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2歲半身高90cm,體重19斤。
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個數值是什麼形象,就是打眼一看,孩子瘦的就剩了一雙大眼睛,特別像非洲難民營走出來的。
就診的原因是,孩子經常「上火」,具體表現是便秘。
我說孩子太瘦了,這一句話,讓媽媽打開了話匣:
孩子從6個月能吃輔食,就開始添加鈣鐵鋅硒各種營養素,但是從1歲開始,就發現他的身高體重發育的越來越慢,更嚴重的是從2歲到現在,6個月的時間體重長了100克。
這個過程中,媽媽是給孩子各種補充,孩子卻頻繁積食、便秘,胃口也越來越差。
我問媽媽,每次便秘都是怎麼給孩子處理的?
她說,她每天都給孩子吃火龍果,剛開始一吃就大便,但是後來發現吃火龍果也越來越不管用了……
問題來了,孩子吃了火龍果,就能大便,這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肯定的說,不好。
這種能大便,只是相對於便秘而言,是大便了,其實是拉肚子了。
火龍果的溫度相對於胃中接近40度來說,是涼的;從性質上來說,也是涼性。
寒涼傷中,傷胃腸,胃腸受傷,大便肯定會受影響,這也是為什麼越吃越不管用。
這個孩子的情況,我們在臨床上經常會遇到。所謂的「上火」常見的還有以下問題:鼻炎、便秘、口臭、眼屎多、口腔潰瘍、流鼻血等情況,而家長的處理辦法一派清涼,往往是多吃水果比如香蕉、西瓜,喝涼茶甭管是罐裝的還是自製的,尤其是有悠久煲湯史的南方小朋友喝的更多。
效果怎麼樣呢?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而且很快的,這些上火症狀還會捲土重來,甚至越來越頻繁。所以我們在臨床上,就會經常聽到這種聲音「我家孩子特別愛上火」。
「愛上火」到底是為什麼?
我們先來做個小實驗:
如果你手邊有杯子,可以去接兩杯水作為對比:
第一杯,先接冷水,再接熱水
第二杯,先接熱水,再接冷水
哪一杯的溫度是比較均勻的?很顯然第二杯,而第一杯是上面熱下面涼。
第一杯就是一個上熱下寒的狀態,就像是自然界,天上下雨,滋潤大地,大地蒸發水蒸氣,上升到天空,然後再下雨,這是一個正常的交融狀態。
放在人的身體上,整個身體周遭運作應該是交融在一起的,尤其是在中焦,中焦指的是脾胃,中軸是運作在一起,熱與寒交融在一起,而因為脾胃功能弱,就會導致陰陽隔絕,熱往上走,寒往下走,上熱下寒會導致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熱為什麼往上走呢?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大家見過倒著長的火苗嗎?肯定沒有,所以叫做「火曰炎上,水曰潤下」。
清代曹庭棟的《養生隨筆》中講「脾胃乃後天之本」,負責進食、消化、吸收、運化等,直接參與消化吸收營養,轉化為氣血能量,排出身體垃圾。
咱們中醫上講的脾胃,不僅僅指的脾、胃兩個器官,是指具有前面所說一系列功能的系統,比如大小腸、十二指腸,甚至胰腺的功能也可以看作是屬於脾。
小孩子的特點是,臟腑嬌嫩,機能還比較弱,脾胃功能偏弱,很容易出現積食、便秘、口臭、腹脹、腹瀉等問題,甚至伴隨有嘔吐、睡眠差(胃不和臥不安)、情緒煩躁等情況。
同時,除了以上能比較明顯看都的上火現象,還有一些「隱形」的上火,其根源也是上熱下寒,比如越來越多的小兒腺樣體肥大、鼻炎、咽炎、扁桃體發炎等。
長期的反覆積食,導致脾胃的運轉越來越差,形成一個上熱下寒的體質。
而脾喜燥惡溼,胃喜暖惡寒,經常用寒涼清熱的辦法,剛開始有效,感覺舒服,時間長了就會傷到脾胃,脾胃弱了,又會再次出現「上火」的情況,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清熱解毒不但沒用,反而導致脾胃更虛,身體更差,更容易上火。
像腺樣體肥大、扁桃體炎這些問題,光靠切也沒有作用,我們在臨床就經常會遇到腺樣體肥大手術後出現增生,甚至比原來增生的更大的情況。
那么正治之法是什麼呢?
從原因來推出解決辦法,很顯然,增強脾胃功能,健脾養胃。
日常推拿:
摩腹
以手掌面附著在孩子腹部,以神闕(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摩擦,不宜過重,速度宜快,頻率大約每分鐘120-160次。
揉足三裡100次。
足三裡: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