如聾啞學校)增加教師待遇,我堅決支持,堅決呼籲;如果說是否要全面增加教師待遇,還是等等看吧,市場會告訴我們答案的,而且到時候調整薪酬也來得及!
同時,我認為教師待遇最大的問題在於幹好幹壞一個樣,或者說賞罰不明,整體待遇是否偏低反而不是最著急解決的問題。解決不了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問題,哪怕提高整體待遇,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本文由明白紙原創,如您喜歡,歡迎長按下方讚賞鍵,可一鍵三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