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社工③|53萬的審視:中國社工如何前行

2020-12-17 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20年中國社工周,澎湃研究所與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聯合推出「陪伴:相信人類關係的重要」專題,邀請國內外11位學者談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社工。

根據中國社工學會內部統計數據,目前,中國內地通過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考試者有53萬左右。但是,《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提到,到2020年,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應達到145萬人。

今天刊發專題第三篇,復旦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顧東輝對中國社工職業發展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全國各地的社工人紛紛行動起來。經過兩個多月的各方協動,抗疫終於進入中後期,以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社會工作也開始從病患中心拓展到病患家庭、一線工作人員及其家屬、服務支持人員、普通民眾等多類人群,並將呈現出更豐富多元的工作形態。

筆者與社會工作者、志願者、社區工作者、黨政幹部時有互動,統籌過嚴重天災和突發事件的社會工作服務,也參與了此次新冠肺炎抗疫。面對此時此景,不由想起如下問題:社會工作與其他助人活動有何差異?社工作為職業的發展狀況如何?社工行業應怎樣繼續提升以更好承擔專業使命?

社會工作到底有何不同

武漢封城後,武漢大學鬱之虹老師組建團隊,在線整合專業人員,基於「社區為本」網絡抗疫三級防禦模型,分別針對社區居民、隔離人員和新冠患者開展服務。團隊在江漢區北湖街、江漢區某集中隔離點、洪山體育館方艙腫瘤醫院片區等場域開展了科普、醫療諮詢、情緒安撫、危機介入等服務,已服務3000餘人。

在武漢之外,也有社工因疫服務的案例。常住上海的李小姐在返滬途中因經停湖北而被集中隔離。她擔心如果自己被感染,工作會受影響,因此寢食不安,無所適從。隔離後第三天,她向上海市陽光社區青少年事務中心小陳求助。小陳根據雙方交流信息和心理調查認為,李小姐存在情緒問題,決定基於「長項視角」與她線上互動,激發其自身力量,協助其正念看待疫情。在七次電話和微信的聯繫中,小陳了解了李小姐的上海打拼經歷,肯定了她獨立和應對變化的能力,分享了對疫情的看法,並鼓勵她恢復運動。隔離結束前,李小姐多次主動與小陳交流,情緒也終於恢復正常。

抗擊疫情,社會各界人士都參與其中,視角各不相同。有社區工作者說,「我參加抗疫工作,應該也是社會工作者了」;也有志願者認為,「我們就是義工,我們與社會工作者本質上一樣,都是學雷鋒」。

其實,

社區工作者是職業身份,與崗位有關,社會工作者是專業身份,與技術有關

。術業有專攻。在疫情中,社會工作者可以協助有需要者修補人際關係,進行哀傷輔導,促進公共衛生優化,但這些不屬於社區工作者的職能範疇。社區工作者是體制內的基層人員,社會工作者屬於社會領域。當然,社區工作者應該具有一定的社會工作知識,最好是社會工作者。

社會工作者與志願者、義工也不同。社會工作者體現技術屬性;志願者則強調自願品性,用於非營利場合。營利單位招募志願者,如汽車大賽維持秩序,是對志願者的誤用。義工之說在我國臺灣地區和香港地區用得較多,指參與非營利行為的志願者。此次抗疫志願者就可以視為義工。

社會工作者不是社區工作者,也不是志願者,而是專業人員。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就抗疫工作作了

重要講話

,明確指出「要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

社會工作有專業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它高於其他職業,區別在於其觀察視角和處理方法。

