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頓催眠語言模式整理版

2021-02-19 潛意識動力研究所

請點擊題目上方藍字關注衍瑾心理

分享世界前沿的認知科學、心理學成果談笑間化解困擾

米爾頓催眠語言模式整理版

第一部分 反向後設模式

資料刪減

(一)名詞化

(二)非特定的動詞(Unspecified  Verbs)

(三)非特定的參考的索引

(四)刪減

因果模式連接

臆測

失去主講者的詞

隱喻

(一)屬性限制的違論(Selectional Restriction Violations)

(二)引用語

假設前提

感覺動詞和形容詞

重複性暗示字眼

改變時間的動詞和副詞

評論性形容詞和副詞

類名詞

時間附屬子句

複合形容詞

比較詞:更多、更少。

比較詞:跟……一樣

選擇性限制:

第二部分 跟導式語言與間接暗示

(一)嵌入式暗示

(二)強調式標記(類比式標記)

(三)嵌入式提問

(四)會話式假設

(五)集中注意式

(六)隱含預設式

(七)開放式暗示

(八)類比可擇暗示

(九)完全選擇式暗示

(十)反義並列式暗示

(十一)否定式命令

(十二)意識/潛意識關聯法

(十三)含糊性:

a同音的含糊。

b 造句法的含糊(Syntactic  ambiguity)

c 範圍的含糊(Scope  ambiguity)

d連結的含糊(Punctuation ambiguity)。

(十四)說話者模式的限制

概括性字眼(Universal  Quantifiers):

語態操作者(Modal  Operaltors):

(十五)不太實用的假設前提

簡單假定:

正確名字

代名詞

明確描述

問句

否定句

誇張問句

關係子句

切割句

假切割句

帶有should或should not的句子

虛擬(not)

加強句

一些定量詞

重複性動詞和副詞

限定修飾詞

改變地點的動詞

改變狀態的動詞

 

米爾頓·艾瑞克森在催眠時,通常都會很系統地使用語言,而且是以一種不尋常的方式為之。這些模式在理查·班德勒和約翰·葛林德著的《米爾頓·艾瑞克森催眠技巧的模式》的第一卷中已描述過。

    使用「米爾頓模式」(Milton-Model)是讓催眠溝通效率化的必要條件,而且這所有的誘導例子都使用這些語言模式。很多讀者會因為讀了這書裡充滿了誘導的例子,在潛意識裡就學會了催眠,這個附錄裡,將會更明確地說明這些模式,這樣你就可以一次練習一種,有利於你有系統地將你的行為和這些模式合併。

 

第一部分 反向後設模式

    通常米爾頓模式都被稱為反向後設模式。反向後設模式在班得勒和葛瑞得所寫的《神奇的結構》(The  Struchure  of  Magic)一書裡已經有很詳細的描寫,而裡面的附錄有十二頁很棒的大綱,是蕾絲麗·卡門朗·班得勒所寫的《他們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They  Live  Happily Ever  After)。後設模式是一組可以更完整說明經驗的語言模式。相反的,米爾頓模式則提供使用者「技巧性含糊」的方法。技巧性的含糊讓說話者的陳述聽來很詳盡,而且還普遍到可以用來模擬聽者的經驗,跟神奇的是,無論什麼樣的陳述都可以這樣做。後設模式可以恢復任何句子刪減(deleted)的詳細資料;米爾頓模式則提供了建構幾乎所有的星系資料被刪減的句子的方法。這需要聽者從他們自己獨立的內在經驗,開始填滿被刪減的部分。米爾頓可分為三大類:A匯集資料,B語義學的三項發展,還有C說話者模式的限制。

 

資料刪減

    這個大類為米爾頓模式的一部分,稱為「資料刪減」(Deleting  Information)。這是催眠目的的三個大類裡最有用的,以下是四個輔助類別。

(一)名詞化

名詞化是在那些句子裡以名詞形式出現的字眼,但你卻碰不到、感覺不到或聽不到它們。名詞的一項測試就是「你可以把它放在手推車裡嗎?」如果有一個字眼是名詞,而不能被放在手推車裡,那它就是一個名詞化的字眼。像好奇心(curiosity)、催眠(hypnosis)、學習(learnings)、愛(love)等等,都是名詞化的字眼。它們是被當成名詞在使用,但實際上卻是步驟詞。

一旦使用了名詞化字眼,很多資料已經自動被刪減,如果我說:「艾茉莉的知識很廣泛」,我就已經自動刪減了她真正知道的事和她知道的途徑。誘導催眠時,名詞化是個很效率的方法,因為名詞化的字眼讓說者可以適時含糊,而且可以用來要求聽者從她的經驗搜尋出最恰當的理由。米爾頓·艾瑞克森的誘導幾乎都是採用這樣的方法。

 

    下面的例子,名詞化的字眼都用英文標識了出來:

    「我知道你的生活(life)已經出現了某種難關(difficulty),你一定想要一個滿意的解決方法(resolution)……我不是很確定你可以找出什麼樣最有利用價值的個人資源(resources)來解決這個難關(difficulty),但我是真正知道你的潛意識會比你也能力,從你的經驗中找出真正可利用的資源(resource)……」


(二)非特定的動詞(Unspecified  Verbs)

沒有一個動詞是完全明確的,但它可以比較明確,也可以比較不明確。如果催眠師使用了相關的非特定動詞,那麼聽者為了要了解句子,又要被迫提出她的意義。像做(do)、修理(fix)、解決(solve)、移動(move)、改變(change)、懷疑(wonder)、認為(think)、感覺(sense)、知道(know)、體驗(experience)、了解(understand)、記得(remember)、意識到(become  aware  of)等等,都是相干的非特定動詞。

    「我認為這是真的」比「我覺得這是真的」來的不明確。下面的句子告訴我們是如何思考的。如果我說「我要你去學習」,我用的是一個非常不明確的動詞,因為我並沒有解釋要你如何學,或者要你學的是什麼。

