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天才本為世間尤物,我等凡人自然難以望其項背,但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們無法從他們身上獲得啟發,有所收穫呢?本文作者Manoel Cortes Mendez是一名軟體工程,也是西洋棋發燒友,在本文中,他向讀者介紹了挪威的天才象棋少年Magnus Carlsen,他的成功雖然不可複製,但是成功背後隱藏的科學機制卻能引人深思,供世人參考。
Magnus Carlsen與其他年輕人並無二樣,但這個挪威的小夥子是名專業棋手,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象棋(西洋棋)手。
Magnus Carlsen
年僅十三歲,他就榮獲了西洋棋界的最高獎項——世界西洋棋聯合會頒發的「象棋大師」的榮譽稱號,同西洋棋天才Bobby Fisher齊名。 十九歲那年,他成為最年輕的世界排名第一的象棋手,記錄保持至今。二十四歲時,Elo積分達到了2882的頂峰,這個分數代表象棋手的相對實力,這是有史以來取得的最高的分數,遙遙領先於歷屆象棋大師的分數。自2011年以來,儘管遭到了強烈反對,但他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的排名。自2014年,他在每屆西洋棋錦標賽上都保持不敗戰績,至今已經是三連勝,也是當今的西洋棋世界錦標賽冠軍。
但是他在象棋上的造詣不只體現在競技領域,對於之前的象棋大師的比賽也有著驚人的記憶能力,他聲稱可以記得多達一萬場比賽。他曾在電視上展現過自己的記憶力,對於這些過往的比賽,他不僅記得棋子的位置,甚至記得每場比賽的精確地點。這個年輕人就是一部行走的象棋百科全書。
他也喜歡參加各種活動,展示自己的才能。2013年,他受邀到哈佛同本校的十位頂級象棋手同臺競技,但是噱頭在於:他的對手就按照傳統路子比賽,但是他被蒙上了眼睛,也這就意味著他必須在頭腦中記住320個棋子的位置, 一切塵埃落定後,Carlsen大獲全勝,擊敗了十名對手。
被蒙住眼睛的Carlsen VS 哈佛象棋手
最近在德國的漢堡,Carlsen同時面對70名對手,從一個棋盤轉向另一個棋盤,從舉棋到下棋需要快速決定。在這所有的70名對手中,只有一名險勝,Calsen連續奮戰六個小時,最終時間耗盡。
Carlsen實力超群,被譽為「象棋界的莫扎特」,所有人都覺得這是天賦異稟。但是儘管天生的才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Carlsen還是堅信,如果說他達到了西洋棋的巔峰,一定是那99%的汗水的功勞。事實上,他曾說過,如果自己有朝一日寫自傳,開篇第一句話一定是「我不是天才。」
也這就提出了下列問題:
如果Carlsen不是天才,那麼他的才能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在本文中,我們會通過探究Carlsen使用的方法及背後蘊含的科學道理,來回答這一問題。
記憶分塊:構建可操作的知識
象棋滲透到Magnus Carlsen的生命裡。他沒有象棋比賽的時候,就會花更多的時間研究象棋,讀關於象棋的書,接受西洋棋冠軍的指導,他甚至用電腦來分析他的比賽,尋找可以幫助他贏得對手的競爭優勢。當然,他還觀察別人如何下象棋,事實上,他訓練的很大一部分便是鑽研歷屆世界冠軍的比賽,並根據他們的走步來推斷他們的思考過程。
這樣做,不僅促進了Carlsen對比賽心理學的理解,還讓他基於對歷屆世界冠軍的總體經驗,建立了關於象棋招數的龐大的心理庫。當他去下象棋時,各種招數便會浮現於腦海中,融會貫通,自成一派。
在神經科學領域,把一點一點可操作的信息固化到記憶中的過程稱為分塊(chunking)。 這正是Carlsen所做的:他將象棋的招數分塊。隨著這些組塊不斷堆砌,便轉化成戰術;戰術又成為戰略;最終得以將軍。
同樣地,當我們學一個新的學科時,我們的大腦通過將它轉化成智力塊,來消化信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組塊會消失。為了保持這些組塊,我們必須的定期重新訪問。隨著這些組塊不斷被強化,我們重訪的時間間隔可能會拉長。最終,這些組塊會在我們的長期記憶中找到一個永久的位置。
發散模式:遐想中有所習得
2004年,13歲的Magnus Carlsen將要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當時,Carlsen雖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是他還未獲得象棋大師的稱號。