如,醫護人員協助新冠肺炎病患恢復生理功能,社區工作者開展疫情排摸,志願者在信息發布、物質運輸、人員接送等方面貢獻心力。要各自發展,相互配合。

調查:八成MSW畢業生就業與社工有關,四成供職於體制內單位

社會工作者是與教師、醫生相類的專業人員,在業內被稱為「人類幸福工程師」。成為社會工作者的途徑之一是經過大學訓練。據中國社工教育協會辦公室主任秦小峰提供的統計資料,2017年7月,中國內地有348所本科院校、80所左右高職高專開設社會工作專業;2019年有社會工作專業碩士(MSW)學位點155個、二級博士點或研究方向21個。除了理論學習外,本專科生、碩士生均需完成600-800小時的專業實習。

途徑之二是通過職業水平考試,依據的是2006年民政部和人事部聯發的《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力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中國社工學會鄒學銀秘書長最近告知筆者,

2019年有12.8萬人通過考試,2008年開考以來全國已經有社會工作師和助理社會工作師53.3萬人

對於上述兩類人員何處從業,全國尚無專門調查,但從全國社會工作專業碩士教指委2019年內部調查資料中可以發現一些趨勢。被調查學校中,約八成畢業生就業與社會工作有關。根據經驗,博士生的對口比例會更高,本專科生的對口比例應該低於專業碩士畢業生。

表1: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畢業生就業單位與社會工作專業對口情況表,76所高校回答該問題。文中表格均由作者繪製

此外,

調查中將企業列為第一去向的學校最多(37%)。如果合併同類項,則體制內單位(黨政部門和事業單位)為畢業生第一去向(40%)

,主要從事社會事務管理;然後是企業,畢業生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社會責任等事務,再次是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和基金會),考博和其他很少。

表2: 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畢業生的第一去向畢業去向表。

薪酬是反映就業質量的關鍵指標。

社會工作以上海和廣東的發展較好,從其薪酬情況大致可以估測全國情況。

筆者曾進行過「上海市社會工作者薪酬情況調研」,發現浦東新區的制度相對成熟。根據

「2019年版浦東新區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薪酬體系指導方案」

的說法,該協會基於職位名稱、任職條件、能力要求和薪酬水平相對應的原則,設立實務類(四級,高級、中級、助理級、社工員)、督導類(三級,高級督導、初級督導、助理督導)和行政類(四級,總幹事/主任、副總幹事/副主任、部門主任、幹事)三類人才職位。根據該制度,社會工作者的薪酬水平與2019年度上海市職工社會保險繳費基數上下限標準的參考水平掛鈎。

廣東省社工師聯合會2017年發布了「社工薪酬研究報告」。根據該報告,廣東省社會工作者薪酬由基礎薪酬、浮動薪酬和福利服務構成,但存在水平偏低、未分設服務與管理類型、指導文件存在不足、缺乏常態化調整機制、機構支付壓力大等薄弱之處。

筆者近期也聽到過兩地社工薪酬消息,基本情況與此前接近。扁平化和雙梯制,注重任職條件、職責、能力和薪酬的對應,注意與社會平均工資及其增長、物價指數的呼應,是制定薪酬的基本原則。

關於社會工作者薪酬狀況,多位同行曾跟我有過交流。廣東省社工師聯合會前會長李敏蘭曾表示,「社會工作發展主要靠人才,人才主要靠薪酬,廣東及全國社會工作有上升空間。」上海市楊浦區復馨社工師事務所前總幹事劉勇也告訴我,「社會工作者薪酬看機構運作情況,總體而言,與政府、企業等還是不太一樣。」

其實,

社會工作者薪酬與生存狀況和社會工作發展階段有關

。中國社會工作1988年左右才恢復重建。廈門大學教授童敏在發表於文集《回顧、反思、展望——中國社會工作輝煌發展的十年(2006-2016)》的「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實踐的十年回顧與反思」一文中指出,2011年以後中國社會工作處於專業化發展期。筆者也在上述文集和其他報告文獻中多次論證,社會工作在中國還沒成為成熟專業。

因此,社會工作者薪酬及整體情況是其發展階段的反映,媒體中社會工作公開信息不很豐富自然也是反映其發展狀況的標誌之一。對於這些,業界人士大致認同,但也一直意識到社會工作者薪酬乃至社會工作總體狀況還沒有呼應其專業人員身份和社會貢獻程度,應該儘快予以改變。

