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蘭州周宏偉手工皮藝工作室場景。圖為同種類型不同型號的工具有序懸掛在牆面上。 張婧 攝
中新網蘭州12月5日電 (張婧)皮革畫樣、鋼尺測量、鐵具裁切、木槌鑿孔、銼刀打磨、紉線縫合……四年來,甘肅蘭州小夥周宏偉每天堅持看似繁瑣的步驟,大張皮料經他裁剪敲打,製作成一個個精美皮具。
圖為皮藝成品展示區。 張婧 攝
「噹噹當……」周宏偉在製作間用木槌有力而均勻地敲打菱斬,由於技術成熟,他依靠敲打聲音及節奏掌握用力程度,三聲挪一下菱斬位置,皮料上順次留下一排針孔。他說,「別看這是個打孔的活,要是掌握不好方向,或者用力不等,都會影響針孔的成形,繼而影響縫合效果,所以,打菱斬需要一氣呵成。」
為了保證皮具質量,主要依靠訂單銷售的周宏偉卻開始限制訂單數額,他說:「手工製品講究工藝美,不圖數量。」而這也正是手工製品與機械流水化製造的不同之處,他將每一次製作看成是一件作品的創作,一針一線都融入自己的情感。
圖為印有「DCHY」的私人定製製作過程。 杜臣弘宇 攝
由於皮具款式、顏色、質量以及價格等深受人們的喜歡和信賴,他製作的皮具不光滿足蘭州當地人的需求,還發往新疆,東北,甚至南方等地,而他推廣自己產品的渠道僅僅是微信朋友圈和微博。
「即使如此,更多的人卻願意親手完成。」他說,即使初次製作時,會面臨「裁剪尺寸不夠標準,針孔打不直,縫合線會走歪……」等問題,但是,親手做的東西更有價值,對於自己來說也是一種經歷和回憶。
自稱「門外漢」的皮藝愛好者杜臣弘宇去年就為自己丈夫親手製作了一個墨綠色錢包,她說這樣做出來的皮具除了好看,也更有質感,「我認為這個禮物是帶有溫度和感情的。」她表示。
圖為周宏偉純手工製作皮鞋。 周宏偉 供圖
她回憶製作當天從中午開始,直到黃昏才完成,而且打磨皮料邊緣時要根據不同角度打磨得很光滑,但令她最滿意的是錢包上「私人定製」了她姓名的縮寫字母「DCHY」。
「當我面對一整張皮料時,為了防止過多浪費或不合理使用,要學會規劃、設計、製作以及打磨……」杜臣弘宇說,那次學習,除了掌握皮具的基本製作技巧外,還學到一些關於皮子方面的知識,不同部位,不同顏色,適合做不同的東西。
從2016年開始,周宏偉想讓更多愛好手工的人了解這一技術,並且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進行「私人定製」。於是,他開設了周末培訓體驗課,但每周名額僅為6—8人,該課程一經開設,就受到眾多愛好者的踴躍報名。「很多上班族都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享受周末,給自己心靈放個假。」他對於人們經常提到的「慢生活」作這樣的解釋。
符合多數手工匠人情懷製作的環境要求,周宏偉的工作室在一間70多平米大的房間裡,一排暖黃色吊燈使整間屋子十分舒適。室內成品展示區依次擺放各種款式提包、錢夾和皮鞋等,材料區堆放大量成卷牛皮,顏色不一,同種類型不同型號的工具有序懸掛在牆面上。
他的工作室在蘭州這座喧鬧的城市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周宏偉說,「如今生活節奏太快,人們很需要一個能讓自己沉下來的空間,拋開所有雜念,好好享受時光,親手做一件能給自己帶來成就感,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
「拜師」周宏偉學皮藝技術的徐展已有半年多的學習經歷,她說如今自己所能達到的水平僅僅是會做,皮藝畢竟是一個手藝活,要想做到像師傅一樣精緻,還需要時間,要多做多練習。
徐展說,製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講究手法,希望顧客對成品滿意,學習期間,不僅享受過程,更是一種遞進式的認識,從「學會」到「做好」的轉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