因此,在冰島的雷克雅未克舉行的第一輪比賽中,他的對手是當時排名世界第一的Garry Kasparov,這位是叱吒西洋棋領域十幾年的老將,被西洋棋愛好者寄予厚望,是當時奪冠的不二人選。
規定的比賽時間到來,Carlsen早早就在桌前守候,但是Kasparov仍遲遲不見蹤影。Kasparov向來如是,耍大牌,傲慢無禮。所以,他即使姍姍來遲,也沒有一句道歉而是直接開始比賽。
但是Kasparov的自信很快就變成了自我懷疑,然後變成難以置信,因為Carlsen身上散發的氣場讓人難以忽略,儘管他倆之間有著27年經驗的鴻溝。
最終,Kasparov好不容易跟Carlsen達成了平局,算是挽救了這場賽事。但是,專家們一致認為,能夠取得這個比賽結果算是Kasparov走運,因為Carlsen在整場比賽中都佔上風,可能是因為他當時年紀尚小,無法將這個優勢轉化為最終的勝利。Kasparov肯定也意識到了這點,確認打成平局之後,他即刻起身離開比賽場地,臉上露出了失敗的神情。
這場對決除了比賽結果出人意料,兩者在比賽期間的表現也大不相同,令人印象深刻。Kasparov從始至終就只關注棋盤,只有當比賽狀況不利於自己時,才偶爾出現痛苦的表情。但是,Carlsen就完全不一樣,在等著自己的對手下棋時,他會環視整間屋子,也會站起身,在比賽場徘徊,甚至會看其他正在進行的賽事。
「發散的」Carlsen VS 「專注的」 Kasparov
觀眾可能認為Carlsen方面缺乏耐心,但是科學研究表明,可能是他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事實上,有研究顯示,有效學習需要大腦在兩種互補的操作模式之間切換:聚焦模式和發散模式。
聚焦模式是指全神貫注地投入到當前的任務中。這個模式有利於吸收新信息,啟動模塊處理的過程。這是學生們學習一門新課時使用或者至少應該使用的模式。
相反,發散模式需要放鬆頭腦。當我們的大腦不需要特定關注某個點,需要讓思維漫遊時,就會切換到這個模式。睡覺或者漫步是都是出於這種模式。認為這種精神狀態還會有助於學習過程的想法似乎是有悖常理,但事實上,它確實是必要的組成部分。
大腦放鬆時,潛意識會出現,並控制我們的思維過程。之後,潛意識會努力工作,強化現有組塊,並建立這些分離的組塊之間的聯繫。因此,發散思維會增強創造力,成為橫向思維的催化劑。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前一天晚上睡覺之前抓心撓肺地想一個難題,第二天早上醒來就想到了解決辦法。在夜間,我們的潛意識仍然會琢磨這個問題,慢慢將其內化,穿梭在我們大腦的組塊圖書館,最後便靈光乍現,想到解決方法。
所以當Carlsen決定在比賽過程中閒庭信步時——將他的注意力從比賽中轉移開,切換到發散思維模式——他便有效地藉助於潛意識的幫助打敗對手。各自分離的神經元聚合到一起,激發出創造力,使得Carlsen能夠融會貫通各種招數,不走尋常路,最終成敗立現。
就象棋手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能,Magnus Carlsen也提供了一些建議。
刻意訓練:啟動我們的大腦
Carlsen鼓勵棋手不斷挑戰自我,我們應該和優秀的對手比賽,即使知道自己的勝算不大,因為我們從從失敗中學到的比從成功中學到的要多的多。強大的對手會迫使我們離開自己的舒適區,而只有離開舒適區,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比賽技能。因此,我們不但要勇於接受這些挑戰,還要積極去尋求挑戰。
這條建議與一種叫做「刻意訓練」的學習技巧有關,它是指先處理那些比較困難的任務,因為這種技巧如同閃電,可以震懾大腦,讓大腦即刻投入到任務中,並為未來的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它也有助於克服潛在的拖延傾向,畢竟在處理了較為困難的任務之後,那些較為容易的任務看起來就更有吸引力了。
象棋是一門需要嚴謹和一致的學科,就跟學習一樣。因此,對於棋手和學生來說,那些有助於保持注意力的技巧對於二者心態的保持來說都是錦上添花之物。
交錯法:不斷切換
Carlsen提倡棋手不斷改變象棋比賽的各種環境條件,如比賽目的:為了競技也為了好玩;比賽的方式:線上線下都去嘗試;比賽的對手:各種出身,各種風格的人都去比一比。簡言之,就是尋求象棋比賽的多樣性。
事實上,多樣性帶來的益處是毋庸置疑的。拿團隊的動態活力來說,研究表明,一個包容的環境可以增強團隊的協同性和凝聚力。科學家認為這種效應是個人的身份背景塑造思維方式而帶來的結果。因此,多樣化的背景可以轉化為多元化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維模式可以讓團隊從不同的角度來處理問題,互為補充,相互支持,以有效且高效地合作。