中國社工如何前行

筆者曾受某中央部門委託梳理「發達國家和地區社會工作發展經驗」,發現中國社會工作現狀與隊伍和環境兩方面因素有關。

社工隊伍實力提升很快,但離理想還有距離。一是數量不足。

發達國家社會工作者比例在總人口2‰以上。我國通過職業水平考試者才53萬多,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每年4萬左右。因此,人才比例遠低於發達國家,離2020年145萬的

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目標

也有差距。

二是專業品味還不濃鬱。

誠如某同行所言,「雖然社會工作者在汶川地震等重大災害中有參與,醫療社會工作等隊伍也成長很快,但是,總體而言還缺獨門功夫,針對疑難雜症還不得心應手。」

三是人員輸出較多。

上海市某社會機構負責人告訴我,「近幾年,我們向其他地方輸送的社工佔人員總數10%左右,是團隊的優秀和資深人員」。東莞某社工機構負責人也告訴我,「我們人員流動很快,有些到其他機構做管理,有些考研究生,有些離開社工行業。」這種輸出從長遠而言有利於宏觀環境的打造,但在短期內對機構有一定負面影響。

除了社會工作隊伍「作為不夠」之外,環境依然存在不利因素。復旦大學陳虹霖教授認為,「我們強調家醜不外揚,這與求助理念不合拍,扼殺了不少社會需求」。

行政與社會合一特性也使機構資源比較單一。

深圳大學易松國教授基於社會工作機構調查提出,「機構極大部分資源來自體制內,運用社會資源和市場資源極少。購買時設定的人力支出也較低」。此外,

越是欠發達地區,社會工作的可用資源就越少,問題解決與資源不匹配

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行業的良好發展,首先應該自我增能。

社會工作者要在「兩輪驅動」即外來社會工作本土化和傳統助人經驗規範化的過程中,向書本學習和向他人學習。除了日常服務,也要積極參與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社會服務。還要經常「三省吾身」,總結經驗。

其次,社會組織的數量和質量都應該提高。

中國社工教育協會前會長徐永祥教授曾指出,「社工機構強大後,可以開些分支機構。政府也可以培育一些,資源上適度傾斜。」這是數量方面。在機構質量上,要避免風險,綜合考慮項目服務、行政事務和公信建設,加強機構內外經驗分享及與其他行業聯動,提高實力是王道。

社會工作行業還要致力推動場境改善,所謂「促境美好」。

比如,共同形成科學的評估體制,倡導政府設立財政項目和減免稅收,並依託自身服務吸引社會資源和市場資源的投入。

在社會工作走向未來的過程中,需要激發三個主體的特殊功能。一是政府。

華東理工大學費梅蘋教授在

「上海青少年社會工作發展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一文中提出,政府可以體現制度創新者、政策制訂者、行政體制和社會資源協調者等角色。因此,要研究制定社會政策,培育扶持社會組織,推進社工行業進步。

