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延遲退休」又一次進入輿論的視野。
最新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當中就明確地提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實施」這兩個字,也就意味著延遲退休真的要來了。關於延遲退休的種種疑問,記者請教了相關專家。
為什麼要延遲退休?
上海師範大學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郝勇表示,實施延遲退休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推進人力資本的有效利用。
如今推行的退休年齡,制定時間是一九五幾年,當時開始工作的年齡基本上為初中畢業,年齡是在16歲左右,當時女職工定在50歲退休,工齡接近35年。
現如今本科畢業工作成為常態,所得到的有效工作年限大大縮短,實際上對於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促進,是一種相對阻礙。
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蘇雲則認為,最近幾十年我國居民平均期望壽命大大提升也是原因之一。
養老金開始推行的時候是90年代,那時候平均期望壽命在70歲左右,平均每個人領取養老金15年。
如今,平均期望壽命提升到了80歲以上,造成貢獻年份少,領取年份長,給養老金體系也會帶來一定衝擊。
部分人已試點延遲退休,感受如何?
2015年,中組部、人社部聯合下發通知,機關事業單位處級以上女幹部以及高級職稱的女性專業技術人員,可申請繼續工作至60歲退休。
當時有一批符合條件的女員工向單位申請了延遲退休。64歲的徐新霞就是其中之一。
她告訴記者,那時候一邊是延遲退休,繼續融入社會,一邊是政策退休,重拾年輕時的愛好,讓她很是為難。
當時身體情況尚可,家裡人也支持,她最終決定延遲退休。
延遲退休的那五年,徐新霞覺得可以勝任工作。她還當上了外婆。
在徐新霞身邊,有著一群當初和她一樣面臨選擇的朋友,有的認為太早退休容易造成失落感,有的害怕退休之後和社會脫節。
雖然工作單位和自身情況不同,但大家的選擇大都相同。
徐新霞告訴記者,雖然在他們看來,延遲退休利大於弊,但是延遲退休之後,長輩養老和孫輩幼教的擔子會更重,希望出臺更多配套措施。
延遲退休來了,究竟怎麼「延」?
胡蘇雲認為,實施延遲退休應該是屬於強制性的,而不是像原來試點自願性質。
但是政策肯定會有一定的彈性,國外其實也有個基準年的概念,提前或者延後,主要跟養老金多少掛鈎,根據個人情況具體確定。
在郝勇看來,延遲退休推行漸進式實際上是一個手段。
只要法定退休年齡提高,一定是採取漸進式的方式推行,不會出現今年還是60歲退休,明年立刻改成65歲的情況。
此外,胡蘇雲表示,延遲退休的推行一定會配套相關措施,比如在公積金和醫保制度上傾斜等等。
(看看新聞Knews編輯 趙菲菲 王騁)