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1 0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竹子
導言:糖化血紅蛋白(HbA 1c)是糖尿病患者的金指標,而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倍。如果對HbA 1c進行檢測,可以全面了解血糖的控制情況,也能預防胰腺癌的發生。腫瘤可破壞胰島功能導致血糖增高,所以中老年人突然出現高血糖時應警惕。
美國研究人員對來自加利福利亞州醫療體系的851402名患者進行回顧性隊列研究,結果表明,新發糖尿病是胰腺癌的潛在指標。了解高血糖、糖尿病和胰腺癌之間的關聯,是開發早期發現方法的關鍵。該研究發表在《JAMA》上。
糖化血紅蛋白與糖尿病
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反映的是近三個月內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爾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響。
HbA1c<6.5%時,併發症的發生危險性很小;
而一旦HbA1c﹥7%時,發生慢性併發症的危險性顯著增高。
若糖化血紅蛋白>9%說明持續高血糖存在,會發生糖尿病、腎病、動脈硬化、白內障等併發症,同時也是心肌梗死、腦卒中死亡的一個高危因素。
不同年紀的糖尿病患者,也要分情況去看糖化值,比如6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標是可以稍微放鬆點的。
糖尿病與胰腺癌
得了胰腺癌,5年都難挨。據2017年的歐美流行病學調查,100個胰腺癌患者匯總,有60個患有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患者十分有必要提防胰腺癌的發生。而糖尿病正是胰腺癌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兩者互為因果。
當胰腺分泌功能出了問題,維持血糖穩定的功能就會遭到破壞,從而引起高血糖和糖尿病。2018年,上海復旦大學的石雨江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他們的研究,第一次揭開了高血糖和胰腺癌的關係。研究顯示,高血糖會降低AMPK蛋白酶的活性,導致TET2Ser99磷酸化與TET2大那筆穩定性降低,減少TET2大那筆催化生成5-hmC。5-hmC可被視為癌症標誌物,它的減少意味著胰腺癌發生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大。
臺灣學者在《Cell》上發表的研究表示,高血糖會引發胰島細胞裡的KRAS基因突變,而在胰腺癌病例中,90%的患者都存在KRAS突變。
在此之前,其他研究也稱糖代謝不正常與胰腺癌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可以說,高血糖與胰腺癌有高度的相關性,大大提高了胰腺癌的風險。
糖化血紅蛋白與胰腺癌
最近發表在《JAMA》上的這項大型回顧性研究,使用了加利福利亞州的綜合醫療體系的數據,在2010-2014年之間,共有851402名年齡在50-84歲之間的中老年人參與其中。
結果:女性447502(52.5%),西班牙裔參與者255441(30%),非西班牙裔白人參與者383685(45.1%),亞裔參與者100477(11.8%),非西班牙裔黑人參與者88969(10.4%)。
總之,胰腺癌50-85歲的人群中,糖化血紅蛋白水平(HbA 1c)增高,患胰腺癌的風險更大。但在沒有先前糖尿病或HbA 1c值升高的情況下,確診為事件性高血糖的非西班牙裔白人患者中,風險最高。在其他種族人群中,未根據更嚴格的新發高血糖定義判斷胰腺癌風險是否增加。
這項研究有幾個局限性。首先僅根據HbA 1c水平的升高篩查胰腺癌的患者不可能代表一種有效的策略,未來根據糖化血紅蛋白的變化確定高危人群的工作應考慮種族差異。其次,研究中沒有考慮降糖藥的作用。此外,根據臨床醫師相關的決策來選擇HbA 1c,可能會產生選擇偏見。
儘管有研究局限性,但這項研究仍有不少優勢。它包括較大的樣本量和種族差異的研究人群。接著,綜合醫療保健系統的設置可以準確評估先前的糖尿病狀況。最後,使用前瞻性的癌症登記系統以及全州範圍的死亡指數,進一步確保了對患有胰腺癌的患者的準確識別。
參考:
【1】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67067
【2】https://www.sohu.com/a/236924697_449121
【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1107/16/2020402_871704561.shtml
原標題:《【JAMA】大型回顧性隊列研究表明,高血糖的中老年人更易患胰腺癌》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高血糖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