(三)非特定的參考的索引

這個意思是指被談到的名詞並不具有特定性。

    「人們可以放鬆。」

    「這很容易就可以學到。」

    「你可以注意到這種感元。」

    像這樣的陳述很容易讓聽者為了了解句子,而將句子應用到自己身上。

(四)刪減

這個類別完全是參考那些欠缺主要名詞片語的句子。

    例如:「我知道你很好奇。」

    這個句子完全沒有受詞,所以聽者根本就不知道他對什麼好奇。再一次聽者又可以用和他經驗有關的事物將空白填滿。

因果模式連接

在某件正發生的事和某件溝通者想要它發生的事之間,使用暗示因果關係的字眼,會讓聽者有好象某件事真的造成某事的反應。這有三類連接詞,可以區分出反應強度的等級。

    a最差的連接就是利用連接詞去連接不相關的現象。

    「你現在在聽我的聲音,而你可以開始放鬆。」

    「你一邊呼吸,一邊好奇著你會學到什麼。」

    b第二種連接就是利用像當(as、when)在……期間(during)、正值(while)這樣的連接詞來連接陳述,以及時建立連接關係。

    「當你坐在那裡微笑時,你就可以開始進入入神狀態。」

    「你一邊前後搖晃時,一邊可以放鬆得更徹底。」

    c最有力的第三種連接就是使用確實有因果關係字眼來做陳述。像造成(makes)、起因於(causes)、迫使(forces)還有要求(requires)等詞彙,都可以在這裡使用。

    「點頭可以讓你得到更完全的放鬆。」

    不管你使用哪一種連接都要注意,溝通者都是以已經發生的事開始,來和她想要的行動連接起來。如果溝通者從最弱的連接形式漸漸地用到最高等級形式,效率會是最高的。

    這些連接的形式只適用於陳述或暗示目前發生的事將會是其它事的肇因,而且只可以當作聽者對目前發生的事和其它當事人之間的過度期。這本書的第一章和第二章都有因果模式用法描述。

臆測

只要臆測使用一般化語言模式,你就要做得好象你知道別人的內在經驗,可以作為建立催眠可信度的工具。如果臆測太具體的話,溝通者就會冒著說出與聽者經驗相反的事的危險,還可能因此而失去親和感。

    「你也許會猜我等一下要說什麼。」

    「你對催眠的很好奇。」

失去主講者的詞

在評估性的陳述,若人們在句子中評估的人不見了,就稱為失去主講者的詞。使用失去主講者的詞來做陳述,是傳誦假設前提最有效的方法,下面的句子可作為例子。

    「你這麼簡單就能放鬆真的很好。」

    「你沉坐到椅子裡並不重要。」

隱喻

   最後一組範例有如使用其它類型的催眠一般,在使用隱喻式交談時特別有用。其它許多模式是在令人深刻的敘說故事中用得到,然而下面;兩則通常認為是屬於米爾頓模式的一部分。

   (一)屬性限制的違論(Selectional Restriction Violations)

這裡指的是:某些事物或人的性質歸屬已經被定義成不可能具有那些性質。例如,如果我談到一塊非常傷心的石頭或一個懷孕的男人,我就是違背了它們屬性的限制。因為石頭不會有感覺上的經驗,而男人也不會懷孕。聽眾必須去發掘該敘述的弦外之音。如果我談論的是一顆傷心的石頭所擁有的經驗,以及造成的改變,聽眾可能會跳出我的陳述而聯想應用到他自己的身上。「石頭是不會悲傷的,所以指的是我」,這不是一種自動產生以解所聽聞的方式。、

(二)引用語

這類模式牽涉到對別人說話時,引用了某段陳述,就好象在報導某人在某時某地說了什麼話一樣。

  引用語可以用在傳達任何無附帶責任的訊息上,因此你明顯的談論了某人曾說過的話,你的聽者將因該訊息而有反應,但不會自覺地去辨別他所反應的,或是對這訊息負有責任。、

  你可以對人討論米爾頓·艾瑞克森的病人,說他真的想學習催眠,他聽米爾頓·艾瑞克森講述催眠,並思考他所理解的。然後米爾頓.艾瑞克森轉向他,並強調:「你並不真的了解,除非你完全按部就班他對每一部分做練習。」

假設前提

    除了反問後設模式外,米爾頓模式還包含很多其它重要的語言模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假設前提的使用。相信許多朋友都很熟悉NLP的前提假設,它們是我們學習NLP的基礎。它們實際上是一些觀念,而我們在運用NLP技術時要假設這些觀念是正確的。同理,我們在運用語言時,常常會有大量的假設存在,比如我們說:「麗娜又娶人了」,這事實上已經在一個假設是說「她曾經出娶過」。為了區別NLP中的前提假設,與我們語言中其它的假設,我們把語言中的其它假設叫「假設前提」。

    要去辨別一個句子的哪裡是假設的,但不容置疑的方法,就是將句子變成否定的,然後再找出哪些是真的。最簡單的假設前提是「存在」。例如在「傑克吃食物」這個句子裡已經假設了「傑克」和「食物」是存在的。如果你讓這個句子變成為否定,你說「沒有,傑克沒有吃食物。」事實是傑克和食物還是存在的。但沒有被疑問到。

    假設前提是語言模式最具威力的,尤其是被那些假設自己沒有疑問的人使用之時。一般原則是給這個人很多選擇,但所有的選擇都符合你先假設好的反應。

    假設前提的語式,特別適用於進行催眠工作。

感覺動詞和形容詞

奇怪、注意、知道、感覺、明白、後悔等。

「我很奇怪她怎么半夜打電話給麥辛了。」

→她在半夜打電話給麥辛。

「你有沒有注意到,許多溝通高手在分享自己的經驗時都強調的一點是要成為卓越的溝通者,學習和使用非語言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你有沒有注意到,你現在更平靜了。」