二是教育機構。

大學社工學科與實踐中的社工機構要共享資源,教學、科研和實務進行螺旋式互動。

三是行業組織。

社會工作行業協會或學會要發揮主人翁精神,助力社工人、社工組織的各自增能,並加強與其他行業的互動。三類關鍵主體應該深化聯動,更好促進社會工作的發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社工如何前行?
    53萬的審視:中國社工如何前行來源:澎湃新聞 | 作者:顧東輝 | 時間:2020-03-2【編者按】
  • 疫情中的社工④|中外學者談面對突發公衛事件,社工該怎麼做
    【編者按】2020年中國社工周,澎湃研究所與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聯合推出「陪伴:相信人類關係的重要」專題,邀請國內外11位學者談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社工。對於新冠肺炎,社會工作者應當扮演的角色包括:1、教育者的角色——比如,教導人們如何正確選擇、佩戴和丟棄口罩,如何正確洗手,如何保持社交距離,在打噴嚏、咳嗽時如何保護他人,如何合理飲食、保持健康等;2、信息傳遞者的角色——告訴人們當他們有需要時該去找哪些機構,將他們轉介給其他專業人員以獲取服務;
  • 長春社工捧回「中國社工」四大獎項
    長春社工捧回「中國社工」四大獎項 2020-05-11 04: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社工心語』一位社工實習生的感觸
  • 2020年成都榜樣「蓉城最美社工」「十佳社工機構」評選啟動
    近日,由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聯合開展,成都市社會組織社區和社工人才服務中心承辦的2020年成都榜樣「蓉城最美社工」「十佳社工機構」評選活動正式啟動。  成都今年將評選出「蓉城最美社工」10名、「十佳社工機構」10個。
  • ...中國最美社工」評選結果出爐我區兩名社工人物 一家社工機構獲...
    呼和浩特晚報訊 昨日,呼和浩特晚報記者從自治區民政廳了解到,近日,由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指導、《公益時報》社主辦的「2019年度尋找中國最美社工」、「2019年度百強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評選活動中,我區鄂爾多斯市社會工作師聯合會會長劉振華被評為「2019年度中國十大社工人物」,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社會工作協會黨支部書記
  • 深圳七千多名社工參與防疫,國際社工日他們呼籲關注疫情中的兒童
    3月17日是國際社工日,較之過往最特別的地方在於,今年的社工日他們呼籲全社會關注在疫情中最易受傷害和影響的孩子,為疫情影響下的兒童健康提供資源保障。3月17日下午,「深圳市心繫婦兒情暖萬家之益路同行攜手抗疫國際社工日關愛深圳社工行動」捐贈儀式在婦兒大廈舉行,愛心企業向深圳市特殊需要兒童早期幹預中心等17家婦女兒童社會服務機構捐贈一批防疫物資及慰問物資。
  • 啟航社工2020年度年中 總結會圓滿結束
    2020年7月10日下午,啟航社工機構組織開展的「青春戰『疫』,聚力前行」2020年度年中總結會在晉江市社會組織孵化園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機構副部長覃佳燕主持。03年中述職匯報由各項目服務點主要圍繞2020年上半年度疫情期間工作開展情況、項目服務成效、項目服務反思及下一步工作計劃進行總結匯報。
  • 第十屆中國社工年會舉行 全國醫務社工人才建設項目啟動
    作為社會工作領域的年度盛事, 第十屆中國社工年會發布了2019年度促進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十件大事、2019年度中國十大社工人物、2019年度百強社工機構、2019年度社工微電影大賽、2019年度最美社工等獎項,啟動了全國醫務社工人才建設項目。此次社工年會由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指導,由《公益時報》社主辦,輕鬆集團協辦。
  • 中國社工人
    中國社工人 2017-03-14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王勇最終將從候選人中評選出「2016年度中國十大社工人物」和「2016年度中國百名社工人物」。 2016年12月底,2016年度「尋找中國最美社工」活動啟動。參評「2016年度中國十大社工人物」,要求是在社會工作理論研究、實務拓展、隊伍建設等領域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成績突出,有一定社會影響力,且對行業發展有著重要推動作用的社會工作者或組織領導者。
  • 疫情期間,學校社工發揮的五大專業角色!
