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頓模式語法,也叫催眠語法。
在開始解釋催眠語法之前,我們說說人的大腦吧。
人的大腦有一種完型的傾向,什麼意思呢?
就是對於一段殘缺的信息,你的大腦會自動填充你看到聽到的信息。
請看下面的圖
請問你看到的是什麼?
可能有人會說,看到一個三角形,三個角嵌著三個黑色的實心圓。但實際上這就是三個缺了一角的圓,只是你用你的感官經驗去完型你看到的東西,所以你會看到一個三角形。
那這個跟米爾頓模式語法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米爾頓模式語法也是一樣,用大量「技巧性含糊」的方法,讓你用自己的感官經驗去完型具體的內容。就好像是挖了很多的洞,讓你自動地去填補每一個洞。
這跟我們之前學習的語言的後設模式相反,後設模式是還原被扭曲、刪減、一般化的信息。而米爾頓模式語法則是運用扭曲、刪減、一般化,讓信息含糊,從而繞開意識的防衛而進入潛意識。當信息進入潛意識之後,意識會自動對發生的事情產生合理化的解釋,也是前面說的自動去填補那些坑洞。
佛洛依德在研究夢時曾經對意識與潛意識做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他把人的意識比喻為在城門口盤查各路人馬的守衛,而盤查的對象就是潛意識。而潛意識則會千方百計地想混進城裡,於是便經過各種偽裝、扭曲,讓意識層看不出潛意識所帶來的信息。催眠也是從意識狀態進入潛意識狀態,在這兩種狀態中自由遊走。要進入潛意識,就必須先讓意識放下防備。意識在什麼情況下會放下防備呢?那就是我們催眠語法研究的內容了,當意識陷入混亂、無法精確判斷、沒有檢測到對意識有害的內容時,就會放鬆警戒.
在NLP專業執行師的課程裡面,我們會學習到18種的語法技巧,這18種語法技巧都是遵從刪減、扭曲、一般化的方式對信息進行偽裝改造,讓信息上歸類,模糊化,從而去降低意識的防備。
因為篇幅有限,我們這次就挑選前面的幾個語法來闡述,另外的會簡單帶過。
· 01 ·
猜臆
猜臆就是沒有說出獲得數據的方法,而主觀臆斷一個人的思想或感覺。
例如:「我知道你在想.」、
「我知道你來這裡是為了一個目的」、
「我知道你喜歡....」
這種主觀猜臆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比如算命。如果你去算命,有些算命先生可能會故作為難地告訴你,「我算到了你有一個劫,但是天機不可洩露,我只能說這麼多了」,於是乎從那一刻開始,你就會留意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不好的事情,如果真的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你自己就會把它填充為你的「劫」。算命先生是用猜臆這方面的高手,他不會告訴你具體的事件,但他會很肯定的告訴你一些比較大的概念,讓你自己去填充這個概念的內容。
· 02 ·
因果
一件事情引起另一件事情
(包括將事情的起因歸咎於自己以外的因素),語法有
A、X引發Y
B、如果.那麼.
C、當你便會..
D、...因為...
例如:「假如你參加這個課程的話,你準會學會這些」、
「當你留心聽的時候,你就會學得更快」、
「多讀這些句子,你就會越來越熟練」
· 03 ·
複合等同
把兩件不一定相同的事看成等同
「就是說.」,X=Y
例如:「你已放鬆,所以你必定已經進入催眠狀態」、
「你來這裡,就表示你想改變」、
「你想學就表示你會學到」
· 04 ·
預設
言語上的一些預設
例如:「你學了很多東西」、
「你能夠做得更好」、
「你隨時隨地都在改變」
注意,預設的時候一定要上歸類,越上歸類越能達成一致。雖然他不知道他學了什麼,哪方面好,改變了什麼,但是你的語言讓他相信,一定是有事情發生了的,這就是讓他自己去填補內心的坑洞。
· 05 ·
虛泛詞
被名詞化的過程用語
例如:「溝通」、「關係」、「理解」等等、
「只要你相信其中的過程」、
「容許你的直覺」
· 06 ·
以偏概全
一般有以下特徵的句子:
A.一個整體性的數量值,如「全部的」、「所有的」
B.沒有指示詞的,如「可以的」
例如:「沒有人是對的」、
「你知道的一切」、
「我們全都會進入催眠狀態」、
「所有人都會催眠語法的」
· 07 ·
可能性與必須性的用詞
指所有暗示可能性與必需性的用詞,通常成為生活的規條。
例如:「可以」、「不可以」、「必定」、「應該」等等,
「你應該已進入催眠狀態」、
「你可能會聽到智慧的話」
· 08 ·
遺失行動者
表述價值判斷時並沒有指出是誰及他何以做出這個判斷。
例如:「這樣想實在是一件好事」、
「這是不好的」、「簡直是完美」
· 09 ·
比較刪減
句子裡只有比較而沒有說明比較的對象
例如:「他比較成熟」、
「更加放鬆」、
「你會享受到更多」、
「你現在做得好多了」
· 010 ·
主詞/說話者不明確
句子中只引用說話而不指出誰是說話者
例如:「你知道每一個人都可以....」、
「誰都可以學習」、
「說謊是不好的」
· 011 ·
動詞不明確
當動詞並未帶有形容詞或副詞將它的動作確切說明
例如:「你可以.」、
「不知你是否知道」、
「當你感覺可以」
· 012 ·
附加問句
附加在句子後的問句,用以排除抗拒
例如:「你可以的,不是嗎?」、
「我沒有嗎?」、
「這不是嗎?」
· 013 ·
同步現在的經歷
用一個無可否認的方法描述當事人現時的經歷
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建立親和感的方法及催眠方法
例如:「你聽到我的聲音」、
「我在同一組別」、
「你正坐在這裡、看著我、聽著我說的話..」
· 014 ·
雙重束縛
說話的方式是為了使當事人無論如何選擇,都必須跟從說話者的指示,在雙重約束中通常隱藏著一個預設目的
例如:「你想現在開始還是稍後才開始?」、
「你想今天還是明天討論?」、
「你想以現金或是信用卡付款?」
· 015 ·
延申引述
引述某人說某人說.的說話,用意在降低抵抗
例如:「Richard告訴我他在法國見到David時,他對他說他以前的老師陳Sir說很久以前以為智者說過.」
· 016 ·
選擇性違反限制
一種違反常理的描述,將動物和其他死物用擬法賦予生命、感受
例如:「這張椅子覺得」、
「記著,隔牆有耳!」
· 017 ·
含糊
a.語音:同音不同義,如:星星、猩猩
b.句法:不能在句子中決定某些字的真正含義
例如:「他是訓練師」(訓練什麼?)
· 018 ·
利用
利用當時的環境或對方所說的話
例如:顧客說:「我沒有興趣」
銷售員說:「你說得對,你沒有興趣是因為我仍未說出令你最感興趣的產品特色」
當我們學會米爾頓模式語言,我們能更好地掌控對話,
更好地引導對方去到我們想要的方向,不是嗎?
課程學習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詳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