重複性暗示字眼

也、同樣、再一次、回到等等。

「如果她再說一次那句話,我就親吻她。」

→她以前已經說過那句話。

改變時間的動詞和副詞

開始、結束、停止、開始、繼續、進行、已經、然而、仍然、再等。

「我敢說哈利會繼續笑。」

→哈利已經微笑。

評論性形容詞和副詞

幸運的、不尋常的、視線之外、偏狹的、天真的、快樂的、好奇好、必要的等。

「太不尋常,你竟然了解你的狗的感覺。」 →你了解你的狗的感覺。

*「你有多容易開始放鬆?」

類名詞

十分抽象的表示某一類的單詞,如愛國者,演講家,人們,老師,學生等

「在詩人們眼裡,世界上的第一樣事物無不包含著感情的色彩。」

→句中存在著一類人:詩人。

「世界上最優秀的溝通者都知道這樣的事實:為了成為偉大的溝通者,他們不得不學習和使用非語言溝通。」

→句中存著著一類人:世界上最優秀的溝通者。

時間附屬子句

由線索單字——之前、之後、之間、當、較先、自從、正當等辨認句子。

「如果法官在家,『當我經過她家的時候』,她沒有應門。」

→我經過法官的家。

複合形容詞

新的、舊的、前面的、現在的、先前的等。

「如果佛度戴了新戒指,我會被趕走。」

→佛度有顆舊戒指。

序數

第一、第二、第四、其它等等。

「如果你能找出這封的第三條線索,我會幫你做個蚊子派。」

→已經找出前兩條線索了。

比較詞:更多、更少。

「如果你比蘇更了解騎士們,告訴我他們怎麼樣。」

→蘇知道「至少」一個騎士。

「如果你知道比蘇好的騎士,告訴我們他們怎麼樣。」

→蘇是騎士。

比較詞:跟……一樣

「如果女兒跟她老公一樣有趣,我們都能充分享受。」

→她老公很有趣。

在所有提高你的總體溝通水平的努力中,有什麼和學習NLP非語言溝通技巧同樣有效呢?

在建立關係上,沒有什麼象創造和維持和諧一樣重要。

選擇性限制:

*「我不知道你的右手還是左手,會不知不覺地舉起來。」

    在同一個句子裡堆積很多種類的假設問題,會讓這個句子讀起來特別有威力。你的假設愈多,聽者想要解開這個句子或問任何一種假設就愈困難。上面所列的一些句子裡,就包含了很多種類的假設前提,而這些句子也會比較有威力。下面的句子就是將很多假設前提迭在一起的例子。

「而且我不知道你需要多久時間才能了解你的潛意識已經學了多少東西,因為在你舒服地繼續放鬆的過程之前知道是不重要的,你也要讓你的其它部分去學習一些可利用而且會讓你快樂的東西。」

 

第二部分 跟導式語言與間接暗示

催眠師在對來訪者進行催眠時,可採用兩種主要的方式或態度:權威式(Authoritative)或跟導式。

權威式

跟導式

直接指令

間接暗示;隱喻

命令式口氣

引人入勝的語音

補充式關係(催眠師居高臨下,具有權威。)

對稱式關係(催眠師和來訪者是平等的)或互補的(催眠師可以是地位較低的一方,來訪者可以是權威。)

「父親式」催眠

「母親式」催眠

 

兩種方法並沒有優劣之分。大部分催眠師治療師會覺得其中的一種更舒服、更自然,從而傾向於多用這一種。來訪者也往往對其中一種有偏好。因此,你不妨在工作中靈活地交替使用,或兩者結合起來用。

權威式使用直接命令導入催眠,引出催眠現象並進行測試,然後利用催眠狀態來達成目標。這些暗示直截了當,甚至直接地要求來訪者出現某種具體的反應。經常發生的情況是,為了取得需要的反應,需要不斷地重複命令。直接指令通常簡短、直接、一針見血,來訪者得到明確的信息,決定做什麼或者如何作出反應。來訪者的選擇是,要麼全盤接受照辦,要麼質疑指令(表達出來或在內心質疑),要麼斷然抵制。

埃裡克森對催眠具有開創性的貢獻是跟導式語言和間接暗示。間接暗示就是用跟導式語言說出來的指令。這類指令較為冗長、含糊。間接暗示促使來訪者在內心思索,試圖找出暗示的含義,或選擇如何作出反應。因此,這類暗示往往能調動來訪者在潛意識中儲藏的含義、聯想、學習體驗和對某些事物的理解。

  使用跟導式語言模式有利於培養雙方的投契氣氛,原因可能是它允許來訪者自由選擇反應,從而降低了"抗拒"。當與先跟後帶技巧和間接暗示結合使用時,跟導式語言尤為有效。凡是含有選擇的可能,或給人以可選的幻覺(譬如是否作出反應、如何反應等)的語言,均可認作跟導式語言。

    下面我們把米爾頓常用的跟導式語言與間接暗示語言的常用語式介紹出來,因為間接暗示就是用跟導式語言說出來的指令,所以我們不對跟導式語言與間接暗示語言進行區分。

  一般來說,嵌入式暗示、可能性語句、委婉體語句、嵌入式提問、會話式假設、引用都是跟導式語式。

(一)嵌入式暗示

與其直接給暗示,還不如將指令嵌入於較大的句子架構。可以注意到的一點是,我們可以運用使注意力專注或引導注意力的語句。這些嵌入語句通常都利用下面介紹的「強調式標記」來突出暗示,使受導者不知不覺中引起注意。我們通常用可能性語句或委婉語句來進入嵌入式暗示。

形式

特點

舉例

可能性

使用可能性的情態動詞(可以、可能、也許等),而不用必要性的情態動詞(應該、會、要等)