同樣地,將多樣性引入我們的學習課程中也可以使我們的學習更有成效。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便是每隔一段時間換一門課程。我們可以在上午學一兩個小時的數學,然後再去學化學,飽餐一頓後,下午繼續學數學,最後在睡覺前再看看化學。這樣做,比花費一整天的時間學一門課程更加有效。
這種學習方法被稱為「交錯法」,它是有意交替不同的學習課程,交錯法會為我們的思考過程重新注入活力,避免我們「學疲了」。
另外,交錯法利用了發散思維模式。我們的記憶首先裝載了最初的學習科目,當我們的注意力轉到第二門科目時,潛意識還在第一個科目的背景中工作,所以再後來回到第一個科目時,我們可能會驚訝地發現自己能夠更好地理解該科目了,尤其是當我們費盡心力去理解某個概念時,這個技巧就會特別有用。我們應該把注意力轉到一個不同的科目,然後回過頭來重新審視這個頗具挑戰性的概念時,有可能就忽然柳暗花明了。
轉移:解決類似問題
Carlsen鼓勵棋手不要只下棋,還要嘗試解決各種智力謎題。謎語、電子遊戲拼圖、記憶遊戲,這些都會有助於提高思維敏銳度,特別是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難題的同時,我們可能會發現隱藏其中的見解,從而可以從新的視角去觀察西洋棋,並豐富我們的下棋風格。
這種效應被稱為「轉移」:在一個領域學到的東西通常可以應用於其他不同的領域,有時二者間並沒有明顯的聯繫。例如,研究表明,玩快節奏的視頻遊戲可以提高外科醫生的手術操作水平。學習一門語言往往有助於學習其他語言。當我們為心智庫添加新的組塊時,我們的潛意識可以利用這些組塊來理解新的概念,更加深入地理解以前學過的概念,並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健康:革命成功的本錢
如果我們做出的決定是大腦齒輪轉動的產物,那麼棋手們必須時刻保持大腦機器的潤滑。因此,Carlsen建議棋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飲食,定期鍛鍊,保證睡眠。
Carlsen曾說過自己在重要的賽事前會睡16個小時。我們應該時刻牢記,睡眠會使我們的潛意識重新浮現,釋放我們意識大腦無法獲得的潛能。此外,睡眠對於有效推理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當我們的大腦運作時,它產生的毒素會減緩認知。睡眠期間,這些毒素被消除,大腦便能重新振作起來。
Carlsen還鼓勵棋手定期鍛鍊。他自己本身也是足球迷,比賽的間隙他仍舊會踢足球。但是即使在比賽的旅途中,他也仍然在酒店的健身房鍛鍊,以保持良好的體態。西洋棋錦標賽除了耗費腦力,體力的耗費也非常大。重要的賽事通常會持續幾天,進行數場比賽,每場比賽也會歷時好幾個小時。這種體能的訓練可以讓Carlsen精力充沛,在長時間的比賽中仍能保持頂級水平。但是運動也會帶來精神上的益處,它能釋放血管中的內啡肽,該物質有助於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緩解疲勞,並降低失誤的風險。
最後,Carlsen建議棋手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所食即為身體所用,重塑自身。高速運轉的大腦需要微妙的化學平衡來維持,而想要取得這種平衡,首先要確保我們的身體能夠獲取自身所需的所有的適量的營養物質。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使我們達到理想的化學平衡,從而獲得競爭優勢。
總而言之,Magnus Carlsen可能確實不是一個普通的年輕人,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理解他的才能源自何處,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從他的技巧中受到啟發。科學已經證實了其中的一些技巧,由我們自己來決定如何使用這些技巧,無論用來增加在象棋比賽中的勝算,亦或是在即將到來的數學考試中取得高分。
原文連結:https://mystudentvoices.com/learning-from-a-prodigy-2a4b9c6d8156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