    來源:中山益群社工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益群學校社工在機構的組織帶領下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努力打通服務廣大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最後一公裡」。
  • 【社工周打卡第6天】如何成為一名社工?
    社工事業的發展前景光明,前途遠大!經常有很多居民朋友們會問我要如何成為一名社工呢?通常情況,社工專業畢業生及其他相關專業或者從事社會服務經驗豐富的人員通過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考試取得專業資格證書,並過社工機構篩選,錄用的都可從事社會工作。
  • 第四屆中國社工年會十大社工人物事跡簡介
    第四屆中國社工年會十大社工人物事跡簡介 2013-03-27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推動災區社工機構的培育和孵化;積極推動邊疆民族地區社會工作的發展,為積極推動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理論建設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做出了貢獻。
  • 楊嬋:我為什麼會做社工? | 社工心語
    文/深圳市坪山區陽光家庭綜合服務中心 楊嬋我為什麼會做社工?答案很簡單,大學專業調劑讓我進入社工專業,本以為畢業後要成為居委會阿姨,哀哀怨怨地度過了四年,2008年畢業碰上深圳發展社工,為了一份工作,我成為了一名社工。大學的時候,我的職業期待是成為一名穿著光鮮、打扮漂亮、收入不俗的商務白領,很多女孩子的白領夢。看看現在,好像一個都靠不上。剛做社工的時候,我給了自己三年的時間積累社會經驗,然後轉行。沒想到,3個3年就這麼過去了。
  • 從精防社工到學校社工,我是這樣適應的……
    我是一名從業近八個月的駐校社工,2020年4月,我從工作了一年多的精神衛生領域轉崗到了教育領域,成為了一名駐校社工。 在此之前我是一名精防社工,從精神衛生領域到教育領域,因為兩個領域服務對象的不同,所以提供的服務內容也會有所不同,但是都還是用我們的社工專業技能為我們的服務對象提供服務,所運用的工作方法也是一樣的,在沒有正式調崗之前這是我當時的心態。
  • 孫文鬱:社工不僅僅是一個職業 | 實習心得
    ,如何正確處理事情、解決問題,「在行動」這個大家庭教給我更多的是如何做一位合格的社會工作者,如何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專業知識、理論、技術運用到實踐當中,發揮自身優勢幫助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實現自身的價值。
  • 2018年度中國十大社工人物、2018年度中國百名社工人物
    2018年度中國十大社工人物、2018年度中國百名社工人物 2019-03-27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公益時報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和政府「大力發展專業社會工作」的指示,以榜樣的力量推動社會工作人才的專業化發展,促進中國社會工作事業可持續發展,《公益時報》社發起主辦的「2018年度尋找中國最美社工」
  • 12年,鎮江持證社工已達2200人 社工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社工實務水平...
    新聞縱深「社工伴我,益路同行」 鎮江市開展世界社工日系列活動金山網訊  春雷催徵馬蹄疾。正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今天我們迎來第14個世界社工日。在新時代,社工們發揮專業優勢,幫助困境群體,參與社區治理,助力社會創新,成為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今年社工日,市民政局將在全市開展社工宣傳周系列活動。鑑於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本次宣傳周活動以集中線上宣傳和網絡宣傳方式為主。
  • 一個社工專業學生關於社工專業的思考
    作為一個社工專業的大三學生,我欣喜於自己的經歷終於能夠來回答這樣的問題,不再是大一時那個被人一問「社會工作是什麼?」就啞口無言的「萌新」。我將壓箱底的專業書和實習的文書「回味」了一遍,總結出一個自己妥為滿意的答案,但我其中總覺得欠缺了些什麼。直至最近疫情好轉了,閒不住的我想去找份工作(今年可能開學就大四了),在眾多的就業去向中我想通了些東西。
  • 社工雜談——社工工作的意義
    進入社工組織後,曾經想像的狀態好像並沒有顯現出來,相反有時候更多的是對工作方向的迷茫和懷疑,有時候在想這樣的選擇是否真的是自己追求的目標,到底是自己的能力不足還是我們這個社會有著太多的問題?如果沒有幫助別人的力量,那麼我該如何堅持下去……曾經跟朋友在聚會的時候討論過「心靈雞湯」是否有用的問題,習慣抬槓的我與他針鋒相對,始終保持「心靈雞湯」無非是人生洗腦而已。朋友笑說,你這輩子就是喝著這洗腦的「心靈雞湯」長大的,你還否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