你也許會注意到舒服的感覺越來越強烈。

委婉體

加在句子起始位置上,使提問或陳述句變得委婉的詞語。(「我很好奇的是……」「我不知道……」等等)。委婉體常用於嵌入式提問或嵌入式指令。

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放鬆下來有多容易。

 

●     較直接的引導語言的嵌入:

 

    「你可以開始放鬆。」(可能性語句)

    「我不知道你需多久時間才能覺得比較舒服。」(委婉語句)


●較間接的引導語言的嵌入,這是溶合了後面介紹的凝聚意識法的一種嵌入方式。

「你以前進入過催眠狀態嗎?」

「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你已經準備好開始了。」

「人們也許感到好奇,一個人在催眠狀態下能學到什麼。」

「你現在能感覺到手臂已經變輕了嗎?」

    當你將指令嵌入於句子裡時,你可以令人更不知不覺地輕鬆傳達,讓這位聽者不會意識到你已經下了指令。以上的訊息對聽者的影響會比較溫和,總比你單獨下達這樣的指令「放鬆」、「覺得比較舒服」好得多。

(二)強調式標記(類比式標記)

使用強調式標記時,若加上嵌入式暗示會更具效力。強調式標記是指你用一些非動詞性的類比性質,將指令從句子中分離出來。你可以利用提高音量在指令前後停頓語氣、改變音調、打個手勢或揚起眉毛等方式來表達。你可以用任何對方認得出來的舉動來表明指令,並得到對方特別的注意。對方並不需要意識到他注意了你的特別動作;事實上,當他接收了你的舉動所傳達的訊息,卻並不自覺時,他將更是全神貫注。

(三)嵌入式提問

為了使提問變得婉轉,把問題嵌入到一個陳述句中。對方往往會對這個陳述句作出類似於回答問題的反應。在問句前加委婉體。

    「我有興趣知道你想從催眠中得到什麼?」

    「我正在想你會喜歡喝什麼樣的飲料。」

  「我很想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

    一般來說,人們會回答第一句嵌入式的問句:「你要從催眠中得到什麼?」而不會想到這個問句沒有直接提出來。聽者不會拒絕回答這類的問句,因為這問題附帶在與說話者的好奇心有關的陳述裡,因此可以產生一種溫婉且優雅的方式去獲得資訊。

(四)會話式假設

是/否問句就是會話式假設,典型作法是誘導出反應,而不是字面上的問答。例如,如果你在街上趨前問人:「你知道時間嗎?」人家就不會說「是」或「否」,她會告訴你現在是幾點。

  把暗示嵌入到提問中,使對方把它當作一個問題來回答。(關鍵詞:你能否、你是否可以、你會不會、你要不要等等。可以在句子後跟上一個附加疑問句,)

    如果你問人家的是:「你知道今天晚上的電視演什麼?」很可能他告訴你的就是今晚的節目,而不是「是」或「否」。

    進行會話式假設前,你要先想想你要是什麼樣的反應。比如說你要某人關門好了。

    第二步要做的事,就至少檢查一下你是否真的要那個人關門。換言之,就是要檢視什麼是你假設前提的目標。在這情況中,前提為(a)這個人可以去關門(b)門是開的。

    第三步是將其中一個假設前提轉成是/否問句:「你能不能去關門?」、「這扇門是開的嗎?」現在你不需要直接去問問題,就能得到你要的反應。

舉例:

「這裡很暖和,對嗎?」

「你能否告訴我你想要什麼? 」

(五)集中注意式

這個類別包羅萬象,因為所有的間接暗示都是用來使注意力專注或引導注意力的。這類暗示的作用是種入信念或定下一個基調。它們使用跟導式語言模式,常常是帶有嵌入式暗示的提問或陳述句,這些暗示都被標示。

舉例:

「你以前進入過催眠狀態嗎?」

「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你已經準備好開始了。」

「人們也許感到好奇,一個人在催眠狀態下能學到什麼。」

「你現在能感覺到手臂已經變輕了嗎?」

(六)隱含預設式

隱含預設式暗示預設某些事情正在發生或將要發生。這些暗示往往具有某種時態性或時序性的結構,把意識從隱含的暗示上引開。催眠師此時的意圖是在潛意識層面激發一連串的聯想和潛在反應。

舉例:

「在你進入催眠狀態之前,你也許想使自己舒服一些。」

「你想像自己會先學哪一課?」

「既然你已經開始使自己舒服,你現在可以閉上眼睛了。」

「當你讓意識開始浮想聯翩的時候,你仍可以輕鬆地聽到我在這裡講話。」

(七)開放式暗示

開放式暗示允許有多種不同的反應,從而鼓勵來訪者從內心去聯想和領會。

舉例:

「進入催眠狀態的方法有許多種。」

「你也許想知道一生中到底學到了多少知識。」

「我不知道一個人可以用多少種不同的辦法來放鬆。」

(八)類比可擇暗示

類比可擇暗示是一組捆綁在一起的選擇(Binds),它給來訪者以自由選擇的幻覺。其實,無論來訪者怎樣選擇,其結果都是指向同一個目標。

舉例:

「你喜歡進入淺催眠狀態,中度催眠狀態,還是深度催眠狀態?」

「你也許能當場注意到自己已經有所不同,也許一直等到事後才注意到。」

「你也許覺得在原地放鬆就很舒服,或者調整一下姿勢會感到更舒服一些。」

「我們十二點見面還是中午見面? 」

(九)完全選擇式暗示

完全選擇式暗示包含了無數個選擇,以至於看起來好像所有的反應都是可接受的。不論如何反應都可視作順從催眠師的指令。

舉例:   

「你可以慢慢地進入催眠狀態,也可以連續不斷地進入,也可以逐步加深地進入,也可以很快地進入,也可以一次性進入,或者用其他的只適合你自己的方式進入。」

「你的手臂可能會抬到你的臉部,也可能會停留在原地,也可能漂浮在離你的臉還有一半距離的地方,也可能只抬起來一點點,或者它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某個獨特的位置。」

