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時間我感覺人生到了低谷,家人也不理解我,都覺得是我作,我也搞不清楚自己怎麼了,就是感覺人生沒有意義,我偷偷搜集媽媽的安眠藥,那天跟她發生矛盾,我真的不想活了,後來沒成功,真不知道我是怎麼過來的。」
「我實在不喜歡那個環境,感覺學校超級壓抑,每一個人都特別緊張,上廁所的時間都不夠,老師就會給我們說要求,還是上小學好,只要不去那,我覺得隨便去哪個學校都好。」
「為什麼是我呢,別人都沒事,為什麼我到了青春期就有問題,我控制不住自己想哭,有時候也控制不住自己發脾氣,雖然他們說長大不容易,沒想到我的這麼難。」
上海桑橋青少年中心每年遇到的受困的孩子,焦灼的父母都有很多,今年更加明顯。年初的疫情帶來了全員的壓力,網課的切換讓網絡依賴問題頻發,社會瀰漫的焦慮感讓這一代的孩子成為最後的承受者。看似繁雜不一的問題背後,都可以找到一些核心根源。
兒童青少年常見心理健康問題:在情緒上表現為抑鬱,焦慮,強迫等問題。在行為上表現為適應障礙,學習困難,厭學,網路遊戲成癮甚至一些自我傷害的行為。親密關係上表現為親子矛盾,師生關係矛盾等。睡眠不足,親子關係衝突,學業壓力,同伴關係問題成為心理行為問題的重要原因。
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當孩子的行為讓你出現一些擔心,要如何應對呢?首先要看到行為背後的內心需求,而不是盯著行為本身。
熬的不是夜,是無處安放的空虛
越來越多的家長反饋,孩子玩手機玩電腦經常到12點之後,不管你怎麼提醒,他都變著法不睡覺,第二天學習狀態不好,反覆下來,身體吃不消,成績下降,親子關係也因為反覆提醒變得緊張。
跟很多少年聊起來熬夜這個事情,對身體不好他們都是知道得,「就是很無聊啊,刷手機打發時間,不想睡,玩著玩著累了會睡著」。他們反覆提到無聊,在精神世界裡,沒有什麼填補那一份空缺。
把日子過得有價值,才不會覺得時間需要靠玩手機打發。而對於他們,什麼事情是有價值,值得他們興奮的,需要我們去發現與引導。
對抗的不是父母,是對自主的束縛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對父母的要求開始對抗,甚至用情緒來表達不願意,但有一些孩子從來沒有叛逆期,他們的不同在於,前者會經常被要求做某些事,而後者,總是自發去做事情。前者的父母喜歡評價對與錯,而後者父母常常會好奇孩子為什麼這樣想。
孩子對抗的從來不是父母,而是父母剝奪的自由和自主,青春期,是一個人人從依賴到獨立的過度階段,作為父母必須要承認與接納的是,孩子需要更多的空間來自己做選擇。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成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問問父母,這會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那如何培養他獨立自主的能力呢,就是在青春期的時候,更多允許他有自己的想法,做決定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學業壓力壓垮的,是單一的評價標準
好學生容易出現學業壓力的問題,小升初進入到重點學校成績不那麼顯眼,學霸學生一次意外考差了,都可能會擊垮一個人。這些學生中,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用單一的學習成績來評定自己,好像考試成績不好,就完了,甚至一次考不好,就完了。
這個社會更多用成績評價一個學生,但是在家庭中,我們是否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更多的支點,讓他感受到自己的成就與價值。成績,興趣,為人處世,個人品質,生活習慣,都可以讓他更積極的看待自己。而更深刻的部分,是生命本身的價值。父母作為孩子得第一任老師,是否可以放下唯一標準,更全面地看自己的孩子。
同伴壓力,是與父母關係的投射
青少年更注重同伴關係,同時他們也會在這個時期更敏感,出現問題大概分兩種:①當受到一些侵犯(身體的和心理的),為了維護關係而壓抑自己的感受與需要,常常陷入低落情緒。②不會合理的表達自己的需要,侵犯到別人的邊界,朋友遠離他,帶來孤獨感。
這兩種模式,都跟孩子在家庭中的互動相關,父母對待他,他就會吸引別人如何對待他。所以你常常見到校園霸凌常常是在家庭中也不太會表達拒絕和顯示自己立場的。我們想給孩子創造好的環境,就從家庭環境開始,溫和有界限,家庭中注重情感表達,孩子在人際中才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關愛別人。
家長要做的是孩子背後的支持
第一步:做好情緒管理
面對孩子的狀況,家長比孩子更焦慮,焦慮會讓家庭陷入一種緊張,這種家庭焦慮會讓每一個人都處於消耗的狀態。而走出困境的第一步,就是家長先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讓家庭用更好的狀態來應對壓力。
情緒管理有很多方式,因人而異,你可以選擇最適合的。運動,書寫,找人傾訴,寫日記,唱歌,轉化為生產力。
第二步:發現行為背後的需求
所有的行為都有心理原因,糾正行為本身只能解決表面問題,對孩子的行為不貼標籤,而是增加好奇,換一個視角:他在表達他的什麼需要?如何幫助他滿足他的內心需要?
第三步:合理表達
在溝通中用「我信息」表達,即只談我的看法,我的感受,我的想法,而不是直接開頭說「你怎麼樣」,這樣對方更容易接受。
溝通步驟:①溝通中陳述事實,基於事實而非個人的看法。②說感受,分享感受可以帶來親近感。③提希望,提出自己的希望,同時要明白希望是有可能實現不了的,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希望,得到之後會容易滿足,增加親子關係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