「你可以留意我說的話,我說話風格,我的聲調,我說話時的停頓;你產生的聯想,你理解的含義,你勾起的回憶;或者任憑你的注意力隨意飄遊。」

(十)反義並列式暗示

反義並列式暗示 是把兩種相反的情況並列在一起,常常是反面那一部分隱藏著催眠師想要的結果。反義既可以是觀念上的(抗拒/接受;了解/不了解;做/不做),也可以是空間的(上/下;左/右;裡/外),時態的(過去/將來),也可以是體驗的(熱/冷;悲傷/快樂)。在語言上,這類暗示模式採用比較式,如"更多"與"更少"或"更差"與"更好"。在處理"抗拒"時特別有用。

舉例:

 「你越是感受到緊張,你就越享受放鬆。」

「你越是想保持意識清醒,你就越不容易覺察自己已經進入催眠狀態了。」

「在開頭的時候花了很多時間也很不錯,這樣問題的解決可能來得很快。」

「既然你已經為解決這個問題等待了這麼久,你有資格在未來的很多年裡好好地享受問題解決後的快樂。」

「最嚴重的錯誤,往往帶來最好的教訓。」

「你越少感到緊張,就越享受放鬆。」

「你等了那麼久才從這個問題中解脫出來,你有資格盡情享受今後所有的時間。」

「內心越是贊同,嘴上說『不』越是容易。」

「你越是接受自己的抗拒,就越是不抗拒自己的接受。」

(十一)否定式命令

當命令是用否定的語氣下達時,其正面的意義是建立在聽者的反應上。例如,如果人家說:「不要考慮粉紅圓點的花樣」,你就必須想到粉紅圓花樣,以便了解該句話的意義。否定語句並不存在於視覺、聽覺及感覺原生經驗裡;否定語句能用於次生的經驗:例如語言及數學之類的記號表象。

    否定命令可以有效地用在表示確實想要發生的事上,而且要在陳述的前面加上「不」這個字。

    「我不要你感到太舒服。」

    「不要在練習否定命令時,感到很有趣。」

    通常聽者會因為體會什麼是舒服的感覺而有反應,或者是把否定命令的有趣練習當作是了解句子的方式。

(十二)意識/潛意識關聯法

意識/潛意識關聯法是將一句關於意識的話和一句關於潛意識的話聯繫在一起。它往往運用檢定語言模式中的因果式來表達。

這種關聯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簡單連詞(和)

·因果連詞(當、由於)

·直接的因果關係(造成、導致)

關於意識的詞句應該比較含糊、開放式,因為它可能切合也可能不切合來訪者的經驗。而關於潛意識的詞句則可以比較直接和具體。

舉例

你的意識

連接詞

你的潛意識

也許在聽我說話         

同時

正在思考對你真正重要的事情

也許對某些結果感興趣

然而

需要對你最好的效果

或許懷疑

已經知道了解決的辦法

每次只能關注一件事情

就像

總能夠同時照顧所有的細節

使用線性思維

因為

懂得如何把相關的信息組合起來

很好奇

使得

在你的個人經歷裡面尋找合適的方法來應對這種情形

很容易受到幹擾

儘管

已經在調動你的能力來達成你的目標

十三)含糊性:

當一個句子、片語或字詞蘊涵著超過一種以上的可能含義時,就產生了含糊性。含糊性是一種重要的工具,可能導致一點輕微的誤解及方向迷惑,這有利於變

 

動的心理狀態。平常的交談中,交代清楚的陳述有很高的評價。在催眠狀態下,相反的反而是真的。任何一點含糊性可能就讓聽者在內心裡用不只一種方法來處理一個訊息。這需要當事人能主動參與開發訊息蘊涵的意義,這就增加了發現對他合適的意義的可能性。還有,可能會有一個或更多的意義將存留在他的潛意識。在這個附錄中,前述的四種模式(名詞化、非特定的動詞、非特定的參考索引及刪減),都具有增加訊息裡頭含糊性的功能。

a同音的含糊。

聽起來相似但字義不同的字詞,會產生同音的含糊。

b 造句法的含糊(Syntactic  ambiguity)

造句上含糊的典型例子是「正在催眠中的催眠師可是要具備技巧的。」這句話的意思是可以是催眠師施催眠術需要高度技巧,也可以是要讓催眠師入神需要技巧。

c 範圍的含糊(Scope  ambiguity)

尺度的含糊性發生在應用形容詞、動詞或副詞的程度的大小不清楚時。

    「我們將和這些迷人的男士們和女士們去」,可以說成「我們將和迷人的男士們和女士們去」(也許女士們並不算迷人),或是「和我們去的男士及女士們都是很迷人的。」

    「我不知道你將多快就了解到你正舒服地坐在這,傾聽著我的聲音。而且你將很快地進入深層入神狀態,快得一如你的內在潛意識所需。」這並不清楚「了解」這動詞是否意味著了解整句內容所指的,還是在「而且」之前的那部分。如果「了解」意指全句,其假設前提就是用在「了解」一詞之後的都在內。

d連結的含糊(Punctuation ambiguity)。

在兩個共同一個詞的句子中,將其句尾及句首放在一起用可產生這類含糊性。「Your coat looks like it is made of goose down deeply into trance.」(你的外套看起來是用被深深催眠的鵝的毛做的)。這裡的「down」這個是前面那句「Your coat looks like it is made of goose down」(你的外套看起來是用鵝毛做的)的句尾,也是氣候所接的「down deeply into trance」的前綴。「That’s right now you’re already begun to relax.」(就是現在,你已經開始放鬆。)

    (十四)說話者模式的限制

    後設模式這一大類是米爾頓模式裡最不重要的。它的兩個類別可以用來限制聽者進入入神和其它結果。

概括性字眼(Universal  Quantifiers):

像是所有(all)、每一(every)、總是(always)、從不(never)、沒有人(nobody)等等,都是概括性字眼。這些字眼通常暗示了過度的一般化。

    「那麼現在你可以直接進入入神狀態。」

    「你擁有的每一種思想,都是要創造進入更深層的入神狀態。

語態操作者(Modal  Operaltors):

「語態操作者是指應該(slould)、必須(must和have  to)、不能(can’t)、不會(won’t)等等字眼,暗示沒有選擇。

「你有注意到你不能張開眼睛嗎?」

(十五)不太實用的假設前提簡單假定:

這種造句環境是有實體存在,需要讓句子變得有意義。

正確名字

「喬治·史密斯早就離開派對了。」

→這句話存在一個叫喬治的人。

代名詞

她、他、他們等。

「我看到他離開。」

→句子中存在一個男性(他)。

明確描述

複合名詞。

「我喜歡戴銀色耳環的女人。」

→句子中存在一個戴著銀色耳環的女人。

問句

「誰吃了錄音帶?」

→有人吃了錄音帶。

「我要知道誰吃了錄音帶。」

→有人吃了錄音帶。

否定句

「你不想跟我談嗎?」

→我想你要跟我談。

誇張問句

「誰在乎你出不出現?」

→沒有人在乎你出不出現。

關係子句

複合名詞、名詞後面跟著「誰(who)」「哪一個(which)」開始的片語

「那些女人中有幾個〔誰〕跟你說過話的,已經離開商店了。」

→幾個女人跟你說過話。

切割句

以「它(it)以前是(was)」開頭的句子。它是以It is  or  It  Was 開頭的句子。

現在是(is):

「(它)是特別的壓力弄碎了窗子。」

→某種東西弄碎了窗子。

假切割句

(什麼)〔句子〕是〔句子〕的形式。它是句子是當你把它翻譯成英語的時候,帶有What ……it 結構的句子。

「(什麼)夏倫希望做的是變得討人喜歡。」

→夏倫希望做某事。

帶有should或should not的句子

,就是表示與期待的相反的句子。

你不是不知道非語言溝通技能多麼重要,下次有NLP研討會記得通知我。

如果你對你的人際關係並不感到完全滿意,去學習創造和維持和諧對你來說就很重要。

虛擬(not)

「我懷疑你(不)有點不公平。」

→我認為你不公平。

加強句

以聲音強調

如果瑪格是跟警察說話,我們就完了。

→瑪格跟某人說話。

一些定量詞

全部、每個、許多、很少、沒有等。

「如果有一些龍出現、我就離開。」

→句中指的是龍。

重複性動詞和副詞

以(re)「再」開頭的動詞或副詞。

「如果他在我離開之前回來,我想跟他談一談。」

→他以前在這裡。

限定修飾詞

只有、甚至、除了、只是等。

「只有艾米看到銀行搶犯。」

→艾米看到了銀行搶犯。

改變地點的動詞

來、去、離開、到達、進入等。

「如果湯姆已經離開家,他一定迷路了。」

→湯姆曾經在家。

改變狀態的動詞

改變、改革、轉換、變成等。

「如果梅依變成嬉皮,我會十分意外。」

→梅依現在不是嬉皮。

條件子句(if)

有假設語氣的動詞。

「如果你必須(應該)決定要不要跟我談,我會待在垃圾場。」

→我沒有想到你會跟我談。

如果你知道你這樣做可以給你帶來多麼豐厚的回報,你一定不需要我這麼苦口婆心的重複告訴你,堅持做練習的重要性。

 

米爾頓 艾瑞克森催眠賞析

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H Erikson)是二十世紀催眠界的泰鬥,被譽為"現代醫療催眠之父",同時也是短期心理治療的創始人。他對心理治療的了解冠乎群倫,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溝通者,也曾被尊為本世紀首席心理治療師。很多人主張,弗洛伊德的貢獻在於治療理論,而他的貢獻在於治療實務。大陸曾出版過一本叫《出神入化》的書,就是專門講他的催眠的(同時也是NLP方面的經典之作)。下面我們通過幾個案例,來賞析一下這個奇人。

仙人掌治酗酒


  有一位酗酒者來找艾瑞克森,並敘說其與酒精的淵源:"不論我父親或母親兩方面的父母均啫酒如命。我的父母與嶽父、嶽母也都是離不開酒瓶的酒鬼。我的妻子酗酒,我自己更曾經試過十一次酒精中毒的精神錯亂現象。我實在厭倦了與酒為伍的日子。對了,我的弟弟也是不折不扣的酒鬼。對你而言,這八成稱得上是祖傳的酗酒案例,但不知你有什麼解決之道?"艾瑞克森問起他的職業:"當我清醒時,我在報社工作。酒精則是從事這份工作的危機所在。"艾瑞克森表示:"這樣吧!既然你希望我針對這歷史悠久的問題想個辦法。我建議你去做一件似乎不對勁的事。請到植物園去看看那些仙人掌,讚嘆那些可以在缺水缺雨情況下存活三年的仙人掌。"此後,自己好好反省。

  許多年後,一位年輕女孩突然到訪:"艾瑞克森博士,當你初識我時,我年僅三歲,三歲那年,我就隨父母搬到加州去了。如今,我住在鳳凰城,想藉機來看你到底是何方神聖。" 艾瑞克森:"那你可得仔細想清楚,不過我很想知道你何以專程跑來評頭論足。"她解釋道:"會將酗酒者送往植物園觀察植物,以藉機引導他們不依賴酒精生活的人,即是我渴望親眼目睹的偉人。自從你將我父親送往植物園後,我的父母就再也沒碰過酒了。"

  艾瑞克森擅長以個別化多層次進行間接溝通,再加個他非凡的洞察力和無比的愛心,使個案的治療變得"神奇",下面我們來看二個神奇的個案

  有一次,有15位催眠治療師結伴拜訪米爾頓大師,當這15位催眠治療師說明完欲向大師請教的問題之後,米爾頓大師才開口說話,最奇怪的是,大師所說的這段話是對所有人講的,但是,在場15位催眠治療師,竟然都認為大師是針對自己所提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而且,每個人都收穫非常豐富。

  又有一次,大師應警方之託,對一位多次進出勒戒所戒毒無效的19歲青年施行催眠治療。從這位青年進入大師房間開始,到離開,米爾頓大師只講了短短的兩句話。

  第一句是在青年進房間,走到大師面前時,大師說:"請坐。"第二句是在雙方十餘分鐘的沉默之後,大師說:"好了,你可以走了。"奇妙的是,這位青年居然就這麼戒掉了毒癮。

  看到這兒,是不是更覺得不可思議,別著急,他本人曾用這樣一個故事說明他的治療方式:

  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一天,一匹不知名的馬遊蕩到我家住的農場。沒有人知道這匹馬從哪裡來,因為它沒有任何可以供辨別的記號。毫無疑問,不應該留下這匹馬,它肯定屬於別人家。

  我父親決定送它回家。他騎上這馬,把它領到路上,相信馬有回家的本能。只有在馬離開大路去吃草或走到田地裡時,父親才幹幹涉一下,在這些情況下,他總是很堅定地把它領回到路上。

  這樣,這匹馬很快回到它的主人手裡。主人再次看到他的這匹馬,感到很驚訝,問父親:"你是怎麼知道這隻馬是從這兒走的,怎麼知道它屬於我?"

  父親答:"我不知道,但這馬知道,我所做的只不過是讓它一直在路上。"

  艾瑞克森的催眠技術已經爐火純青,關於他所有的語言,已經為NLP大師提煉成米爾頓模式(Milton Model),這不是本文所在探討,這篇短短的文字也無法探討。我們主要看一個他的幾個核心精神:

  1、 如果你有幻想的痛苦,你也可以有幻想的快樂。這是艾瑞克森的根本準則。充滿著人本主義的色彩。他認為將問題保持下來的機制,同時也是產生解決方案的機制。比如第一個個案,艾洞悉了他產生酒癮的機制,讓他去觀察仙人掌,讓他明白如果環境能造成他的酒癮,哪麼環境也可以解除他的酒癮。最後的結果可能問題,但機制總是良性。

  2、 最省力原則。艾認為人人都有再生性資源。所以他從不逆著個案,而是採用個案的已有的資源去轉化他們。據說曾經有一個自稱是耶酥的精神病人。艾先問了他了幾次"你真的是耶酥嗎?"他都回答都十分的肯定。艾不在說話,開始向病人所在的屋裡搬來兩個大木頭,還有釘子和鍾子,開始做起十字架來,病人一直呆呆的看著,突然明白過來,大聲的說:"我不是耶酥!我不是耶酥!"

  3、 致力於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問題本身。傳統的心理療法一般都是關心問題,去探尋哪個現象產生的原因,然後才去解除原因。而艾瑞克森一般不太關注問題,他常說的一句話是:生命是活在當下,而導向未來。

  4、 自然催眠,間接溝通。艾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在催眠,他很擅長說故事和雙關語,化催眠於無形,催眠結束,個案往往還以為催眠沒開始呢

<End>


我們將持續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內容,歡迎關注本公眾平臺!

往期文章推薦:

哈佛用這11張圖,讓你找到正能量

艾瑞克森催眠理論背後的深層觀點

   

【衍瑾心理】| 一個有價值的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識別  一鍵關注新動態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獲得HMI美式催眠經典課程信息

相關焦點

  • NLP技巧 | 米爾頓(催眠)語言模式
    米爾頓模式語法,也叫催眠語法。在開始解釋催眠語法之前,我們說說人的大腦吧。人的大腦有一種完型的傾向,什麼意思呢?
  • 催眠治療:米爾頓語言模式
    除了反問後設模式外,米爾頓模式還包含很多其他重要的語言模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假設前提的使用。一、假設前提  要去辨別一個句子的哪裡是假設的,但不容置疑的方法,就是將句子變成否定的,然後再找出哪些是真的。最簡單的假設前提是「存在」。
  • 以正念創造美好未來,案例簡析米爾頓催眠語言模式的應用
    催眠是什麼?從廣義上講,催眠是繞過意識層的表層結構對潛意識深層做工作,與潛意識溝通,以達成(自己/他人)目標的一切活動。本文中涉及的催眠是廣義上的催眠。什麼是米爾頓催眠語言模式呢?是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在實踐中常用的,通過語言為載體,以向上歸類、概括、扭曲、刪減等語言模式與客體的目標契合點最大化,與潛意識溝通,並影響自體或客體做出預期改變的語言模式。以正念創造美好未來,案例簡析米爾頓催眠語言模式的應用本文儘量避免學術化,以應用性為先進行分析。
  • 魔鬼NLP之超越「米爾頓催眠模式」的語言模式:感官催眠
    很多學習NLP的朋友在學習意識層面催眠的時候,選擇的方法一直都是「米爾頓語言模式」。
  • 米爾頓模式是什麼?
    米爾頓模式(Milton-Model
  • NLP技巧 | 米爾頓模式語法
    張國維博士《NLP專業執行師》三階段的課程很好玩,其中最好玩也是整個執行師課程最讓人迷糊的部分,那就是米爾頓模式語法了。
  • 「NLP秘技」米爾頓模式語法
    米爾頓模式語法,也叫催眠語法。在開始解釋催眠語法之前,我們說說人的大腦吧。人的大腦有一種完型的傾向,什麼意思呢?
  • 【百度雲分享課程資源共享】NLP催眠電子書合輯
    (美)薩德.掃描版.pdf[愛上雙人舞].李中瑩.掃描版.pdf[超級催眠術.不可思議的靈魂之旅].肖祥銀.掃描版(ED2000.COM).pdf[超級戀愛催眠術].林文青.掃描版(ED2000.COM).pdf[催眠]-心靈控制術[(美)馬克斯韋爾·馬爾茨].pdf[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郝濱.掃描版.pdf[讀心術
  • 父母語言對孩子的催眠力量
    聽朋友這麼一說,讓我想起我在知名親子教育專家林青賢和知名素質教育專家李勝傑聯袂寫的一本書《喚醒內在天才的秘密》書裡提到的: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催眠力量。所謂「言傳身教」,就是指父母通過日常的語言和行為對孩子進行催眠暗示。就如我朋友的一句貶低型的語言,無形當中就打擊了孩子,讓孩子自暴自棄。
  • 催眠大師說,廣告其實就是一種催眠
    吉利根的老師、催眠領域泰鬥米爾頓•艾瑞克森說過:你尚未意識到,你人生的大部分都被潛意識掌控。       潛意識這在大腦中」隱形」的部分,一直都主宰著人類的思維和行為,然而潛意識不會直接讓我們知道它是什麼,它只會通過影響人們的感覺和情緒與我們溝通,當我們嘗試去克服由潛意識所發出的感覺和反應時,便會造成矛盾、感到困惑。
  • NLP:米爾頓模式語法(檢定語言模式)
    例:「只要你出席,你就會更想學習。」 3.複合等同  把兩件不一定相同的事看成等同。  「……就是說……」  例:「你已放鬆,所以你必定已經進入催眠狀態。」4.預設  言語上的一些預設  例:「你學了許多東西……」  例:「你能夠做得更好。」  例:「你隨時隨地都在改變。」  例:「你還會用什麼方法進入催眠狀態?」  例:「你現在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 心聞|催眠大師艾瑞克森的劫後餘生
    艾瑞克森,全名為米爾頓·海藍·艾瑞克森,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他的父親是北歐人的後裔(他自認是好勇鬥狠,敢於冒險犯難的維京人的後代),他的母親則有美洲印第安人的血統。鄉村學校師資不足、圖書匱乏,米爾頓從小色盲、五音不全 、缺乏韻律感,又有閱讀障礙 , 原本打算中學畢業就跟父親在農場工作,不料在十七歲時生了一場幾乎奪命的大病,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 催眠,調節中高考焦慮最佳手段之一,這個15分鐘催眠音頻分享給你
    焦慮症是非常常見的一種心理症狀,而治療焦慮症病人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催眠,尤其是被譽為「現代催眠之父」米爾頓.他兩位著名的嫡傳弟子,一位是繼承他的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的會長,傑弗瑞·薩德博士,一位是獲得美國催眠界終生成就獎的史蒂芬·吉利根博士。這兩位的催眠功力登峰造極。而我多年來一直跟隨這兩位大師學習,並且擔任助教。
  • 催眠專家揭秘《催眠大師》:用語言幾分鐘就可催眠
    催眠專家揭秘《催眠大師》:用語言幾分鐘就可催眠 同時,劇情也讓觀眾對催眠師生出好奇。催眠真這麼神奇?記者昨日採訪本地催眠治療研究專家,「庖丁解牛」影片細節,看片中神奇橋段是否靠譜。  懷表一晃就睡著?用道具太傳統了  《催眠大師》中,徐崢飾演技術高超的催眠師,為莫文蔚實施催眠療法,而他的基本技法就是拿著懷表在病人眼前晃。
  • 中國艾利克森研究院廣州首屆臨床催眠培訓課程招生簡章
    本項目在原中德班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按照國際催眠學會(ISH)的人才培養理念,結合了臨床催眠在實踐領域的應用規律來設計培養方案。經過了十幾年的培訓和準備,研究院精選了國內在臨床催眠學術領域具有多年實踐和教學經驗的治療師,經過嚴格的篩選、培訓和考核程序,獲得了「中國艾利克森研究院臨床催眠培訓師」稱號的臨床催眠專家擔任講師,力求以最接地氣的語言、最一致的文化理念、最通俗易懂的教學方式,讓廣大對臨床催眠有興趣的心理學專業人員學到最原汁原味的艾利克森式臨床催眠
  • 《魔獸世界懷舊服》向米爾頓回復任務怎麼做 向米爾頓回復任務攻略
    導 讀 《魔獸世界懷舊服》向米爾頓回復怎麼做?
  • 米爾頓·凱恩斯新城的成功要素:規劃先行 打造生態新城
    2018年12月11日10:08 來源:中指研究院 米爾頓·凱恩斯新城的成功,源於其產業新城的發展模式,以城市規劃為依託
  • 斯蒂文尼奇vs米爾頓凱恩斯 米爾頓前景更佳
    比賽時間:2019-09-04 星期三 02:45   北京時間2019年9月4日02:45,英錦賽小組賽南部賽事G組第1輪,英乙隊伍斯蒂文尼奇主場迎戰新賽季已經重返英甲的米爾頓凱恩斯。   【米爾頓凱恩斯】   米爾頓凱恩斯上輪英甲客場1-2不敵阿克靈頓,本賽季前7輪正賽3勝1平3負,最近6輪每場比賽都有失球,場均失球數超過2球,每場比賽的總比分都超過2球(有4場超過3球);米爾頓凱恩斯上賽季英錦賽止步於小組賽,近10輪英錦賽3勝2平5負,有7場比賽每場至少丟掉3球,場均丟掉2.4球;米爾頓凱恩斯近10個英錦賽客場均分出勝負(
  • 那些催眠大師艾瑞克森,教會我的事
    這部分聊聊神秘的催眠,必須先明確一下,武老師的個人睡眠水平非常有限,有時能將人引入到很深的狀態,但他並不是一個精通催眠的催眠師,能夠奪人意識,讓人進入到他自己不能覺知的潛意識狀態。不過儘管如此,他還是講出了,他學的催眠的一些精髓,前文說到他的催眠老師是史蒂芬吉利根,他是美國人,是見過最像大師的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